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1、中医名词术语
    

养正私塾:1、中医名词术语

阴阳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 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 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生理方 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 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病理方面: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 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诊断方面:对病症 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鉴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临床上,就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综上说明,阴阳既是基础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但是,这个学说也只能根据一些直觉的体验对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作粗略的说明。

阳气

与“阴气”相对。泛指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阳气指机能;就脏腑机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余可类推。

阴气

与“阳气”相对。泛指它们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阴气指物质;就脏腑机能来说,则五脏之气为阴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营气为阴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内卅的,向下的,抑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阴气。余可类推。

阳中之阳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因事物的阴阳属性只是相对的,它们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阴阳两面。如胃在脏腑的相对关系中属阳,但胃本身又分胃阳和胃阴,则胃阳(胃气)在这种意义上称阳中 之阳。在阴阳属性依不同的关系而相对变化时,指某一事物的两种属性均属于阳者。如心在五脏的相对位置因居于上,故属阳;心主火,心气通于夏,也属阳。因此,在分辨五脏间的位置与功能的相互关 系时,心为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指阳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胃属阳,胃阴则为阳中之阴。指某一事物两种属性中,前一种属阳,后一种属阴。如肺位置在上,属阳,肺气主降,属阴。故称阳中之阴。参阅“阳中之阳”条。

阴中之阴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阴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 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腹部属阴中之阴。指某一事物的 两种属性均属阴者。如肾位置在下,属阴;肾为水脏,主藏精,也属 阴。故称阴中之阴。

阴中之阳

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 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胸部属阴中之阳。指某一事物的 两种性中,前一种属阴,后一种属阳。如肝位于腹内,属阴;肝气主 气,性疏泄,属阳。故称阴中之阳。

阳生阴长

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事物生发的一面。

阳杀阴藏

杀即收束或消灭。阳气收束,则阴气也潜藏,以此说明事物敛藏的一 面。

阴阳互根

互根即互相依存。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孤阴”和 “独阳”就不能生化和滋长。同时,阴阳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机能与物质之间就是这种互根的关系。但阴阳学说中较常用互根表示人体生理范围内的变化。

阴生于阳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说,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的生化,必须赖于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因此说,阴精是通过阳气的活动而摄取和产生的。

阳生于阴

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气所代表的物质(阴精)作为基础。因此说,阳气是由阴精化生出来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28 10:03 编辑 www.med126.com]
-----------消长,说朗阴阳双方对立的一面。它们任何一方都对另一方起着制约 的作用,以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若一方的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 不足;一方的不足,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太过,产生了此盛彼衰,此消 彼长的动的变化。这种关系较多于说朗病理变化,如“阴虚阳亢”, “阴盛阳衰”等。

阴阳转化

事物的阴阳两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 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生理上,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表现为阴阳互根;在病理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证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生理上,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表现为阴 阳互根;在病理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也可以转化为阴证等。

阴平阳秘       

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 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乖戾       

乖戾即不和或失调。阴阳不和或失调,就会彼此偏衰偏亢,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这是病理变化的基本原理。

阴不抱阳       

指由于阴的病变,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出现病理上的“阴虚阳 亢”或“阴盛格阳”的病理现象。

阴阳离决       

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 另一方、或一方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 两者能动的相互关系,用以表示死亡的病理。如“亡阴”“亡阳”等 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阴阳离决的严重恶果,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化气,阴成形       

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 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 故成形。」因此,这卅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 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阴胜则阳病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外感寒邪会使卫外的阳气活动受约束,阴寒 内盛也会导致脏腑的阳气虚弱,这些都是阴寒胜而影响阳气的病证。

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都会使阴液耗损,这些 都属阳气胜而阴不足的病证。

阴损及阳       

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化生不足,与“阴虚阳亢”的病理小同。如 原有咳嗽盗汗遗精、咯血等阴亏证候,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 气喘自汗、大使溏泄等阳虚证候,这就叫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化生不足,与“阳虚阴盛”的病理不同。如 原有水肿、腰酸、膝冷等肾阳虚的证侯,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烦 燥、咽干喉痛、齿龈出血、小便短赤等肾阴虚的证候,这就叫阳损及 阴。


重阳       

两种属阳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日中(正午), 白昼为阳,日中为阳中之阳,故称重阳。身热,脉洪大,症脉都是阳盛,称为重阳,说明阳热之盛。把自然气候与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夏季 属阳,暑为阳邪,故夏月感暑,也可称为重阳。


重阴       

两种属于阴的性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事物上。如:一昼夜的夜半、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称重阴。身冷,脉微欲绝、症脉都是阴盛,称为 重阴,说明阴寒之盛。把自然气候和人的病变联系起来,如冬季属阴, 寒为寒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称为重阴。

至阴        

至,即到。至阴,即到达阴的意思。如太阴为三阴之始,故太阴又可称 为至阴。太阴属脾,至阴常作脾的代词。《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 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至,作最或极解。至阴,即属阴之最甚者。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穴名,足 太阴膀胱经井穴。位于足小趾甲根外侧角外一分许。


重阳必阴       

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胜,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 现象或向看阴的方向转化。如:病理变化中的“热极生寒”就是阳 热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寒性症状。夏日中暑为重阳,但由于暑 热不但伤津液,还会使阳气耗散,正气不足而出现虚脱。这些病理上 的转变也都是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 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 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 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 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 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即阳亢。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重阴必阳       

疾病的性质原属阴气偏胜,但当阴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阳的 现象或向着阳的方向转化。如:病理变化中的“寒极生热”就是阴 寒盛的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热性症状。冬季感寒邪为重阴,病本属 感冒风寒,但寒邪化热入卅,会转化为热病。这些病理上的转变都是 有条件的,不应理解为必然如此。


阴阳胜复       

胜即胜利或亢盛,复即报复或反复。阴阳的变化,阴盛阳衰,阳亢阴 虚是它们发展不平衡的一方面,而阴胜阳复,阳胜阴复是这种不平衡 的反作用的另一方面。它们都影响着变化过程的转归。前人用这个道 理解释一些气候变化和临床病理。气候方面:如某年湿气胜,雨水 过多,则来年可能有燥气的复气,出现干旱的气候。气候的胜复也会 影响人们发病的情况,尤与季节性流行病有关。病理方面:邪正相 争的过程也会出现胜复的现象,如《伤寒论》厥阴病所说的阴阳胜复,阴指寒邪,阳指正气,阴阳胜复表示邪正相争。如:厥阴病下痢、 四肢厥冷属虚塞证、正气来复时则见身热,而下痢、肢厥俱除;邪胜 则体温下降、肢厥和下痢又再出现。这种情况的交替出现,也称为阴 阳胜复。

阴阳自和       

语出《伤寒论》。指在病理上的阴阳失调趋向相对平衡的建立,表示 疾病的好转或痊愈。如:恢复期的热退而脉和缓,口津充足,食欲渐 佳,二便通调等。
-----------五行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 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 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 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 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 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 征。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 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 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 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 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采用健脾补肺,叫 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 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个学说 以五行通套一切事物,如果完全按照生克乘侮解释事物的变化发展,就会 失之笼统。故后世在医学实验过程中也逐渐有所摆脱。今天,在实践中要 取其有益的临床经验,抛弃其不合理之一面。


五常    

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 五脏”。

五音    

古乐中的角、征、宫、商、羽五个音阶。五行学说用五音配五脏。从病人 发音的高亢、低沉、重浊等推测五脏的病变。即肝音角、心音征、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因其过于牵强附会,现已不用。


五声    

指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而发出的呼、笑、歌、哭、呻(呻吟)等五类声音,是脏象学说按五行的观点把人的发声活动进行的归类。即肝主呼,心生 笑,脾主歌,肺主哭,肾主呻。这种归类,带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已少用。


相生    

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五行学说借相生的关系来说朗事物有相互协同 的一面。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 的一面。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本属 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把它与反常的“相乘”混同,例如:病 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称为“木克土”。
-----------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 的关系失却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 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和脾土虚弱的病症。五 行学说中相乘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相侮       

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 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 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五行学 说中相侮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 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 制化。举木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过这种调节, 使木不能过度克土。其余类推。


亢害承制       

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压抑或节制。五行学说认为,事物 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 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 发。例如实热内结的病,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便秘,又会火气上 冲而谚语,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所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如“木克土”,又 称土为木所胜。

所不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如土被木所克, 则木为土所不胜。

五胜       

是一种用五脏之气相胜作为治疗的方法和原理,例如肺(在五行属“金 ”)的病症,用调补脾胃(在五行属“土”)的方法治疗,所谓“培土生 金”。指五行相克。

子气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我生”者为子气。如火为木所生,则火为木的子气。

母气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胜复       

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 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 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 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 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胜气       

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母病及子       

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子盗母气       

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子病累母而称。多用于阐 述五脏虚损性疾病互相影响的病理。例如土生金,脾土为母,肺金为 子,当肺气虚弱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脾气运化的功能。

木喜条达       

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 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另一方面,肝胆又 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 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木克土        


五行中,五种相克关系之一。按五行学说的观点,相克本属正常范 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于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其义与“肝气犯 脾”,“肝气犯胃”类同。

木郁化火       

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 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呕血,咳 血,甚或发狂等。

木火刑金       

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 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郁化风       

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导致肝血亏损, 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 痉厥等。

火性炎上       

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火有虚实之分; 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 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虚火多由精血亏 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耳鸣等。均 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火盛刑金

(火旺刑金)       

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 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 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 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不生土       

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 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 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 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腹泻等。

土生万物       

脾胃属土,用自然界万物滋生于大地的现象,比喻脾胃为营养化生之 源的生理特点。胃主受纳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长和机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土喜温燥       

用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土代表脾,在水液代谢的生理活动中,脾具 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气温燥,则运化功能健旺,吸收正常。若过多受纳生冷食物,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化;反之,脾虚不运又会形成湿浊内停,发生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病症。


土不制水       

土指脾土,水指水湿,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湿浊停滞,出现多吐稀白痰,小便小利、大便溏泄或水肿等病症。

金气肃降       

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金寒水冷       

指肺肾虚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咳嗽、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水性流下       

用水往下流的现象比喻水湿邪气致病的病变向下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或下肢浮肿等。

水不涵木       

涵,滋润之意。肾属水,肝属木。当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称。临床表现有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水亏火旺       

水指肾水,火指心火。肾水不足而致水不济火,使心火独旺,出现心烦、失眠或睡卧不宁的证候。指肾阴,肾阳的失调。水即肾水,火即命门火。肾水亏损,命门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等症。

水火不济       

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或因心火妄动,下伤肾阴,便失去这种协调,出现心烦,失眠,遗精等症,就是这种病变。参阅“心肾不交”条。

时令       

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四时       

即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季的第三个月(农历六月),又称为“长夏”。
-----------节气       

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 称为“三候”。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二十四节 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伏       

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 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 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十二时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 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

晬时       

晬时,即一周时。指一天的某一时辰至次日的同一时辰。

五运六气       

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但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之说,现已少用。
-----------五脏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脏一般是指胸腹腔中那些内部组织充实,并有贮存和分泌、制造精气功能的脏器(所谓“藏精气而不泻”)。我 国医学对五脏的认识,有的是指实质脏器,有的主要的是指脏器的功能活 动和病理变化的种种反映,因此和现代医学同名的脏器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例如脾,相当于消化系统的部份功能,还包括部分代谢功能以及和血液 系统有关的功能等等。又如心,既指心脏实体和有关循环系统方面的生理 功能,又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如精神、思维等)以及其它方面 的功能。我国医学重视内脏的生理作用,并重视内脏的病理变化的反映, 以及内脏之间与形体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为了和六腑相配合,五脏加上心 包络,就是所谓的“六脏”。脏和腑的配合(又称“互为表里”腑为表, 脏为里)是: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络 合三焦。

六脏       

通常是指心、肝、脾、肺、肾、心包络。卅《难经.三十六难》将五脏 中的肾分为左右两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称之为“六脏”(即心、肝、脾、肺、肾、命门 )。

心       

五脏之一,是五脏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即所谓“君主之官”(可以体会为 “首要之脏”)。“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但从生理 病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还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所谓“心藏神” 的神,是指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认为这些机能活动由心主管和体 现。心和出汗也有密切的关系,所谓“汗为心液”,临床上有些自汗或盗汗 的病症须从心论治,显示植物神经系统某些功能紊乱和心也有关系。此外,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说明心的病症兴舌的变化有较为密切的 关系。

心包络       

简称“心包”,是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心包和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等因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发狂,称之为“热入 心包“,在治疗上就是以“清心”为主,说明心包和心从辨证的角度来 看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

肝       

五脏之一。肝是贮藏血液的脏器,对周身血液的分布能起调节的作用。肝性如木,生疏泄条达(条达本是形容树木无拘束地生长,枝条畅达。联系到人 体,肝气条达,气血就此较舒畅,条达的前提须靠肝气的疏泄作用。肝的疏 泄,还有帮助脾胃消化和帮助脾气散精等作用)而忌抑郁,否则容易引起肝 气郁结的病症。“肝主谋虑”,说明肝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肝联 系到情志则主“怒”,当受到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恼怒,头胀等症。肝还 主管筋的活动(所谓“肝主筋”),为“罢极之本”(使人能耐受疲劳)。 “肝开窍于目”,不少眼病须从肝论治。


脾       

五脏之一。主要具有消化系统的一些功能,所谓“脾主运化”。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主要靠营养,脾能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所以说脾 是“后天之本”。脾又能统摄周身血液,调节血液循环,使之正常运行。临 床上消化机能的失调或一些慢性出血病症,常和脾病有关。脾气主升,能把 饮食中的精气,津液上输于肺,然后再输布于其它脏腑以化生气血。通常所 说脾有益气作用的“气”,就是代表人体机能的动力,而这种益气作用的产 生,则有赖于脾能发挥正常的运化能力。脾能运化水湿,喜燥恶湿,说明脾 和水液的代谢有关,脾虚水湿就客易停聚而产生一些病症。同时,脾还和四 肢、肌肉等有关,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四肢活动有力,肌肉丰满壮实,否 则在这些方面也可以显示出病态。


肺       

五脏之一。肺主要是主呼吸的,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呼出浊 气,吸入清气,清气又和饮食经消化后产生的“谷气”相结合而输布,供养 人体脏腑器官各部分,并能统管全身之气。肺还有调节体液和通调水道的作 用,人体内水液运行,与肺气的作用有关。肺气宜清宜降(“肺主肃降”),如果肺经受邪或肺气失降,可以产生种种病症。同时,鼻是肺的门户(“ 肺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通道;肺又与肌表抵抗力关系密切(“肺主 皮毛”),肺气虚,往往影响肌表的抵抗力,体表受到风寒的侵袭,可以引 起肺的症状。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和辅助心脏所主的血液运 行,可见心肺之间的密切关系。

肾       

五脏之一。“肾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脏.肾所藏的精,不仅藏本脏之精 (即男女媾精的精气,为“先天之精”),还藏五脏六腑水谷所化生的精气 (为“后天之精”),能滋养脏腑和肢体各部组织。肾所藏的精,来源于饮 食的不断的补充,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肾精并能滋养骨和髓,《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故肾直接和脑、髓、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情况有关,肾精足,人体自然就会显得精力充 沛。牙齿的健康和头发的生长、脱落和光泽,也和肾气的是否充实有关。肾 有“纳气”的功能,因此和呼吸系统也有密切关系。有些腰部症状也和肾有 关(因为肾在后腰部位,所谓“腰为肾之府”),肾在上“开窍于耳”,肾 气调和,听觉就会灵敏一些;在下“开窍于二阴”(前阴指尿道或说包括精 窍,后阴指肛门)。可见耳的生理病理和某些大小便异常须从肾的方面进行 分析。肾主水,水液下行于肾,其浊液经肾的气化,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 之清者,由肾保存于体内,故肾为体液平衡调节的重要脏器。肾有两枚,《 难经.三十六难》认为左侧为肾,右侧为命门。肾主阴,属水;命门主阳, 属火。故肾又有“水火之脏”之称。通常所说的“真阴”就是指的肾水;“ 真阳”就是指的肾阳,或称“命门之火”。

小心       

语出《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医家对此看法不一。卅指心包络。马莳注云:“自五椎(心俞)之下可推之,则包 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包络....为小心也。”指命 门。吴鹤皋注云:“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向上数的第七椎),其傍 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日小心。”指膈 俞穴。张志聪注云:“七节之旁,膈俞之间也,中有小心者,谓心气之出 于其间,极微极细。”
-----------六腑       

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腑一般是指腹腔中那些中 空有腔的器官,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功能,所谓“传化物而不藏”。中西医论述六腑的功能,大体上还是一致的,但也有些不同之处,例如 三焦是中医脏腑学说所独有的;又如中医所说的六腑,联系到脏腑学说和 经络学说,其功能就可能和解剖学上同名的腑不完全相同,以胆为例,胆 附于肝叶之下,是贮藏胆汁的,它和其它腑之传化水谷、糟粕的功能有明 显的不同。胆和肝相表卅,“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说明肝、胆都 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而胆和肝在病理上又都易产生一些“火”的症候,这些说明和现代解剖学上所说的胆还是有区别的。腑和脏的配合(称“ 互为表卅”,腑为表,脏为卅)是:胆合肝、胃合脾、大肠合肺、小肠合 心、膀胱合肾、三焦合心包络。


大肠       

六腑之一,又称“回肠”(一说回肠还包括直肠、肛门)。其主要功能是 接受由小肠消化吸收后运送下来的化物,及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 之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又叫“传导之官”,主要是传 泻糟柏,为整个消化的最后阶段。大肠有病,可以影响大便的次数和性状。

广肠       

指直肠。

小肠       

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把饮食中 那些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并将消化后糟粕样的化 物传送到大肠,而其中的水液则通过其它脏腑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故小肠 在整个消化过程中起很重要的分清别浊的作用。饮食的精华和糟粕,主要 通过小肠的消化作用来加以分别。另外,小肠经和心经相表卅,心经有热 可以移到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等症候。

胆       

六腑之一。胆主要是贮存胆汁并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它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不直接参与传化水谷,和胃肠的功能有别,所以又把它列为“奇卅之腑”。由于胆内贮存由肝分泌出来的胆汁(王叔和《脉经》指出:「肝之余气, 泄于胆,聚而成精」)此较洁净的,含有精气,故又称“精汁”,不同于肠 道和膀胱中的糟粕、排泄物,故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称。而胆 又和肝相表卅,“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和胆这两方面的作用相配 合,说明胆和肝和部分中枢神经的功能有关。此外,胆和肝内寄“相火”( 是和心的“君火”相对而言),病理上容易产生“火”的症象。

胃       

六腑之一。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即消化饮食),由于胃受衲饮食,故又有 “水谷之海”,“五谷之腑”或“太仓”之称。胃和脾相表卅,它们的分工 是:胃主受纳并消化饮食,脾主运化饮食精微,故脾和胃往往相提并论。胃 的功能一般称为“胃气”。胃须将经过初步消化的饮食送到小肠;故胃气以 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就会严重影响胃的功能产生种种病症。前人认为:“纳榖者昌,绝榖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胃的功能看得十 分重要。胃的内腔昨“胃烷”,胃腔中部叫“中烷”,胃的上口叫“上烷”,下囗叫“下烷”。


三焦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 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病理生 理的角度,还包括部位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布作用), “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 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 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 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 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 争论未决的问题。《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 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下焦者,别 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 宾《类经附翼》记载:「.... 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 云“ 有脂膜如掌大, 正与膀胱相对, 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 .... ”张氏本人则认为:「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所谓焦者, 象火类 也,色赤属阳之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 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内一 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虞搏《医学正传 》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 .... 总名三焦, .... 其体有脂膜在腔 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王清任《医林改错》以为“网油”即 是三焦。唐容川《血证论》谓:「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医家的一些主要论点,但 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三焦在人体的气化综合功能,录出以备参考。

膀胱       

六腑之一。又名“脬(ㄆㄠ)“,俗称尿脬。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小便的器 官,《内经》此喻为“州都之官”(州都义同洲渚,是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形容膀胱为水液聚集之处),膀胱和肾相表卅,其中的小便是气 化过程中的产物,与汗同为津液所化,所谓:“气化则能出焉”。“气化 ”就是化气行水的意思。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小便异常和排尿困难。


命门       

有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命门学说是 脏腑学说的组成部份。在五脏中大都是单一的脏器,只是肾是两枚,古代 医学家多推崇《难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说法。但宾际上两肾 从外形到组织结构均无差异,故虞搏《医学正传》反对这种说法,认为不 可独指右肾为命门,主张两肾“总号为命门“。有的根据命门穴在十四椎 下陷中的部位,认为命门是在两肾之间,具体体现为“肾间动气”(指两 肾间所产生的人体动力来源。),也就是命门之火。因为肾为“水脏”, 这是水中之火,乃先天之真气,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的胃气相接,由此 而生生不息。命门的作用,概括而言:命门为元气的根本,是人体产生 热能的发源地;能帮助三焦的气化;
命门之火有暖脾胃,帮助饮食消 化的作用;和人体的性机能和生殖系统密切相关,命门之火(属相火) 不足或偏亢,均可产生病态;有纳气作用,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据中国某一医学院脏象专题研究会有关肾的研皖,发现六种不同的疾病,凡辩证为肾阳虚者,均有尿 17 羟皮质类固醇 值低下的现象,在采用ATC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后,发现肾阳虚病人半 数为延迟反应,提示肾阳虚病人有垂体 -- 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 以此假定再试用于临床,在虽无明显肾虚症状的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低下 及长期用激素不易撤药的哮喘患者(这类患者已知有垂体 -- 肾上腺皮质 系统兴奋性低下,试用前停用激素)的二种疾病例证中,采用补肾治疗, 获得显着疗效,说明这一假定得到了实践的初步验证。
-----------学习并收藏,感谢楼主提供这么好的基础知识,不回不顶对不起良心啊。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