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切脉
    

医碥:切脉

脉之部位脉者,血气经隧合而成名者也。非血则不充,非气则不行,非经隧则散漫而不就轨。以经隧乃脉之道路,犹水之有渠。人身无处非血,无处非气,如地无处非水,而必注于江河,乃有其流动可见,故诊脉必于经隧也。人身血脉流行之路,大者为经,小者为络,经如正河,络如…

脉之部位

脉者,血气经隧合而成名者也。非血则不充,非气则不行,非经隧则散漫而不就轨。以经隧乃脉之道路,犹水之有渠。人身无处非血,无处非气,如地无处非水,而必注于江河,乃有其流动可见,故诊脉必于经隧也。人身血脉流行之路,大者为经,小者为络,经如正河,络如支河,但有其外见之处,即皆可诊。

《内经》分三部九候。(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当颔厌之分,足少阳胆经脉气所行。)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即和 之分,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行。)以候耳目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即地仓、大迎之分,足阳明胃经脉气所行。)以候口齿之气。

中部天,手太阴也,(即寸口,肺经脉气所行。)以候肺。

中部人,手少阴也,(即神门,心经脉气所行。)以候心。

中部地,手阳明也,(即合谷,大肠经脉气所行。)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天,足厥阴也,(气冲下三寸,五里之动脉,肝经脉气所行。卧而取之,女子取大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以候肝。

下部人,足太阴也,(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动脉,沉取乃得之,脾经脉气所行也。若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上之冲阳。)以候脾胃之气。

下部地,足少阴也,(即太溪,肾经脉气所行。)以候肾。

按上部以候头,则下部以候足可知。以本脏之经脉候本脏,则亦以本腑之经脉候本腑可知。古人多以互文见意,当善会之。再按脏腑经脉共十二,以止九候,故遗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足太阳膀胱三经,不知当诊何处。又胃经之人迎与寸口并诊,而不列九候之中,皆不可晓,此后人之所弃而不讲也。

《内经》诊寸口

(寸口即气口,内分寸、关、尺三部,解见下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即尺部)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尺部所主脏腑,其于身之两旁,则当季胁。盖肝候于关而主胁,则肾候于尺,当主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外,谓浮也。)里以候腹。(里,谓沉也。下文内外仿此。)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中,即关部也。)左(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胸之下、腹之上为膈。)右(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言附中部之上而居上,即寸部也。)右(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即心包,在两乳间,谓之气海。按心、肺、肝、肾,脏也,反候于外,胸中、膻中、膈、腹,包里此藏者也,反候于内,恐传写之误,当以胃外脾内例之,易其位为是。)前(寸也)以候前,(前,身面。)后(尺也)以候后,(后,身背。此分候身之面、背,下文分候身之上、下,皆就躯体言,与上文分候脏腑对讲。)上竟上者,(竟,尽也。)胸喉中事也,(头面可推。)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足中事也。(言寸不独候胸,尺不独候腹也。)

按《内经》谓脉皆伏行于分肉之间,深不可见,所常见者皆络脉。惟手太阴肺经脉外见于寸口,此其独诊寸口之故也。后人宗此,皆惟寸口是求。而古之诊分三部九候者,不复讲矣。

所谓寸口者,合寸关尺而为名者也。何谓寸关尺?曰∶自手肘中横纹,至鱼际横绞,得一尺一寸,所取诊者,止长一寸九分,前不及鱼际横纹一分,后不及肘中横纹九寸,古人于此一寸九分,分为三部。下部在一尺之内,故名为尺;上部在一寸之内,故名为寸;中部为上下交界之处,阴阳出入之所,故名之曰关也。寸口又名气口,何也?以此为肺经肺,肺为气主,故曰气口,又曰脉口。问∶人身有脏有腑,此独候五脏,而六腑止候胃,何也?曰∶《内经》原以人迎候阳,以气口候阴,腑阳脏阴,此五脏所以候于气口也。而兼候胃者,则以五脏皆禀气于胃,五脏之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故胃气当并察也。

问∶胆、膀胱、大小肠、命门、三焦诸腑,当候何处?曰《内经》无明文,故后人之论不一。有谓小肠与心为表里,从心候于左寸,大肠与肺为表里,从肺候于右寸者。(此《难经》之说,非出高阳生也。)有谓小肠候于左尺,大肠候于右尺者。又有谓小肠为丙火,当从命门之火候于右尺,大肠属庚金,母隐子胎,当从左肾之水候于左尺。三说不同,今人多从后二说。以大小肠在腹中,位居至下,经言尺内以候腹,应候之于尺,不应与位处至高之心肺同候于寸也。愚谓脏腑相移,(如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赤,大便不通则肺气壅之类。)上下相关,诊之于寸,亦无不可。况二肠位虽居下,而其经脉皆上行,则候经于寸,候腑于尺,前说未可废也。如膀胱府居腹下,而寒伤太阳,六脉皆浮,岂徒左尺;胃府居中,而邪在阳明,六脉俱大,岂独右关,可泥定哉?后二说,当以左小肠,右大肠为是。盖脏腑相配,本因经络相联,相联乃相配,相配乃有庚金丙火之称,名实相衡,当从其实,从其所联所配为左右可也。

胆同肝候于左关,膀胱同左肾候于左尺,从无岐议。惟右尺所候,其说不一。有谓三焦、命门、右肾三者各别,均于右尺候之。有谓右肾即命门,与三焦同候。说者纷纷。(《难经》谓肾有二枚,左名肾属水,右名命门属火。后人非之,谓左肾为形水,右肾为气水,总皆属水,两肾之中,乃为命门。按二说虽异,然皆谓肾有水,又有火,所用补火之药无殊,则亦无庸分别矣。)愚谓右尺所候,只一命门尽之,不用更举三焦、右肾名色。何则?三焦若以位言,则即经之所谓胸中、膈中、腹中也。若以三焦之元气言,则即命门之真火耳。盖此火宅于命门,布乎三焦,随藏发而异名,岂有二火哉?则言胸、膈、腹,即言三焦之部位,言命门,即言三焦之元阳,而三焦之名,可不立矣。两肾既皆属水,则当统于左肾,而右肾之名固可不立。况命门为火气,居中而亲右,阳能生阴,气能化水,诊命门之火气,即是诊右肾之水源,右肾之名,益可不立矣。盖左尺以候先天之真阴,右尺以候先天之真阳,百川总归一海,千炬无非一灯,何必多立名色,以滋惑乱哉?

问∶脏腑之部位何如?曰∶腑阳脏阴,阳浮阴沉,不易之理也。《难经》谓三菽之重为肺 脉,则候胸中当轻于三菽可知。六菽之重为心脉,则候膻中当轻于六菽可知。九菽之重为脾脉,则候胃当轻于九菽可知矣。又胸中、膻中,均即上焦,候于两寸;腹中即下焦,候于两尺;则膈中即中焦,亦当两关并候,可知矣。然此但言其理耳,实则何可泥哉?何则?部位虽分,气脉实贯,寸口三部,仅长寸许,除浮沉大小不能无异外,其余迟数等脉,大概无殊。从未见有寸迟而关数,寸滑而尺涩者。假令诊得六脉俱数,而断为五脏六腑皆热可乎哉?则必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胃在中之说以察之,始可以知为何脏何腑之热。(详脉配四时五脏条。)而手法之轻重一差,则以腑为脏,以脏为腑,固有之矣。即不谬,而浮主表病,亦主里虚;

沉主内邪,亦主阳陷,其为虚热实热,内因外因,非参合四诊,安能细辨。而但从区区之部位为断,何异胶柱以鼓瑟也。(如胃停冷食,而六脉皆迟,肺被火刑,而六脉皆数,不独见之右关右寸,必分疆画界以求之,则固矣。)问∶子言六脉数则俱数,迟则俱迟,则经言七诊,谓独小、独大、独疾、(即数。)独迟、独热、独寒、(谓手扪之,而觉有一处独热独寒也。)独陷下者(谓沉伏不起)皆病,其说非欤?曰∶此以三部九候言,非言寸口也。(按即以寸口言亦得,如诊得数脉兼浮,浮在寸部,即谓之寸数可也。观下心肺俱浮,何以别之条自明。)

脉之形体

脉之形体长而圆,如以水贯葱叶中,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缓有紧。(长短以纵言,大小以广言,虚实以蕴积言,缓紧以张弛言。)

长 溢出三指之外为长。

短 歉于三指之中为短。

按寸口之脉,由胸中行至大指端,非有断截,本无长短可言。然脉体有现有不现,不现者按之止见其动于三指之内,现者见其长出于三指之外,则长短宜分矣。(高鼓峰云∶有形体之长,有往来之长,往来之长,谓来有余韵也。按高说甚善,长短虽本言形体,而凡脉之以神气悠长为贵者,固可因此说而想见其状矣。)

大 大而盛于浮分,名洪;大而散漫渗开,脉与肉无界限,名散。

小 与大相反,一名细,细甚无力名微。

虚 虚,不实也。虚甚则中空,名芤。

实 实,结实之谓。实如按猪筋,虚如按灯心,芤如按葱。旧谓浮中沉皆有力为实,皆无力为虚,浮沉皆有力,惟中无力为芤,虽未尝不是,然尚非正解。(实如葱中水充实,虚则不充,芤者尤其不充者也。)

缓 柔软之意,甚则失之软弱,而名软名弱。旧以缓属迟,盖缓兼两义也。

紧 即搏急,与缓相反。如张弦,如引绳,两头牵紧,必挺劲抗指,紧不甚,名弦。弦紧而大者,名革牢。

长短有得于禀赋者,筋现者脉怕长,筋不现者脉怕短也。有随时令变异者,则春脉长,而秋脉短也。有因病而变异者,则邪气长而脉长,正气短而脉短也。

大小有得于禀赋者,世所谓六阳六阴也。(生成脉大者名六阳脉,小者名六阴脉。)有随时令变异者,时当生长则脉大,当收敛则脉小也。有因病而变异者,邪有余则脉大,(邪气壅满。)正不足则脉小也。(血气衰少。)

虚实亦有得于生成者,肉坚实者脉多实,虚软者脉多虚也。亦有变于时令者,春夏发泄,虽大而有虚象;秋冬敛藏,虽小而有实形也。若因病而异,则大而实,(不特壅满,而且积实。)小而虚者,(不特衰小,而且空虚。)可验正邪之主病。(俱盛邪盛,俱衰正衰。)大而虚,(气有余,血不足,如葱中少水,但吹之使胀也。)小而实者,(血能充,而气衰不鼓。)

可验阴阳之偏枯。

紧缓有得于生成者,皮肤绷急者脉多紧,宽松者脉多缓也。其变于时令,则天气严凝而筋脉收引,天气暄热而筋脉弛纵也。其因病而变者,则或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寒胜故脉收引,而紧急有力。或热或湿,筋脉纵弛,而软弱无力也。

附∶洪、散、微、芤、弦、革、牢、软、(旧作 ,又作濡。)弱各脉。

洪 洪即大耳。旧以洪为来盛去衰,是大之盛于浮分者也。

散 脉形本圆敛,今散漫不收,似大而实非大,盖虚甚而四散者也。

微 古以微属浮,细属沉。分微为阳衰,细为血少。本集各脉皆直指本义,故以细甚无力为微。

芤 脉虚而且中空者。芤,慈葱名。如卧葱管于指下,轻取重取皆有,而中取则无,此为失血之脉。

弦 似紧而略逊,但稍见抗指即是,不若紧之搏手。凡弦紧之脉,由外邪而致者,犹易为治,由正虚而致者,则难为功。盖脾胃虚败,中和之气,化为劲急,土败木贼,不可救矣。古人有时以长为弦,如谓春脉弦,而言其软弱直长,是弦即长也。今分为二,则弦自有急劲之意,不仅长而已。

革牢 弦大迟而浮虚者为革,如按鼓皮,内虚空而外绷急也。弦大迟而沉实者为牢,寒气深痼,如牢狱也。

软弱 皆柔缓之甚而无力者。旧以软属浮,弱属沉。

脉之行动

脉之行动,如以气鼓葱叶中之水,使之流动也。有浮有沉,有迟有数,有涩有滑。

浮 古人于一身中分三部九候,后人亦于寸口中分三部九候。寸关尺三部也,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九候也。是故候之于皮毛间而即得之者,谓之浮;

候之于筋骨间乃得之者,谓之沉;候之于皮毛之下,筋骨之上,适当肌肉之中而得之者,谓之中。

沉 沉之极名伏。

数 疾也,躁也。一息六至,数而跳突名动。

迟 与数相反,一息三至。

《内经》谓人一呼(出气也)脉再动,(动,即至也。)一吸(入气也)脉再动,呼吸定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定息者,前息已尽,后息未起之时也。)脉五动,闰以太息,(数息必有一息略长者,名太息,如月之有闰也。一呼一吸本止四动,有五动者,则以其为太息也。诊时当别令一无病患,调定呼吸,默数得十息,诊者亦默数,得四十五至,为平脉。)命曰平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即一息二至也,此迟之甚。)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即一息六至,此为数。)而躁,(即数疾意。)尺热,(尺,即手臂。)

曰温病。(温病热证。)一呼脉四动(即一息八至)以上,曰死。脉绝不至,(不特迟,且不至。)

曰死。乍疏(疏,即迟)乍数,曰死。

滑 滑即滑溜之谓,言其行动往来之流利也。在平脉则为血充,在病脉则为血热鼓动,痰气流注

涩糙 涩也。与滑相反,往来粘滞者是。

浮沉有得于禀赋者,趾高气扬之辈脉多浮,镇静沉潜之士脉多沉也。(又肥人多沉,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秋冬气降而脉沉也。其因病而致者,则病在上、(人身之上部也。)在表、在腑者,其脉浮。(上、表、腑皆属阳,浮脉亦属阳,阳病见阳脉也。)

在下、在里、在脏者,其脉沉也。

问∶浮则外有脉而内无脉,谓之里虚;沉则内有脉而外无脉,谓之表虚。可乎?

曰∶不由禀赋时令与外感内伤,无故而浮沉,谓之虚,可也。以浮为阴失守,沉为阳内陷也。有故则不可,如以为可,则四季之月,无病之人,脉本和平,常居中候,亦可断为表里兼虚乎?然则古人谓浮为里虚,又谓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其说非欤?曰∶谓浮为虚者,必浮而兼虚者乃名之,非浮即可名虚也。谓浮为虚于里者,必有里虚之实乃名之,非浮则必虚其里也。至脉体之为虚为实,本不因浮沉而变,实则浮沉皆有余,虚则浮沉皆不足。而轻取之与重按,势有不同。则夫脉之实者,愈按愈实,虚者愈按愈虚。盖重按则脉被遏抑,实者鼓击有力,故愈形其实,虚者无力鼓击,故愈形其虚。是则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止可言浮而虚者,不可言浮而实者也。或曰∶如子言,浮而实者愈按愈实,是三候皆有,又何以名之为浮乎?曰∶浮脉本浮,按抑之而后沉,不按之则仍浮,故曰浮也。又问∶亦有脉浮而言表虚,何也?曰∶外感发汗太过,或内伤自汗太多,皆令表阳虚,气外越,故浮也。

迟数得于禀赋,则性躁急者脉多数,性宽缓者脉多迟。变于时令,则晴燠而脉躁,阴寒而脉静也。至其应病,则亦如之矣。仲景以迟为脏寒,数为腑热,可不泥。以腑亦有寒,脏亦有热也。

滑涩亦有得之禀赋者乎?曰∶富贵之子,神气通畅,则脉亦流畅;贫贱之子,神气沮抑,则脉亦蹇滞,此即《太素》以脉之滑涩论穷通之意也。若夫时令,则肝脉属春而微滑,肺脉属秋而微涩矣。至其应病,则本乎气血之通塞耳。

脉之行动

伏沉极为伏,按至骨乃见,或竟有不见者。

动,跳动之意,大惊多见此脉。盖惊则心胸跳突,故脉亦应之而跳突也,必带数,故上文系之数脉条下。

张仲景曰∶若数脉见于关,(观若字,则关是偶举可知,非动脉止见于关也。)上下无头尾,(状其圆而突耳,非真上不至寸,下不至尺也。)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脉之歇止

脉之歇止者有三∶结 脉来迟,时一止而复来者,曰结。如人之徐行而歇也。

促 脉来数,时一止而复来者,曰促。如人之疾行而蹶也。数亦名促,此之促,指歇至言,须分别观之。

代 结促之止无常数,代之止有常数。(常数,即下文四十动三十动之数。)代,又为更代之称,别见胃气条,义与此异,须分别观之。

《内经》曰∶脉一日一夜五十营,(营运也。经谓人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凡二十八脉,共长一十六丈二尺,五十运计长八百一十丈。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一万三千五百息。

按此伪说也,人一日夜岂止一万三千五百息哉。)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代,歇至也。)五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肾气先尽也。其吸不能至肾,止至肝而还。景岳曰∶观此,则下文所谓二脏三脏云云者,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由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故凡病将死者,必气促,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而已。)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此皆死在旦夕。而王氏《脉经》谓一脏无气,后四岁死,二脏无气,后三岁死,云云,恐非。)

脉配四时五脏

《内经》曰∶春脉如弦。(如弦则非过弦可知。通指六脉言,非单指左关。下仿此。)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 (同软)。弱(和柔之意)轻虚(向浮之意)而滑,端(正也)直以长,曰弦。其气来实而强,(坚劲也。)此谓太过,病在外。(外感也,邪盛故脉强。)

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内伤也,正虚故脉弱。按长弦紧三脉,相似而不同。盖弦而软者为长,强者为紧也。

此所言如弦者,实即长。所言太过,乃弦而且紧。观虚软实强字可见,勿以此弦字与他处弦紧弦字同论。)

夏脉如钩。(钩,曲也。脉来洪盛,如涌起而曲也,言其大而有力。)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来盛,浮大也。凡脉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曰来)去衰,曰钩。(凡脉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曰去,衰减也。浮取有余,沉取不足,时当发泄,大而有虚象也。)其气来盛去盛,(大且实也。)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浮取不足,沉取有余,是沉意反多于浮。)此谓不及,病在中。(不言来不盛去不盛,而言来不盛去反盛者,以来不盛去反盛,似为有余于内,不知此乃反浮为沉,火失其职,即为不足也。)

秋脉如浮。(如浮,则非过浮可知。)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轻虚以浮,来急(收引之意)去散,(散漫之意,浮取则收敛,重按则散漫。盖秋令收而未藏,故脉体如此。)

故曰浮。其气来毛,(义取毛之轻浮,浮之太过者也。)而中央坚,两旁虚,(虚犹散也。惟两旁散,而中央不散,与上所谓去散者异矣。而中央曰坚,则亦非但收敛而已,亦与来急异也。)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冬脉如营。(如营垒之固也,内守意。)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坚实击指。)故曰营。其气来如弹石者,(弹击也,如击手以石,坚实之甚也。)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沉取似数也。数本属实热。而真阴亏损之脉亦多数,愈虚则愈数,原非实热之数,故云如数。)此谓不及,病在中。

脾脉者土也,善者不可得见,(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也。)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滑而动也。)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锐而短也。)此谓不及,病在中。

按四时之升降动静,发敛伸缩,相为对待者也。极于二至,平于二分,故脉子月极沉,午月极浮,至卯酉而平。观经又谓秋脉中衡,(如衡之平。)又谓夏脉在肤,(皮也。

)秋脉下肤,冬脉在骨。则秋之不当以浮言可知也。特以肺位至高,其脉浮,秋金配肺,故亦言浮耳。夫秋初之脉,仍带夏象,言浮犹可。若于酉戌之月,仍求浮脉,不亦惑乎?夫于春言长滑,则于秋言短涩可知,于冬言沉实,则于夏言浮虚可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在读者之领会耳。

《难经》曰∶初持脉,如三菽(大豆也)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又曰∶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心主血脉,位在肺下,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加力脉道粗大为大,又稍加力脉道散开为散。)浮而短涩者,肺也。(肺主皮毛,位居最上,按至皮毛得者为浮,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不见长出指外为短。)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即沉弦)而长者,肝也。(肝主筋,位在脾下,按至筋上为沉,脉道如弦为长。)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肾主骨,在肝下,按至骨上得之为沉,又重按之脉道无力为软,举指来疾,滑利而充实曰实。)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脾主肌肉,位在心下,按至肌肉脉道和柔而缓,又稍加力脉道敦www.med126.com/sanji/实而大。王宗正谓∶诊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胃在中之说,王叔和但守寸关尺分脏腑位部者非。其说甚是,然二说亦不相悖。

盖寸关骨高肉薄,尺骨低肉浓,故寸关恒浮,尺恒沉。假如诊得三部俱浮之脉,亦必两寸较尺更浮,故可从其大概通言,亦可从其甚者独举,不相悖也。若弦缓迟数各脉,则三部佥同,有不可分指者矣。)

问∶脉气当随时令更改,则夏月脉浮,不特心肺浮,即肝肾亦浮矣。(最浮为肺,次心次脾次肝次肾。)冬月脉沉,不特肾沉,即心肺亦沉矣。(最沉为肾,次肝次脾次心次肺。)何必泥定肺脉常在皮毛,肾脉常在骨上乎?曰∶夏浮冬沉,特微浮微沉耳,其更改固不远也。

按肺较心更浮,肝较脾略沉,是右寸关比左寸关差浮也。以例两尺,亦应右浮于左,盖右肾为水中之火,左肾为水中之水,自应少异耳。合而言之,右三部皆浮于左。古人谓右属气,左属血,气浮血沉,不亦宜乎?

脉无胃气则死

经曰∶人无胃气则死。(此言脉以有胃气为主也。胃属土,其德中和,其气之达于脉也,不刚不柔,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有雍容和平之状,无过不及之伤者也。)春胃微弦曰平,(雍容和缓中略带弦意也。)弦多胃少曰肝病,(肝邪胜,胃气衰也。)但弦无胃曰死,(胃气已绝故也。)

胃而有毛(犹云得秋脉。

)曰秋病,(金克木也,春木旺尚无伤,至秋则必疾矣。)毛甚曰今病。(目下即病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石者,沉实之意,冬脉也。)

长夏胃微 弱曰平,(长夏未月也,土湿则软,故微软弱,即缓脉也。)弱多胃少曰脾病,(犹言脾胃自病也。)但代无胃曰死,(代,更代也。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脉体随时而更,但见其所更者,而不见胃气则死矣。不言但弱无胃曰死,以弱但正气不足,非有邪气相乘,且弱止可言胃气衰,不可言胃气绝也。何则?胃脉虽曰中和,而长夏土湿,则略近柔软一边,可云柔软之甚为弱,不可云但弱无柔软也。)

弱有石曰冬病,(土气衰而水反乘之,故至冬必病矣。)弱(当作石)甚曰今病。(春夏以克我者言,此下皆以我克者言,互文以见例也。

又春言胃有毛,夏言胃有石,此及下文变胃言软弱毛石,亦互文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真肝脉至,(此下皆言真脏脉,真犹言纯。真肝脉者,言此为纯乎肝脉,毫无胃气者也。

盖肝弦肺涩心浮肾沉,各得一偏,惟胃气六脉,不弦不涩,不浮不沉,中和合德,有以化四者之偏。

故肝虽乘春令,以呈其弦象,而中和柔软之胃气,即与之偕行,而胃之和缓意多,肝之弦意少,是为平脉。若弦多胃少,即为病脉矣。况毫无胃气,而纯乎弦劲耶?此盖胃绝使然。故凡病真脏脉现者,必死也。余脏仿此论之。)

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皆挺劲之意。)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坚实之状,累累然见手指下也。)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虚浮无www.med126.com/zhuyuan/力之意。)真肾脉至,搏而绝,(绝,陡绝,无余韵也。)

如指弹石。(坚实。)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各脉主病

病非表则里,非热则寒,非虚则实耳。故序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于先,余脉于后。

长大实滑等有余之脉,主证多同;短细虚涩等不足之脉,为病相类,当会通观之。

非入于此者,即不入于彼也。如头痛身热,隶之浮数,岂他脉便无此二证哉?

览者但取其意,勿泥其文,便触类旁通,引伸不尽矣。

浮 阳脉也。阳外阴内,故浮主表,沉主里。又阳上阴下,故浮主上部,沉主下部。以外感言之,凡六yin之邪中于表,清邪中于上,脉必浮也。以内伤言之,里气失守而虚邪外越,肾阴失守而浮阳上冲,脉亦必浮也。

浮迟 为表冷,(浮主表,迟主寒也。)伤湿,(表中湿邪,滞其经络。)中风。(虚风内发故浮,内虚寒故迟。若兼风邪中表,滞其经络,则亦浮迟也。)

浮数 为头痛,运眩,吐衄,(皆风热上攻所致。)表热,疮,阳结,(能食,不大便。)胸满,肩背痛。

浮虚 为表阳虚,伤暑,(大热伤气,汗出过多故虚。)劳倦,喘,咳血

浮实 为表邪实,(六yin之邪,或痰凝血滞之在表者,皆是也。)胀满,(胃热。)气逆痛,(肺热。)肤痛,疮。

浮大 为风热瘾疹,(风热嘘血,沸腾于外也。)身痒,(名泄风,热蒸汗出,为风所闭,故痒也。)表邪盛、痂癞,(即疠风。风热久不散,郁而为湿,相蒸生虫,肌肉溃烂也。)气高,气实血虚,失血,燥结,阳厥,关格,(浮为正虚,大为邪实,邪实正虚,不能运化,故关而不得小便,格而不纳食也。)为癫疾。

浮小 为表阳衰。

浮缓 为伤风,(伤风有汗,内热得泄,故脉不紧。)伤湿。(湿伤肌表、肌肉,血脉缓弱,如土湿则软也。)

浮紧 为伤寒,身痛。

浮弦 为头痛,吐食,风饮。

浮滑 为风痰,衄血,吐逆。

浮涩 为麻木,身热无汗,肺燥,汗多津伤,血虚气浮。

浮长 为头痛,风痫。

浮短 为喘乏。

沉 主里,主下部。七情郁结,痰血停滞,凡属内邪,脉必见沉。若不因内邪而见沉,则为阳气内陷,为里虚不能外达,分别观之。

沉迟 为里寒,泄泻,气血滞,蓄水。

沉数 为内热外寒,(内热反觉外寒,热聚于内,不达于外也。)便难,消谷,(食多而便少也,盖为热所消化。)热厥(厥,手足冷也。热聚于内,不达于四肢,故冷。又有手足热者,详《医碥》厥门。

沉虚 为里虚,泻血,下利。

沉实 为积聚,血瘀,烦心,(热乘心。)咳唾。(热乘肺。)

沉缓 为里湿,蓄水。

沉紧 为冷痛,奔豚,(肾中阴寒之气,从小腹上冲心,若豚奔突。)瘕疝,(瘕,积块也。

疝,为小腹有形之病,皆寒邪之凝聚而成者。)腰脊痛。(肾附背,肾寒则气滞而脊痛。)

沉弦 为胁下有积,(弦为肝脉,肝主胁腹。)少腹痛,内饮,疝。

沉滑 为食痰,便脓血。

沉涩 为血滞,精伤,不月,不孕,内疽。

沉大 为内邪盛。

沉细 为血少,洞泄亡阴

迟 主寒,以寒则气少而行慢也,属水。

迟大 为寒邪,顽痹。

迟细 为寒泻。

迟虚 为虚寒。

迟实 为寒积。

迟缓 为寒湿。

迟紧 为寒痛,(寒滞气不通故痛。)为筋急,(筋寒则收引故急。)

迟涩 血寒而滞。

数 主热,以热则气盛而行速也,属火。

数大 为烦躁,渴, 疹,胀满。

数虚 为虚热,怔忡,虚损。

按虚热者,脉必虚数无力,固矣。然有过服寒剂,寒热搏击,或肝邪克土,脉反弦大有力者,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此最当知。又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者亦弦大有力,皆当以证参之,勿误也。

数实 为实热,疮,烦躁,谵妄。

数滑 为热痰,血热,渴。

数涩 为热灼血干。

虚 为正气不足。

虚滑 为正虚挟痰。

虚涩 为血液不足,气滞。

虚弦 为虚损,少食,虚痛。

虚缓 为虚弱,泄泻。

虚细 为气血不足。

虚大 为血虚。

实 为邪气有余,不作正气充实论。以正气止有不足,无太过,太过即为邪气也。参长脉条。坎中满,离中虚,水脉多实,火脉多虚。

实滑 为痰结,为宿食。

实大 为邪盛而实。

实大浮数 为肿,胸胁壅满,不小便。(气有升无降。)

紧 为寒邪,为木邪。微者不过抑遏正气,甚则戕贼中州,为真脏见。

紧迟 为肝气寒滞。

紧数 为寒郁热,咳嗽,(外寒束热攻肺。)痛。(寒热相搏故痛。)

紧大 为寒邪盛,下利。(土败木贼,难治。)

紧实 为有形之邪。(瘕疝瘀血之类。)

缓 主湿邪,土湿则泥泞而软也。问∶缓本和柔之名,乃脾胃之正气,何以谓之病脉?曰∶脾胃脉本中和,不紧不缓,原无紧缓可名,今曰缓,即非不紧不缓之中和矣。盖凡有可名者,即非中和,即为病脉也。旧谓四至为缓,三至为迟,湿滞故脉迟缓,亦通。盖缓有两义;一对数言,一对紧言。以主湿则亦有两义∶一为湿滞之而迟,一为湿浸之而软也。

缓大 为湿盛。

缓细 为正虚挟湿。

缓数 为湿热,肉痿。(不能行动曰痿,肌肉、四肢并见软弱也。脾主肌肉、四肢,湿热盛则困倦。

经谓脉缓多热,盖对脉急多寒言。寒则筋脉收引故紧,热则筋脉弛纵故缓也。然必兼见热证,乃为热,不可不知。)

缓浮数 为多汗。

缓数大 为狂笑,(心热则笑。)湿热壅胀。

缓长数 为喜呕,(湿热挟肝火上逆。)水瘕,(水积也,土受木克,不能制水,水郁成热也。)

痹。(麻木不知痛痒也。土受木克,不能行痰,聚于肌肤,故痹。痹而不行,郁滞成热,故数。)

缓滑 为湿痰。

缓涩 为解 。(困倦意,气血衰弱使然。)

长 为邪气长。问∶经曰长显气治,是长本佳脉,何以云病?曰∶长大实滑,皆有余之脉,短小虚涩,皆不足之脉,不及太过,皆为失中,故长大不作正气有余,实滑不作血气充足也。然衰弱之病,脉由短而渐长,则为佳兆。诸脉之变异,皆当以此推之,吉凶自见也。

长数 为热炽。

寸长 为足胫痛,(阳盛阴伤也。)格,(寸脉长九分,过此为太过,遂上鱼名溢。格,不纳食也。阳盛于上,胃中血枯,故食不得入。)逆气喘息。

尺长 为关。(尺脉长一寸,过此为太过,名覆。关,不得小便也,热结在下,故不得小便。)

尺寸俱长大 为阳明病。(伤寒热在阳明,则脉大而长。)

短 短,为正气短。

短涩 为肺燥。

寸短 为头痛。(阳不足,则阴气得而上干之。)

大 为邪气盛。经谓大为病进,乃指大而有力者,其病为实邪,邪加盛则脉加大也。仲景谓大为虚,又谓大为劳,乃指大而无力者,其病为虚邪,虚则气散,劳则气张,故脉亦应之而虚大也。当分别观之。(阴静而敛,阳动而张,故火旺者脉必大而浮数虚豁,水足者脉不必大,即大亦沉静而有力也。)

小 为正衰,血气皆少,形体消瘦。(阳不张则小,水不足亦小,兼迟则火尤衰,兼数则水更损。)

细数 为血虚发热。(虚劳得此难治。)

芤 为失血。

芤数 为亡血发热,身体瘦,肌肉甲错。(甲错,枯燥也。)

芤迟 为气虚脱血。

芤动微紧 为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弦 为肝邪伤脾,为痛,为饮,(皆脾气被伤而停滞之故。)甚则与紧同论。

弦迟 为寒疟,慢惊风

弦数 为热痛,急惊风,正气大虚。

弦实 为肝实,善怒不乐,(肝郁不畅。)眩冒,(肝火上冲故眩,乘心故冒。)

巅病。(肝脉会于巅,火上冲故痛。)

弦大 为肝邪盛。

弦小 为虚损。

弦滑 为痰饮。

滑 流动属阳,主风热,(热气如风,吹血流动。)主痰饮,(凡物干涸则涩,湿润则滑,故滑为血盛痰多。)主胎孕。

滑大 为多痰,多血。

滑缓 为痰湿。

滑紧 为寒痰,冷食。

涩 血少而滞,属阴。

涩大 为火盛血枯。(此经所谓阳有余也。)

涩小 为血气俱少,少食,心痛,(血少不养心。)痹,(气滞血涩。螈挛,血不养筋。

)噎膈反胃,肠结。

微濡弱 皆血气衰微之脉。

微浮 为阳气微。

微紧 为虚损多汗,(阴寒逼阳于外。)短气(阴寒逼阳浮上。)

微涩 为体痹,(气滞血涩。)寒栗,咳逆唾腥。

濡弱 为亡血发热,烦心,厥逆。(阳气不能四达,故手足冷。)

弱涩 为精冷无子。

散 为脱,为 仆。

牢 为痼寒, 疝,(阴病,睾丸连少腹急痛。)瘕 。

革 为寒盛,男亡血失精,女半产漏下。(并寒不摄血。)

动 阴阳相搏,虚者则动,阳动见于寸,阴动见于尺,阴动为发热,血崩,阳动为汗出,惊,痛。(阴阳相搏,气不顺,故痛。)

伏 不过一时偶伏,乃暴病,久元气调即通。为霍乱,痛剧,阴阳痞隔,气闭,血滞,忿怒气逆,战汗。(伤寒服药后,烦躁冒瞀,脉忽伏不见,寒战,此正邪相争,欲作汗,宜静待,勿仓皇误治。)

伏涩 为吐逆,(血枯不能纳食。)水谷不化。(气滞不运。)

结 为寒滞,七情郁结,气血滞,疽,癖。

促 为热壅,痈毒,便脓血。(痈毒不成,则下泄也。若非热壅,则为气脱。)

代 为脏绝,霍乱,跌打闷绝,暴绝,疮痛极,胎气阻。

按以上所列脉病,略举大概,难以执泥。如浮主表,沉主里,而内伤发热,大类外感,脉亦浮数。寒邪初感,遏郁表气,脉不能外达,反见沉紧,不细辨,则以表为里,以里为表,而误治矣。脉数为热,然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者,脉皆数,愈虚愈数,一当滋阴,一当补阳,而概以实热治之,可乎?(尝见实热之脉,多缓软不数,故经以缓为热,宜知。)脉迟为寒,然热滞于内者,脉亦壅滞似迟,以为寒,误矣。有邪盛而正未衰者,有邪盛而正已衰者,脉见实则不见虚,既无虚脉可参,则正之已衰者,又何由而见乎?(按此当以兼紧兼缓辨之,又以形气之盛衰参之。)凡此皆当参伍求之,而不可刻舟求剑者。况一脉而数病,亦一病而数脉,即欲胶执 言之,又乌可得哉?

人迎气口

按《内经》谓∶寸口主中,(寸口为太阴肺经脉,肺为脏,故以此通候五脏之气。)人迎主外。(阳明胃经脉也,胃为腑,故以此通候六腑之气。腑阳脏阴,阳外阴内,故寸口以候内,人迎以候外。)人迎本在颈下,夹结喉旁一寸五分,后世既废古人三部分诊之法,遂改候人迎于左手关脉,而名右手关脉为气口,与之相衡。谓气口大于人迎,为内伤饮食,(以右关属胃也。

此有理。)人迎大于气口,为外感风寒,(以左关属肝,肝主风也。然内风与外风无涉,于理未的。)分主表里。虽与经意无异,而部位不同矣。犹之足少阴肾气,本于太溪诊之,(在足内踝后五分,筋骨上动脉陷中。)今则诊于两尺。足阳明胃气,本于跗阳(即冲阳,在足跗上,去陷谷二寸,高骨间动脉中。)诊之,今则诊于右关也。(张仲景每以寸口、跗阳、肾少阴并言,喻嘉言谓即寸关尺。)

再按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经谓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来气口为大,恐非。)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

男女脉同异

古谓男脉左大于右,女脉右大于左,验之不然。盖人之右手,比左手略大,脉亦应之而右大于左,不论男女皆然也。惟男两尺怕虚,女两尺怕实,差不同耳。

胎孕脉

经曰∶妇人手少阴动甚者,任子也。(少阴脉指神门言,今则诊于左寸矣。)动甚,流利滑动也。(旧说谓心生血,血旺故能胎。按手少阴,全元起作足少阴,谓太溪脉,《准绳》从之。)阴搏阳别,(旧注谓阴尺阳寸,尺脉搏手与寸殊别,《淮绳》从之。)谓之有子。(子,男女通称。)按叔和王氏曰∶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疾者,滑利之意。)又曰∶左尺偏大为男,右尺偏大为女。又曰∶左沉实为男,右浮大为女。盖左属阳,右属阴,阳道实,故脉实而沉;阴道虚,故脉浮而虚也。(观坎离二象可见。)大字含有虚意。而滑伯仁则云∶左尺洪大为男,右尺沉实为女。与叔和相反,滑说恐非。再按胎孕之脉,六部皆滑疾,而两尺尤甚,不求于尺,而求于寸,亦误信经语矣。经言心生血,谓血色之赤,自心火来耳,岂真血生于心哉?《准绳》曰∶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数,尺滑疾,重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胎至五月,则乳头乳根必黑,乳房亦升发,更为实据。)《脉经》云∶尺脉按之不绝,妊娠也。(羸弱之妇,不必脉皆滑实,但按尺中应指,源源不绝便是。滑伯仁谓∶三部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为胎妊。亦此意。)其脉离经,(经,常也,与常日脉异者是。一说离经谓歇至,及大小不匀,如啄者是。)而腹痛引腰背,为欲生也。(腹不痛,痛不引腰脊,俱未产,当静待之。)张路玉云∶胎形如抱瓮,按之冰冷,而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浮沉动止,早暮不同,为鬼胎。又有如风雨乱点,忽去忽来,或指下见两岐者,为夜叉胎。又云∶孕脉沉细弦急,憎寒壮热,唇青黑,是胎气损也。胎若不动,反觉上抢心闷绝,按之冰冷者,是胎已死。

脉有顺逆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曰病难已。春夏而脉瘦,小也。秋冬而脉浮大,曰逆四时。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命死不治。春不沉,(春脉宜弦,然春初尤带冬沉,今但弦不沉也。余仿此。)夏不弦,秋不数,冬不涩,是谓四塞。(为病脉。)沉甚、弦甚、数甚、涩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按脉与时违,须问有病无病。无病而得此,诚为可虞。(无病何因脉变,非无病也。不见其病耳,如受蠹之木,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不无枝叶未坏,本实先拨之忧耳。)若因病而致,不过难治,非必死也。(如秋月病热,脉得浮洪,为脉证相合,宁可断为必死乎?)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经又云∶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当参看。)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失常)死。上下左右相应如参舂,(此来彼去,如参舂者之彼起此落也。)不可数者死。中部独调。(中部在手,即寸口。)众脏相失者死。(上部在头,下部在足,所候各脏若失常,中虽调亦死。)中部独减者死。(上下部虽调,而中部独衰减亦死。)

脉从阴阳,(谓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也。)病易已。逆阴阳,病难已。脉从而病反者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阳证见阳脉,为脉至而从矣。然使按之无力,不能鼓指,便非真阳证,不可作热治。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诸阴之反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阴证虽见阴脉,然鼓指有力,则亦非阴。)热病,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温病时疫,皆以数盛有力为顺,细小无力为逆,汗后脉静身凉为顺,脉仍躁、身仍热为逆。)风热而脉静,泄、脱血而脉实,病在中。(邪内结也。)脉虚,病在外。(外感也。)脉涩坚,皆难治。(以上皆经语。)诸卒仆暴厥证,(旧名中风,张景岳易名非风。)皆元气素亏,故尔卒倒,不省人事,脉宜小弱,不宜数盛。中毒宜浮大数实,(浮则毒尚活动,可行散。)不宜微细虚涩。(正被毒伤矣。)劳倦伤,脉以虚大弱缓为顺,紧数大汗出,热不止者死。饮食伤,以滑大为顺。若胃停生冷则兼紧。霍乱吐利后,搏大者逆,太微迟者逆。(未吐利前,脉伏或歇至,不妨,以气滞不行也。吐利后脉歇亦不妨,以气暴虚,不能接续也。)噎膈,脉浮滑而大便润者顺,(不过痰气阻逆。)数弦涩,大便燥结者死。(气血枯结也。)肿胀,宜浮大有力,忌短涩虚细。肺痿,虚数为顺。肺痈,过于洪数者逆,已溃宜缓滑。失血证,脉宜虚弱,弦实数者逆,加以身热不得卧,必死。

蓄血?脉实大可攻,为顺。痢疾为里证,宜沉,恶浮与发热,(久痢,虚阳外越也。若初病兼表邪者,不在此论。)宜缓细有神,恶强弦。头目痛,脉浮滑,为风痰上攻,可治。短涩为血虚火逆,难治。卒视无所见者死。(清阳失守,邪火僭逆于上也。)瘕疝积聚之类,沉实有力可治,虚弱者死。癫狂宜滑大,忌涩小。痈疮未溃,浮滑数大为顺,沉细迟涩者逆。痉病,浮弦为阳,沉紧为阴,然过于坚强者不治。胎脉宜和滑流利,忌虚涩。

新产及崩漏宜缓弱,忌弦数。大抵新病阳病,凡属邪气有余之证,法当攻伐者,须见盛大有余之脉,乃可受攻。若见细微不足之脉,则邪盛正衰,攻邪恐伤乎正。

仲景谓阳病见阴脉者死,虽未尽然,然亦难为力矣。久病阴病,凡属正气不足之证,法当培补者,须见虚弱不足之脉,乃可受补。补之而脉之弱者渐大,虚者渐充,是阴脉转为阳脉,此仲景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也。若见强实有余之脉,则土败木贼,任补不应,或反以助邪,不可救矣。(凡败证脉脱,治后脉气以渐生复为佳。若陡然而出,如复元者必复脱不可救矣。此灯将灭而复明之义也。)再按阳病而得盛大之脉,须察其胃气之虚实,必盛大而和缓,方任攻伐。若弦多胃少,或形气不足,俱不可攻。若 瘕积聚,脉本带弦,亦须看弦中胃气仍在,且形气未损,又处不得不攻之势,方可议攻。病去六七即已,所谓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也。

脉证从舍

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实也。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证之真虚,不从脉之假实也。如寒邪内伤,或食停气滞,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此以邪闭经络而然。既有痛胀等实证可掳,则脉之虚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又若伤寒,四肢厥逆,寒战,而脉见数滑,此由内热格阴。何以知之?以病由传经渐致,并非直中阴经,从无热证转寒之理,既有数滑之脉可据,则外证之虚为假虚,亦从脉不从证也。

南北政辨

《内经》谓∶少阴所在,其脉不应。(谓沉细不应指也。)历验不然,此伪说也,不必为其所惑。

南北政辨

岐伯曰∶前部(寸也)。外者,(外谓浮候。)足太阳也,(膀胱经脉。)内者,(沉候。)足厥阴也。(肝经脉。)中部(关也。)外者,足阳明也,(胃经脉。)内者,足太阴也。(脾经脉。)后部(尺也。)外者,足少阳也,(胆经脉。)内者,足少阴也。(肾经脉。)前部中央(不浮不沉为中候。)直者,(直对斜言,观下文自明)手少阴(心经脉。)太阳也。(小肠经脉。)中部中央直者,手厥阴也。(心包络经脉。)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阴(肺经脉。)阳明也。(大肠经脉。)

按此与《素问·脉要精微论》不同,殊无理。盖《内经》乃后人所撰,非出一手,故互异。但此为下文奇经八脉章本,存之。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横如连横之横,浮中沉一体,无异也。说详下文。丸丸犹动脉,所谓如豆也。

详动脉。横于寸口丸丸者,谓寸口脉团结滑动如丸,浮中沉皆然也。)任脉也。(《脉经》则云寸口紧细实长,下至关,为任脉。此与岐伯异,参察可也。)三部俱浮,(督脉属阳,故浮。)直上直下者,(直谓不斜,观下文自明。)督脉也。三部俱牢,(沉实也。冲为血海,阴盛故沉实。)直上直下者,冲脉也。前部(阳跷属阳,故候于寸)左右(两手也)弹者,(弦紧弹指。)阳跷也。后部(阴跷属阴,故候于尺)左右弹者,阴跷也。中部(带脉居中,故候于关)左右弹者,带脉也。从足少阴(犹言尺沉分,即上文所谓后部内为足少阴也)斜至足太阳者,(足太阳,上文属前部外,乃寸浮分也。从尺沉分上至寸浮分,与督脉三部俱浮,冲脉三部俱沉实,皆直上直下者不同,故曰斜也。)阳维也。(属阳,故始沉终浮。)从足少阳(上文言后部外者足少阳,乃尺浮分也)斜至足厥阴者,(上文言前部内者足厥阴,乃寸沉分也。)阴维也。(属阴,故始浮终沉。)

(图缺)

甲 寸浮候 乙 关浮候 丙 尺浮候 丁 寸中候 戊 关中候巳 尺中候 庚 寸沉候 辛 关沉候 壬 尺沉候

(图缺)

横于寸部丸丸者,任脉也。(横于寸部甲丁庚也。借算书勾股法譬之,甲乙丙直线为股,甲丁庚横线为勾,庚戊丙斜线为弦,任脉见寸口三部,如勾之横。)寸关尺俱浮者,督脉也。(甲乙丙也,如股之直。)寸关尺俱沉者,冲脉也。(庚辛壬也,亦如股之直。)从足少阴斜至足太阳者,阳维也。(即从尺沉斜至寸浮,乃壬戊甲也,如弦之斜。)从足少阳斜至足厥阴者,阴维也。(即从尺浮斜至寸沉,乃丙戊庚也,亦如弦之斜。)

按李濒湖则以脉常行之道为中,而有时偏于外而近臂廉,有时偏于内而近臂中筋间。为图明之。

所谓从足少阴斜至足太阳者,乃从尺内斜至寸外也。所谓从足少阳至足厥阴者,乃从尺外至寸内也。所谓左右弹者,即内外弹也。与愚说不同,未知孰是,请质高明。

再按奇经之病,当以证诊,勿专恃脉,其病证详针灸奇经病篇。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