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善用“调和”求佳效
    

医患杂谈:善用“调和”求佳效


张存龙 连昌梅 甘肃省通渭县中医医院
  调和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指通过调和手段达到化解、祛除病邪的目的。凡六经病症因阴阳不调出现营卫不和、肝脾不调、气血不畅、上热下寒等临床表现时,应用调和法治疗往往随手取效。
  调和营卫
  《伤寒论》原文第12、13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53、54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统周身之营卫,卫外而御邪,当人体正气相对不足,太阳卫外御邪功能减退,邪气侵犯时则营卫功能失调,发为太阳经病。
  桂枝汤为《伤寒论》首方,取桂枝之辛温,解肌祛风,白芍之酸寒,敛阴和营,一发一收,相反相成;配生辛温之发散,合大枣甘温之补益、甘平之调和培中。虽5味成方,然内外相济、开敛有度。
  验案
  刘某,女,28岁,2011年6月7日就诊。
  主诉:产后汗出、全身皮疹刺痒10天。患者10天前顺产1女婴后出现全身自汗,稍动则汗出加剧,伴见全身泛发性皮疹,刺痒剧烈,经服补益之品数日未见好转。
  刻诊:汗多,伴恶风,背部感凉,全身泛发性皮疹,刺痒剧烈,纳差,舌淡略胖、苔薄白,脉浮缓。辨为产后太阳经伤风,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固表祛风。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防风10克,黄芪30克,煅龙牡各20克(先煎),炙甘草6克,浮萍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3剂后复诊,恶风,背部发凉感消失,胃口改善,自汗症状明显减轻,全身泛发性皮疹消失,微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效不更方,予以桂枝汤原方续服2剂。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20克。嘱饮食调理,电话随访告愈。
  和解少阳
  《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为枢,位居太阳、阳明之间,故谓之半表半里。若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而致诸症,治当小柴胡汤以和解。正如成无己所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热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小柴胡汤为邪犯少阳之代表方,又叫三禁汤。当邪由表进入少阳,不全在表,又不全在里,邪处于半表半里时,禁汗、禁吐、禁下,只宜和解。
  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升达疏透能疏解少阳之郁滞,使少阳邪热外解;黄芩苦寒味重,清泻邪火,使少阳邪得内消,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满,二者相配,外透内泻,故可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方中之主药。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气。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内外并举,具有疏利三焦、宣通内外、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临床凡见少阳枢机不利之病证皆可用该方加减治疗。
  验案
  刘某,女,45岁,2012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胁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剧1周。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胁部疼痛,每因饮食失节、情绪激动、劳累复发。彩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辗转多家医院,按“胆囊炎”静滴抗生素及口服中药汤剂(具体不详)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1周前患者进食脂肪食物后胁痛症状加剧,因口服抗生素(具体不详)未见缓解转诊中医。
  刻诊:精神倦怠,右侧胁部隐痛,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红细胞:11.5×109/L,中性:0.88。彩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辨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治以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4 克,黄芩12 克,半夏10克,大枣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金钱草30克。每天1剂,水煎服。
  5剂后复诊,上症基本消失。守方稍作变通继进14剂,复查红细胞:6.3×109/L,中性:0.68。彩超提示:胆囊略大。右侧胁部隐痛及口苦、便秘诸症悉除。
  调和胃肠
  《伤寒论》第155条、149条、157条、158条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各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辛开苦降)的立法依据是寒热(湿热)互结,此时之寒、湿非温不散,热非寒难清,单用辛温散寒之法则邪热更甚,单用苦寒泄热之法则脾阳更伤,惟有辛开与苦降有机结合,寒热(湿热)自平。
  本法适用于正气轻微受损,脾胃气机升降紊乱所致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司的寒热互结,阻塞于中焦之痞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
  方中黄连苦降、干姜辛散,两者配伍为典型的辛开苦降配伍法,降火散寒,调整气机升降,为治疗寒热夹杂的主药;半夏辛温、黄芩苦寒,二药配伍,亦属寒温并用,辅助黄连、干姜,以上4味为祛邪而设;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为扶正而设。诸药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使邪去正复,脾胃升降之机恢复而心下痞满自除。
  另外方后所注:“去渣再煎”,意在使药性纯和,并停留胃中,利于和解。若胃虚食滞,兼有水饮内停,则减干姜之量,加大生姜用量,以温胃散水,即生姜泻心汤。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痞、呕、利诸证,皆仿此化裁治之,每获良效,足见仲景遣药配方之妙。
  验案
  李某,男性,32岁,2012年11月就诊。上腹阵发性疼痛反复发作10余天。患者痛甚时呕吐,腹胀,按之柔软,舌淡白,苔黄腻。脉细数。服用“颠茄片、奥美拉唑”等西药症状缓解不明显。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
  中医辨为寒热错杂之胃痞。治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9克,党参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干姜9克,陈皮9克,灸甘草9克,大枣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3剂后复诊,疼痛缓解,再进3剂,胃痛消失,舌质淡红,黄苔已退,饮食如常,痊愈出院。
  调和肝脾
  《伤寒论》第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病之四逆为肝脾不和,阳郁不伸,气滞不畅所致。正如《医宗金鉴》云:“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今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
  方中柴胡轻清升散以疏肝理气,使肝气条达则气机宣畅;枳实行气散结,与柴胡升降相用,共奏气机枢转之用;配芍药、甘草和营缓急,取其酸敛以制柴枳,又有酸甘化阴而寓滋水涵木之用。诸药成方,肝气条达,郁阳得伸,肝脾调和则肢厥自愈。
  验案
  张某,女,33岁。2013年4月12就诊。
  主诉:产后手脚冷凉半年。患者半年前产女后出现心情抑郁,不善言语,伴手足发凉,间断服用八珍汤肾气丸等方治疗,收效欠佳。
  刻诊:不爱言语,腹胀,纳呆,触之手足凉,躯干温,舌淡白、苔薄,脉弦略紧。辨证为肝郁气滞,阳气不伸。治以疏肝理脾,透达郁阳,方用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厚朴10克,路路通10克,当归10克,香附15克,鸡血藤30克,合欢花20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复诊,心情较前明显好转,能主动讲话,胃口改善,仍手足较凉,舌淡白、苔薄,脉弦紧。上方去厚朴,加桂枝10克,细辛4克。服5剂后再诊,手足温改善,精神较佳。嘱再服7剂,随访告愈。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