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陇西中药材市场调查:有行情是药 没行情是柴
    

中医讨论:陇西中药材市场调查:有行情是药 没行情是柴

“陇西中药材‘扫磺’后的正面效应最近非常明显,药材交易市场不仅出现了活跃迹象,价格也是一路高歌,很多知名药企都来陇西投资建厂了,最近每天仅接待媒体采访都忙得够呛。”5月19日,经不住这个好消息的诱惑,记者前往陇西一看究竟。

陇西交易市场淡季不淡

“你们来得有点迟,现在交易市场都已经没什么交易了,那里最热闹的时候一般都在上午,不过去药材仓储的地方,这个点还应该能赶上看热火朝天的景象。”由于沿途了解干旱的情况,记者一行到达陇西县城已是中午时分。专门邀请来做向导的县委报道组的老师便将记者带到文峰镇一处仓储企业密集的区域,从那里看看最近陇西县药材交易的情况。

在当地仓储规模较大的甘肃惠森药业科技集团,尽管当时天空乌云密布,但一辆辆满载中药材的大卡车正停在院内等待工人卸货、码放、入库。七八个看似大老板的客商正在院子里不停地指挥工人作业。还不时有运货的车辆出入,向导说那都是客商们从交易市场刚收购的药材,一车的价值都在几十万元。“夏季是中药材的交易淡季,交易的药材都是成药。但从最近来我们企业接到的存储药材的单子来看,交易可以说是淡季不淡。目前我们企业的静态储量能达到1.2万吨,而作为中药材现货期货市场雏形的文峰镇,目前现货仓储量能达到50万吨,价值200亿元左右,而在2007年,全镇仓储药材的总价也就50亿元左右。”甘肃惠森药业科技集团董事长马中森介绍道。在离开惠森集团的时候,随行的向导戏称,说不定站在惠森仓库的那十几分钟时间里,有无数个千万富翁从大家眼前经过。

“扫磺”事件震动陇西药市

关注中药材市场的人们不会忘记,一个多月前,只要在百度上输入陇西两个字搜到最多的都是有关“陇西硫磺中药材”的信息。“别说陇西,整个甘肃的中药材产业恐怕都要遭到灭顶之灾了。”当时人们最担心的都是这个。

“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事件来势还是很凶猛的,尤其当市场上几天都看不见一个收药的人时,我们的心都悬到嗓子眼了,如果那种情况继续延续,我们小药企就无米下锅了。当时,上到大药商,下到种植户,只要手里还有货的,都如坐针毡。有的种植户怕药材成柴,都托熟悉的药贩子处理自家的货了。好在后经证实,并不是所有的药材都是拿硫磺熏蒸的。”陇西县一家小型药材加工厂负责人说。硫磺事件发生后,定西市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市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及仓储等环节开展了全面整改工作,由于只是部分企业的违规行为,所以对整个产业并没带来致命的影响。据当地业内人士说,用微量硫磺熏蒸、烘干药材是我国药农的传统。在陇西并不是常见的,因为陇西的湿度和温度等条件很适合仓储药材,只要储存得当,两三年内并不会发生虫蛀等现象。但后来因为一些南方加工企业使用这种办法处理药材,反而因色泽鲜亮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也高,一些本地加工企业也效仿。但这种加工程序成本较高,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效仿。

“虽然硫磺事件没有伤害到陇西中药材产业的要害,能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把负面效应完全转化成正面效应,说明陇西药材的品牌效应还是有的,尤其是这个事件反倒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陇西药材,关注陇西药材,无心插柳柳成荫。但给我们敲响了药材质量监管的警钟。现在全县已经按照中药材各个生产环节的特点实行归口管理,”陇西县一位政府官员说道。

知名药企纷至沓来

减少中药材从田间地头到药厂的中间环节,不仅可以减小制药企业成本,还能保证原料的绿色和环保。因此,制药企业应该把生产基地建在药源地。这是近几年学术界和医药界提的最多的话题。而陇西县目前正在成为国内知名药企的药源基地,企业看重的不仅是陇西县优越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更重要的是陇西天下药仓和天然药都的优越条件。

据陇西中医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漆建国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奇正藏药在内的多家企业落户陇西,康美药业、中药集团等也都相继前来洽谈,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奇正藏药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土地证用、外围护栏安装,正在进行勘测、图纸设计,预计下个月就可以开工。总投资2000万元的丽珠参源中药材加工项目今年已完成投资400多万元,完成办公楼内外粉刷工程和库房建设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生产车间主体工程建设和相关设备订购工作。一方药业有效成分提取生产线也与日前试生产。河北神威药业已经意向投资3亿元,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建设用地;黑龙江葵花药业计划在陇西建设柴胡GAP基地和现代化制药车间;重庆太极集团投资15000万元的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和精深加工建设项目正在洽谈中。

深度调查

在甘肃中药材种植基地的陇西县,流传着一句关于中药材很形象的话,“有行情是药,没行情是柴(材之谐音)。”今年,由于干旱药材减产成定局、闻风囤货的人增多、在劳资和人力成本等走高的诸多因素推动下,陇西药材领涨整个药市似乎已成短期内难改的事实。业内人士担忧,如果中药材储备制度建设依然跟不上市场需要,中医药产业将面临被扼喉的危机。

党参120天每公斤涨50元

“药材最近可是一天一个价,有的品种涨得有点离谱,我觉得都像是在6000点高位买股票一样,不敢玩了。”在陇西县首阳地产药材交易中心,像雷小平一样的“小药贩”越来越觉得眼下的药市玩起来力不从心了。

他告诉记者,从3月份中药材无人问津到今天的疯狂涨价也就是三四十天的事情,尤其是党参,大货一公斤都快逼近100元了,算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高价了,冬花也是一个月之间价格翻了一番,都不敢收购了。

记者了解到,在陇西药市,2010年12月上旬,党参(均为公斤价):新货小条22元左右、陈货27元左右;今年1月上旬,党参:陈货小条统货交易价29―32元,中条统货交易价31―36元,大条统货交易价37―39元;5月4日,党参人气大增,但资金难以大量介入,货源趋少、持货商惜售等原因致使大户难以入手。当日市场购货商家较多,价格较3日前又上扬2元,统货要价52元、中条货55-60元、大条货65-75元;而5月19日,党参行情继续升温,小统60-65元,中统68-75元,大统78-85元。

“后悔得很,我家去年的干党参卖得太早了,都是3月份那次硫磺事件惹的祸,大家当时都说药材完蛋了,看着市场上冷清的样子我也就信以为真了,谁知道现在又是这个行情,算下来我要少卖8000块钱。”陇西县通安驿镇宏伟乡一位姓刘的种植户不无遗憾地说。

一服普通中药价是两年前3倍

“从我们医院目前的中药价格水平上就能明显看到原药上涨的态势,事实上近3年来,中药价格一直在走高。两年前一副普通的中药平均价格也就在7―8元之间,而眼下就要20元左右,涨了3倍。像中药里比较名贵的穿山甲,去年供应商的报价是1公斤2500―2600元,而今年就涨到了5200―6000元,涨幅大得惊人啊。患者的就医成本增多只能是必然的了。”兰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靳子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如此感慨道。

记者从兰州市内较大的如“安泰堂”、“惠仁堂”、“众友”等药店了解到,近期,中药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上涨,一副药的价格都有至少两三倍的涨幅。

干旱引来囤货热推高药价

“截至目前,陇西今年的旱情是5年来最严重的,这种极旱状况如果10天内依然没有办法缓解,那今年全县中药材的产量会大量减少,党参等一些耐旱性较弱的品种甚至有绝收的可能。预计药材价格今年底还要有明显大涨。”这是记者日前在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中心的陇西县采访时,该县农业局农技中心副主任毛正云的担心。

据毛主任介绍,今年全县计划种植中药材30万亩,截至目前种植面积实际达到了28.5万亩。但不容乐观的是根据他们最近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本按照季节应该出苗的药材因干旱并没有完全出苗。估算目前黄芪甘草等大宗药材出苗率在70%左右,而占全县药材种植总量25%左右的党参出苗率不足40%。今年药材减产已成定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材仓储企业负责人还提到,因为看到今年药材出苗不好,所以市场上药价上涨的预期很高,很多有经济实力的人都参与药材生意,因此大量囤货也是导致目前价格走高的原因。

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迫在眉睫

“国家不储备中药,完全放开任由市场调节,我个人觉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是特殊的商品,可以说是关乎大局的战略性物资。如果按照眼下这种既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又不建立储备制度的现状发展下去,那中药厂因为缺少原料而停产,或者原料价高逼着药企提价都将是常态了。在甘肃,很多中药材种植地还是靠天吃饭,所以供应量无法保证稳定,如果没有存货,那后果可想而知。”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老中医坦言。

从兰州专程到陇西选购柴胡的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政府应考虑建立药材储备制度。因为信息的不通畅,药农在种植上仍有一定的目性,缺乏产品规划,药材价格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如果政府在市场上建立一定的药材储备,在药材减产时平抑价格,稳定市场,也能避免成药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另外,应该仿效国外有些国家对药材种植给予补贴,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在陇西,1亩柴胡才产60公斤,还是两年的生长周期,与1亩地的洋芋收成比,几乎没有优势可言,这种劳动收入不对称就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很多农民都放弃种药材了。没有了原料,中医药整个产业就将面临被扼喉的危机。”

见证了中药材多轮涨跌的马中森也提到,“要不是2007年那一波涨价,恐怕现在都没人种药材了”。


记者:余艳兰

来源:每日甘肃网   
-----------物美价“不廉”亦不失为市场规律!
-----------社会各界为甘肃中药材“药贱伤农”开药方

不仅要像补贴种粮一样补贴种药,还要合理规划种植

“对甘肃来说,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产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有行情是药,没行情是柴’是我省中药材种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既然这个产业已经渐渐凸显出它的优势,我们就应该好好去规划、培育它。”昨日,有读者打进本报热线就本报《有行情是药没行情是柴》报道这样给予评述。

  对甘肃来说,发展中医药产业具备历史和现实优势已是多方认可的结论,但如何改变“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尴尬境况,关注这个产业的人们都已经开始思考了。

  记者  余艳兰/文  施梓庆/图

  像补贴种粮一样补贴种药

  三年来,中药材价格上涨已成了常态,剔除成本等因素外,供应量减少是最根本的原因。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都是逐年萎缩的状态。

  就拿甘肃中药材主要产地的定西市来说,虽然已成为西北乃至全国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交易基地和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截至去年,中药材总产量16.9万吨,占全省的39%、全国的4%。中医药产业总产值17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新兴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随着奇正藏药等一大批知名药企纷纷抢滩定西,当地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中药材供应量不足、农民放弃种植等威胁依然正在逼近这个未来的医药产业大市。正如经常在陇西收购药材的兰州经销商所言,“药材越来越少了,我们就是想做生意也没地方做,现在流转的都是库存,卯吃寅粮对这个产业将是致命的摧残。”

  鉴于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建立合理的财政支持机制,确保药用资源保护规划和措施的实施,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以基本药物目录中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主的种植药材补贴方案,由财政对于种植相关中药材的药农给予补贴,像种粮补贴一样,持久而广泛覆盖。

  记者在陇西采访过程中也了解到,目前该县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对药农也有一定的补贴,但只对纳入种植基地的小部分药农每亩有400元的补贴,无论是补贴数额还是补贴范围都难以真正起到鼓励种植的目的。

  规划种植避免“药贱伤农”

  “为什么会存在‘有行情了就是药,没行情了就是柴’的两个极端?我个人认为就是缺乏规划种植的必然结果。目前在我们这里,中药材种植基本还是农户自己的事,想多种就多种,不想种就不种,这就无法保障产量的稳定,药贱伤农也就无法避免。”陇西药农吴亮如是说。

  他说,农民在信息和市场把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是有专门的机构指导种植,中药材种植也走订单农业的模式,那么就会减少盲目种植带来的风险。目前中药材多是分散种植的农副产品,药材种植周期少则六七个月,多则五六年,要想准确的预测是很困难的。许多农民常根据市场现价来确定自己的种植品种,形成了所谓“一缺就上,一上就多,一多就下,一下就缺”的怪圈,往往是赚得没有赔得多。

  有人还建议,中药材种植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小农经济分散生产的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但规模化不等于大规模,决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规模。药品是特殊商品,少了是救命的宝,多了连草都不如。与其他农副产品相比,中药材绝大多数都属于市场需求量较小的商品,一般药材的年需求量在数百吨至几千吨,药中“老大”甘草也不过4万吨,有些小品种只有几吨。因此,在决定每种药材的种植规模时,一定要了解市场需求,多听取专家的意见。

  中药质量监管要从田间开始

  陇西中药材硫磺事件发生后,引起人们对中药用药安全的高度重视。

  “西药,还能从一张说明书或者成分表上看清楚它的‘底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具备认清中药的本领。所以,中药质量只能靠田间地头至医院中药房这个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把关,也就是说,药品质量监管的第一站不是医院而是田间地头。”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中医师杨锡仓这样认为。


来源: 科技鑫报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