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一)少阴提纲.1
三阴篇的重迭现象
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比较整体提纲的一些条文好了。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研究经方的人,也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
像大陆的学者之中,的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
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
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
那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
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
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头,〈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
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先跟同学讲一下。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这是一点。
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
那另外一点,少阴有一件事,是让后代医家处理起来比较要命的,就是:
少阴病基本上,这个证,我们说是阳虚,或者说以
肾阳虚为主;可是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
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
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平常肾水上得来,自体中的类固醇很够,心火烧不坏你。肾水上不来的时候,心就给你乱烧。「
心肾不交」的分裂本身,已经有点厥阴病的调子开始出来了。你要说是少阴还是厥阴,这都很难说。
这个心火乱烧也有可能烧到小肠发炎哦,剧烈
腹痛,大便是带血的。
黄连阿胶汤就是在治带血的热毒痢。
另外,肾水上不来──本来说少阴经不通,扁
桃腺就会死掉──那如果水再上不来,上焦燥热,死掉的扁桃腺就好像有人帮它搧风点火一样,烂得还更凶。
所以说〈少阴篇〉乍看之下,以病机来讲,是以阳虚(免疫机能低落)为基础的病,以症状来讲,却会有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可能。那当出现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状况的时候,后代的人处理的时候,通常就把它当温病。而这,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
少阴跟温病这种不清不楚的事情呢……其实在《
黄帝内经》就已经是不清不楚了,《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而形成「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样的概念:冬天的时候,不好好休息,在那里性滥交,第二年你的免疫机能会很烂,细菌乱感染……那,这个到底要算是是「少阴病」还是「温病」?──一直有这个模糊跟暧昧的地方。
当然以现代临床的实际状况来讲,已经可以很清楚地说:扁桃腺发炎,一律用温病学派常用的寒凉药,是不应该的。因为扁桃腺发炎,往往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通少阴经」,要用
附子剂。如果你不用附子剂,你扁桃腺就活不回来。不过,我们台湾一般的业界,遇到扁桃腺发炎,都是用温病学派清热消炎的药居多。
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存在,在我们读取中国古代医学的时候,很多医生会忽略掉「什么东西叫作少阴底」这件事情──就这个人的这个病的根基,是建立在少阴病的基础上面而发生的──如果你不能看到一个人「少阴底」的体质的话,很多医疗的方法会开始乱掉、乱套。
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因为,即使像是清代研究伤寒学的人,比如说从《医宗金鉴》去看那些批注,像吴谦写的批注,有的时候会说:「少阴病这个人烦躁又
发热,所以可以用白虎汤之类的什么方。」在他们会这么写,而如果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重新检证这些清代的某一些注家,在看待少阴病的辨证、以及「他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件事情:
他们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少阴病本身的那个调调,如果要用今天的西方医学来讲的话,就是这个人在体质上,是「随时准备给你心脏衰竭、肾脏衰竭」的,那么,一个人的体质是随时给你准备心衰、肾衰的话,那你用药,怎么可以随便用寒凉药呢?
你用了,病人就更衰竭、更完蛋!当我们忽略了「少阴底」,而仅以一个人的发炎、热症、烦躁这些所谓「温病」的「表象」去思考如何开药的时候,把人搞死的机会是很大的。所以,这件事情要相当的留意哦!这是在处理〈少阴篇〉之前要先知道的事情。
「温病学覆盖掉少阴病」的这一块误区,也是今日中医医术低落的核心原因之一。所谓的「火神派」的再兴起,也可以说,是要抢救、冲消这么一个「千年之中渐渐累积出来的偏差值」。
台湾死老百姓玩经方……
还有一件事,就是……
──我想,自己班上同学,也不用遮丑了,很多同学都是少阴体质的人,
感冒很容易得少阴病。
我们今天是《伤寒论》慢慢这样一条一条读过来,我想我们同学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反正条文该读的都会读到……但同学是一天比一天少……这也没办法,这课拖那么久,我是活该。
但是,以我们这种《伤寒论》这样一条一条读过来的人,来看外面一般对中医「蛮有兴趣,会沾个两下」、或是在各个中医网站跟人聊天,会问路人甲乙丙丁说「我哪里哪里不舒服,该吃什么药?」的那些「茫人」,你就会明白,这个业界之中,学习形态比较属于「外围知识随便收集」的那些人,他们会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就像:在网络上印下个什么美国汉唐网站说什么「感冒可以用什么什么方……」所列出的一张表格,然后这张表格越做越精美,大家都制造出很多很漂亮的版本。最后一张张这样传来传去,逢人就递过去说:「你家谁这样子生病,这样吃,就对了!」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比如说美国汉唐那个倪先生公布的方子,不太有「阴证」的方耶?几乎都是太阳、少阳病耶,是不是这样子?很高兴地告诉你
桂枝汤、
葛根汤、青龙汤……就讲完了。是不是这样子的感觉?
那些方子流到我们台湾来,还得了啊?我们台湾人,得阴证的,很多耶!给那些外围的人乱传一通。
因为我们待会儿要读到少阴病的条文,我们就会看到:少阴病是有严重的发汗禁忌的。
可是外围的玩家,看有人喉咙扁桃腺发炎、喉咙痛了,就会:「啊!你感冒了!我跟你讲,我有一罐葛根汤,感冒吃了很有效的,赶快吃下去。」
我觉得我们经方「学整本」的人,看到这样,会觉得那是「谋杀」哦?实在没什么意思。要学就学扎实一点嘛!不要活在医术的边陲地带做出那种高危险动作!现在看外面有的人在网络上聊天的医术,都让人觉得非常地惊悚,杀人易如反掌啊。
[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09/11/19 19:54 编辑 www.med126.com/yishi/]
-----------少阴病程发展:从形而上的世界具象化到肉身
那我们来看一下三之十六条啊,这条是从《黄帝内经.热论》抄来的:
【桂3-16/宋.伤寒例13】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它说:如果一个人寸、关、尺三部的脉啊,都比平常更细、更沉,那是少阴得病了。
少阴病一旦形成,这个人的心脏跟肾脏的功能就会开始急遽地减退,所以通常这个人,你要说他血压掉下来也对──当然少阴病也有血压很高的啦,真武汤证就可以血压很高──但是意思上同学要认得,心肾功能一弱,这脉就会这样细细沉沉的、没力没力的,变成一小条了。
当然,肾阳虚的人,也有人是尺脉浮起来一大片的,那也可以是少阴病。尺脉浮,多半是少阴病;很多人感冒没好透,拖着拖着,一两个星期之中,尺脉一天比一天浮。
就算不是感冒,只是在家常之中,也有机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比如说小黄助教有一次上虚火,尺脉浮,一吃真武汤,尺脉就下去了,虚火也退了。并不是一定要用到封髓丹或是知蘗丸的。
那它说,通常是拖到第五第六天──我们知道照《内经》的讲法,感冒是一天传一关──因为少阴经有连到肾、有连到肺、有连到舌根,所以少阴受邪,就会口干舌燥,人会发渴,这些东西大概知道一下,张仲景后面的条文讲得更仔细。
那么,三之二十二条:
【桂3-22/宋无】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
细辛黄连
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
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他介绍了少阴病的总方,我说「总方」是什么意思呢?
刚刚有讲到说,少阴病的调性,以基础来讲是肾阳不够,可是以结果来讲会造成心阴不够。这个方,它的路数,彷fo是在说一个人「肾阳虚、加上心阴虚在烧」的时候要用什么方;也就是这个方,想要一招包一路啦!
把少阴整个可能状况都包在这个方子,当然在临床上可能不会这么好用;可是,我们要明白他讲的这个道理:
他就说,「脉沉细而数」,沉细是少阴的脉;而「数」,跳得特别快,就是心阴虚了,在上火了,
阴虚火旺了。
那这样的情况呢,他的手足是「时厥时热」,阳虚的手脚冷,阴虚的手心烫,加到一起,手脚就热一阵冷一阵的──这其实都算是精简版的「厥阴病」了哦。
「咽中痛,小便难」,这个人肾阳不够,膀胱气化很差,小便当然会难,是不是?
可是呢,这个人心阴已经虚了,乱烧一通,本来已经死掉的扁桃腺呢,烧得更厉害,所以扁桃腺烂得厉害、痛得厉害。
这个时候用什么啊,附辛芩连汤。附子、细辛是贯通少阴经,把阳气通上来的;但是,相对来讲,它黄连放那么多,那是在「退心火」的,所以这个方剂的意思在说啊:这个人是因为心阴不足,所以火烧上来了。
以际做法上面来讲的话,我们台湾人一般得少阴病,扁桃腺发炎,也不见得立刻就有心阴不足的状态;如果是心阴不足,那个人会很烦很烦、心情很坏,晚上滚来滚去睡不着觉的。
──如果没有这个状态的话啊,这个附辛芩连汤的黄连,就不用放到那么多。你大概附子、细辛放够,然后里面加一点点黄芩,稍微清热就好了。
或者就直接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掺一点点喉咙消炎的
银翘散,这样也行。
主要是通阳气的药要够,这样就可以了。
那我们之前讲到「温下法」的时候,提到过的
大黄附子细辛汤,临床上也有拿来搞这个病的:当一个人有热的时候,还是要清那个热,尤其是扁桃腺发炎又大便不通的时候,要用大黄剂!但是补阳气、通少阴经也很重要。附子要记得加,不要把人搞虚掉。
比如说范文甫的「家方」,就是从大黄附子细辛汤变出来的:
喉蛾方补充【范文甫家方:大黄附子细辛汤】(清末民初.范文甫):
举凡
乳蛾,其舌胎白,舌质微红,及具其它寒包火征象者,皆可用之:
生大黄9g 淡附子3g 细辛0.9g
玄明粉9g
姜半夏9g 生
甘草3g
另用玉钥匙(玄明粉5
硼砂5
朱砂0.6
冰片0.5
僵蚕0.5)吹喉中。若久溃而不易收敛,则吹以月白散(
月石5
青黛3 煅
石膏15 冰片0.9)可使早收早敛。
少阴病啊,是人越虚弱的时候,就会越会得。想来也是,像我的妈妈啊,我十年前刚学中医的时候,我妈妈是一个「
桂枝汤人」,什么感冒都可以吃桂枝汤好,包括喉咙痛,真是奇葩。过了十年,我最近问我妈:「妈,妳最近感冒吃什么药最有效?」她说:「麻附辛最有效!」这就让人感到十分之悲凉啊:看着自己父母的衰老,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从桂枝汤退到麻附辛了。
我们来正式看少阴篇的第一条,卷之十一的第一条。
【桂11-1/宋280】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这条提纲,我觉得这些年来,读来是越来越觉得有滋味、觉得很感动。
这个提纲,你如果去丢给一个刚刚开始学中医的人看,可能会让那个人「感觉不太舒服」,怎么讲呢?……因为少阴病的那句「但欲寐」,彷fo不能说是一种「症状」,而只能说是一种「心情」……
你说他是一直在昏睡、沉睡吗?那也不一定。你说他很能睡得着吗?也不一定。那么,什么叫但欲寐?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人他「并不想从床上爬下来」。
或者是他「人茫茫的」,有点「失神失神」的调调。
少阴病的「但欲寐」,是一个非常「心情上的」感觉。这么一个心情上的感觉,张仲景是发什么神经,把它写成一篇的提纲?
但是我觉得,他这么写,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讲,是非常地有帮助的。
为什么?因为,比如说我自己好了,这几年得少阴病的时候,都是常常是身体上没什么症状,可是心情上先有症状。
因为少阴病是一个心肾之病,那么心肾受邪的时候,肾阳不足的时候,人就会志气不足,人志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就会「不想面对现实」。连我自己也是常常少阴病得了五六天了、都开始发烧了,才「勉强发现」自己得了少阴病。
而且多半是发烧自己都没有发现,因为少阴病的那个真武汤证,是「发烧自己也不觉得」。可能到了第四天,有个朋友来看我,才问我:「你脸怎么红红的啊?」然后一摸我额头就说:「你在发烧耶!」然后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得了真武汤证。真武汤证这种少阴病,就是这种调调,病人本人对于疾病的感觉是很笨的。所以,如果你看到你的家人在发烧,而且是这样调性的烧的时候,那往往是真武汤证。小孩在发烧,一摸头是烫的、一摸脉是沉的,问那个小孩:「你觉得怎么样?你烧到快39度了吔!」小孩说:「还好啊,有吗?」当小孩的感觉是「我有烧这么高吗?」的时候,这样大概真武汤就可以开下去了。真武汤证的特征是「本人不觉得自己在发烧」、「本人对于发烧的感觉很不敏锐」。
当一个人心阳受损的时候,这个人感知力跟表现力立刻下降,人马上变钝,所以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会变得很薄弱。
我们得太阳病的时候,就马上觉得「我不舒服」啦,对不对?自己会很有感觉。而得少阴病,这个人「感觉自己的意识能力」先变差了,整个人病就得钝钝的,所以,得少阴病,大概头两天的感觉……我觉得,在床上一直不想下床的时候啊,就在想:「天啊!我昨天到底是做了什么运动,难道是逛SOGO天母馆的那一个钟头把我累坏了吗?为什么我现在一点都不想动了呢?……」净在想这些有的没的。逛SOGO一个钟头怎么会累坏?但你就觉得「为什么我那么累,一点都不想面对这个世界?」。
这种「懒得面对这个世界」的状况,你在用这条提纲去认出少阴病的时候,就是要在这种生活中很不经意小的地方去抓证:
比如说你平常是一个一定会刷完牙洗完脸才会去睡觉、或者是尿个尿才会去睡觉的人。可是你今天就觉得靠在床上好像不太想去刷牙:「那不然今天不刷算了。」虽然是有点想尿尿:「不过还是不尿算了!」
你本来会做的事情,现在都不做了;本来要尽责的,现在都不尽责了;开始变得会摆烂了。这就是少阴病。刚开始的少阴病就是这种调调,它是先呈显在个性上。
那么,像我们中医要嘲笑西医,常常会说:「你感冒吃西药,吃一吃就内陷成少阴病!」就是这个意思。吃了西药以后,整个人变得钝钝的;说是病或是痛苦的感觉,其实没有像阳明病发高烧、或是像
麻黄汤证那么激烈的不舒适。但是,就感觉一个人只剩下半个人似的,整个人在灵魂的部分开始变稀薄化了,心力下降、意志力下降──这样子的感觉。
曾经有过一件事,从前我跟一个帮我打工的小朋友在出版社做事情的时候,那天晚上我们在出版社忙着忙着,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一个状态,就是:我们已经做了好几个钟头的事情了,而且在这几个钟头之间,因为不停地觉得渴,所以不停地在喝水。但我们突然发现:「怎么喝了这么多水,还一点尿意也没有?」并不是尿不出来,而是连想尿尿的感觉都没有。于是就看着自己的肚子,开始看「有没有肿起来」,开始觉得有点怕:「为什么没有尿意?」后来我就想到:「会不会是少阴病?」然后我们两个就吃了一点点科中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吃之后,突然身体整个就放松了,然后就开始有尿了。
事后,我就跟我一个学弟(现在的郭秘书)通电话聊到这件事,郭秘书一听就说:「我之前也得过你说的这种感冒喔,那次可惨了……」
为什么惨?他在学校当研究生的时候,当研究生也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像是帮老师弄研究资料或是做实验的。他那时候中医也没怎么学,得了少阴病也不晓得自己是少阴病,结果每件事情都摆烂鬼混,最后指导教授要把他开除掉。
上班的时候就开始乱做、乱鬼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提不起劲儿:「老师交待的事情,今就先不要理它。」本来遇到什么事,人应该会认真积极地去处理的,可是得了少阴病之后,就什么都装没事、做事都「留一手」,什么事都摆烂,不想花力气去把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摆平,然后生活就烂下去,问题堆了一堆,日子久了就爆发出来了。少阴病病个十五二十天,差不多都会被开除。
所以今天很有多人,得了少阴病没有医好,结果这种东西就变成他的体质的一部分。很典型的,就是感冒医坏变成忧郁症的人,现在有不少这样的case出来了:
当他的病邪就纠缠在少阴经,少阴经的能量变差了,他就一直处在一种「不想面对这个世界」的「沮丧状态」,于是就散漫着散漫着过日子,当然天下没有省油的灯,他周遭的人也会愈来愈不给他台阶下,日子愈过愈不好过,最后就变忧郁症了。
这个病,可以是从少阴病这条路挂过去,而慢慢形成忧郁症的。如果是这样,当然西医是可以从血液中验出这个那个的一大堆检验得出来的数据。但以我们中医而言,往往就是心肾阳衰的现象。如果你要说怎么样的人是少阴人,我想我们阿宅族多半都是少阴人厚?都是有「不喜欢面对现实」的这种调调,肾气很虚、但是性欲很大啊。
张仲景的提纲,就只淡淡地书写了这样一种心情……我觉得这个文笔是很神的!因为,要辨这个少阴病的证,「抓这个心情」真的是好重要的!
像你发现平常对你很积极的男朋友,忽然今天巧克力也不买了、花也不送了……那第一,是要看有没有第三者嘛,对不对?那第二,就是要看他有没有得少阴病啊。
这是我们临床抓少阴病的一个方法。而如果把这句话稍微推扩一下,现在有一些人用中药在治疗
嗜睡症的,有没有用少阴药的?有。像是麻附辛之类的还是会用的,是不是有效?也有效。但也不是绝对用少阴药,因为嗜睡症,我们在讲少阳的时候,讲到说「
胆热好眠」:少阳区块的热气太多,人也是会嗜睡的。所以不一定绝对是少阴。
所以当你遇到所谓嗜睡症的患者,甚至是那种刚开始的老年
痴呆症,有可能是少阴病。老人家开始心肾之阳不旺的时候,人格开始变成退缩型人格,你跟他讲话,他会觉得好像「回答你也会累,我懒得回答你了」。当一个人的人格模式开始这样退缩的时候,也可能是少阴病哦。因为人差不多年纪大到一个程度、也虚到一个程度之后,感冒是很容易直中少阴的。
而直中少阴的第一个征兆,又常常是呈现在心理上。这个疾病常常是先在能量的世界发生了状况,然后才慢慢具象化到肉体。少阴病具象化到肉体,是心衰竭、肾衰竭、肺积水,可是还没有具象化到肉体之前,是这个人变得没干劲儿,灵魂、意识、意志先衰竭。
所以,同学要抓少阴病的话,甚至平常打字的时候不常打错字的,今天莫名其妙打字错字一大堆的,你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吃点四逆汤再打哦,这是有关联的。
【桂11-2/宋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十一之二条,他讲到少阴病身体症状的发展。少阴病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那些症状都不是很明显,可是说是有一点暧昧的。你看他怎么写的:
他说,少阴病啊,一开始的时候是「欲吐不吐」,那我想一个人肾气开始虚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会开始这里那里堆积水气,也就是我们说的「水毒」这个东西。那它压到这里、压到那里,那个人会开始有胃口不开、有点反胃的感觉。可是胃口不开、反胃的感觉,可以对应的汤证跟经证都很多,对不对?而且张仲景只写「欲吐不吐」,看得出那状况是非常之不严重的,和真正以「
呕吐」为主证的那些汤的症状比起来,简直不值得一提。
只这件事情,你没办法断定这个人是少阴病。
然后,因为肾水上不来,上焦越来越干燥,那干燥而发热的时候,人就会心烦。可是,我们过去〈伤寒论〉教到现在,有「心烦」的症状实在是太多了,对不对?所以「心烦」能不能代表少阴病?又不能。
再说「但欲寐」,我们今天讲少阴病,是在专心讲一个人爱睡觉。可是之前〈太阳篇〉也讲过,有些别的状况,人也会嗜睡的,对不对?更何况少阴病的「但欲寐」,症状是可轻可重,不严重的时候,就只是「觉得人累累的、懒懒的、茫茫的」这种程度而已。那这样子,光是嗜睡、身体重、心烦,甚至口渴,都不能够百分之百代表少阴。
所以,在这个阶段,虽然有很多症状出来了,可是在辨证上,却是相当不容易辨证的。少阴病虽然是「阴证」,却可以有「烦」、「渴」等等看起来不像阴证的症状。
然后又过了五六天,他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先前这些症状,到后来会慢慢慢慢归并,因为身体里面的水毒越堆越多,多到有不够地方放了,他就会有点儿
腹泻,肚子隐隐作痛的拉肚子。而水气转不上来,人口渴。这样子,病邪就已经比较完整地归并到人的水循环、水代谢的系统上,也就是比较归并到「物质肉身的」少阴了。
他说这个人是「虚,故饮水自救」,不是「实热」,而是因为他阳气虚了,水转不上来了,上焦得不到水,于是一直很难过,因为口渴而想要喝水。
但是,直到这个时点,你都不能够说这个人是绝对的少阴病,因为,太阴病,有没有自利口渴的,也有啊,对不对?刚刚才教了一条不是?太阳病有没有?也有啊,
五苓散证、葛芩连证都会这样。
──所以讲到这里,也还不能确定是少阴病。你要确定他是少阴病,你必须要确认这个人的「下焦是寒的」。加上「下焦虚寒」,才能拿来确认少阴病。
那么,下焦寒的辨证点是什么呢?
他后面讲说是「小便色白」,也就是,当你有这些这些症状,你在怀疑你自己是不是少阴病的时候,你要看一下自己的尿。
当然,这个「小便色白」在临床上有两种可能。首先,下焦寒的人,他的尿是不带黄色的,也就是那个尿看起来是完全透明亮晶晶的,或是微微有点灰绿的光芒,但是不带黄色。这种偏透明、偏绿、但不带黄色的尿,代表他下焦是寒的。因为如果我们下焦有热的话,多多少少尿都会带一点点黄的,今年大家都湿热了半年,同学自己尿尿也看得到。因此,你要确认他小便一点黄色都没有,才能确定他是下焦寒。
而少阴病如果比较病到肾脏的话,也常常尿会带一点白茫茫的质感,就你尿的时候觉得「这尿怎么是白白浊浊的?」,这样的也有。
这两种,都可以证明是少阴病。小便白的人,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制水,以今天医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肾脏功能的问题了,这会让尿变白。
这样一条写在这里,你会知道:这个少阴病的病人,他可能是一个下焦是虚寒的,但上焦是燥热的状态。而这个时候,你可以开什么汤呢?如果小便是白茫茫的,补强肾功能是第一优先。这时候就开真武汤嘛,这样水转上来,火也会退啊。麻黄剂发完汗之后,往往之后两三天尿都不太顺、白茫茫的。这时候也是用真武汤收工,〈太阳篇〉也上过啦。
另外也有人说,这种
上热下寒的少阴病,理论上是用白通汤。真武汤这帖药不热,它只是补强肾的运化的功能。可是白通汤,「
干姜、附子、
葱白」这样的结构是热的,当它结构是热的时候,有的时候上热下寒的体质,白通汤一吃,会「格拒」,那格拒怎么办?加
猪胆汁啰,这方剂之后会教到,没关系的,知道一下就好。
夹阴伤寒的
桂枝加附子汤证
下一个十一之三条,比较是讲一个「太阳病内陷到少阴」的状态:
【桂11-3/宋282】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
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他说病人脉阴阳俱紧,就是整个脉绷成一片。阴阳俱紧的脉,基本上我们会说他是麻黄汤的脉,就这个人受了寒了脉绷起来,通常这个阴阳俱紧,就是讲浮脉了,寸关尺浮而紧的脉。可是,反而这个人,是滴滴答答身上在出汗的。
那我们说,脉浮而紧、无汗、怕冷,用麻黄汤;脉浮而缓、有汗、怕被风吹到,用桂枝汤。那么脉浮而紧、怕冷、又冒汗,用什么?桂枝加附子汤嘛。以脉证来讲,是〈太阳篇〉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6-21/宋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之前我们是从太阳病发汗亡阳的角度在看它,而现在则是以〈少阴篇〉的立场来看:这个脉证,就代表这个人阳气不够,他这个太阳病,已经内陷到少阴去了。
后代中医做归纳的时候,就说这个东西是「太少两感」,本来是太阳病,但是他少阴也有病了。我们讲说太阳表牵连着少阴里的脉证,「太少两感」另外还有一路药,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但是「麻黄.附子.细辛」的那种结构,他那个病,是沿着一条少阴经牵连进来的;那是少阴经的「经病」。
而桂枝加附子汤这个脉证呢,是「太阳区块是少阴区块的楼上,直接楼板踩塌了整块陷下来的」,这样子一大片陷下来的,是用桂枝加附子汤。
反正主证框不一样,病机的差异,也不必太去伤脑筋多想。
桂林本中,还有一个「太少两感」的方:
【桂3-25/宋无】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
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
大青龙汤加附子汤主之。
不过大青龙加附子汤是无汗的,整个人像被什么东西束住一样,脉证也不同。
桂枝加附子汤这个条文,也有人说这是「夹阴伤寒」──当然,典型的夹阴伤寒,有时候症状会更多一点;手指头、脸色发青啦,人痛得要命,像是被打一样。
得到桂枝加附子汤证这种太少两感的人,不一定会到那么严重,但有时候,四肢纠起来、僵硬啊、极度酸痛的那种状况,是会出现的。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要紧的呢?
如果以张仲景本身的讲法,只是在说:这是因为太阳区块的阳气不够,直接就垮到少阴来。所以不久以后他会少阴经受邪。少阴经不通了,扁桃腺得不到生命能,就会开始烂掉,会咽痛。然后少阴肾脏受邪,水毒排不掉,身体里面都是水,开始拉、开始吐。张仲景是在说明「之后就会掉到少阴了」,在讲这个病的传化和转归的方式。
但是,以我们今天的临床来讲,这个症状很要紧,是因为小儿麻痹会经过这个症状。就是张仲景说的传到少阴之前,前面那一连串症状往往是小儿麻痹。小儿麻痹常常就是这种「夹阴伤寒」的症状,会出一身汗,但是脉是浮紧的,人是怕冷的,好像麻黄汤证。那么,在这个症状出现时,你就用桂枝加附子汤把它截下来。那这个人,一辈子都不必知道他得过小儿麻痹,以为只是感冒、结果医好了。
所以要小心一点,它的转归不一定完全是往少阴病发展,他也可能就在这个地方亡阳又肾阴不足、伤了神经,到后来就四肢痿缩掉了。
[
本帖最后由 开心颜 于 2009/11/19 18:25 编辑 www.med126.com]
-----------少阴汗禁
发汗动经、发汗动血
接下来,十一之四、五、六,这三条是在讲少阴「不可汗」的问题。
我们在讲〈少阳篇〉的时候,也有讲「少阳病不可汗吐下」,说少阳不适合用汗法,要用和解法。可是呢,少阳病不可用汗吐下的理由,是因为少阳区块是好像身体夹层的东西,汗吐下的药都是打在别的地方,不能直接作用在少阳区块,所以必须用和解法,直接「在少阳区块里面」处理,它是一个特别的场域。所以,少阳区块不可以用汗吐下法,比较是它疾病位置的问题。
而少阴病的「不可发汗」这件事情呢,比较直接关联到的,是这个人是「处在一个
心肾阳虚的状态」。也就是说,少阴病的体质──我们说刚开始的少阴病,往往是很形而上,是这个人个性变了──可是实际上他能量的状态,是心跟肾的动力都已经开始在衰退了。
而心、肾的力量都不够时,基本上,这个人是不能够耐受「发汗」这件事情的。
你想啊,人要发汗,身体要做什么事情?我们说,汗这个东西,是从血液里面把水分出来,对不对?血液运行到比较末稍分支、微血管的地方,里面的水分,分化到血管外面,然后从汗孔出来──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么,要能够做出这样一个过程的话,第一,你血得要「到位」;也就是心脏的力量要够。
而另外,基本上「汗流出来」的步骤,跟我们排尿的「膀胱气化」是同一件事:当它要离开你的时候,身体要把这个能量收回去,让它变成死水,再丢出去,是不是这样子?这样的一种透过皮肤底下的微血管跟汗孔来完成的,等同「膀胱气化」的过程、机转,如果这个人心、肾都已经阳虚了,像我们得少阴真武汤证、麻附辛、麻附甘证的人,很多
人尿尿都很难尿了,连膀胱要气化都做不了了,你用发汗法,不是要他的命吗?他的能量会被严重的损耗。这是一点。
而另外一点,就是没有「气化」完全的水,要离开人体,人体会觉得「它还是活的!」而「舍不得丢」,会想把它「扯回来」;从前教
禹余粮丸时的那个证「小便已,阴疼」就是在讲这件事,身体在想把尿往回拽。
我们先跳过去看一下十四条:
【桂11-14/宋293】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十四条就在讲这个危险性。它说少阴病,这个病人,他是「但厥无汗」,这个人是人发冷、手脚冷,缩在那边,但他没有汗。但是你硬是用发汗药要给他发了,它说「必动其血」,这个「必动其血」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本来发汗药刺激你血液的气化,把这个活水变成汗水然后丢出来的过程,是要在人能量还够的时候才能够做的;那么当他能量不够到可以「气化」的时候,这个血就好像一直往微血管末稍推,可是它没气化,于是就没办法渗出来,因为身体不敢放这个水出来。那么没有办法放出来,就在末梢血管堆着堆着,压力愈来愈大……以西医的观察是说,这个人末稍的微血管会破、会出血,所以这个人发汗会发到身上有瘀血点开始出现。
有瘀血点开始出来的话,那是微血管破掉了,就会花费更多的血小板去形成血栓结起来,于是血更虚,接下来这个人可能就会这里那里都会出血,或是随便碰一下就会瘀青的状态。粗略来说,大概是这样子的一串连锁反应。
人的肾阳非常相关到
脊髓的造血功能,少阴病的人,一开始就注定是要血虚了;少阴的「水毒」,和「血虚」几乎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相。
当一个人的体质不能发汗,你硬发汗的话,这个血会被动到。「发汗动血」这件事情,即使在西医的临床上,也还算是认同的。
你也可以说,四肢冰冷的人,本来血液就到不了末稍了,那你再这样硬着给它冲过去,血会受伤。
对于这样子的一个状况,他说:血动到以后,你都不知道这个血从哪里跑出来喔:或者从嘴巴,或者从鼻子,或者从耳朵出来……他说这是「下厥上竭,为难治」:搞成这样子,你要收摊都很难了。这个下厥上竭,就是下面的阳气已经被你打到快没有了,那上面呢血分、阴,不受阳气的制约,就给你乱流乱窜。
那这样的状况,临床上看不看得到呢?有哦:像那种已经快要完蛋、肾功能几乎已经没有的人,有的时候是眼睛出血、耳朵流血、牙龈肉流血、流鼻血……都有。肾阳跟血分的关系哦,临床上还是有这样的状况。而碰一下皮下就产生瘀血块的,这个是常常有的。
而这种「下厥上竭」的治疗,也有一些临床的案例,像是民国初年比较属于火神派系统的医生,他们在治那种牙龈流血不止、鼻血不止的时候,常常是用姜、桂、附之类的药在治疗的。
他认为是肾阳虚衰、阳气不归位、无能摄血,造成的一种出血状况。这个东西,跟我们杂病里头治血的柏叶啦、二黄啦,是不同的路子。今天这样子出血的人是有的。像莫名的那种牙龈流血不止,有人是要靠附子剂才能收拾得了,这是一件事。
那如果你遇到一个人,牙龈流血、鼻血不止,你可能要问:「那我怎么知道要用杂病的二黄
泻心汤、柏叶汤,还是附子剂?」我想,现在我们就先把少阴病学熟练吧。如果生活中少阴病的患者你都医得顺手了,再遇到那一类的患者,你就能够先认出他的「少阴底」。
那另外一件事就是,因为少阴病的体质是这样,所以你发汗的时候,会连锁反应出「心肾衰竭」的问题来。像后代注家,在注解「少阴病强发汗会动经动血」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部分的注家看到这个出血,就会说:「那我们用药,就赶快用凉血止血的药,用生
地黄、
茜草什么的来救他……」当他这样子写这个批注的时候,就有问题了。
因为这代表后代在读《伤寒论》的某位医家,他没有去意识到「这个人是在什么样的一个体质之下」产生这个状态的。少阴底的人,已经是阳气极度不足,才会有这样子一连串的问题,那个时候如果照一般用那种比较寒凉的止血药去医的话,就会医坏。
所以,基本上,在这种情况下,阴药只能用一点点,要用阳药为主。如果你用了滋阴而寒凉的止血药,这个人会心脏衰竭的哦,不行的。像日本的丹波元简,就说可以用到明朝末年张景岳(
张介宾)的那个六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是什么呢?
人参、附子、干姜、
炙甘草、
熟地、
当归,只用一部分的熟地、当归来把阳气抓回来,基本上是以阳药为主的。
那你说经方是用什么汤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桂枝救逆汤啊(桂枝去
芍药加
龙骨牡蛎救逆汤)。而桂枝救逆汤,它也是阳药啊!这种情况下是不能随便乱用阴药的。我想,后代温病学派开始形成主流以后,〈少阴篇〉里面的这些变证,变化的症状,就常常被拿阴药来处理。那实际上是不太尊重《伤寒论》写作的基本原理原则的喔。
《伤寒论》在〈少阴篇〉,其实最要提防的是心衰竭跟肾衰竭哦。这个事情要当做最重要的原则来处理,不是随便就可以用治杂病的药来给他开下去的。
不要感冒就泡热水澡
那么,这个十一之十四条呢,其实也可以有一些「比较轻微」的状态,不一定会真的出血,因为「出血」是比较极端的,可能是原本偏阴虚、血虚体质的人,才容易发生这样子的反应。
像我们今天学中医学得比较松散一点的人,他什么感冒,可能都先吃一点葛根汤什么的。如果这次是得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那他吃了葛根汤之后,就会觉得整个人好像心惊肉跳的、坐立不安的感觉,不一定会「动血」,他「动经」,就是经脉的气被扯乱了。慌慌的整个人觉得不对劲,也说不上哪里不对劲,直接就跳到「躁」的感觉,还不一定很烦,就是躁。遇到这样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得重新帮他辨证一下,看是不是少阴病吃错药了。
少阴病是一种非常不可以发汗的病,所以如果你的感冒是脉沉细、但欲寐、扁桃腺发炎开始的,要很小心谨慎地不可以「随便用什么桂枝汤来挡挡看」。这是有危险性的,可能一发汗之后身体的气血会错位的,会发生很多很不舒服的后遗症。
我就遇过有人在家里,少阴病,家人就说:「感冒了啊?去发发汗,泡个热水澡,就会舒服一些喔。」或者是少阴病,然后吃到麻黄汤、桂枝汤的,后果多半都很不好:马上烧得更烫、昏到站不住要摔倒、烦躁打滚、呕吐不止的,都有。
误汗变证
那么我们回到少阴病「不可汗」的四、五、六三条,来看一下:
【桂11-4/宋283】
少阴病,咳而下利、讝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得少阴病,到后来是忽然之间狂
咳嗽、拉肚子,而且还讝语……这个狂咳嗽、拉肚子、讝语,看起来有点让人「难分寒热」,对不对?因为讝语多半是因为热邪啊!
但他说「这样子的人,是因为遭到火疗法才变这样的」,那我们就明白了。
火疗法会给身体多余的热量,那些多余的热量没办法排除的时候,人就会燥热而讝语,讝语是火疗来的。而火疗法会让人的气血脱位,我们之前教过火逆,对不对?气血脱位之后,这种「强发汗」的问题,就是刚讲的动经、动血的问题就出来啦。所以,他说这样的人是因为少阴病你硬把他的汗逼出来,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
他说「小便必难」,这个人少阴病,本来水气运转就不好的,又出了一身汗,津液当然更不够啦,小便的原料就没有了;那你要说这个人是阳气更少了,所以膀胱不能气化也可以。
但是呢,这个状况,到底要用什么方来医?倒是个问题。「咳而下利」这一点哦,如果我们关起门以纯粹经方来讲的话,这是真武汤证。怎么讲呢?道通常一个人的病邪如果是从外感来的,比较是在三阳病的区块的时候,那个咳嗽你会比较能够理解:那个病邪在人的表面嘛,干扰人的肺部。可是呢,如果是少阴病的病人,忽然之间开始咳嗽的话,那个咳嗽其实比较常是这个人因为他的心脏、肾脏在衰竭,所以他的肺在积水;肺积水跟心衰竭,常常是一体两面发生的东西。
所以,遇到这个少阴病的咳嗽,真武汤有咳嗽加减法。真武汤那个咳嗽加减,基本的结构上来讲,是在治心衰竭肾衰竭造成的肺积水不退。当然,急性的、量太大的肺积水,有些情况还是要用
十枣汤来救命,但那是别的来路;现在我们是「只在少阴病的框架下」谈这件事。
真武汤在临床上,是比西医治疗肺积水的利尿剂好用很多的。像我外婆还活着的时候,有一次感冒变成咳嗽不止,到后来送到西医院检查,发现她的心脏血管已经堵塞多少条,然后赶快去做什么支架什么的。但后来就是肺积水一直在咳,我记得好像在加护病房吧,我妈晚上就溜进去,一个晚上都在喂她吃科学中药的真武汤,就这样子吃着吃着吃着,后来外婆就这样没事回家了。这种时候,还是真武汤好用哦!即使是科学中药,也比其它西药都好用哦。
所以,我要讲的是,这个咳嗽,如果是心肾衰竭引起的肺积水的咳嗽的话,这时候就不能够用「某些药」,就像吴谦写的那个《医宗金鉴》就说,这个人讝语、小便难,就是身体有热去不掉,应该要用白虎汤或者是
猪苓汤──有人会这样子解,他已经忘了他是在治疗少阴病了。白虎也好,猪苓也好,固然是可以清那个热,可是你敢这样开的话,他的心跟肾都不一定受得了。少阴病很多状况,不能够这样理所当然地照「太阳坏证」来医的。肾阳先顾护得好了,你才可以用一点清热的药当作反佐来治那个谵语。
那再来的十一之五条:
【桂11-5/宋284】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它说少阴病啊,它的脉是「细沉数」,它说这个脉又细又沉,又跳得快,你说这跳得快是阳虚的代偿反应也对、说是阴虚也对;但不管是阳虚还阴虚,结论都是一样不可发汗的。
脉细沉代表病在里面、不在表面;而脉数代表阴虚或者阳虚。两者加起来,神经病才会发汗。这种时候,你一发汗,发汗剂会扩张末稍的血管,这种心肾功能都不够的人,你扩张末稍血管,血压再掉下来,人就
休克了喔。是很没有意思的做法。
再来十一之六:
【桂11-6/宋285】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濇者,复不可下之。
它说少阴病,脉把起来很「微」,微就是把起来超没力的,它说脉超没力的人又,就是没有阳气啦。没有阳气的人,你发屁啊?发的话人就死掉了。所以它就说「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而它又说,如果是「尺脉弱涩者」,如果这个人尺脉把起来呢,是跳得很没力、又跳得有一点摩擦感,那这人一定是少血又少津液嘛,人已经那么干了,你还能用下法吗?当然不可以啊,所以连下法也不可以用。
少阴病为了要顾护这个人的最后一点点元气、津血,那都要很小心的。
而说到这种脉证,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太阳篇〉的「麻黄九禁」:咽干、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中焦寒、尺脉微、尺脉迟,另外还有
心悸的人,即使是太阳病,也不可以随便发汗的。那少阴病,当然要更加小心了。
我觉得,这些提醒我们的条文,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你想,我们现在的人哦,在面对少阴病的时候,往往都比较会「掉以轻心」。一个人如果得个什么麻黄汤证发烧到三十九度半,全家都急得要疯掉一样;白虎汤证发烧到三十九度半,全家也急得要疯掉一样……其实这两个病是最安全的,没有体力你还没有办法病成这样子。那少阴病呢?这个人在家里面说「今天不想看电视、也不想去逛街」,听起来好像还蛮好的哦?大家都不当一回事。
其实是少阴病比较危险。
张仲景的逻辑,跟现代人的观点,还是有点不一样。
[
本帖最后由 开心颜 于 2009/11/19 18:28 编辑 www.med126.com/shiti/]
-----------像这个十一之七、八、九、十、十二、十三这几条呢,都是少阴病所谓的好转条,就是这些条目在讲的一些状况,都是少阴病从「不好的状况」转成「要痊愈的状况」。
可是呢,比较好笑的是,这些的好转条的内容,往往我们今天的人看到了,会以为他恶化了!因为,当他是少阴病的时候,这个病就病得温吞吞的,那等到推到太阳区块来的时候,已经「还表」了,这个人反而变得有力气了,发烧也烧得动了,烦躁也烦躁得起来了……不得了啦,全家要急疯了哦。
所以我们至少要把这个观点给学起来,条文本身可以忘掉,但是呢,好转的过程「有这些反应」要知道,好不好?这个要记得的。
【桂11-7/宋287】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十一之七它说:少阴病,脉紧,就是这个脉把起来啊,不是没有力气的。脉把起来都一直觉得还有力气的话,代表他这个正邪相抗的正气还够。
那它就说:等到这个病拖个七八天,差不多一个多礼拜了,忽然之间开始拉起肚子了,然后「脉暴微」,本来绷紧的脉,忽然就松掉了。这代表什么?这脉代表正气跟邪气相抗,少阴区的水毒,终于把它打成拉稀、推出去了。推出去就没事了,打完收工!
那你摸到这个「打完收工」的脉,就觉得:「不得了了,脉忽然没有了!这要完蛋了。」
不是的,忽然拉稀、加上绷紧的脉忽然松开,其实在少阴病来讲有可能是好事。
这个时候,你怎么确定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它说「手足反温」,照理说一个人忽然之间脉掉下去了、拉肚子,若是身体垮掉了,那应该手脚更冰冷才对啊。可是这个人你摸起来:「欸?怎么前几天你的手脚没这么暖的,今天反而暖了?」那当然暖了,就今天阳气比较有余裕,通得出来了,手脚反而暖了。阳气解放出来、手脚暖起来,脉的紧反而松开了……虽然这个人在「烦」,这个烦,你可以说是瞑眩反应.要「自解」之前的烦;也可以说在这个过程里,这个人的身体里面,从一个心衰、肾衰的状态,开始好转起来的时候,身体的
氧气一定是嫌不够的,
二氧化碳很多,这样人也会烦,sogo周年庆你跟着人潮去抢赠品时缺氧的那种烦。
它说:虽然这个人烦得不得了,而且还拉肚子,但是会一定自己好。所以,这是好转,不是恶化。
如果你把到这个人忽然脉松掉了、没有了,忽然拉肚子,那你就要摸一摸手脚有没有暖回来。如果有暖回来,虽然看起来是症状都变激烈了,其实是好转。
这个条文跟那个太阴病的「脾家实」,会把脏东西排除的那个「腐秽当去」,其实是有高度的类似性的。如果硬要分的话,可能少阴病排除的邪气是水毒、寒气多一点,太阴排除的邪气是烂食物多一点。拉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啦,都是拉稀。
【桂11-8/宋28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十一之八条:它说,少阴病,下利,一开始是拉肚子,可是呢,忽然之间,拉肚子停了。而这个人是「恶寒而蜷卧」,这个人怕冷,侧着身体缩着睡觉。
「恶寒而蜷卧」其实是〈少阴篇〉常常出现的一个睡姿,所以也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少阴病的人就常常是这样睡。我得少阴病的时候也是这样睡,不晓得为什么耶,是不是这样睡觉得比较有安全感还是怎么样?少阴病好像是有「表情」的,你得少阴病的时候,就这样裹在棉被里面,妈问你说:「怎么,今天不要上班啊?」你就抬头看她一眼,然后又很无奈地……缩回被子里不理她。像冬眠的生物一样的表情哦。
手足温者可治,它就说,如果这个人不拉了,即使他还是这样缩在那边,那手脚既然暖回来了,就代表他这个拉肚子停了,是脾胃吸收营养、吸收能量的能力开始恢复了。终究他的元气是会回来的。
那么这一条,是要跟什么对举啊?是十一之十五条,它说: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就是拉肚子,越拉手脚越冰冷,那就完蛋了。
我们今天只教到好转条,后面就是一连串的死亡条,当然你说这个病是有多少成分是少阴?多少成分是太阴?这很难说,三阴病有时候是混杂型的。
【桂11-9/宋289】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十一之九条,它说少阴病怕冷,缩在那里睡,有时候会烦一下下,把被子掀开一下,为什么要说「时」,不是「一直」哦?因为只「掀开一下」,但过一下子,还觉得是冷,又把被子拉回来了,不敢那么逞强的。
就是大家有时候会忽然烦一下下,这个「烦一下下」,不一定是真正的热,而是一个人啊,他如果有元气的话,能够正邪相抗的时候,他有时候会发一阵烦,也有人是发一阵烧。
当正邪相抗,有热产生出来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被子盖不住。有这个反应,代表这个人的抵抗力还有一些,那这个人「可治」。那你就看他有什么证就开什么汤,基本上不太会死的。
不过它也只说「可治」,而不是「自愈」。少阴病得过之后,即使一场感冒是好了,有些东西会在一个人身上残留很久,变成一种「体质」甚至是「个性」;这是少阴病很要命的一点。
我觉得,现在的人,往往得了几次少阴病以后,一辈子就都是少阴病的体质;用穴检仪之类的仪器去测量能量,他就一直肾经坏在那里。这种事情很讨厌,一辈子过的就是那种很「失志」的人生、个性变成一种很喜欢逃避事情的调调;如果单以身体来讲,就是每次感冒都是烂扁桃腺、或是都走真武汤证、四逆汤证。
【桂11-10/宋29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然后,十一之十条。这一条我觉得需要校正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注家,都是把这个「阳」看成是寸口脉,「阴」看作是尺脉,所以就说:这个人如果寸口脉很没力,而尺脉浮起来了,就代表这个少阴病的人,下焦的阳气回来了,所以会好。
这些注家这样的讲法,固然是有道理,可是并不很符合临床。
因为少阴病常常是尺脉是浮起来的,而尺脉浮起来的原因是「下焦阳虚」,要脱阳。所以,这个脉的阴阳,说是寸口跟尺,我觉得相当地不恰当。
我觉得,在临床上面比较会看到的是:少阴病的脉,就是细细的一条沉到底,没力没力的。那如果少阴病原本是这种脉象,而你吃真武汤、或吃麻黄附子细辛汤,它好转了,你会觉得这个脉慢慢地舒展开来,慢慢越来越有力,慢慢浮回原来的高度。所以这个「阳微阴浮」呢,我比较喜欢把它看待是说,阳就当它是「浮取」,阴就是「沉取」:这个人浮取的时候把不到,可是在沉取的时候,觉得那个细细的脉,已经开始有一点「把自己托上来」的感觉,就是这一整条脉,都从「细沉」开始松上来。这的确是少阴病要好的脉哦。
说不定我这样讲,还是有曲解到张仲景的原意,但我想这事情还是尊重一下临床比较好。
【桂11-11/宋291】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那这个十一之十一条,少阴病几点到几点好。从子时开始到寅时前段,这一段如果你以心肾衰竭的病来讲的话,这一个从晚上半夜开始到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比较是那个人的肾上腺分泌,最低点到回来的那个状态。一个人会不会心肾衰竭,跟内分泌是有关系的哦。所以大概是贴齐那个时间。三阳病的欲解时,都是距离得比较宽,对不对?而三阴病的欲解时,都是在晚上至天亮之间,密密地重迭的。所以,说起来,三阴病的症状往往混杂在一起,那也是无可厚非。这三个区块本来就有很多交集的地方。
【桂11-12/宋29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那么,接下来十一之十二条,它说少阴病,吐利,比较是肾阳衰的往「阴寒」向度传化的少阴病,那它说:吐也好、拉肚子也好,如果他手脚不冰冷,反而发起烧来了,那这个人不会死。
怎么讲呢?我觉得,人啊,有力气发烧,实在是蛮好的一件事情哦。当我们身体
虚劳到很严重的时候,往往感冒都不发烧的,是不是?就这样软绵绵地感冒,那是最糟的状态。
所以,如果你在阴证的时候还能够手脚不冷,还发一阵烧,那反而是身体有抵抗力的一个征兆,那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但是呢,它说:虽然发烧是好事,但是也有时候会发现,烧起来的时候,怎么病人的脉不见了、把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吐也好、利也好,都已经让这个人气比较虚,津液也虚了,那你又拿能量过来发烧的时候,身体忙不过来了,所以会有那种「能量不能够接续」的状况。
如果你以「吐利」又「手足温」作为一个提纲的标识,这个病有可能是从少阴推到太阴了;太阴病的死亡率,当然是远低于少阴病的。
这个时候,如果想要帮它接续能量的话,张仲景说,你可以用灸法;在少阴经上面灸七壮就好了。古时候艾草就直往肉上面烧哦,我们现在用艾草条隔远一点,温和一点没关系。
那「灸少阴七壮」,标准版本的说法,是说灸脚踝下面的太溪穴。可是呢,其实很多穴都可以灸啦,你要灸涌泉也可以,要灸关元也可以,要灸气海也可以,反正都能够补到肾阳嘛。
这一条的重点主要只是说,这个时候的「脉没有了」,只是一时之间身体运转的时候,有一点缺元气,所以就补一点阳气就好了。
但是这一条是相对应后面的十一之十八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的,如果四逆恶寒,缩在那边,没脉又心烦、发躁的话,那对不起,这死定了哦。
好转跟恶化,有些症状是类似的,我们将来读到的时候,就要记得把这些好跟不好的症状对比清楚。
是医好还是医坏?
我觉得,今天这些条文,或许大家也只有一个淡淡的印象,回到家就忘光了。
但至少,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如果是得阴证,有时候,看起来病好像变得更激烈,但实际上,有可能是好转。
如果我们是在给那种常年老的人、身体很虚的人治病的时候,你在调理的过程之中就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状况:本来虚虚的看起来不猛烈,有一天突然发高烧了,发了几阵高烧之后,反而这个人,身体开始好起来了。开始有排病反应出来,那是阴证体质的人的好转迹象。
少阴病治一治,推回到阳明发高烧的,不算少见。一路上脉象的变化,我们都要追踪得好好的,今天用真武汤的,可能明后天反而要用白虎汤了。
那再来一个,看起来是更激烈了,这是少阴转回太阳膀胱的:
【桂11-13/宋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
便血也。
它说「少阴病八九日」,拖了一阵子了,忽然之间,手脚都热起来,全身都开始发烧,这是怎么回事啊?它说,这是因为「热在膀胱,必便血」。当你少阴区块的抵抗力够,把这个病推回太阳区块的时候,太阳区块抵抗力比较强,人就烧得起来;而热太多了,就可能会尿、便血。
少阴推回太阳,以中医来讲,是从「肾脏」往「膀胱」推。而中医的「肾脏往膀胱推」的意思,如果用西医的讲法,往往就是从「内分泌的肾」,推到「泌尿系统的肾」,如果你从解剖学来看的话,似乎都在差不多的地方,西医的肾上腺与西医的肾脏,两者是非常靠近的。我们今天西医说的肾脏、泌尿系统的病,在古方派中医来讲,有一大块是属于六经的足太阳膀胱,不全算到少阴;我们回想一下〈太阳篇〉有多少治水、治小便不利的方子就晓得啦。
少阴病是比较寒化的病,可是太阳病是比较热化的病,于是它就会在那边有热化的问题。如果是变成「
尿血」,在今天通常被叫作什么?「急性肾盂炎」。从内分泌的肾推回到泌尿系统的肾的时候,有的时候它反而会有这种急性肾炎的问题。这种急性肾炎,你就看:如果是麻黄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就用麻黄剂把它解掉;那如果是
猪苓汤证,是湿热,就用猪苓汤来解……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现象。
──但是,你想想看啊:一个人在家里面不爱看电视、不爱看漫画的,给你医了两天,结果变成急性肾盂炎,一般人会认为这样是「好现象」还是「恶化」?有一点难说呵?当你在医少阴病,有的时候,用补强少阴的药,把那个人医到快好的时候啊,别人都说:「你这瘟神,不知道开什么鬼药害他恶化!」会有这样的问题。
那你说这个「便血」,是不是一定是从小便?那也不一定,从肠道出来的也有。比如说少阴病还有一个路子,黄连阿胶
鸡蛋黄汤证,那是心阴虚,会从大便那边出血的……病反正就是在某几个区块这样传来传去。那你说膀胱的热,有没有可能直接从尾闾通到直肠,好像闹
痔疮那样的便血呢?也有人会这样。
有的人,感冒医一医之后,他就:「咦?怎么大便的时候,卫生纸有血?」这样传的可能多多少少也是有的。像丁助教的弟弟,有一次,因为心跳不规律,医生说可能是二尖瓣脱垂之类的,要他下周再去检查,而就在那几天,这个孩子大便出血,等到再去检查的时候,就什么毛病也查不出来了。
我常常觉得「中国人认得的人体」,是有很多「门户、暗道」的,很多东西就这样传来传去。就像我去年年底生病的时候,
三叉神经痛,吃葛根汤加味什么的,于是三叉神经痛吃成鼻窦炎流黄鼻涕,流一流就好了。你讲给西医听,说「三叉可以流成鼻涕医好」,他可能会觉得「没听过!」对不对?可是在中医的世界,人体就是一个「流动的身体」。
这样的一种动态的、好转的迹象,我想同学在临床上至少要有个概念。忽然发烦躁、发烧、忽然下利,你就把这些条文拿到马桶上去坐着看一下,不要慌乱;真正会死的,我们下礼拜再来说。
-----------可以轻松了
在备课的时候,看大陆那些老老师、老教授从前的文字稿和数据,就看到有人说:「三阴病很少遇到啦,我们感冒都医三阳……」
……我就想:「原来,十年前的天下局势,是这样的啊?」
那,这十年之中,我们人类的确是堕落了哦。现在的话,感冒就是阴证的人就很多了。相反的,我们今天的临床,尤其是外面的中医,常面临到的问题就是:明明是阴证,却不小心当作是阳证,这种情况还是蛮多的。
如果专门搞《伤寒》的老教授,在十年前都还觉得患者是阳证居多的话,那我想,外面的医生,如果开业有一段时间了,他们过去的习惯,可能一直留到今天啊。
接下来要教的一些方子,像什么
当归四逆汤啦、
吴茱萸汤啦、附子汤啦,它们标准的使用,本来都是用在感冒的时候的。可是今天我们开这些方子,几乎都是平常在医人的杂病时就常常在用了。
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人蛮可怜的一点,就算平常没有在感冒,依体质而言,也天天在得三阴病哦。
再来,桂林本的十一之十五条到二十条这六条,是〈少阴篇〉里面的「死证六条」。它在讲「怎么样怎么样的状况,这个病人就会死掉了」。
死证六条,如果你要加上上一堂讲的口
鼻出血,「下厥上竭」的那一条的话,就会变成死证七条。如果你再加上后面「通脉四逆汤,喝下去之后,那个人的脉象不妙,忽然鼓出来,人也会死掉」,加上通脉四逆汤的「脉暴出」那一条的话,就是「死证八条」。这几条大概有这样一个外号。
我们现在要来看的「死证六条」,说起来,也不是那么需要紧张的。……怎么讲呢……如果真的遇到这种状况,说来大家也就轻松了是不是?反正是要死了嘛。
历代中医在看这些「死证」条文的时候,会不会设法去思考「这是不是还有可以救的机会」呢?的的确确是会,即使合乎张仲景说的死证六条,还是有可以救回来的机会。
可是呢,我觉得这「死证六条」,你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比如说像是小黄前一阵子陪一个朋友,好像已经是癌症化疗失败,长了个乱七八糟,
舌癌长到半边脸都变形了的那种。当小黄陪那个人去看医生的时候,他就发现:「咦?〈少阴篇〉这几条,对着这个人,好像哦!」
他就觉得,这个人现在还在挣扎着看医生,好像心理还挺「乐观」呵?如果我们对着《伤寒论》看的话,好像在看《北斗之拳》漫画一样,主角指着对方说:「你已经死了!」大概是这样的感觉。后来没多久,那个人就死了。
如果遇到这样的状况,万一自己没有医好、或是医生没有救活,那感觉都是很轻松的,大家也是尽尽人事而已嘛。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并不是让人感到伤感的那些事情;我觉得会让人感到伤感的事情,是本来不必死的人,搞七搞八的把自己给搞死的,这比较惨烈一点。
一个人,本来得了一个好像是有救的病,看了一个其实是不错的医生,可是他又突然一件小事、两句话说不拢,跟那个医生翻脸了,然后又去西医那边怎么样,之后又变成什么病……又做了化疗怎,又没搞好,又回去看中医,再从头呕气一次……到最后已完全不可收拾的时候,你会觉得:原来这人会死,是因为「业障」哦?
那个人的身体就这样一路胡搞、弄坏到死亡的过程,简直好像是「鬼打墙」一样;他已经遇到过好多次「可以活下去的机会」,可是都不知不觉错就过了。
当我们遇到「个性上很矛盾,于是生活中就会自然出现很多鬼打墙的状态」的这种病人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好像是,如果我「无能」把你救活,你可能会乖乖吃我的药;但如果我「有能力」救你的话,你就会不知道什么原因忽然去找别人了。
会觉得人的行为模式、或者说运势,会受到他信念结构的牵扯。但这也不归学医的人管啦。
「少阴」与「厥阴」的「厥逆」
那我们现在来看条文本身在讲什么:
【桂11-15/宋294】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十一之十五条,一个人怕冷,身体这样子侧躺缩在那边啦,那前面我们有一条说侧躺啊身体缩在那边啊,但他如果发得了烧、手脚不冷,他就能活,对不对?一个人在得阴病的时候,如果能够发起烧来,代表他还有元气──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啦,后面那个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哦,那种真正已经完全要死的,他也会因为「虚到脱阳」而发烧啦。真武汤证,其中有一种很严重的真武汤证,脑炎的,也是会发高烧的。所以,我觉得这些症状也是一种「排列组合」而已:病人缩在那边怕冷,并且能够发烧,那个可能是可以救的。但如果你要说「发烧就一定能够活」,那却是未必哦。发烧烧到后来死掉的还是很多的。
──那这个人怕冷、缩在那边,可是他缩在那边是怎样?肚子一直是拉稀的,那前面的条文也讲说「利止可救」嘛对不对?如果他的拉肚子可以停下来,那这样子就有办法治得到。那他现在是「利不止」,再加上「手足逆冷」,手脚冰冷,肚子这样一直拉……我想不管这条是不是真的不能够救,但它至少它在形容的状况,就是这个人的身体,好像整个生命体的机制、功能都在慢慢的衰竭之中。消化能力、维持体温的能力,都越来越差,这样整个生命状态在衰竭的时候,是一种纯阴无阳的状态,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好现象。
【桂11-16/宋295】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那么十一之十六条呢,它说一个人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他又吐又拉又烦躁又四逆……张仲景在写文字的时候,提到这个「手脚冷」啊,有时候会写「手足厥逆」或是「手足逆冷」,有时候会写「四逆」,到底哪一种比较严重呢?
我现在要说的不是一个绝对的定义,因为这不是严格的《伤寒论》文字考证。但是在实践《伤寒论》的医生们,他们通常有一个「语感」上面的「认为」:如果张仲景写到「手足厥逆」的时候,通常那个冷的感觉,手是还没有过手肘、脚是还没有过膝盖;可是如果讲到「四逆」的话,可能那个冰冷的感觉就已经过肘、过膝了,那就是比较严重的状况。
我们今天有一些内容会带到厥阴病,我就一起讲一下好了:
厥阴病的特质之一,就是「手足厥」,这个「手足厥」一样是手脚冰冷,对不对?可是少阴病的手脚冷的理由,是这个人没有阳气了;没有阳气的手脚冰冷呢,它是很「平均分布」的,如果觉得冷的话,可能
手掌也冷,手腕也冷,甚至到上臂都有一点冷。它那个手脚冷的分布是平均的,阳气不能输布出来,所以手冷脚冷嘛。
可是呢,在厥阴病讲到厥逆,甚至是宋本有一条条文不叫厥逆,叫「厥寒」。那么「厥阴」这个区块的能量,不是像少阴,少阴是「心肾之阳」在撑的嘛;到了厥阴的时候,阴阳已经分裂了,厥阴肝经是属风属木,这个厥阴风木之气的功用,就是把人的阴跟阳黏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的厥阴区块的风木之气没有了的时候,这个人的身体会发生阴跟阳脱开、分裂的状况,张仲景自己在〈厥阴篇〉的解释是,「阴阳不相顺接」称为「厥」。阴阳不相顺接,具体的来讲,就是我们人的手脚的指尖、趾尖,都是阴经通到阳经、阳经通到阴经的「转接点」对不对?十二正经的营气是在指尖这样子转接的。一旦得了厥阴病而「阴阳不能顺接」的时候,阴经跟阳经的气就不能够相通,于是那这个人在厥阴病的时候,一定是手指尖、脚趾尖先冷下来,当你遇到厥阴病的「厥」的时候,他的手脚冷,是会末稍这一段特别冷,手肘、小腿反而不一定有那么冷。
所以当同样说到手足厥的时候,你在辨少阴、辨厥阴的时候,大概是有这样子很明显的不同,两个疾病所相关到的人体能量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先分出来,因为〈少阴篇〉有些方子也已经挂厥阴病去了。所以看到「手足厥寒」、「手足厥逆」这种条文的时候,你要分一下,它到底是「指向」少阴还是「指向」厥阴的。
你说少阴病到后来,心变成阴虚火旺,肾变肾阳虚衰、下焦寒,这其实也是一种「厥阴病」的调性了。所以厥阴跟少阴,有几处没有办法那么截然地划分,仲景三阴篇之间的那层墙壁非常薄哦,这个房间动不动跨一步就撞进另外一个房间去了──这种感觉一直存在。这种事情我想也不必责备,只要明白事情大概是这种调子、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
「烦」与「躁」要分清
这一条呢,「四逆者」,在语感来讲,当然是比较严重的手脚冷哦。可是呢,这一条,历代注家在处理的时候,都会觉得:「咦?」而有一点纳闷。因为它跟另外一条太像了;跟哪一条太像?我们一起看,顺便多讲一条。三十条的那个
吴茱萸汤证啊,就跟这条的主证看来没有差很远,对不对?这个三十条的吴茱萸汤证你看哦:
【桂11-30/宋308】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听起来很像是不是?
这两条,在临床上,会不会很难分呢?
我觉得并不会。张仲景写出这样很类似的两条,说不定只是要提醒读者稍微留意一下而已。
在临床上,首先,它说「吐利」这件事情,如果是死证条的十六条的「吐利」哦,通常「吐」是兼证,十六条主要的问题是在「利」,不在于吐。
当一个人完全的阳虚,他「下利」的可能性是高一些的,吐的可能性相对而言较少。但是那个三十条的吴茱萸汤证啊,临床上我们遇到的是恶心、吐的情况多,「拉肚子」只是「有也可以」,不是拿来当主证抓的。
你说有拉肚子、有烦躁,是用吴茱萸汤吗?不一定会这样开。但是「有吐、有烦躁」我们就会用吴茱萸汤,对不对?所以,同样写「吐利」,一个吐是兼证,一个利是兼证,所以在临床上那个生病的调子是不一样的。
那至于「手脚冷」,当然两条都是有手脚冷啦;不过呢,我想前面十六条的手脚冷,理论上是严重一点啦,但是也不需要太在意,反正都是手脚冰冷了。
我觉得这两条啊,最大的差别点,是在于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跟十六条的「躁烦」。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怎么讲呢?我们之前有讲到说,吴茱萸汤是治疗「阴邪纠缠着你的正气」,对不对?当你身体的正气好像「一个人身上爬满了虫子一样」的时候,你当然急着跳脚要把牠抖掉嘛?所以那个人会「烦到不行」,是无可压抑的烦。这种「烦躁欲死」,如果是在临床上,你会看到那个人,在床上打滚、手指头在墙上乱抠的那种程度。烦到受不了、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的那一种。说痛也不是真的痛如刀割,但他本人就是受不了。状况是很激烈的。
但是相对来讲,「躁烦」是什么东西啊?躁烦的话,是这个人阳气虚到极点,中医是说「心阳没有了」,那如果你要换成西医的语言呢?就是这个人的脑已经完全「缺氧」了。会变成脑是这样完全缺氧,如果以西医来讲,这个人体内的电解质已经完全不规则了。电解质已经完全乱掉的时候,很多少阴的药,开起来的效果都不是那么的好。
那中医说的心病、西医说的脑病,这种完全缺氧的状况,这个人就会呈现出「躁」的状况。「躁」是什么?就是那个人意识已经非常稀薄了,有很多无意识、不自主的动作。整个人呆呆木木的,却不停地抖脚抖身体、
抽搐、翻滚……但那个病人并不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这个跟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是完全不同的。
吴茱萸汤的烦,是那个人主动地、很清楚地觉得「我难受极了、不爽极了」,所以才会有那些忍不住而挣扎的动作,这是完全不同类的。
所以光是这两个地方,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已经出现那种不自主身体抽动的那种「躁」的话,那的确就是要死了嘛,这个时候能够做的事情也不多了。
那十一之十六条讲的那个必死的状况,我们说,感冒得阴证是这样死。那,若不说感冒的话,听说临床上面,
肺结核患者到最后死掉的时候,通常死前也是处在这种躁动不安的状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整个人都已经慌掉」的那个样子。当一个人阳气虚到脑子都已经变那样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表现了。
-----------
吴萸汤辨证小复习
吴茱萸汤,在之前的课已经很用力讲过了;既然我们今天又看到它这一条,我们再做一个小小的整理好了。
吴茱萸汤在「少阴病」这一条,其实给了我们一个「辨证点上的提示」,怎么说呢?历代的医家整理这个吴茱萸汤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时候,这个人的吴茱萸汤「证」不很明显──当然吴茱萸汤在很多情况都可以用,我们可能把脉把到他肝阴实了,或者说他的个性是忧郁症、脉偏弦,我们从病机的角度开吴茱萸汤是有啦──可是若不论「病机」这个东西,只「抓证」的话,吴茱萸汤的使用,有没有所谓「方便法门」?
医家们的确有整理出一个非常单纯明快的使用基准,就是:无论你是伤寒也好,杂病也好,平常坐在家里人不爽快也好,只要你是「手脚冷」加「烦躁」,就可以开吴茱萸汤。就这么简单。
「烦躁」,就是你心烦到坐立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反正就是很烦很烦……
如果你是手脚冰冷而「不烦」的话,是什么?四逆汤之类的,对不对?如果是手脚冰冷、不烦,而且拉肚子拉到脉都没有了,那是通脉四逆汤,是不是?
那些少阴病中更严重的,我们姑且不论,但是吴茱萸汤的「手脚、冷烦躁」,很好用耶!比如说,妳月经痛,手脚冷又烦躁,那可以用;你下体、阴道什么发炎又发痒,你坐立不安、手脚冷,那这可以用。很简单嘛,是不是?
那手脚冷加「烦躁」──因为吴茱萸汤的烦躁是可以烦躁到那个人在家里面摔东西、撞墙的那种等级──那么,神经病可不可以用?可以啊,神经病吴茱萸汤常常有用的;那忧郁症可不可以?可以。失眠有没有用到的机会?有!有肝阴实,所以手脚冷加烦躁,你就什么病都这样套一下,用得上吴茱萸汤就算你赚到。
我常常觉得,如果你不会嫌你人生无聊,只是要赚钱,你就随便开一间什么健康食品店,顺便卖一点科学中药装的「本草养生」小胶囊……你就包医头痛,光开吴茱萸汤一辈子,你也吃喝不尽。因为这些东西,西医都不会医。你就开个健康食品店,小本经营,什么健康食品都放假的,就放
温经汤,「包医更年期」!就这样鬼混一辈子,赚的钱可能比我还多哦,我一个月才四五万而已。若不嫌人生无聊,这种专病专方,太好卖了喔,满街都有金主……不,「患者」给你挑。现在这个「三阴病的时代」,哇,看到这几个方,都等于是看到钞票啊!彷fo看到钞票从天上掉下来……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既不要医术也不要医德,太好了。而且现在消费者都很坏,你一罐温经汤,照原价卖也没人理你,卖贵二十倍就有人买了,是不是?通常是这样。
像吴茱萸汤,我们之前有把主证整个整理过一遍。那你说,这个「破肝阴实」的药,能不能破到膏肓啊?有可能。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的心脏病,好比说是冠心病好了,这个人得心脏病的主证是什么?动不动就「吐涎沫」,那太好了,吴茱萸汤就治他心脏病,就这样开。那
慢性肝炎,这个人动不动「
偏头痛」,就开。
还有一件事情,因为今天要带到厥阴,所以我先跟同学讲一下哦,其实早就讲过了,我现在是在「郑声」。厥阴经走这里(下腹两侧)对不对?它是跟
盲肠连属的。那盲肠(阑尾)的功能,最近西医好像是说,是管「下腹腔的免疫」是不是?这个也讲过了。
那么,当厥阴经有问题的时候啊,下腹腔的免疫机能,就会混乱。为什么我要提这件事情呢?那是因为我们下一堂课会教到少阴病的
桃花汤。那桃花汤它也是肠子里面溃烂,有黏膜脱落,所以它说「下利便脓血」。可是呢,桃花汤的使用范围其实很窄的,桃花汤只是治疗你这个人下焦虚冷的出血跟溃烂;可是,如果这个人的调性有一点点挂到「厥阴病」的话,他就不适用桃花汤;桃花汤是纯虚寒的病,并没有牵涉到所谓「感染」。
而厥阴病的肠子发炎也好、溃烂也好,是因为你下腹腔的免疫机能低落造成的细菌、原虫、滴虫感染而发炎,厥阴经所撑着的「下腹腔免疫机能」低落的话,一个人会动不动就直肠发炎、动不动闹痔疮、动不动子宫颈溃澜,这些说不定是「厥阴病」,还不一定要照五脏阴阳气血来辨证的。那当然下腹腔的各种癌病,都跟厥阴病常常是有关系哦。
所以你说吴茱萸汤有没有可能治到慢性直肠炎?有,你要看这个人有没有这个证,有没有什么烦躁啦、手脚厥冷啦。当然厥阴病的肠子发炎,《伤寒论》给了一个说法叫做「下利后重」,就拉完大便,还觉得屁股塞塞的,因为直肠在肿,那是厥阴病的症状。
当然厥阴肝经走过的地方,你说疝气、男人睪丸的病,都常常用的。甚至牵连到后面一点,虽然肝经就这样上来,但是如果是这个地方(侧腰),比较偏肾脏位置的绞痛,吴茱萸汤也可能医到,如果要说少阴病的话,急性肾衰竭时,很容易出现「烦躁欲死」的吴茱萸汤证的。
如果是侧腹痛,要稍微抓一下主证。不绝对是吴茱萸汤,因为治疗厥阴经这条经本身的痛,我是当归四逆汤用得多,不是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的话,是「有吴茱萸汤证」的时候好用。但有时候,证会偏到当归四逆汤那边(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当然月经的病啦、妇女病啦、
带下病啦,都是说下半身;那这个吴茱萸汤,你说往上面一点属于「肝阴实」造成的病,乳房有没有算到?有,乳房的病你也要问她,吴茱萸汤证你要问一轮,不要忘记。如果她有挂到吴茱萸汤证,就是你赚到。这个人说「我乳癌」,而她就手脚冰冷、很烦躁,那就太好了,这样子医就很好医了。那再上来一点,像青光眼啦、视网膜长肿瘤啦;再下来一点,鼻窦炎流鼻涕,有没有可能是那种吴茱萸汤证的痰啊?整个人塞满到从鼻子流出来啊?还是有可能。鼻窦炎很多方子有可能用到吴茱萸汤。那头晕、晕眩我也讲过,很多「假少阳、真厥阴」的。还有就是厥阴病的范围,也有包括人体的寄生虫的问题。张仲景好像在暗示说:人的身体里面可以长那么多寄生虫,也是因为环境的问题,那「环境」就是厥阴在管的。吃了吴茱萸汤啊,常常寄生虫就顺便被打下来了。因为它可以制造一个寄生虫不喜欢生活的环境,就像你拿吹风机开热风去吹
蚂蚁,蚂蚁就逃走了嘛;吃吴茱萸汤,蛔虫啊、什么虫啊,也觉得难活,于是携家带眷要搬家了。
所以,相当好用的吴茱萸汤,我们就在这边小小复习一下,同学看日本人写的医案,好像是大冢敬节?他就说有一个妇人,她在床上头痛、反胃、打滚,好像难过得要发疯一样,他说一时之间没有想起来要开吴茱萸汤,才害人家痛苦了那么久,后来一吃,就戏剧性地大好起来,于是他觉得很对不起病家,因为《伤寒论》没有背熟──大概是这样子的反省,我想这样的反省,也不只是他的反省,而是我们人人的反省。这条文还是记清楚一点比较好。
阴证很危险的「喘」与「汗」
【桂11-17/宋296】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另外,我们再看十一之十七条。它说呀,「少阴病,下利止」,本来啊拉肚子拉着拉着,它能够停,一般而论是件好事。可是,它拉肚子停了之后呢,是「头眩、时时自冒」,那这是什么感觉?就好像气都塞在头一样,整个头又重、眼冒金星、眼发黑,好像头上戴了一个很重的帽子一样,那种「头发重、整个头塞住、站都站不稳」的头昏的感觉。
会有这种感觉,代表这个人的气都冲到头上去了;代表他底下全部空掉了,才会抓不住气。这样子倒推的话:原来「下利止」并不是他的肠胃机能恢复,而是拉到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拉了、全身能抽的水都抽干了,也就是这个人身上的津液没有了。津液没有了,就代表这个人已经没有「阴」了,干掉了。相对来讲,元气、「阳」就自然上脱了。
所以这是一个阴阳相离的状态,跟上个礼拜讲的「下厥上竭」,是很类似的状况。下焦完全冷掉了,上面就随便流鼻血、
吐血、
牙龈出血。只是它不是以血的方式呈现,而是阳气浮脱,就这样塞到头发昏。
──当然听起来是「理论上来讲」是很糟糕的状态;不过呢,一般来讲,这个「头眩、自冒」的这种头不舒服,有的时候,并不是少阴死证哦,而是普通太阴病就会有的。因为太阴病
脾气下陷,清阳不升,所以那个人一样会头觉得闷啦、重啦。之前讲到的「
清震汤」法、讲到雷头风哦,也是类似的身体感。如果是一个太阴病的病人,他往往就是会有头重啊、闷啊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他拉肚子停了,那是理中汤吃了有效了,那个不是要死哦。接下来就再调一调清浊升降,能够好了就没事了。
所以并不是你看到一个人「拉肚子停止了,然后头闷、头昏了」就一定是要完蛋了。这必须是在「少阴病」的框架下,的确是由于心跟肾都弱到救不回来的时候,才能够套用这一条。
【桂11-18/宋297】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它说「少阴病四逆」,又是手脚整个都冷掉了,「恶寒而身蜷」,整个人怕冷、缩在那边,「脉不至」,把脉也没有脉可以把了,这个人都没有元气了。到这里是通脉四逆汤证,还没有一定要死;会死要加上后面的症状:
我们的桂林本写「心烦而躁者死」,这个人很烦,又有很多不自主的小动作,他就会死──这是桂林本的写法啦。而宋本是写什么?宋本是写「『不』烦而躁者死」,我想宋本的写法是比较有学习意义的。
它等于在强调一件事情:「烦」这件事情不一定会死人,但是「躁」这个事情很可怕;人在衰竭的时候,躁的症状会出来的。因此,我们也尊重一下宋本的「不烦而躁者死」这一句。那这条也没有什么问题。
【桂11-19/宋298】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它说「少阴病六七日」,就是拖了一段时间了,然后「息高者死」,「息高」就是「气下不去」,这个人好像呼吸很浅,吸不到气一样。息高的人是什么表情?如果你看过有人钓鱼啊,刚钓上岸的鱼放在那儿,死前的五分钟,就是息高的样子。……有同学学得很像啊,就是那副德行!嘴巴一开一开的,好像吸不到气一样。
如果会有那样子的呼吸,代表他的气已经上冲、上脱了,不能纳气了。
像是少阴病的人,如果他有咳嗽的话,往往是肺在积水了;如果单是肺积水的那个咳嗽,那还可以用真武汤什么的加减味,还有希望治一治。我想,要开补肾阳的药退肺积水,基本上那个人的气一定要降得下来,才能够救。如果这个人的气,已经脱成这个样子,呼吸都喘成这个样子的时候,那大概已经没有办法了。气不能下降的人,非常难救的。
阴阳格拒的患者,最怕「喘」、最怕「大汗」,出现这样的证状就很难救了。
【桂11-20/宋299】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它说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讲到这边没有什么奇怪,普通少阴病就这样,就是脉很弱,这个人一直都在躺着。
但它说这个人是「汗出不烦」,又提到一次「不烦」这件事情。一般来讲阴证是不会有汗的,如果这个人是竟然有汗?如果是阳证的有汗,可能是这个身体里面有抗病的机能在发热,那是好的、抵抗力造出来的汗,白虎汤啊、承气汤啊的汗,都是抵抗力逼出来的。可是如果这个人是得阴证,你看到身上的汗是这样滴滴答答流下来,那根本就是在脱阳了嘛,那个已经没什么好的了。
脱阳的人你问他「烦不烦?」,如果他身体里面还有阴阳相争的现象,比如说太阳病的干姜附子汤那一条,这个人还可以烦一烦;现在他连烦都不烦了,那是无阳了。
它说「自欲吐」,自欲吐在这里是因为他的阳气已经没有了,他的阴邪慢慢弥漫到这个消化轴那么高了,这样子的话,他的身体就会觉得「好像没有办法消化东西」,吃什么都会想吐了──到现在还没有很严重,还没有要死哦──等到再过个五六天以后啊,它说他会开始拉了,等到开始
泄泻的时候,代表亡阳又变得更严重了,变成「烦躁不得卧寐」,躺在那边滚来滚去,怎样都睡不着了。那我们说,中国人认为睡着,是要能够阴阳相交才睡得着嘛,那这个人很明显是阴盛,然后阳被格拒出去,已经「阳不入阴」了,这样子连睡觉都不能的话,那大概就是会死了。
Last stand
那么,少阴病的这种种死证的问题,后代的医者,是不是也在设法克服呢?当然是有。因为张仲景写的这些状况,并不能说是百分之一百会死,只能说,可能以张仲景本人的医疗经验,会觉得看到这些状况,通常就是救不回来了──这样的一种经验之谈。
死证条文是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去意识到自己医疗能力的极限。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医疗能力的限度的话,人就会Play God,以为自己是神,明明救不活的,还要把人家乱整一通,弄到对方不得好死。
但是呢,我们后代人用药哦,比如说这个无阳的这件事情,主要是以补阳为主,对不对?阴盛格阳这件事情,比较讨厌,像张仲景在处理阴盛格阳的时候,比如说四逆汤放冷了喝啦,或者是掺什么人尿、猪胆汁之类的东西啦,设法把它引进去,有所谓「骗药法」这的存在。但是,或许还是有汉朝的用药规范没有办法克服的问题存在。
但是,我觉得有一些药物哦,后代用得更精了,有些后代的医者,还有一些其它的建议:
比如说,汉朝时代用的人参哦,听起来就是补一补津液、补一点气,不觉得是什么了不得救命的药,生死交关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强调要用人参,多半是用附子的。可是后代的医者觉得,如果你是完全亡阳脱气的那种,那你买那种现在顶极的吉林参,马上炖汤喝下去,或者是吉林参跟附子炖汤,那有没有可能立刻救回来?有希望;如果是纯粹亡阳没有格拒的。现在顶级的好人参,东北的辽参、高丽参那种,还是有希望的。这是一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方法」来讲,这种情况用附子是正道,用人参是赌赌看的邪道,严格的判分,我们之后的通脉四逆汤会讲。
另外就是,张仲景用的「桂」类,好像就是用「桂枝」,并没有用到我们今天用的清化
肉桂。那如果要立刻补命门之火,你说用附子,附子好像是全身之阳一起补,没有那么专注在命门那一点,可是如果你用现代的好肉桂,加上
硫黄之类的药的话,有没有可能比较会点起命门之火?那还是有希望的。那样的病人,可能硫黄也已经很不消化了,所以可能改成把硫黄贴在肚脐中。用硫黄敷肚脐,然后喝的药里放一点上好的肉桂,那还是有可能钻得下去。
如果还下不去的话,比如说,在张仲景的用药,你要把阳药再往下推的话,可能在这个证状的框架下是用葱白;而也有人就建议说可以再加
代赭石,加了代赭石就可以再往下压下去,这也是个方法。设法把阳药压进去。
那如果你说这个人阴寒太重,阳药进不去的话,还有一些药物,比如说,像是
黑锡丹啦、破阴丹啦,那种用金属的
铅之类的东西加硫黄做的药,还是有可能打出一条缝把阳药弄进去。所以后代有一些这样子的用药法。
要固住肾气的话,你可以加
五味子;如果你放了补气药,你希望他脾胃之气不要散,你也可以用
桂圆肉。
你希望他补阳药进去之后,不要马上被掀出来,因为如果阳药被格拒出来,那个病人就不能活了;那你也可以想办法用阴药去黏它啊,比如说各种胶啊,什么阿胶啊、乌
龟胶啊,甚至是
熟地黄。
我这不是在告诉大家用这些药一定救得回来,但是后代的医家,用这些药,也有救得回来的。不过人走到这一步,就已经胜负难料了啊,平常的保养还是比较要紧的。
少阴病比较代表的方剂是附子剂,四逆汤啊、通脉四逆汤啊之类的;像真武汤治的水毒,比较是少阴病里面的相关肾脏机能的杂病类了。少阴本证,那还是白通、四逆、通脉四逆之类的,比较直接、强补肾阳的那些药物占到主导。
那么这些强补肾阳的药物呢,我想同学也晓得,大陆有位老中医叫李可,用药附子放得很重,很多疑难杂症,已经不能治疗的心衰竭、肾衰竭,他都把人救回来。
其实李可的用药路数,我不是在说人家医术不好,我只是说他治疗这一块疾病的用药路数,并没有包含整本《伤寒杂病论》,主要是拿少阴病这一块的理论去运用。所以,也就是说,少阴病的回阳理论你拿来临床运用,那就是用来对付「心肾衰竭」的。
同学在读《伤寒》的〈少阴篇〉的同时,家里也有李可的书,李可的书你拿来翻一翻,互相参照,这几条死证条目稍微看一看,那大概能够揣摩出一个大概的用药方案;这些就留给同学自己读就好了。
要学稳,慢慢走,不要失去童年
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在读《伤寒论》,尤其如果同学是第一次读的话,我想我们最值得把握的部分,就是那种「清清楚楚是桂枝汤证的,我们就用桂枝汤医好」,「清清楚楚是真武汤证的,我们就用真武汤医好」,标准的证型,我们都能很稳定地用正确的药方把它医好。能够做到这样,就已经很好了。因为能够在这个部分安稳了,医术就会慢慢进步。
如果在这个基本的地方,你不能够安稳的话,我觉得是不太妙。
我觉得学「医术」这种东西,基本功就这样子打:平常家常遇得到的那些感冒,或者是很合乎书上写的那些小杂病,吴茱萸汤的头痛就用吴茱萸汤把他医好、小柴汤证的口苦
胁痛就用小柴汤医好,这样很标准地开,基本功就这样子。那日子久了,医术就会好。我也只知道这样子的方法,不要因为我们今天的医术不好,就随便去「填塞知识」、用思考力来代偿这个东西。思考力没办法填塞感知力跟表现力的不足哦,这是非常要紧的一件事情。
你知道「知识」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救到一个人的「感知力」跟「表现力」的。而医术的「术」这个东西是感知力跟表现力范围的事情,不是知识的事情。
如果心力不够,只靠思考力在活,头脑塞满知识可是感知力跟表现力却不强的人,他在问人家诊的时候哦,就好像是强迫人家认罪的那种「诬陷人家」的样子,他自己主动诱导病人说他喜欢的「预设」答案,于是开错药;可是他觉得自己这样叫诊断。人都会有成见的嘛。
我的课也算得上是在「卖情报」的课,这是不是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尽量准备多一点的数据来卖给同学,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对得上情报搜集狂的胃口?而这些情报,到最后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很难说耶。
我觉得《伤寒论》有「能教」的部分,有「不能教」的部分。
比如说,我们接下来要教的当归四逆汤也好,或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你是完全照书上的标准、我们已经知道临床上确实可用的辨证点在生病,那当然很好搞。可是有一些人,他就是生那种不三不四的病,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得好的,但那个部分,你要说有什么「标准的辨证战略、思路」,我觉得不见得有。
那是你医术在基本的部分熟练之后,你看到那个人,就会自然觉得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那是不能教的部分。你经验值累积到够了之后,就会开始有直觉的部分。其实,「直觉」跟「经验」几乎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因为,「经验」这个东西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情,能够「完全不想」而做得好,就叫做「经验老到」;揉个面团、做个烧饼都一样。完全不思考「我下一步骤要如何」也能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叫做「有经验」,是不是?学语文的话,学头几天都要想一句话「文法上要怎么拼凑」,对不对?日子久了,直接就讲出来了,就不需要动到思考力了。
医术到后来说的这个「医者意也」的那个直觉的部分,都是在「正确的经验值」累积到相当的量之后,会慢慢迈入的。
所以我说,像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都曾经治好过什么腰椎病、什么椎间盘凸出、骨质增生啦,可是问题是,你说当我遇到这种杂病的时候,我们固然是可以很仔细地看一下这个人是不是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开当归四逆汤──在打基本功的部分,这个是有证可抓的,那当然没问题。
但是有些人的病,不一定是有证可抓的,当你必须靠直觉去开对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很考验你的基本功了。基本功的累积,我是觉得,一步一脚
印地慢慢走,是比较踏实的。
我只是看到那些学中医很急很急的人,或是那种「拜到一位名师」的人,会觉得好像是一群失去了童年的人──你知道,一个小孩失去了童年,就直接咬着牙过大人的人生,看起来是比较早熟,但实际上却是精神不健全。当他没有基本功的部分,就直接跳到那个高来高去的世界,他们就很会用头脑想一些有的没的的「伪医理」。可是我觉得不行,因为那个实力是经验值累积出来的,没有那个经验值,凭着你的头脑凭空想象,都是歪理,往往和事实不一样。
我觉得名师的后光,真的对学生没有半点屁用啦!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实际操作、累积经验跟功力的部分,是没有办法靠名师加持的啦!相反地,像这种「名师」造成的「学生的自我期许」,让学生误以为「自己『必须会』才不丢人」,而去做一些他们其实没有能力做到的医疗活动……当你练成了轻功从四楼跳下去,那叫做很帅;没有练轻功从四楼跳下去,那叫做自杀。看到这些人没有练成轻功就从四楼跳下去哦,让人觉得真的是太急了、太急了。
我待会儿上课可能会讲到一些方子在临床可以治到什么什么什么……而你可能会觉得「我哪里会知道这个什么什么什么,是不是要用这个方?」我觉得这部分,大家都不要挣扎啰。现在不会就现在不会,你不会,我也不会。但是就好好活在这个「不会」之中,日子久了,就会越来越会。现在有一个淡淡的印象就好,有一天功力够了,就开得出来了。现在功力不够,都不要勉强哦。我说「不要勉强」,就是不要拼命去思考,因为功力不够的时候,思考并不能够帮到什么事情的哦。天底下神医很多嘛!遇到医不好的人,那你觉得自己功力不够,你就把他推给彭奕峻什么的嘛,然后去观摩人家开什么药就好了。这样学就可以了,不要去逞强。
-----------感谢楼主
-----------感谢,这部分内容找了很久。
-----------好好学习。
-----------感谢楼主,少阴篇讲这么细,真是太好了。
楼主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