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李守先
(手法歌、修针、取寸、持针、定神、补泻法、退针、合法、晕针)
三阴三阳气血分,凝滞全凭用金针,左指点穴知真所,右手持针须静心。补要久留虚不虚,秘诀深。诚欲劳心劳力学,必往愈明愈哲寻。譬如闭户造车辆,出门合辙值千金。企望志士细推此,机秘千载有知音。
古针有九,先屡造总不如法,后得吾师口授,用缝衣大钢针一个,长二寸,或一寸五分,三 手法列后;三棱针刺而即出,出血,无手法,曰泻针,医百病。毫针去锋,遇筋筋躲,逢骨 骨顶,不伤肌肉;三棱针不去锋,便出血也。以金造针更佳。(外一针二穴,用长针五六寸。) 又偶断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刺一针补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针出。(磁石即吸铁石。)
人有高低,因寸有长短。取病患手中指中节,屈指二横纹头为一寸,刺手足并背横量用 之。,去一寸,仍八寸,刺腹上下用之。病患两乳间,以稻草量定,分为八寸,刺腹横量用之。 病患前眉心至大椎,分为一尺八寸,刺头面用之。病患目内 至外 为一寸,刺头横量用之。
将穴认真,医以左手大指甲,或以次指甲掐定,用力重掐,病患觉麻木走气,或动脉应 手, 刺,刺过几人,成熟针也,不必温。
当刺时,医言勿惊,虚点几针,病家不惧而后刺之。医家气象从容,目无旁视,心无别 营,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用针自无不妙。
《拔萃》云∶泻法,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病患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 涩,,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令走气也。)命之曰泻。补法,令病患咳 嗽一声,捻针入腠理,病患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 转针头向病所,依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所,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恐走气也。)命之 曰补。(上言沉紧者,气至也。古云∶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效迟,候之不至病危。)又云 ∶呼不过三,吸不过五。 《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吸气,口中呼气, 病家 之处,病家自觉清凉矣。 《神应经》转针泻法∶针男女左边,医用右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 针男女右边,医用左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皆外转□ □ 为泻。补法∶针男女左边,医以右手食指向前,大指 向后□ 。针男女右边,医以左手食指向前,大指向后□, 皆内转□ □ 为补。至于男背上中行 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背中行右为医学考研网补而左为泻,腹中行左为 补而右为泻,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男女不同,惟此耳。 凡泻皆以六数,一六、二六、三六、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四六、五六、六六。有用三六、有六六,不同。凡 补皆,三次三九,九九八十一数。又治热针去疾,治寒针久留。提针为补为热,插针为泻为寒。
先疼至不疼时宜退针,先不疼至疼时宜退针即先紧至不紧时出针,先不紧至紧时出针之 谓也。
凡出针以指头肚急按穴眼,勿泄其气,使不出血,复以土按穴上,多揉为妙。如血多揉 必止,此止血法也。再令病患不时揉之,永无后患。 今人习针少而用药多者,恐晕针也。独不知晕针者无不获效,用药不当,难以保全。针 与药较,针易而药难也,胡不学。晕针详后。
神气虚也。古云∶色脉不顺而莫针,并忌风雨雪阴天,及醉劳房事,惊饥居丧之人。先 治三,今以指甲掐病患鼻下正中肉上,醒而方去,较前更捷。然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 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 南丰李先生治晕针法,晕针不可起针,宜以别针就旁刺之,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气,与热 汤饮之即醒,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 其病必愈,若起针坏人。
点击查看:<<针灸易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