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刘力红2006年12月2日在世纪大讲堂上的讲演
    

中医讨论:刘力红2006年12月2日在世纪大讲堂上的讲演

《中医与传统文化》《世纪大讲堂》2006年12月2日凤凰卫视播出
                         《中医与传统文化》
主讲人:  刘力红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有人说中医它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精神,的确,在东方文明几千年辉煌的岁月当中,中医和指南针、火药一样,是很多西方人士和友邦人士所效仿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西方的科学渐渐地传入中国,中医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那么中医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涵,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刘力红(请准确说明)先生,欢迎刘先生。
    您好。欢迎。您请坐。

首先还是和大家一起通过我们的大屏幕认识一下刘力红先生。
刘力红,湖南湘乡人,1978恢复高考后考入广西中医院,从此开始了他和中医的不解情缘,在接受了大学五年的学院教育之后,刘力红便跟随李阳波、王庆余及曾邕生等中医名家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并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在传统文化中领悟中医精髓所在,多年来,刘力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希望能够通过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并在2003年出版了《思考中医》一书,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

    刘先生,您学中医,其实是从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开始的,在那个年代,好像很少会有人想到要去学中医,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刘:实际上我学中医,完全是一种意外,就是并没有说,也没有家学,只是因为父母的历史问题,我父母是右派,所以那么高考恢复以后,因为我的成绩考得还是比较好,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那么就把我录取到中医学院。

    主持人:进学校之后,怎么去学习这个中医呢,在学校里面教授中医的方法是什么?

    刘:进学校以后,那么当然就是我就得到这样一个机会,读大学的机会,那么就很认真去念书,就比较用功,所以就是按照当学生这个角度的时候就应该说是成绩不错吧,就是把五年的学念下来了,成绩很好,那么这样就留校,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尽管成绩很好,就是只是说把教材弄得很透,但是对中医的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领悟。

    主持人:除了对它精神的领悟可能不足之外,在学校里面,把中医的教材弄透,代表着您能给病人治病的时候,效果特别好吗?

    刘:那不能。

    主持人:差别是什么呢?

    刘:就是说那个时候因为对中医这样一种很基本的这种内涵和精神,就是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知。那么,因为医是很活的,就是我们针对的是人,所以你并不能够按照那个教材这样去,实际上我真正能够对中医有所领悟,是在毕业以后,那么跟师,就是我拜了一位师傅,然后我在《思考中医》里面也写到,他叫李阳波,那么那个以后慢慢地才是感觉到传统文化这样一种精神博大,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精神了不起,慢慢才上路,可以这样说。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跟师傅来学呢?在学校里面就学不到吗?

    刘:这可能跟中医这门学问有关系,中医这门学问,它实际上,待会可能我会谈到,就是它很强调的就是,因为它针对的是人,那么就是它很强调的是一个变化,就是强调是一个心法,那么就是像很规矩的东西,那么当然就是可以在学校里面很大面积的这种教授,但是很精神的东西,就是内心的这种心法,实际上你没有长期地跟师,就是这种一对一,它就有些像艺术这样。

    主持人:那既然您说的这些话,我想我的理解就是,中医跟师傅学,学到的才是真本事,为什么又要回去,回到学校去念硕士、念博士?

    刘:这个看起来就是一种因缘吧,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就是说责任也好吧,就是本科的教育我亲自走过来,那么我知道这个教育的问题在哪里,那么我又经历过这样一个传统的师传教育,那么我就知道传统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它的问题在哪里,那么如果现代的这个教育你不走完,那你没有这个发言权,你不知道它的问题在哪里,所以出于这样一个目的,那么我就等于把整个中医的这个教育我走完了,还走到博士。

    主持人:这么多年与中医结下缘分之后,刘力红先生也一直在思考着中医,思考着它的传统文化,它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接下来我想我们用掌声来欢迎刘力红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中医与传统文化。
刘: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传统文化与中医,也就讲中医的基本精神。最近大家知道,围绕中医发生很多的争议,甚至有要告别中医的这样一个说法,我想用中国人的这样一个思想来看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呢?就是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东西,有说好的,必有说歹的,有说它高,必有人说它矮,有说它科学,必然有人说它不科学,所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在我眼里面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我想用我的一位老师,也是中医界德高望重的邓铁涛老先生的一句话,四个字,中医简,便,验,廉。那么什么是简呢,就是中医这门学问,中医这个道,它是至简,至简之道,古人不是讲大道不繁嘛,它实际上体现在日用当中,道在平常,道在日用,所以中医的这个理,它是很清明的、很简析的,这个是简。那么便呢,中医它很方便,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诊病,看病,好病,没有药,可以用针灸,甚至没有针灸,我们可以点按,可以点穴,就是它非常方便,它不需要一个医院,更不需要那么多的设备,设施,就是这是便。那么验呢,就是它的效验,就是它的疗效,作为一门医学它的疗效,它不但能够治普通的病,它可以治大病,那么一般的人对中医的认识,认为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其实不然,中医不但治小病,而且治大病,而且治急危重症,甚至有些西医没有办法的,那么中医能够解决,所以这个是效验,这是验。廉呢,那么中医治一个病花多少钱呢,中医治好一个病,同是这样一个重病,西医治好了要花多少钱呢,恐怕是十倍,百倍,乃至千倍,那么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问。
那么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跟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那么我们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文明。中华的文明从伏曦那里开始,那么到现在有这个八千年的历史,在伏曦的时代,古人做了什么呢?这个时候认识了阴阳,然后发明了八卦,那么这八卦干什么呢?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么古人已经开始对人有很深刻的认识,对物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天地有了认识,那么进步到了神农的时代,那么对天地、对人物的这样一个认识就更深刻了。我们知道神农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入农业时代,我们在伏曦的时候是渔猎时代,到神农就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有一个特征,大家知道,那就是有一块地方,那么在这个地方种庄稼,靠庄稼吃饭,而不是靠渔猎吃饭,那么这个庄稼应该什么时候种下去,我们现在种稻子能收成吗?它不能收成,稻子要在什么时候种下去啊?这需要对天地有深刻的认识,对天文、对地理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这个时候四时已经产生了,春夏秋冬,24节气,四时五行都产生了。

刘:那么这个四时五行的确立,五行为什么叫五行呢?行是什么呢?运行不断地变化。那么到了黄帝时代,那就慢慢地成熟了,对这些认识就慢慢地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医药产生了,中医产生了。到了尧舜禹的时候,大家很熟悉,那么尧帝传位给舜的时候,给他四个字,这四个什么字呢,叫“允执厥中”,允就是允诺,就是你答应,就是尧告诉舜你要答应,答应什么,执,执掌,厥就是这个,这个什么,中,这个中,这个是什么中?中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出来呢?这个是从三皇的时候出来的,从几千年的变迁里面认识到要治理天下或者治理人,必须要符合中道,太过了行不行?不行,以这个农业种植为例,过了这个时间行不行?不行,没有到行不行?也不行,恰好,恰到好处,就是河南人讲的中,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只有以这样一个思想来治理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就是中国人的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就在这里产生。那么到了舜帝也是这样,也把这再传位给禹的时候,大禹的时候,也同样把这四个字传给了这个大禹。那么这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这样确定了。

那么这样一个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医,也可以说中医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脉络里面成熟的。那么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跟中国文化这样一种精神是多么地一脉相关。那么我们讲,我们现在要谈中医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内经》,《内经》是中医最权威的一部经典,也是最早的一部经典。我们谈医学,实际上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问题呢?医学是研究什么呢?健康,对不对,疾病,然后有了疾病,健康,我们怎么样保证健康,但实在保不住,他生病了以后,我们怎么治疗他,对不对,医学我们讲简单点就是这么回事情。那么《内经》怎么样界定这个健康呢?很简单,它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平,和平的平,平人者不病也,什么样的人不病?平人不病,什么样的人谓之平人呢?在唐代有一个医家叫王冰,他给它做了注释,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他处在哪里呀?不偏不倚,对,他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所以你看看中国中医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中国文化这个道统上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叫做健康的状态。当然健康的状态要细讲,它有一些条件,中医它是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内经》里面讲到,要形与神俱,乃尽终天年,就是必须形跟神,或者说身跟心都平了,我们刚刚讲的平人,是指的什么平呢?是指的身和心都平,形和神都平,这样的人才不病,所以必须要这两个方面都做到。

刘:那么具体而言,什么是形,就怎么样使形处在中正平和呢,就是形怎么中正平和?《内经》里面继续讲到了就是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就是对于外界的认识了,对人跟天地的关系的认识,就是说人跟天地必须和平相处才能够保持我们的形处在中正平和,处在平人的状态,为什么提“虚邪”呢?邪就是刚刚我们讲的不中,不和,为什么提贼风呢,贼是什么?贼就是不正,所以“虚邪贼风”你要避它,那么就是虚邪贼风是很容易使我们这个形偏离平的状态,偏离中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点,我们要保证这一点。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心,就是神怎么样保持平人呢,中正平和呢?那就要做到恬淡虚无,这一点《中庸》讲得很好,《中庸》讲到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什么叫中啊?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对吗,喜怒哀乐没有发,这个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发了出来,发脾气了,有喜,有怒,有哀,有乐,但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这个叫做中和,能够做到这点,心就中正平和,可是这一点大家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喜怒哀乐能够不发?这个里面是有大学问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对这个中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这已经是很深的问题。那么这样呢就可以,就从这两个形神,心身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处在中和的状态,这个就是健康,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没有问题。
那么健康是这样,那么疾病呢?
    我们讲,经常讲疾病,实际上疾和病它是各有所指的,疾主要是讲我们这个形,讲我们这个身的问题,身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叫,谓之疾,心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病。中医讲,这个四时阴阳是万物之终始,是死生之本,就是四时阴阳,万物的终也是它,始也是它,我们观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什么时候我们万物的开始是不是因为四时阴阳决定的,不同的植物要在不同的时候下种,开始,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收获的时节。放开来,死生,人的死生也是从这个里面来的。那么我们要想跟它保持平,那么就要顺从,四时阴阳我们要顺从,这样我们就能够保证这个身平或者说形平,那么身形处在中和的状态。还有一个就是饮食,节饮食,这里《素问》很强调健康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饮食和起居,饮食就是我们日常的这个吃的东西,起居呢就是我们的睡眠和觉醒,我们现在是起,我们晚上休息是居。那么饮食要干嘛呢?饮食要有节,古人没有讲饮食营养怎么怎么样,要讲有节,大家很好体会,饮食非常重要。为什么说道在平常呢?就是我们把好了饮食这个关,把好了起居这个关,实际上健康已然,当然这个是外在的,那么更是把好了下面一个关,那么健康就操在我们自己手里面。(违背)这样一些因素呢,那么就会使我们的形产生疾病。

    刘:那么神呢,心呢?就是刚刚我们讲的平人反过来,我们刚刚讲的恬淡虚无嘛,对不对,刚刚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嘛。那么反过来,就是不能够恬淡虚无,所以在《大学》里面又有“四不正”,就是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就是我们的心,忧虑也好,恐惧也好,患得患失等等这些因素,就是偏离了恬淡这样一个因素了,那么心就没有办法处在中和,也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人生观,这些是很重要的致病途径,当然这个致病主要是使我们的心产生不平,而心和身又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是疾病。健康是这样,平人是健康的,致中和是健康的。那么非健康呢?疾病是这样,失去了平人,就是有什么,有些时候是过了,对不对啊,为什么说不能够处中,有些时候太过了,有些时候是不及了,对吧,这个时候就不能够处中。那么现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治疗它,就中医的治疗,它的精神是什么?我想大家也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叫中医呢?本来医不叫中医,本来中医的概念是什么呢?古人讲,上医治国,中医指的是治人,中医是治人的,中医不是治病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不好了才生病,所以把人调整好了,他自然就不会生病,所以中医的着眼点是在人上面,不在病上面,只有下医才是治病,这个古人是界定得很清楚的,中医是什么呢?就是中道之医,就是我们刚刚秉承着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中和的这样一种精神命脉的这样一个医学它叫中医。那么这样一个精神我们清楚了以后,那么疾病治疗我们就很了然了,怎么治疗?因为一个病的产生就是不平,不平,要么太过了,要么不及了。

    刘:所以老子有一句很妙的话,叫做什么,叫做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了有余,有余的东西就是什么,过了,不足的东西呢,就是不及,损有,有余的我要损你,天之道,要损你,不及的怎么样,要补你,这个损这个补,它恢复一个什么,平,对,中,中医的治疗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看中医的很多,在《内经》里面,在《素问》里面,它提了很多治疗的大法,治疗的原则,我在这里举两句,其中一个是《素问》的《三部九候论》,它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实,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什么,老子讲的什么,有余,对,有余,刚刚我们讲是损,实际上泻就是什么,损,实我们要泻它,虚呢,就是不足嘛,我们要补,实的泻了,虚的补了,它最后是一种什么状态?平和,中正平和的状态。这个还有《素问》的《至真要大论》里面也讲到,“谨察阴阳之所在”是“以平为期”呀,这个治疗没有其他的,就是以平为期,无问其病,就说不管你什么病,我都不管你,为什么人家很多人说中医呢?这个肝病的也用这个药,肾病的也用这个药,心病的也用这个药,为什么都能好啊?古人讲得很清楚,无问其病,不管是什么病,以平为期,你只要把人调到平的状态,平人的状态,这个病就好了,这是中医的一个根本的精神所在。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怎么办?有些什么具体的措施?疾怎么样以平为期,病怎么样以平为期呢?这个实际上就要心身两调。为什么我们要有针灸啊,要有按摩,为什么要疏通气血,大家都很清楚要疏通气血,为什么?我是从南宁来的,南宁那个地方,大家知道,昨天我是穿着什么,穿着衬衣来的,到了机场开始加衣服,到了这里还冷得直哆嗦,南宁这个一年四季几乎就没有,没有变化,就是它不行,所以那个地方这个热行,天气很热,热太过了,那么为什么呢?就是说它老热,夏天老停留在那里,所以它容易产生不平,为什么这个中国的文化是在陕甘、在中原这一带产生呢?因为这一带四季分明,老在流行,所以你必须是流行了以后,另外前面的来了,来了要走了以后,后面的才能来,对不对,夏天要过去了,夏天要走了,秋天才来,秋天要走了,冬天才来,那秋天老停在那里,夏天老停在那里,就是不走不行,那么这个不平就产生了,对不对,所以为什么要疏其血气呀,要针灸啊,要,那就是保证机体处在行的状态,流转,流通的状态,那么这个是保证我们处在,处平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当然我们还有药物的,具体药物的补泻,不足了,我们怎么去补它,太过了,我们怎么去泻它。

    刘:另外还有心的调整,我们要恬淡虚无,“恬淡虚无”就能够“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个是《内经》的原话,就是我们能够这样调整我们的心,使它处在安然的状态,处在平的状态,我们不是经常有一句话叫心平怎么样,气就和,五脏就安然,那么这样就能够保证没有病,当然这个整个如何调这个心使它平呢,实际上整个中国文化很重要就在谈这个问题,今天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展开,那么总之,那么中国,中医,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它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是同体的,所以你要告别中医吗?那就请你告别中国的文化,我在开玩笑,我说,你要告别中医,那么你就必须得告别中国的文化,那怎么办呢?那请大家思考。
那么今天我的这个讲座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刘先生给我们进行的有关中医和传统文化的演讲,我还想请您再进一步地给我们阐述一下,中医它和西医最根本的差别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都觉得说,哎,可能有些病是需要西医来做手术才能治好的,但是有些东西,可能比如说调养方面的东西,可能是中医能够从根本上来根治。

    刘:当然老百姓都在讲,这个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这个我觉得多少有点道理,那么中西医的根本的差别,我觉得还是文化上的差别,就我刚刚已经在谈到,那么中医实际上它是建立在人本精神上面,它以人为本。那么西方人认为这个神明是主宰万物的,对不对,就是它是造物主,中国人不谈,《内经》里面讲了,是心主神明,这个神明是由人主的,所以这个神本,一个是神本,一个是人本,因为神本呢,那就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就是神能够研究吗,不能研究吧,神那怎么能研究,造物主你怎么能研究。可是它落到人这个层面,它是心所主的,心能不能研究,心就可以研究,所以中国文化有关于神明,有关于人心的研究就太丰富了,那么它完全是一个人本文化,那么这个我想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在文化渊源上是这样一个区别。神不能研究,那就研究物,所以西方对物的研究客观来说是比较细,那么我们对人的研究是比较细,所以中医实际上是建立在人本的这样一个精神上面,那么西医,应该严格来说,它是建立在物本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它更强调这个疾病,我们更强调人,简单是这样说。

    主持人:那您作为一名中医,怎么看待西医这门医学它的功效?现在可能有一些信奉西医的人会全面地否定中医,我想了解一下,像您这样研究中医,学习中医多年的人,会不会对西医也持这样全面否定的态度?

    刘:不,我不这样,我看,我觉得这两个医学是真正的是可以互补的,但不是结合,是可以互补的,确实是各有所长,实际上完全应该就是说取长补短,这样对于我们社会,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我们国家都是有利的,它不必要这样冲突,因为这都是天生的,西医也是这样嘛,很自然产生了西医,也很自然产生了中医,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对立,现在我们是人为化把它对立,实际上我不这样看,我觉得完全可以取长补短,中医有它的特色,这个特色是西医不具备的,而西医有很多特殊的地方,中医也欠缺。那么补充起来不就很完美嘛。

    主持人:好,谢谢,谢谢。关于中医呢,现在网上的讨论也特别地热闹,我在这里呢也收集了一些网友的问题,想请您回应一下。一位网友的名字呢就叫做江湖小郎中,他说现在很多人否定中医,他在攻击中医药的时候,往往会拿比如说像严复啊或者是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来说事,因为他们曾经批判中医药,比如说像鲁迅就曾经说过,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所以想请问一下您,说像鲁迅、严复,他们是不是真的这么痛恨中医,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和背景之下才产生了对中医药这样的批评?

    刘:我觉得对中医和西医,实际上都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不应该情绪化,情绪化以后就要走极端,就像现在告别中医这样一个提法,因为鲁迅这个例子很典型,对吧,他父亲因为没有碰到好的中医,运气不好嘛,但是中医队伍、西医队伍都有庸医、都有良医啊,对不对,否则如果西医队伍没有庸医,梁启超那个右肾跑哪去了,梁启超那个右肾是被误摘掉的呀,那不是庸医吗能够误摘掉吗?

   所以鲁迅先生是犯了一个什么,孔子讲是“不迁怒,不二过”,他是因为他父亲的问题,他情绪化了,把这样一个怒迁到整个中医上了。如果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那么什么是接受骗你的人,什么人才上当受骗?愚痴的人!精明的人不会上当受骗。那么就意味着五千年的中华民族都在上当受骗,这个过鲁迅能够担当得起吗?他没有,担当不起,所以我们不能这样来看,不能够情绪化来看一个问题,情绪化也不是科学之道,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接下来的时间留给我们现场的观众。

    提问1:刘老师,你好,我觉得你的这个《思考中医》中,第一章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呢,是这个书中的点睛之笔,而我们现代中医的教育呢,缺少的正是这些,就像经典它是表述医道的,而医道是在经典文字背后的内容,能不能你说一下你对“内证实验”的认识,以及你的师傅是怎么给你传授的,谢谢。

    刘: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又能回答又不能回答,因为内证实验确确实实是中医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深邃的文化呢?它跟内证是有关系的,这个梁漱溟,近代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做了一个,对中国文化他做了一个发挥,就是有一些是向外用功,有一些是向内用功,实际上内证就是向内用功。那么向内用功,那么这样一个世界它是很丰富的,杨振宁说中医没有实验嘛,为了就是区别回应在中医也有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不在外,是在内,所以那么我提出这样一个内证实验,那么内证实验可以说是产生中国文化的“一只脚”,缺了它中国文化无法产生,无法形成,那么当然另外一只脚是理性思维,所以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说不好谈呢,因为它不在外面,不好谈就在这个地方,而且我们对外在的研究越细,我们对向外走得越远,那么向内自然就越少,所以这一条路啊在现在已经是很淡了,而我在师门里面呢,多少受过一些训练,一个是有一定的体验,但不深,但是从我师傅那里呢看到一些东西,谢谢。

    提问2:刘老师,您好。
    刘:您好。
    提问2:我们说病急乱投医,一方面说明这个病人的求医心切,另一方面也,就是影射着神医难求。就是我想中医也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好,它的传承涉及到一个信心的问题,就是您怎么看待就是中医的传承?

    刘:中医的传承,我在很多地方谈到,就是中医它是一门很特殊的学问,所以它的这个师传是很重要的,就是说目前这几十年,我们都是搞的非师传的教育,非传统的那种师传,都是大面积的就是像西医那样的教育,那么经过这几十年,我们看到确确实实,正如您刚刚讲到的信心,我们看一看,我们举目看一看,为什么会现在有这样的人提出要告别中医,那是有原因的,正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确实对,就是搞中医的人读了五年甚至八年,十一年,对中医没有信心,压根上没有信心,出来到医院用西药,开不出中药,那么这个原因在哪里?我想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想没有师承,因为我是亲历过这个过程,我知道里面的甜头,我想中医应该结合这样一种教育的方式,谢谢。

  提问4:感谢刘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是,您在刚才讲课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了“恰到好处”这么几个字。请问在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中如何去掌握和理解这个恰到好处这几个字,就是这几个字,谢谢老师。

    刘:这个包括形式上的恰到好处,就是说不要太过,不要太不及,对吧,以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处事就很容易太过,比如说现在年轻人都熬夜,对吧,这个就是过了,这个就没有恰到好处,因为起居要有常,因为天地的运行是有常的,人为什么有睡眠,有觉醒呢?因为天有日夜,所以那么这个要有常,而我们现在往往年轻人不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就叫不恰到好处,就不能够处中,那么另外就是,这个恰到好处就是指的不忧虑过去,不烦恼将来,把握当下,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恐怕做不到这一点,做过的事情老放不下,对未来的事情很担心,这个就偏离了,就不在当下了,就不是恰到好处,就不在中和上面。谢谢。

    提问6:刘教授,你好。
    刘:你好。
    提问6:很高兴听到你的精彩的演讲。我这里有两组数据,一组是比较让人悲观的,就是说,我看到一个报道说,目前在中国能开中药方子的中医是不到3万人,而相对来说,我们的西医有,有一百多万人,这是一组悲观的数据,另外一组呢是让我们乐观的数据,由于那个张耀功先生提出来告别中医以后呢,那个新浪网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62%的人说是相信和希望能够继续发展中医,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数据。我的问题是,就是说,第一个,您是怎样看待这个数据的?第二个,也请你预测一下,中医在未来50年内在中国的一个发展的一个可能性。谢谢。

    刘:这个数据我也看过,确确实实,但后面这个数据我不知道,所以也非常感谢你。我相信这个数据,确确实实这是一组很令人悲观的数字,那么现在我们不是在谈论这个悲观,是应该大家一起来帮助分析,找出导致这样一组数据的原因何在,因为那么多人相信中医,就是绝大多数的人相信中医,就是至少认可中医是不错的一门学问,但为什么会导致这样一个局面?所以我想这是应该全社会,这个就不是中医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单靠中医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当然我也在努力,很多的同仁也在努力,但是牵涉到太多的问题,太多的制约,我们没有办法,这些束缚没有拿掉,中医很难走出来,所以这是其一。那么其二,我是很乐观的,我觉得好东西它会收藏,会被埋没,但是这个埋没是有时间的,不会永远埋没下去,因为中医是太好的一门学问,所以我相信中医会走出困境。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力红先生今天给我们做的演讲,也谢谢您和我们观众的交流。中医其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传承,而且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一直生生不息,即便是在否定中医的声音如此强烈的今天,它依然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占据着西医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所以最后呢我也想借用刘力红先生刚才在演讲当中特别提到的这四个字,也是我们常常会说到的这四个字,心平气和,但愿所有人都能够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去看待中医,理解中医,思考中医。好,再一次感谢刘力红先生,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北京大学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下周同一时间,《世纪大讲堂》我们再见。
-----------好!!!
可惜没有亲睹先生风采!!!
-----------《中医与传统文化》《世纪大讲堂》视频BT下载http://www。20do。com/lovebt/2006/ ... 95858_92777.torrent
-----------咱们来看看中医的反对者怎么说刘老师的
http://www。xyesx。com/forums/zhongyi/1974.aspx
-----------没有什么有力量的论点,不知他能治什么病。

一切以治好病为目的。
-----------他的治病能力先不提,没有人是完美的,样样都能行的.最为可贵的是刘BO士对中医的宣传立下不朽功勋!!!!有多少人受过他的教诲.从而走上了解中医的道路
-----------体悟内省!
中庸人本!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