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文献研究
    

伤寒杂病: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文献研究

作者:王使臻 李洪雷

目前,中医学术界对张仲景原著《伤寒论》在唐代流传的版本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唐初,孙思邈整理了当时《伤寒论》古残本,将其编进卷帙浩繁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伤寒论》的原貌便不可复识矣。民国时期,学者廖平通过仔细研究、详加考证,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惜后世学者知之不详。笔者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学习期间,从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珍本古籍中览得廖氏所著《伤寒杂病论古本》一书(1919年,四川成都存古书 局刊本),依原刊复印,经点校、阅读后,现将廖氏的文献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 廖平其人


廖平(1851~1932),字季平,四川井研人,近代经学家、医学家。曾辑评医书二十余种,总题为《六译馆医学丛书》,所辑多为唐以前重要的医学著作,并采后世阐释之作附入,并详加评述。廖氏校勘古医籍颇精详,对脉学、伤寒有新见 [1] 。


2 《伤寒论》唐古本的概念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遗著,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复著录于《旧唐志》与《新唐志》,在当时书名为《张仲景方十五卷》,它保留着《伤寒论》全部内容或大部分内容 [2] 。后孙思邈又将其整理进《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而原方已佚。故《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保留的这部分《伤寒论》的内容,可称之为“《伤寒论》唐古本”。


3 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文献研究成果


《伤寒杂病论古本》是廖平据《诸病源侯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等医书辑补而成,并详加考证,力求恢复《伤寒论》的原貌,且阐述了他的独到见解,并对前人辑录《伤寒论》的工作进行了评价。


3.1 考证唐初《伤寒论》古本原貌 廖平通过比较《外台》、《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的有关“伤寒”的内容,认为唐初《伤寒论》的古本原貌共十八卷,即:《千金要方》第九卷的内容应是唐古本《伤寒论》的首一二卷;《千金翼方》第九、第十两卷应为唐古本的第三至第十卷;《千金要方》第十卷为唐古本的第十一至第十八卷,包括《金匮》在内。廖氏的证据有:(1)《千金要方》第九卷的内容包括伤寒总序例、发汗三要与汗吐下三例,可视为古本《伤寒论》的上帙;《千金翼方》九、十两卷的内容是伤寒的“三阳三阴”篇,可视为古本《伤寒论》的中帙;《千金要方》第十卷的内容是伤寒杂病的内容,正是《金匮》的内容,可视为古本《伤寒论》的下帙。即只有这样,全书才脉络清晰,逻辑完整。(2)正因为《千卷要方》第九卷详细论述了治伤寒的总的治疗法则,即先养生预防,次用膏、散、圆,最后不得已才用汗、吐、下三法,所以《千金翼方》没有总序例,重点论述了对伤寒“三阳三阴”六经传变的具体证治方法,因此,“必三书相合乃成完书”。(3)《外台》卷一中所引的“伤寒杂疗膏散园方”共十七方,与《千金要方》第九卷中“发汗三要”中的膏、散、丸方数相比,均相同。(4)《外台》第二卷引用的“伤寒杂病方”与《千金翼方》中的“三阳三阴”篇中的方数相同;(5)《外台》第三卷中论“天行”、第四卷中论“温热杂病”,正是《千金要方》第十卷及《金匮》中的论治法,可谓一脉相承。(6)《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三者中有关《伤寒》的内容均应是《伤寒论》唐古本的内容,但次序多少彼此不同,正如《春秋》之三传,是本出一原,而传本各异,但师法源流例皆如是。(7)《千金要方》每门首称例曰,例与凡同义,如《左传》五十凡,而《医门方》中有“汗十五凡,吐七凡,下十六凡”并以此作为治病大体的总纲,故三例实为古本原文。(8)王叔和《脉经》中的“可与不可”的内容,取之于“三阴三阳”篇,因此,凡言六经者,皆出自于《翼》本之“三阴三阳”篇,则张仲景三例的原文中就不应该出现“六经”字样。但廖平对比了《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可与不可”内容中都夹杂有六经的内容,而《医门方》中却不夹有六经传变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医门方》中的“汗吐下”三例内容正是唐古本《伤寒论》的原貌。(9)《千金要方》第九卷是伤寒正对之法,《金匮》为杂证专卷,《翼》本居二本之中,论述的是伤寒杂病兼证。而考查《医门方》中引仲景“汗吐下”三例的内容,原文无一六经字样,正是伤寒杂病的治疗总法则。(10)张子和《儒门事亲》中不论杂病、伤寒统以“汗吐下”为治法,犹得《医门方》的遗意,由此可见三例是伤寒治病的准绳的一个佐证。故三例为张仲景唐古本《伤寒论》的原文。


3.2 考证“要方”即“膏、散、园方” 由于唐初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时未能见到《伤寒论》古本的原貌全书,而仅仅见到的是零散条文,所以孙氏才在书中感概不矣:“江南诸 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引以为憾。而后代学者却据这十余字断章取义地认为:孙思邈当时撰书时并未曾见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进而推断出《伤寒论》原文在唐代就已经佚亡了。持这种观点有宋代学者、日本丹皮元简等。廖平对此做了详细考证,他认为:“这十余字乃记识语,上下不承”,即从《千金要方》中这句话的前后文来看,并不能确定这里的“要方”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即“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一句具有歧义,“要方”既可能是指张仲景所著的方书即《伤寒论》,也可能具体指的是张仲景所创制的“秘方”,廖氏分析后认为是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并考证出“要方”者乃“膏、散、圆”、“摩膏”等药方。由于江南的医师秘这些药方而不传之于后人,孙氏也不得见,致使这些药方的内容从《伤寒论》原文中脱失了,因此,现在流传于世的宋代赵开美翻刻的《伤寒论》中就没有这些药方的内容,但这些药方却又被其它方书中所收载,如《小品方》、《医心方》、《医门方》中。廖平对此论述甚详,他提出了多种证据,如:(1)《伤寒杂病论古本》卷三“伤寒七日候”条下案语:日本丹波氏误据《千金》三十卷“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十一字以为孙氏作《千金》时未见仲景书,又以巢《源》虽有仲景语不一称仲景(服石法称仲景)者,为从《小品》等转抄,亦未见仲景原文。魏晋以下奉为圭臬,何至巢、孙大家皆未见全书?《千金》十余字乃记识语,上下不承。至于篡录古书出名氏惟《外台》最详此例。若《病源》引书不录作者名姓,虽经文亦如己出,其著书体例如此,不能因巢氏不引姓名,遂谓其不见仲景书也。(2)《伤寒杂病论古本》卷一“青膏”条下按语:古法摩膏,今世不传,《千金》卷九所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者即指此。(3)《伤寒杂病论古本》卷二“发汗散”条下案语:膏散丸(《外台》注云:为论中所要有),《千金》卷末“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者,此也。(4)考《圣济总录》卷四“治法门”有“按摩条”引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肤,当摩膏火灸即愈。此摩不兼于按,按必资之药也。世之论按摩若疗伤寒,以白膏摩体手当千遍,药力乃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知矣。至南宋以后,则无人言之。(5)发汗以膏散圆为主,论言至再三不得已乃用汤,若《翼》本则开卷即汤,并无《千金》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说。(6)《外台》卷一“杂疗”中有二膏方,并且注云并是“论中所要者”。审此,则(发汗法之方)当名“要方”,不可名“杂疗”。故《外台》谓“膏散丸”为论中所要者也。(7)摩膏为仲景原文,膏方亦出仲景,预为膏丸散以待病者仓卒之用,邪在皮毛即以治之,故不可用汤。


3.3 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工作的评价


3.3.1 成无己辑注《伤寒论》有过失 廖平认为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由于不知古人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使后人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出现了许多错误,即将别人的著述笼统地均归为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从而使人不得窥见《伤寒论》唐古本的原貌。如,他在《伤寒杂病论古本》首卷“论四首”条下的案语说:“成本伤寒序例原本抄《千金》、《外台》说论而成,考《外台》注有仲景原文二条,其引“阴阳大论”、华佗、叔和、陈廪邱、《范汪》、《小品》、《千金》、《医心》共八家一十六首,作者姓名甚明,成本于所有姓氏俱从删削,使尊之者认为各条全出仲景,不信者则谓全出叔和,皆由成未悉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致读者从兹迷惘也。”


3.3.2 成无己注《伤寒论》胶执于“六经”,失仲景原文本意 廖平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原本出自《千金翼方》“三阳三阴篇”,他考证出:成注本与《翼》本不仅卷首的痉、湿、?证、卷末的汗、吐、下后方与霍乱证篇目是相符合的,而且自阳明下篇的目次序条也无大参差。但因成注本无《千金》三例,无所附丽,故删去了太阳篇中的“太阳七门”条目及汗、吐、下后方篇三十条,而专注于伤寒六经传变的正治之法。但这样注书,就废弃了张仲景治伤寒的总法则———即“汗吐下”三例,且又化桂枝麻黄、青龙三法为七法,举出了柴胡、承气、陷胸、杂疗及汗吐下法,且勉强以风寒两感统辖,这就似乎不符合张仲景原文的本义了,丹波元简对此也有阐发,斥成本之谬,使宋以后人无从见仲景全书。如廖平在“三阳三阴篇”太阳病状条下的案语中说:“成本由《翼》本而出,而改易篇次致酿成六经迷阵,成本之罪也。《翼》本上卷详六经法与《千金要方》第九卷相接,续《翼》所以补《千金》之不足。北宋校本方证同《翼》条数,南宋初通行本北则聊承成氏,南则郭氏补亡,二本篇目次第全同,虽以《翼》本为祖,改变实多。元明以来皆祖述成本,方喻以下虽有变更,然皆由此而出,后世遂无以见伤寒全书,皆南京本为炀灶。且因所据为三阳三阴篇,后人遂胶执,传经从生,伤寒遂为难读之书,谓非宋本为之俑?……《千金》三例但详表里,不拘经络,直切了当。既自六分三例,使真法失传,后人专于六经附会穿凿,所以愈去愈远,六经未尝学医之要”。


3.4 考证“五运六气”学说不出于《伤寒论》原文 由于近 代学者言《伤寒论》喜欢附会于“运气”学说,以解释六经传变并以此视其运气而指导用药。廖平经考证后,对此予以批驳。他说:“运气”学说起于隋以后,但当王冰将运气采入《内经·素问》篇中后,其说始显,但竟唐代犹未闻有言之者。后来到了宋代,刘温舒、沈括、杨子建等人深信不疑,并各有所发明。而成注本《伤寒论》卷首所载的运气诸图,均见于刘温舒的《运气论奥》、浦云的《运气精华》和刘河间的《原病式》,是后人好事者采附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伤寒论》原文中并无有“五运六气”说。他并且指出今所传宋版《伤寒论》乃系于赵开美翻镂,其中并没有运气诸图,且廖氏家藏的元板成无己注解本也不载此诸图也可以证明《伤寒论》原文中无“五运六气”说。故用“运气”来穿凿附会六经为无稽之谈。


4 小结


综上所述,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伤寒论》的版本流传情况,对研究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尤其是廖氏对《伤寒论》原貌的考证(他基本上持“错简重订”派的观点,但又有新见)对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理应受到中医学术界的重视。


(致谢:本文受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版本学教授郭君双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1-262.


2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314.



来源: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9月 第2卷 第9期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2/14 20:45 编辑 www.med126.com/shiti/]
-----------经学大师整理医经,医之兴!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