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章真如临证要诀---严格四诊
    

脉法精微:章真如临证要诀---严格四诊

1.时病重舌,杂病重脉
       这里说“重”,不是绝对的,就是说:时病偏重于舌像,在辩证论治时,还是舌脉合诊的好。
       因为时病病程较短,邪在肺胃,在舌苔上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例如温病邪热从卫分能入气分,舌苔由白转黄;邪入营分,其舌必绛;邪入血分,舌有出血痕迹;湿热内蕴时,其苔必黄厚而腻;湿浊中阻,苔必滑腻;腻苔渐化,表示湿邪将退;光舌逐渐生苔,表示胃气津液将复。在时病过程中,病情的进退,舌象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此时脉象也有变化,但不如舌象反映及时,脉象有时不能客观化,而舌象表现黄,白,滑,腻,有,无,是非常客观明显的。因而观舌质,可以验证之虚实;察舌苔,可知其邪之深浅.寒热。湿邪一望而知,观其润燥,以验津液之盈亏。
       杂病辨证,诊脉是首先一环。从浮.沉.迟.数中可以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但也不能离开察舌。诊脉重要之处,是在决生死.断预后,无论时病杂病都不例外。叶天士《温热论》论脉之处颇少,但论到重要之处却很精细,如热病大汗之后,症见肤冷,指出“但诊其脉若虚软如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症,燥扰不卧,汗出肤冷,便为气脱之证”。对汗解后身倦,神疲与实转虚之鉴别,其重点就在于脉。可见关键时刻,诊脉比察舌更重要。但要注意,舌脉均有真伪,舌有染苔,脉有反关,不能不使临床医家注意。脉.舌一定要和参,无论时病.杂病都是一样,如果不辨真伪,只强调一端,未有不误事的。

2.诊脉侧重“胃.神.根”
      胃.神.根是前贤程钟兴会诊脉要诀,很多都是经验之谈,比王叔和论脉更进了一步。在临证中能掌握这三者,确实得到诊脉的要领。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各有其脉,是谓平脉。如春多注脉,夏多洪脉,秋多生脉(游而无力),冬多石脉(治伏在下)。这四种脉象,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乃正常脉象,在这些正常脉象中,就会有胃.神.根存在。
      所谓胃脉,亦称“胃气”,即平和之脉,治取得之,脉来有如缓悠扬之象。四季平脉增立出“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胃气”不仅仅是指“食欲”,亦指脉象。所谓“神脉”,即“神气”,诊脉时,脉象中候有力,说明正气内存,外邪尚未侵入,抗病能力较强或邪祛较易。所谓“根脉”,亦称“根气”,即治取重按,有力鼓指,说明病气已去,或疾病来除,正气仍存。因此,诊脉之法,必求其根,而总其要领,不外乎胃.神.根三者而已。
      我们临床所遇各种脉象,不论它是什么脉,只要表现出和缓有力,搏动有神,按之有根,则不致出现危候。胃.神.根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存在,有胃就有神,有神就有根。
      如遇脉证不相符之病人,只要有胃.神.根,则不致有任何不祥之兆;假使证候无甚表现,而胃.神.根消失,不久也会出现危象。章老曾遇一糖尿病患者,症状未出现危险证候,而脉象治大无根,断定它难治,果然不久死于酸中毒

3.望舌诊脉重“胃气”
      “胃气”中医学认为非常重要,《五枢.五味篇》记载“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历代医家均认为,“胃气”关系生与死的问题。“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临床辨证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谈“胃气”,就会对某些病危患者,无法判断其预后。
      从舌苔找“胃气”。舌乃心之苗,舌为心之外观,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暗紫为心血瘀阻,舌质淡为心血不足,这是一方面;白苔为寒,黄苔为热,腻苔为湿,这是另一方面。从舌苔找“胃气”,例如临床遇到温病后期,舌锋无苔转为有苔,舌体渭润有津液,不管他是薄黄或薄白也算是“胃气”将复。如果重病人逐步从有苔转发为无苔,或光如镜面,这叫“胃气”将绝,为营阴已伤,病转危象。
      临床常见晚期肿瘤病人,晚期肝硬化腹水败血症等,都表现舌无“胃气”,死亡即将来临。
      从脉象找“胃气”。六脉平和,不迟不数,不弦不涩,来去从容,是为“胃脉”。章老认为无“胃气”脉,应该是浮如悬线,沉如伏线,迟如屋漏,数如啄,则易绝脉,即无“胃气”。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