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医学正传 2. 方脉总论 上课笔记
    

医学正传教程:2. 方脉总论

辨奇经八脉法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 八 独不 霪 与 者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前。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脑。夫督脉者,阳脉之海。督之言 都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夫任者…

辨奇经八脉法

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 八 独不 霪 与 者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前。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脑。夫督脉者,阳脉之海。督之言 都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 生养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夫冲脉阴脉之海也。冲者通 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夫带者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下。 下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夫跷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 足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阴跷义与阳跷同。此奇经之 六脉 阳维阴维者。经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 诸阴 经之 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凡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以流泄地气。人有十二经脉 以应 奇经之为病何如?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 也。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 冲脉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而里急也。 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脊强也。 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 疝瘕 带脉之为病。苦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则其脉缓。故令腰 溶溶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为卫。卫为气。气主肺。故寒热。阴为荣。荣为 血。 又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胃 中。 寸口脉来大而渐小者。阴维也。苦风痹。时自发。 寸口脉来小而渐大者。阳维也。苦皮肤yin痛。汗出恶寒。 寸口脉来紧细而长至关者。任脉也。苦绕脐及横骨切痛。 诊得任脉横寸口迟者。苦胸中有气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诊得阳维浮者。暂起即目眩。阳气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也。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为有热也。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腰脊痛连阴股也。 两手脉浮。阴阳皆盛实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冲督用事者。 十 两手脉细微绵绵。阴脉亦细微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 尺脉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癞病。小儿风痫也。 诊得阳跷病则急。阴跷病则缓。 尺寸牢直上下为冲。胸中有寒疝也。


六经本脉体

六经所以分手足阴阳者。以足为本。手为标。如足厥阴风木肝与足少阳相火胆为表里。 同在 至于 常度 而长 关上 厥阴 口。 太阳 密移 之至 太阴 之至(一 云浮 在泉 曰北 少阴 天则为太 不 自


六经中伤病脉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招生简章以候寒暑燥湿风热中伤于人。其邪咸自脉络而入。以迎纳之。 故曰 风喜 故不别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入。湿当自阳明入。暑当自三焦入。寒邪自太阳入。故经 曰。 皆 不 者 皆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脉也。浮者伤风脉也。散者病至也。其证身热恶风自汗项强筋满。 手少阳伤暑。右手尺中与人迎。皆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脉也。虚者伤暑也。数者病增也。 其证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烦渴。足太阴伤湿。右手关上与人迎。皆濡细而沉。濡者足太阴 脉也。细者湿脉也。沉者病着也。其证身重脚弱关节烦疼冷痹胀满。足少阴伤寒。左尺中与 人迎。皆沉紧而数。沉者足少阴脉也。紧者寒脉也。数者病传也。其证口燥舌干而渴。皆恶 寒反热倦怠。足厥阴伤风。左关上与人迎皆弦弱而急。弦者足厥阴脉也。弱者风脉也。急者 病变也。其证自汗。恶风而倦。小腹急痛。手厥阴心包伤暑。左右尺中与人迎。皆沉弱而缓。沉者心包脉也。弱者伤暑也。缓者病倦也。其证往来寒热。状如 疟烦渴眩晕背寒面垢。 此乃分布六经感伤外邪。除燥热外。今叙此二气。以为征兆。若其传变。自当依六经别论所 伤。随经说证施治。或燥热伤心肺。当依经推明理例调治。如四气兼并。六经交错。亦当随 其脉证。审处别白。或先或后。或合或散。在络在经。在表在里。四时之动。脉与之应。气 候以时。自与脉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因。从阴阳生。此 之谓也。


辨阴阳法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味也其脉在中。 浮 肺 其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曰: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浮之损 小。 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令轻手按之。更减损小。故曰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故曰 阳实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凡此六脉者, 谓 沉 一 而 浮大数动滑阳也。沉涩弱弦微阴也。 长者为阳。短者为阴。阳脉见阴脉者逆。阴脉见阳脉者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 即吐


论五脏六腑部位脉法

左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之所出也。 心属南方丙丁火。夏旺七十二日。其脉来洪大而长。炎升高泛。形若在肤之中。象南方 火位 位。 轻 微 盛 心脉来微洪。或洪大而长者。或累累如连珠之状。如手循琅 者。皆平脉也。脉来喘连而手 偃曲者。胃气少曰病。脉来前曲后直者。如操带之钩。谓气绝曰死。又曰。真心脉至坚抟。 如循薏苡累累然。其面色赤黑不泽。毛折者亦死。心脉息数匀和。而微洪长大者。脏腑皆无 疾。得本候也。 左手关上者、肝与胆脉之所出也。 肝属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脉来弦长。以象木形端直也。经曰:春应中规。又曰。 春 上 旺 伏 之 曰 左手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 肾属北方壬癸水。冬旺七十二日。其脉来沉濡而滑也。沉者阴也。滑者象北方水位也。 经曰 十月 月。 地雷 其气 之候 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 肺属西方庚辛金。秋旺七十二日。秋脉毛。而万物萧索。草木凋落。其脉如风吹羽。以 应西 气升 草 落 脉 右手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 脾属中央戊己土。以四时寄旺十八日。合七十二日。应一岁三百六十之数。脾者土也。 孤脏 故 善 如 真 右手尺中者、命门与三焦脉之所出也。 右肾者。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然命门虽属水。 乃 流入肾。肺主气。亦潮肾。顺则收血化为精。运入命门。养于骨髓。运真阳之气。上潮脑户。故命门者接元阳正气。上通三焦。与子午君火交泰之兆。合心包络通阴阳变化之道路。应 五脏六腑之根源。非肾脉之司也。盖命门中含真阳之气。常得阴中养阳之候。然与肾旺七十 二日。故脉来大体不殊也。冬沉濡而滑。春弦滑。夏洪滑。秋微滑。此谓和平之候。亦应四 时五行变化。盖命门之根本也。变化精气。长养百骸。溉灌腑脏。无所不至。而三焦之疾。 皆可见焉。


论四时脉及太过不及法

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耶曰。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 者 者 轻 其 反 循 平 气 曰 曰 太 不 无 外 中 曰 生 衰


五脏所属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心包。内以候腰。


五脏脉本体

人之脉者,乃脉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故血为脉。气为息。脉息之名。自是而分。 呼 再 丈 身 一 行 七 也 应 肾 故四 见。


五脏传变病脉

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郁发与胃气兼并。过与不及乘克传变也。内气郁发。食气 入胃 致于 肝脉 必病 病。 今病 夏脾 春肝 两胁 去 痛 则脊 则如鸟之啄 之 肺金乘之。脉必弦涩。因喜则神廷融泄。火气赫羲。肾水乘之。脉必沉 土气凝结。肝木乘之。脉必弦弱。因忧则魄户不闭。金气涩聚。心火 则志室不遂。水气旋却。脾土乘之。脉必沉缓。此盖五情动不以正。 反谓能乘而胜之。侮反受邪。此之谓也。其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 又当详而论之。故经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 如肝受气于心。传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于 脾受气于肺。传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于 肾受气于肝。传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则知肝死于肺。候 此。又如甲乙主寅卯。丙丁主巳午。庚辛主申酉。壬癸主亥子。 夜五分。则可以占死者之早暮。此病之次也。然卒发者不必治于 忧恐怒喜思。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此五脏传变之大


脉病名状

浮者。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风寒在经。与气口相应。则荣血虚损。 沉者。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寒伏阴经。与气口相应。则血凝腹藏。 迟者。应动极缓。按之久牢。与人迎相应。则沉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数者。去来促急。一息数至。与人迎相应。则气躁热烦。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 虚者。迟大而软。按之豁然。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走散。 实者。按举有力。不疾不迟。与人迎相应。则风寒贯经。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脉。 缓者。浮大而软。去来微迟。与人迎相应。则气热入脏。与气口相应。则怒急伤筋。 紧者。动转无常。如纽单线。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洪者。来之至大。去之且长。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 细者。指下寻之。来往如丝。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 滑者。往来流利。有如贯珠。与人迎相应。则风寒潮溢。与气口相应。则痰涎凝滞。 涩者。参伍不调。如雨沾沙。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与气口相应。则津汗血枯。 弦者。端紧径急。如张弓弦。与人迎相应。则风走注痛。与气口相应。则饮积冷疼。 弱者。按之欲绝。轻软无力。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结者。往来迟缓。时止更来。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 促者。往来急数。时止复来。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腑。 芤者。中空旁实。如按慈葱。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 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与人迎相应。则风暑自汗。与气口相应。则微阳脱泄。 动者。在关如豆。厥厥不行。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伏者。沉隐不出。着骨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痼闭。与气口相应。则凝思滞神。 长者。往来流利。出于三关。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与气口相应。则脏气平治。 短者。按举似数。不及本部。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濡者。按之不见。轻手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散漫。与气口相应。则飧泄软弱。 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与人迎相应。则中风着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散者。有阳无阴。按之满指。与人迎相应。则yin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代者。脏绝中止。余脏代动。无问内外所因。得此必死。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经曰∶凡寸关尺者。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至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 九分 反 盖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先于尺泽寸口见之。故尺寸者。是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脉。取中而上下分之。从关中至 尺泽为内。是属阴。故言内阴之所治也。言尺泽者。尺脉一寸之外。余脉下入不见。如入深 泽而沉。故曰尺泽也。凡诊者。若寸口关脉不见。惟尺脉在者。其人必不死。亦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其根气元活。故寸、关者枝叶也。尺泽者根本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 所治者。夫自关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关至鱼际者。是长骨后际。如鱼之颈际。故曰 鱼际也。言从关上至鱼际。下占一寸属阳。是内阳之所治也。然寸口虽占一寸。而脉见九分 者。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是以关前属阳。故言九。奇也。关下属阴。故言寸偶也。故分寸 为尺者。关以上虽取一寸。而脉见九分。故曰分寸。为其先取一尺而言。盖先从根本言之。 故一尺内取一寸。而脉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故言分寸为尺。从尺而取寸。从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从关以下至尺泽也。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其一寸之脉。盖先取一尺之分。 而其中除却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尺内九分。从始至终。寸尺位 脉长一寸九分。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主于关。为寸关尺也。上部属 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相兼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 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凡古法定尺寸者。 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脉长短不同。其形各异。又曰。人 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言之。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则以鱼际骨下为 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关为关部。以安三指。此之所定寸 关尺。盖依难经。永为楷式。不可改移。


辨九候法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 下副 九焉 以 有地以候肾。人以候脾。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何以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 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 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 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 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 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 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相失者。皆死也。


分别脉病形状

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之脉。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者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 胀。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 滑而微浮病在肺。下紧上虚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少血少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 肾。 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www.med126.com/wsj/。 浮而大者风。浮而涩者气。沉细疾者热。迟紧者为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为自下。阳数则口疮。阴数则恶寒。 阳芤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 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两臂不举。尺脉沉细。名曰阴 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 痛。 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 久久 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为祸祟。 寸口脉弦中手短者。头痛。脉来过寸口入鱼际者。遗尿。脉来中手弦长者。腰疼。足胫 痛。 脉来中手弦从上紧者。肩背痛。脉但数细。心下热盛。 脉盛滑紧者。痛在外。脉小实紧者。痛在内。脉小弱而浮滑。久病。脉涩浮而病。新病。 脉沉而弦者。其人有 。腹内痛。脉来缓滑者。热在胃中。脉来盛紧者。腹胀。脉弦急。 疝 者 迟 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 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飞。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 脉沉而数。其人中酒。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 之乃愈。脉微弱者。有寒。少气。脉迟紧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 弦而紧。胁下痛。脉大细滑。中有短气。脉细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 、多血少气。脉大者。血气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内中热。脉洪大紧急。病 在外。苦头痛。发痈肿。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 鼻塞。脉微浮。秋吉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湿。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 而直前绝者。腹间血。病在内。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 热。脉来中散绝者。病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 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而伏留不 去。脉微。即阳气不足。虚热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 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 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紧而滑者。蛔虫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也。脉紧而急者、为遁 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疰病。关脉浮。积聚。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诸浮诸 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 病。寸口脉沉。胸中短气。若弦上寸口者。宿食头痛。若有表有里者。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上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 不至关为阳绝。阴绝与阳绝皆死。不可治也。


评寸脉法

寸口脉沉紧。若心下有寒时痛即有积邪。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 可治 浮 无病。寸口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自愈。寸口脉 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恶寒水流走肠间。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寸口脉沉 滑者。中有水气血实目肿。寸口脉双弦。两胁下拘急而痛淅淅恶寒。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则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寸口脉 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寸口脉微弱。气血俱虚。男子即吐。妇人即下血。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寸口脉紧。伤寒头痛。寸口脉缓。皮肤顽痹不仁、风寒入肌肉。寸口脉滑。阳气实胸中壅吐逆。寸口脉弦。心中 微头痛。胃管痛。心下有水气。寸口脉弱。阳气 虚自汗出。寸口脉涩。是胃气少虚竭不足。寸口脉芤。即吐血。微芤者衄血。寸口脉伏。胸 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诸气上冲胸中也。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膈有水气。寸口脉软弱。 汗自出是虚损病。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寸口脉实。上焦生热。


评关脉法

关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弱不欲食。如疟状。关脉涩坚大 实。 风在 忘。 心下 脾胃 冷气 即寒 关脉 里重


评尺脉法

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尺脉牢小者。足胫寒。痿痹。尺脉细。溏泄。下冷痢。尺脉 细而 和滑 尺脉 数。 经络 便脱 小便


脉法赞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具出尺部 魂魄谷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 府 后 病治 有三 时动 寸参 为具 衡铨 循环 急弦 亦然 若神


点击查看:<<医学正传>>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