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一两究竟折算几克?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据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应用。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换算,主要与历史上4位有影响的医家有关: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然《汉书·律历志》明确规定:“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即一百黍为一铢。陶弘景可能将“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汉制错简或错写为“十黍为一铢”,实为后世曲解《伤寒论》药物剂量之肇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转载了陶弘景的错误论述,虽提出疑问,但未纠正,仅加注文:“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今依肆分为壹两秤为定。”
明代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汤头歌诀》亦有“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原国家计量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2996克。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来折合,1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据此东汉l两合今之15.625克。
可以说,导致汉以后至今与东汉时期药量相差悬殊的原因错在陶弘景,疑在孙思邈,定在李时珍,传在汪昂。
-----------黄元御说一两是三钱多.
-----------度量衡在变,药效也在变啊。
-----------铢两升斗考:《汉书.律历志》: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
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禾巨)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
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二十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
一千二百黍为一龠,重今之一钱七分,合龠为合,今之三钱四分也。十合为斤,今之三两四钱也。一龠重十二铢,今之一钱七分也。两之为两,今之三钱四分也。
从以上可知,汉代和清朝,龠、合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斤,汉代是十六两也就是十六合,清朝是十合为斤。
我们现代考古折算是:一铢是0.65克。一龠就是0.65*12=7.8克。
合龠为合,两之为两,一两就是7.8*2=15.6克。
清朝的三钱四分也就是现在的15.6克。清一钱:15.6/3.4=4.658克。
现在如果药房按三钱10克入药,量是轻了。
[
本帖最后由 一分为二 于 2010/1/21 22:45 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1 石①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
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②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①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②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
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
汉1升半夏=今法半夏56g,京半夏58g
汉1升
麦冬=今61g
汉1升
火麻仁=今49g
汉1升五味子=今40g
汉1升吴茱萸=今31g
汉12枚
大枣=36g
汉12枚栀子=20g
汉50枚杏仁=25g
**
24铢 =1两 16两 =1斤 20斤 =1钧 4钧 =1石
6铢 =1分 4分=1两 16两=1斤;
*****
汉唐时期医方中的一两相当于13.8克
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1钱=10分
-----------
原帖由 pandaii 于 2010/1/21 19:18 发表
黄元御说一两是三钱多.
那他说的一钱有相当现在多少克呢?
-----------这个问题我也极想弄清楚,比如JT老师的资料中说剂量,到底是多少?比如说”现在剂量的二三两“现在剂量的"两"到底是多少?50克,30克。5克,3克?
[
本帖最后由 湛然常寂 于 2010/1/22 12:29 编辑 www.med126.com/shouyi/]
-----------上次在一个网上看到过:
宋前:一两 = 15克(约) = 4分 = 24铢
宋后:一两 = 37克(约) = 10钱
要注意后来的度量衡改制,在中药方面还是保留原来的关系,未作变更,一两还是37克,不是现在的通用的50克。
所以抄药方还得看是哪个朝代的方子,不然份量就错了。
[
本帖最后由 rrwater 于 2010/1/22 14:11 编辑 www.med126.com/wsj/]
-----------个人觉得张仲景考虑方子时,看重的不在于药物的量,更重要的是数,以及各药物间的配合比例。
为什么《伤寒论》上的剂量大,我蠢蠢的说一句,也许是古代的重量计量比较粗放,不像现在能这么精确到克。可能与古代的数理,与易数有关,我倒觉得方子里更重于数。
不说两、钱等重量单位,很多方子中还有几升、几枚、几片等等与重量无关的单位。印象较深的就是附子的使用,比方说“附子一枚 去皮 炮 破八片”,我就想,仲景为何不说明是多大多重的一枚?为什么要破成八片?今天的人去药房抓药,怎么会知道一枚附子破八片是几克?一枚完整的炮附子破成八片与同等重量的炮附片是等价的吗?
我是个门外汉,要是说的不对,您就当个笑话。
-----------[quote]原帖由
rrwater 于 2010/1/22 14:08 发表
上次在一个网上看到过:
宋前:一两 = 15克(约) = 4分 = 24铢
宋后:一两 = 37克(约) = 10钱
要注意后来的度量衡改制,在中药方面还是保留原来的关系,未作变更,一两还是37克,不是现在的通用的50克。
所以说,一切来源于实践。张仲景时代也不能说不迷信易数。中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的是全面,是综合治理。它绝不是单方面的问题,时间、空间、社会环境,人体素质等,所以单科技术学科是没法解释中医。用现代学历理解,专科、本科的水平,是理解不了中医,必须达到真正的博士的水平才能理解中医。
真正能说明中医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就是数量的水平,也是度量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