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古今医统大全 24 呕吐哕门<br>吞酸门<br>嘈杂门<br>馨气证<br>腹中窄狭证<br>善悲证
<br>善太息 上课笔记
    

古今医统大全教程:24 呕吐哕门
吞酸门
嘈杂门
馨气证
腹中窄狭证
善悲证
善太息

呕吐哕门病机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经脉篇曰∶足太阴脾之脉,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脉解篇曰∶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也。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厥阴之病,少腹坚满。厥病…

呕吐哕门

病机

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经脉篇曰∶足太阴脾之脉,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

脉解篇曰∶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也。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厥阴之病,少腹坚满。厥病呕,病食不下,入而复出。厥甚,寒气入脾,食毕而吐。)《灵枢经》曰∶人之哕,盖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寒气邪气谷气俱还入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又曰∶胃气逆为哕。

又曰∶病深者其气哕。

刘河间曰∶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杨仁斋云∶胃气不和而呕吐,人所共知。然有胃寒胃热,有痰饮有宿食,有风邪入胃,有气逆冲上,数种之异,可不究其所自来哉?丹溪曰∶呕为火气炎上,特其一耳。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食滞胃脘,而新食不得下而反胃者,有胃中有痰而呕者,有久病胃虚不纳谷者。

病机

东垣发明呕吐哕者,俱属于胃。胃者,总司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胃虚弱,或因寒气客胃,加以饮食所伤,而致胃气上逆,或呕或吐或哕者,皆阴火之邪上冲,而吸入之气不得入,故食不下也。邪气冲之,火逆胃中而作者也。

病机

呕者,阳明也。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药以生为主。或有形质之物为病者,因而越之,可为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

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为血病也。有食入即吐,以橘红主之。有食已则吐,有食久则吐。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以姜制半夏主之是也。

病机

《机要》曰∶吐有三因,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

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胸而发痛。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以毒药去其积,木香槟榔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

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脉候

脉浮而洪者为气逆。沉而迟者为寒。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呕而不食。寒气在上,嗳气在下,二气相争,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宽缓即瘥。

脉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

关脉浮大,风伤胃。关上脉数,其人即吐。

寸口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噎。

脉弦者虚,胃虚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故痛而吐。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厥者难治。

治法

胃虚呕吐,恶食不思食,兼寒者恶寒,或食久还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而微涩。此皆虚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汤、理中汤,甚者丁香煮散温补。

胃中郁热,饮食积滞而呕者,则恶食恶寒,烦闷膈满,或渴喜凉,闻食则吐,服药亦吐。

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宜竹茹汤,麦门冬汤清之。

若食积多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黄连保和丸之类消导。

治法

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干暑者六和汤、五苓散之类,犯寒者藿香正气散、理中汤、五积散之类。

久病而吐者,胃虚不纳谷也,六君子汤加丁香、豆蔻、调中益气汤之类。常常恶心呕吐清水,有热而有痰也,宜用二陈汤加苍术、浓朴、黄连、生姜之类是也。呕家多服生姜,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朱奉议治呕吐,以生姜、橘皮、半夏主之。

有形质之物滞于膈中,并膈上有痰者,宜先吐之,则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丹溪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加炒栀子、黄连、生姜。

胃虚呕吐,不能纳谷,生姜、参、耆、白术香附之类。

肝火出胃,逆上而呕者,抑清丸。

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

吐蛔而呕,以锡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呕吐而食不得进,为胃风也,清呕则愈。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呕逆上气者,陈皮竹茹汤。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赖者,生姜半夏汤。多酒而呕吐者,宜砂仁、豆蔻、连、茱、干葛、解酲之类。

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白术、黄耆、香附治之。凡痞满短气而呕,宜补中气,止可用调中益气汤。恶心吐清水者,有热有痰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治之。

胃中有痰有热者,二陈汤加姜汁炒黄连、黄芩。挟虚者加人参、白术。又云∶胃虚呕者,二陈汤加砂仁、藿香、白术。

痰饮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呕吐恶心,或头眩,或胃脘懊 不快,或发寒热,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热恶心呕吐气盛者,导痰东加砂仁、竹茹、姜炒黄连。

女子呕吐甚者死,以其阴在上故也。

诸大吐渴饮水者死,以童便饮之妙。

凡呕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漏气呕者,身背皆热,肘臂酸疼,气不续,膈间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由风邪客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走哺者,下焦实热,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

药方

藿香安胃散 治一切呕吐不止。

藿香 半夏(制) 陈皮 浓朴 苍术(各一钱) 甘草(炙,三分)
水盏半、姜七片、枣三枚,煎七分服。

藿香安胃汤 治胃虚而呕。

藿香 人参 陈皮(各一钱) 丁香(五分) 生姜(十片)
水煎服。

一物汤 治卒吐暴逆,虚弱困乏无力,及久病患呕吐,饮食入口即吐者。

黄 人参(一两,擘破)水一大碗煎五分,服之。(再以参汁煮粥,服之而愈。)

加味二陈汤 治呕吐,冷热不调,气逆冲上。

陈皮 茯苓 半夏曲(各一钱) 甘草 藿香 砂仁(各五分) 白术 神曲 人参(各七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白术汤 治胃虚痰气呕吐。

白术(一钱) 半夏曲(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槟榔(一钱) 木香(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大藿香散 治七情伤感,气郁于中,眩晕痞闷,呕吐不食。

藿香(洗) 人参(各五分) 半夏曲 白术(各一钱) 白茯苓 陈皮(各七分) 桔梗(五分)枇杷叶(炙去毛,五个) 官桂(三分) 甘草 木香(各三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七气汤 治气郁呕吐。

半夏 浓朴 人参 茯苓(各一钱) 官桂(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药方

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呕吐,有痰气加半夏、生姜、陈皮。(方见伤寒门。)

治中汤 治胃中虚,过伤生冷腥脍,吐逆不止。(方见寒门。)

养胃汤 治胃虚寒,不思饮食,反胃呕吐。(方见反胃门。)

草豆蔻汤 治呕吐,和中调胃。

草豆蔻 藿香(各五分) 陈皮 枳壳(各七分) 白术 山药(各一钱) 桂心 丁香(各二分)
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粟米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

三圣散 治胃寒呕逆不食。

半夏(大者,七枚,先以锥子穿透心,用麻绳穿通,于井花水内浸七日,一日一换,为散烘干用) 丁香(四十九枚) 胡椒(四钱)为细末。大人用生姜汤调一字。小儿箸头点生姜汁后,点药于口内立愈,甚者三次。

丁香煮散 治胃虚寒呕吐不食。

丁香 红豆 甘草(炙) 干姜(炮) 青皮 陈皮 川乌 良姜(各五钱) 胡椒(七粒)益智仁(五粒)
水二盏,盐一捻,煎七分,空心服。

丁香半夏丸 治胃寒呕吐吞酸。

丁香(一两) 红豆 半夏(制,各二两) 白术(二两) 陈皮(三两)为末,姜汁打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沉香 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又痛。

半夏曲(一钱) 代赭石(三钱) 砂仁 乌梅肉 丁香 槟榔(各二钱) 杏仁 沉香木香 陈皮 白术(各一钱) 肉豆蔻(炮) 巴霜(五分)
上为末,醋糊丸,胡椒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药方

竹茹汤 治胃中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食。

葛根(二钱) 半夏(三钱) 炙甘草(一钱) 竹茹(一丸,弹子大)
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细细服。手足心热者和中。

一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饮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中,证与竹茹汤相合。亟煎一服与之,遂安。

麦门冬汤 治烦热呕逆,食下即吐。

麦门冬 竹茹 茅根 生姜 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盏半煎七分服。

竹茹二陈汤 治胃中有热,膈上有痰,呕吐不已。

竹茹(二钱) 陈皮 半夏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盏,姜七片,煎八分服。

香茹饮 治伏暑呕吐。(方见暑门。)

和中枳壳汤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

枳壳 白术 半夏(各钱半) 陈皮 茯苓 桔梗 浓朴(各七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调木香、槟榔末一钱。食远温服,其功如神。

荆黄汤 治暴呕吐热气逆上者。

荆芥穗(二钱) 黄芩(一钱) 甘草(六分) 大黄(二钱)水煎,调槟榔末一钱服。

药方

调胃承气汤 治胃中热壅,宿滞不行,大便秘结,呕吐。(方见于伤寒门。)

半夏曲芽汤 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

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壳 槟榔 神曲 麦芽 香附子 浓朴 苍术 甘草(各等分)姜五片,枣一枚煎。

玉浮丸 治一切呕吐。(方见反胃门。)

姜橘汤 治病后或虚弱之人一切呕吐,不纳药食。

橘红(四钱) 生姜(七钱一块,略打破,湿纸包煨,取出再打碎煎)
水盏半、枣一枚,栗米一撮,煎七分,温服,细细呷完即愈。

大枳壳丸 治酒食所伤,胸膈胀满,心腹疼,痰逆呕吐,噫气吞酸。

茯苓 白术 浓朴 枳壳 人参 木香 青皮 半夏 陈皮 三棱(炮) 莪术(炮)槟榔 神曲 干姜(炮) 麦芽 大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胡椒大。每服百丸,食后姜汤下。

药方

《食医心镜》∶治呕吐,陈粟米一合,姜汁一杯,水二碗,煮熟取饮服。

《肘后方》∶治卒干呕不止,捣生姜、葛根取汁服一升效。

一方∶甘蔗汁温服半升,三服效。

《千金方》∶治干呕,空心饮羊乳一杯效。

《衍义方》∶治呕逆食不下,以生滑石末温水调下二钱。

姜蜜汤 治呕吐,取姜汁一盏,煎滚收贮,白蜜半斤炼熟亦收贮。每服姜汁一匙、蜜二匙,沸汤调服,日夜五七次妙。

苏合香 治冷气呕吐不止,姜汤调下神效。(方见风门。)

沉香均气散 治呕吐日久,服药不效,人倦少食,或间而作吐。

砂仁(炒) 沉香(另研,二钱半) 橘红(五钱) 紫医.学全在线苏(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远姜汤调下。

《心统》云∶吐属寒,用砂仁豆蔻;呕属火,用姜汁炒黄连加柿蒂。(痰加竹沥。)孙真人食忌∶治呕吐,白槟榔一枚锉、陈皮炙一钱,水一盏煎服。

药方

一法∶正坐,两手向后捉腕摩肋,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除腹冷、宿气积、胃口冷,饮食进退吐逆不下。

一偃卧展胫,两手左跷两足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腹中食呕。

一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足底,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药方

中腕(一穴,在脐上四寸,以草度鸠尾至神阙中折是穴,炙三七壮,治呕吐不思饮食。)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

卷之二十四 吞酸门

病机

《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曰∶少阳之胜呕酸。

《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胜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如热天饮食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也。

病机

或以吞酸为寒者,盖谓伤生冷硬物而噫气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为热,故伤寒热在表,以麻黄汤发散,使腠理开通,汁泄热退而愈也。

凡内伤冷物者,或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搏,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汗泄身凉而愈。或微而吐,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法宜温药以散之,亦犹解表之义耳。若久吞酸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枯滑油腻者,谓令气郁不通畅也,宜食淡味菜蔬,能令气通畅也。所谓从寒治者,如斯而已。若谓本寒而用热药,岂不误耶?

病机

丹溪曰∶或云吐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予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之既久,不能疏散,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之不止,咽之不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但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又泻肺金之实,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湿热郁积之法,为未合经意。

脉候

脉浮紧为热郁于内,寒束于外。脉微迟者从寒治。脉数者热之甚也。洪而数为热痰在膈,时吐酸水,欲成反胃也。

治法

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夫久病患脾胃虚弱,属郁者多。此吐酸宜从东垣安胃之治,是则热因热用之法也。或谓东垣以吐酸寒,诚不知东垣者也。予观前人立论,如《局方》以温热之剂治酸,不能使人不致疑于寒,是未审经旨专为热证也。知此热者,惟刘河间一人耳。

治法

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属于热,必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炒黄连、炒栀子为必用之药。此则火以病酸而出治也。故只从寒味,须用茱萸,亦顺其火而折之者也。知东垣者,其惟丹溪乎?吞酸证有火郁宿食痰饮,所因不同,故有吐酸吞酸之异。食郁有痰,二陈汤加南星、黄芩治之。

药方

(《发明》)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酸水,不得为热。

人参(二钱) 藿香 丁香(各一钱) 陈皮(八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

加减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吐酸头眩,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九粒) 半夏(姜制) 茯苓 陈皮(去白) 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丹溪)茱萸丸 治吞酸自利。

吴茱萸(一两泡过为末) 六一散(一两)上以粳米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药方

(《三因》)曲末丸 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疼,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陈皮 苍术(制炒)
上为细末,生姜汁另煮,神曲糊丸,姜汤下。一方有砂仁无神曲。

药方

连芩茱萸丸 治湿热吐酸。

黄连(一两,炒) 黄芩(炒) 吴茱萸(汤泡,各五钱) 苍术(泔水浸,七钱) 陈皮(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津下。

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芽,治吞酸宿食不化。

吐清水证

有五因,有因湿、因痰饮、因寒、因宿食、因虫。明知恣食生冷瓜果而作者,为寒湿也;胸膈间漉漉有声者,痰饮也;饮食后而吐清水者,宿食也;但犯寒而作者,胃寒也;心腹时痛而作亦吐清黄水者,虫也。宜类辨而治之,大抵二陈汤加苍白术为必用之主药。

二术二陈汤 治一切呕吐清水如注。

苍术(土炒) 白术(土炒) 半夏(滚水泡七次姜制) 陈皮(去皮) 伏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稍热服。虚寒者加人参煨干姜;痰饮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有虫者以治虫法。

又方 治吐清水。

苍术 白术 茯苓 陈皮 滑石(炒)等分,水www.med126.com煎服。

卷之二十四 嘈杂

病机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恣食湿面鱼腥生冷,以及烹饪浓味等物,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官,故谓嘈杂,嗳气吞酸痞满,渐久而成翻胃膈噎之证是也。夫嘈杂之为证也,倏尔腹中如火发,腔内空空,若无一物,似辣非辣,似饥非饥,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宁之状,得食暂止者是也。其证有兼嗳气,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而成膈噎,此其由也。

病机

丹溪云∶有食郁,有热郁,久热甚而致于嘈杂,乃火动其痰也。用二陈汤加姜汁炒黄连、炒栀子为必用之药,多加青黛

脉候

两寸脉弦滑,胸中有留饮。寸脉横者,膈上有横积。右关弦急甚者,木乘土位,将成反胃。关脉浮涩者为郁。

治法

总是痰因火动,令人心嘈如病饥,实非饥也。肥人痰多,宜多加半夏、苍术;瘦人热多,宜多加姜炒黄连、栀子。

湿痰气滞不喜食,用三补丸加苍术、香附、半夏之类。

有食郁而热,二陈汤加神曲、香附、炒黄连。

治嘈杂用痰火药过多不动者,须从治之,痰火药中加红豆蔻、黄连,多加姜汁炒。

药方

三圣丸 治嘈杂神效。

白术(炒,四两) 黄连(炒,五钱) 橘红(一两)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二陈汤(方见痰门。)

三神丸(方见虚损门。)

曲末丸 治痰饮嘈杂吞酸。(方见吐酸门。)

香连丸 治嘈杂火郁,瘦人尤宜服。(方见痢门。)

术连丸 治嘈杂。

白术(四两,土炒) 黄连(一两,姜炒)
上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石膏 治嘈杂嗳气。

软石膏( ) 半夏(制) 南星(制) 香附子(炒) 栀子仁(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和中汤 治虚火嘈杂。

人参 白术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黄连(钱半,姜炒) 大枣(二枚)
水盏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温服。

恶心证

戴氏云∶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气至咽而复转,如人畏怕,心中兀兀不自宁也。

虽曰恶心,实非心病,皆胃口之病也。宜用生姜为君,生姜大能开胃口豁痰。

丹溪云∶恶心证多是胃中有火有痰有虚,宜六君子汤加姜汁黄连之类。亦有胃受寒而恶心者,宜用丁香、理中之属。

药方

大半夏汤 治胃中痰火恶心。

半夏 茯苓 陈皮(各等分)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食后服。

小半夏茯苓汤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或入姜汁,和入煎一二沸,热服。

理中汤 治胃中虚寒作恶。(方见脾胃门。)

嗳气证

(《内经》名噫气俗作嗳气,今从之,即饱气有声出是也。)

病机

《内经》曰∶心为噫。又云∶太阳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为噫,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又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也。

病机

曰∶少阴之复,噫哕是也。(此热伤心之所致也。)又曰∶太阳司天,寒yin所胜善噫。

又曰∶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是也。(此寒伤心之所致也。)

病机

丹溪曰∶嗳气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谓嗳气多是胃气不和,窒塞不通则嗳气。何以见之?凡人食饱后多有嗳气,由饮食饱则胃不舒畅而致然也。噫气苦非食后,则为胃虚而不和。丹溪谓痰与火,特一端耳,医者察之。

脉候

右关弱短,左关滑大,此脾虚肝盛也。寸脉紧而噫者属寒,寒在上焦,胸中不得而噫。寸口脉弱而缓者,阳气不足。

趺阳脉微而涩,微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胃气不通,为闭塞之病。

药方

十味保和汤 治胃气虚而滞作嗳。

人参 茯苓 陈皮 半夏(姜制) 白术(各一钱) 藿香 香附子 砂仁(各六分)木香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本事》)枳壳散 治心下痞闷作痛,多噫气如败卵。

枳壳 白术(各五分) 香附子(一两) 槟榔(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

(丹溪)半星丸 治痰火气嗳。

半夏(制用姜) 南星(同上) 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为丸服。

针灸法

脾经穴(经云∶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善噫,视其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中脘

卷之二十四 馨气证

病机

馨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病头痛恶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或四肢浮肿。若胃实,热食停滞,脉滑数,宜下之;若脾脉浮大,按之反涩,尺脉亦微涩,宜温而消之。

《杂着》以枳术丸加姜炒黄连、炒芍药、陈皮、甘草、石膏、砂仁、木香、川芎之类。

卷之二十四 腹中窄狭证

病机

丹溪云∶腹中窄狭,肥人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宜燥湿,二陈汤加苍术,开郁气用香附。瘦人是热气熏蒸脏腑,宜二陈加黄连、栀子之属。

春甫治此,用开郁之药多效,惟痰与火被郁则窄。

药方

加味二陈汤 治腹中窄狭如缚。(方见痰门)

六郁汤 加合证之药最效。(方见郁门。)

卷之二十四 善悲证

悲属肺

经曰∶在藏为肺,在志为悲。又云∶精气并于肺则悲,是也。

运气悲皆属寒水攻心。经曰∶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悲数欠。又云∶太阳司天,寒yin所胜,善悲时眩仆。又云∶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恐善悲,治以诸热是也。

《原病式》云∶悲属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于热,善痛。故悲痛苦恼者,心神烦热,肺金燥乱,而非清净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药方

甘麦大枣汤脏躁善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申。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补脾气。

《本事方》治一妇人,数次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效。

予记《金匮》有案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数欠申者,甘麦汤治之,尽剂而愈。

针灸法

心 (穴在背。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 也,灸七壮,勿饮凉冷。)

厥阴经穴经云∶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终于膻中。厥阴为阖,折则气绝而善悲。

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妊娠四五个月,脏躁善悲伤,每昼日惨戚泪下,数欠申,象如神灵,祷与医皆无效,用仲景甘麦大枣汤,一投而愈。

卷之二十四 善太息

善太息

(即长舒气而有声也。汉贾谊谓太息者是也,俗谓之叹息。)

病机

《内经》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视足少阳脉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是病则口苦善太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运气善太息皆属燥邪伤胆。经云∶阳明在泉,燥yin所胜,病善太息。又云∶阳明之复善太息,呕苦。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太息是也。

针灸法

《内经》云∶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

《甲乙经》云∶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大便难,中封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取公孙及井 。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 胀,腹中气满,热痛不食霍乱,公孙主之。

(本集)补心通气散 治忧思郁结长太息。

人参 石菖蒲 橘红 米曲 当归 姜栀子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香附(八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温胆汤 治惊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见惊悸门。)


点击查看:<<古今医统大全>>目录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