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温病名义
    

四圣悬枢:温病名义

秋冬感冒,名曰伤寒;春夏感冒,名曰温病。病于春者谓之温,病于夏者谓之热,温热同病,因时异名。《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也。四时之候,秋凉冬寒,春温夏热,约而言之,不过阴阳,阴阳之气,不过寒热。寒盛于冬,热盛于夏。秋之凉者,将…

秋冬感冒,名曰伤寒;春夏感冒,名曰温病。病于春者谓之温,病于夏者谓之热,温热同病,因时异名。《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也。四时之候,秋凉冬寒,春温夏热,约而言之,不过阴阳,阴阳之气,不过寒热。寒盛于冬,热盛于夏。秋之凉者,将寒而未寒也;春之温者,将热而未热也。感于冬者,谓之伤寒;感于夏者,谓之病热;感秋之凉,轻于伤寒,而实伤寒之属也;感春之温,轻于病热,而实病热之属也。故秋冬之感证,统曰伤寒,春夏之感证,统曰热病。仲景之言伤寒,兼秋月之伤凉也;《素问》之言热病,兼春月之病温也。

附岐伯温义

《素问·热论》: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热病者,伤寒之类,非伤寒也。

岐伯对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外感之病,统曰伤寒,而其中实有风寒之分。春温夏热,皆感风邪,而曰伤寒者,感病之总名也。上文曰:热病者,伤寒之类,则温热非由伤寒甚明。

人之春夏感伤,风泄其卫,卫闭而遏营血,则为病热。热虽至甚,而经尽阴复,不至于死。其阳亢阴枯,外被邪客,而表里双传,一日两经,是谓两感。精液消亡,必不免于死也。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其脉连于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者,诸阳之所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太阳行身之后,其脉自头下项,挟脊抵腰,连于督脉之风府。邪自风府而入,客于太阳之经,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行身之前,其脉挟鼻络于目,故目痛鼻干。三阳之气,皆随阳明下行,阳气蛰藏则善寐,阳明上逆,阳升而火泄,故身热而不卧。三日少阳受之,少阳行身之侧,其脉从耳下颈,自胸贯膈,而循胁里,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三阴之脏者,经郁热发,汗之开其皮毛,经热外泻,则病愈矣。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www.med126.com/wszg/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行身之前,其脉入腹络胃,上膈挟咽,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行身之后,其脉贯脊属肾入肺,而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行身之侧,其脉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烦满而囊缩。太阴曰脉布胃中,少阴曰脉贯肾,厥阴曰脉络于肝,是三阴之病,皆入于脏也。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六日而六经俱尽,六日而六经俱解,所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已满三日者,可泻而已。

腑亦称脏,《素问·十二脏相使论》:十二脏之贵贱相使是也。五脏六腑皆受病矣,各通其脏脉,是何脏腑之病,即针通其何脏腑之脉也。其未满三日者,所谓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故可汗而已。其已满三日者,已入于脏,故可泻而已。汗泻俱是刺法,详见“刺热篇”。

《灵枢·热病》: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热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泻其阳以补其阴。其在三阳,而未入脏者,热邪尚浅,补其经中之阴,则汗自出。其在三阴,而已入于脏者,热邪已深,非泄其脏中之阳,则热不去。温热之病,所以不死者,脏阴之未亡也。已入脏而不泄,则脏阴亡矣,故用泻法。

帝曰:其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其两感于寒者,www.med126.com/sanji/病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六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两感者,阳强不密,阴气衰绝。其太阳之寒,随少阴而化热;太阴之湿,随阳明而化燥;厥阴之风,随少阳而化火,故一日之内,两经俱病。以其表里同气,故感应神速,三日六经俱病,再三日,而阳明之气全消,是以死也。

附仲景温义

仲景《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热灼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阳乘阴位,卫气内郁,则发热。热传阳明,金土枯燥,则作渴,阴乘阳位,营气外闭,则恶寒,故太阳伤寒,未传阳明,则有寒热而无渴证。若病在太阳,发热作渴,而不恶寒,此非伤寒。是谓温病。温病之家,阳盛阴虚,津血枯槁,最忌汗、下、火攻。若发汗亡阴,身热如灼,火烈风生,名曰风温。风温为病,阳亢阴绝,其脉尺寸俱浮。毛蒸里泄,常自汗出;清气消亡,身体重浊;胆热传胃,土困则多眠睡;鼻息粗重,必作鼾声;机关燥涩,语言难出。是皆误汗之证也。若被下者,亡其肾阴,小便不利;血枯金燥,直视不转;风木疏泄,溲溺遗失。是皆误下之证也。若被火者,病微则肌肉熏蒸,而发黄色;病剧则水枯木燥,肝胆失营,魂气震荡,形如惊痫;筋脉伸缩,时作瘛疭;肌肤焦黑,色若烟熏。是皆误火之证也。凡若汗、若下、若火,皆为逆治。一逆尚延引其时日,再逆则催促其命期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