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ATK]黄师重阳与清热
    

四圣心源:[ATK]黄师重阳与清热

本帖最后由 atklmad 于 2012/12/7 10:18 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黄师理论首要是重阳思想,《四圣心源》基本都在讲水寒土湿。但是严肃的说,热证的存在时不能忽视的。而且黄师也不是不用清热药。黄师是个极度浪漫主义的人,看他写的书得留个心眼,换个角度看看。跟大家分享一下黄师对热证的认识,上下两部分,一部分讨论机理,一部分讨论治疗。其实是这样的,俺们毕业必须发表几篇文章,所以我就写了两篇凑数。已经录用,还没刊出来(估计不涉及版权问题),先分享一下。

很久以前写的,水平不高,抛砖引玉


清代御医黄元御,一生著作颇丰,对《内经》、《难经》、《伤寒》皆著有专论,见解独到,成一家之言,《四圣心源》更是其一生学术思想的精华。本文简要整理黄师对于热证的辩证思路,以求管窥其调中、重阳的辩证特色。

一、重视中气,言阳气不离升降

首先,黄师在对生理的认识上重视脏腑气机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1]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一段论述奠定了气机升降的重要地位,黄元御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将五行学说与气机升降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经典五行理论基础之上,黄师将机械的五行生克与《河图》、《洛书》象数理论、运气理论及五行在自然界中的朴素关系结合起来,使五行理论更加丰满、更有助于指导临证分析。其五行升降理论可概括为,土为四维之中气,脾土左升宣肝木,升极化心火。胃土右降肃肺金,降极生肾水,相火随肺金降于肾水,即为蛰藏于肾水中的“真阳”。

其次,黄师在对病理的认识上注重阳气与气机升降的关系。中气健运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根本,中焦脾胃属六气中的“太阴湿土”,湿气偏见则中气运化滞塞。故黄元御提出“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2]由此可以得出,“治湿”是确保中气健运的重要一步。继而,黄师提出“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2]明确了黄师治疗内伤杂症“温燥水土”的基本原则。

二、辩论热证,别虚实斡旋脾胃

黄元御认识热证病机首重虚实之分。在“虚实”的基础上又可分别梳理出“上下”和“燥湿”两条线索。黄元御认为临证中虚热证多于实热证,且虚热病机较实热也更为复杂,所以其所著医书中都以论述虚热为主。

1、先当虚实清晰辩  上下燥湿再分别

黄元御认为,单纯的实热证仅见于《伤寒》承气诸证,余者皆为中气升降失常而致的虚热之证,或虚实错杂之证。

《长沙药解·大黄》[3]中提出,承气实热证病机为:“表病失解,郁其胃阳,阳莫盛于阳明,阳明戊土,从燥金化气,阳旺土燥,肠窍结涩,腑热莫宣,故谵语潮热,手足汗流。”实热证仅见于阳明燥热一证,故书中未作分类。

虚热证可按津液盛衰分为“湿热”和“燥热”两大类,也可以按所照影响的脏腑分为“上热”和“下热”两大类。

2、上下有别皆虚热
升降不遂中气滞

肝木不升为下热之因,相火不降乃上热之缘。黄师认为,心属火,藏水之根,肾属水,藏火之根,中气正常升降,则火降为水,水升为火。中气运转失常则水火不交,“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2]

上热关键在于相火上逆,根源在于胃土不降。诸证虽根源相同,但由于四维脏腑素秉不同,胃气一逆则分生诸变。上热常见的病机有心火外泄、胆火上逆、肺火不清等。需要注意的是,黄师所言上热并非针对下热来说,而是针对下寒,即“离析分崩,逆为冰炭”,意在强调上热根源在于下寒。其中:

2.1、相火上逆病机为“胃土不降,相火失根”[2]。胆木属少阳,化气于相火,可以认为胆火是少阳相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胃主受承,胃以下行为顺,相火蛰藏,亦以下行为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胃气不降则胆木相火随之逆升,热现于胆经及其相关窍脏腑;比如,惊悸一病既是相火逆升,神魂飞荡所致。

2.2、胃热上攻的病机为“土弱胃逆,浊气痞塞,郁生上热”,“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胆木)逆冲”[2],阳明郁热与相火相合共为热邪现于胃经循行及其脏腑关窍;比如,胃火牙疼一病既是阳明郁热合相火冲突牙床。

2.3、相火累及心阴即为心火外泄,其机理为“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 [3]相火不降,灼伤心阴,阴不敛阳,火气外泄。黄元御提出:“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2]火中水足,则热不显于外。因心火外显是因为“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相火逆升”[2],灼伤心阴导致阴不敛阳君火不能内守,热邪现于心胸及其关窍;比如,伤寒炙甘草汤[5]一证就是相火累及心火,而生烦悸。

2.4、相火累及肺气即为肺火不清,其病机为“胃土上壅,肺无降路……君相升泄,肺金被刑”[2],热邪现于肺脏及其关窍。比如,衄血一病既是相火灼伤肺脏。

2.5、胃逆累及心阳即为心火不降,其病机为中气损伤在先,进而“阳明不降,浊阴上逆,君火不得下行”[2],热现于心胸;比如,伤寒栀子豉汤一证既是心火不得下行出现“烦热胸中窒”[4]。

上热诸证源于胃土不降,依“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
、“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2]之言,可以推知上热根源在于阳气不足,阳虚则湿盛,湿盛则中气升降不遂。

下热病机性对简单,直接原因是肝木下陷,郁而化热,根源在于水寒土湿,脾土不能升养肝木。需要注意的是,黄师所言“下热”并非指热象见于身体下部,而是指因下焦脏腑病变所出现的热证。其症状则可见于全身各处,如骨蒸一证属肝热蒸动肾水,热像见于全身。首先,木气自然上升则可化心火,中气升降不利,木气不能自然上升则郁在下,然木气天性发散,不得正常生发,同时又不得疏泄而出,郁结在内成为下热。其次,肝木不得正常升发,导致肝气疏泄异常,便会出现漏、泄、遗、溺等症状,其中异常疏泄影响到相火蛰藏就会出现相火外泄于膀胱,于是便出现膀胱湿热之证。两个病机都源于脾土不升、肝木下陷,二者常兼杂出现不宜单独讨论。

3、湿多燥少言不虚
知犯何逆法为真

力主温阳的同时,黄师特别强调内伤杂症中,湿盛而阳微者“十之八九”,燥热内盛者“百不二三”。言外之意,燥热虽少亦不可忽略,临证还需辩明燥湿标本,不可拘泥于“水寒土湿”,用药一派温燥。黄师认为“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2],燥热多出现在上焦虚热病变中,导致上焦燥热的直接原因是相火燔灼,其根本原因依然是土湿郁塞,升降失常。然而相火上逆有湿热、燥热之不同,其形成原因在于体内津液盛衰。津盛者,热合水湿化为湿热;津亏者,灼伤阴根则易化燥热。然而,上焦津伤的同时亦不能排除脾肾寒湿的根本,正因为脾肾寒湿不能化水为津,才会出现津亏诸证。即形成脾甚寒湿为主,上热局部津液匮乏的矛盾。此外,阳明热盛,灼伤胃津便会出现实证燥热。

临证中,燥热之证虽不及湿热证常见,然一旦掌握津液亏虚的证据,绝不可拘泥于温燥治法。燥湿多少虽有区别,“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才是遣方用药的“金指标”。

综上可见,黄师对于热证的治疗可以概括为:以阳气为本,中气为轴,区分上下,兼顾津液。从中不难发现,黄师理论强调“土枢四象”,提出从气机升降辩证内伤杂病,有别于以往的,六经、脏腑、八纲辩证。同时也是对《伤寒》、《内经》辩证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流派。另一方面,黄师升降辩证中着重强调,阳气是气机升降的根本动力。进而形成了以重阳、调中为特色的辩证体系。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0分享0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泽灵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泽灵当前在线
阅读权限
50 
积分
2964 
注册时间
2007/3/3 
最后登录
2014/1/13 
在线时间
9039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31 
帖子
2859 

银牌会员

银牌会员, 积分 29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2#
发表于 2012/12/6 06:11|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泽灵 于 2012/12/6 06:18 编辑
atklmad 发表于 2012/12/5 23:34
黄师理论首要是重阳思想,《四圣心源》基本都在讲水寒土湿。但是严肃的说,热证的存在时不能忽视的。 ...

首先要注意陽和熱不是全等概念,扶陽不等於只注重熱。陽可以多種形式呈現,熱是陽的一部份,不是陽的全體。陽也可以流動、如果說黃師重陽,首先應該說這個"陽"是保證一氣周流的動能,而不一定是熱能。我發現經常人們在互相批判時,經常給對方戴帽子。依黃師之意,治上以清潤,治下以溫暖,是定法,顯然這是溫涼並用,為的是保證一氣周流,若此,雖用溫藥未嘗偏陽,用涼藥,未嘗不扶陽也。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並非定法。下生濕熱、肝膽鬱熱都要清,非下必用溫、上必用清。
依黃師之意,有熱就清才是定法。(特殊情況不論)
尋常雜病,熱勢已顯,先除熱祛濕再議溫補才是定法。



-----------
漫途求索 发表于 2012/12/6 10:07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並非定法。下生濕熱、肝膽鬱熱都要清,非下必用溫、上必用清。

那當然是通常情形,不是絕對,一般情形,下焦寒遠遠多於下焦熱,上焦熱多於寒。

-----------请教楼主:艾灸足三里来强壮胃经.可以加强相火下行吗?艾灸容易上火,应该怎么样来操作?盼复。
----------- 本帖最后由 atklmad 于 2012/12/10 22:18 编辑 www.med126.com

回复 贤阳 的帖子

先灸中脘,至热感传至关元或者传至双腿;再灸关元,至热感传腰,或热透腹内。这样一点点艾火下行。多喝点水。有些情况降路不通需要额外调理,非专业也医师可能不好处理。比如,降路不通、脉枯血少等等,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回复 atklmad 的帖子

谢谢你
-----------回复 atklmad 的帖子

等待着下篇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