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医方集解 表里之剂 上课笔记
    

医方集解教程:表里之剂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故采数方以概其余,善用者审证而消息之可也。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解表攻里(仲景) 治伤寒发热,汗出不…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故采数方以概其余,善用者审证而消息之可也。

大柴胡汤

少阳阳明解表攻里(仲景)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 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 阳明证也),心下痞,呕而下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表证未除,里证又 急,脉洪或沉实弦数者(表证未除者,发热、头痛胁痛、寒热仍在也;里证又急者,痞硬、燥渴、谵狂、便秘也。脉沉实为在里,弦数者邪在少阳也,洪者邪在阳明也。其呕而下利者,何亦用之?张兼善曰∶里虚者便虽难而勿攻,里实者虽吐利而可下,心烦喜呕,里热已甚,结于胃中,故下之则愈。

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黄芩 芍药(三两) 生(五两) 大枣(十二枚,擘)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酒浸)
一方无大黄,下注云:若不加大黄,恐不为柴胡汤也。
崔氏 去柴胡,加前胡,名大前胡汤。胡洽云:亦出仲景方,治同。

此足少阳、阳明药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安脾敛阴(能泻肝火,使木不克土);黄芩退热解渴;半夏和胃止呕;姜辛散而枣甘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周扬俊曰∶仲景于太阳入膀胱腑证,则有五苓散;少阳兼阳明腑证,则有大柴胡汤;皆表里两解之法也。昂按∶此乃少阳阳明,故加减小柴胡、小承气而为一方,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证则当下,宜小承气汤,轻则 大柴胡汤。或问大柴胡汤泻也,桂枝人参汤补也,何为皆治下利心下痞硬。张兼善曰∶下之早因作痞者,里虚协热而利也,以表里不解,故用桂枝人参解表和里;若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此为实,故当以大柴胡下之。陶节庵曰∶伤寒邪热传里,须 看热气浅深用药∶三焦俱伤,则痞满燥实坚全见,宜大承气汤;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宜调胃承气汤,加甘草和中,去枳朴者,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邪在上焦,则痞而实,宜小承气汤,去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若表证未除,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则用大柴胡汤 通表里而缓治之。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盖恐硝性躁急, 故不轻用。)

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阳明解表攻里(仲景)

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加芒硝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为再传经尽,当解之时,胁满而呕,少阳也。胸满而日晡潮热,阳明也,邪气犹在表里之间也。

小柴胡汤(见和解门)加芒硝六两

此少阳、阳明药也。表证误下,邪热乘虚入胃,以致下利而满呕,潮热之证犹在。伤寒潮热,为胃实,故宜下,故仍与柴胡汤以解少阳,加芒硝以荡胃热,亦与大柴胡两解同意。

桂枝加大黄汤

太阳太阴解表攻里(仲景)

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腹满大实痛者(腹胀虽属太阴,若里证尚浅,腹满时痛,犹宜和之以桂枝加芍药汤。惟满痛便秘口燥咽干者,方可以此汤下之。

桂枝汤 (见发表门)。 加大黄 (一两) 芍药 (三两)

桂枝汤见发表门,加大黄一两,芍药三两。

此足太阳、太阴药也。误下而作结胸,则邪在上,仍属太阳,今腹满而大实痛,则邪已入太阴,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故用桂枝以解未尽之表邪,加大黄以下内陷之邪热。 经又曰: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胃气弱易动故也,仲景之慎于用下也如是。王海藏曰:腹痛桂枝加芍药,大实痛桂枝加大黄,何为不用芍药加大黄,而于桂枝内加之。要从太阳中治,以太阳为本也。赵嗣真曰:太阴www.med126.com/zhicheng/腹痛有三,有次第传经之邪,有直入本经之邪,有下后内陷之邪。此腹满时痛为下后内陷之邪,宜桂枝加芍药汤,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设遇本经直入阴邪,腹满实痛,脉沈细者,用此下之,岂不贻结胸之悔耶?周扬俊曰:大实痛者,有宿食也,非大黄不能除,亦通因通用之意也。

水解散

温疫表里两解(《肘后》)

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麻黄(四两) 桂心 甘草(炙) 白芍(二两) 大黄 黄芩(三两)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麻黄能开腠发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黄芩以清上中之热,大黄以泻中下之热,甘草、白芍能调胃而和中。盖天行温疫,郁热自内达外,与伤寒由表传里者不同,故虽一二日之浅,可以汗下兼行,不必同于伤寒之治法也。

防风通圣散

表里俱实(河间)

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稠粘,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 音羊。 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瘘,手足瘛瘲,惊狂谵妄,丹斑瘾疹。 憎寒壮热,邪在表也。头眩目赤,风热上攻也。耳鸣口苦,邪在少阳也。便秘痔漏,热结大腑也。小便赤涩,热蓄膀胱也。疮疡肿,气血怫郁也。丹斑瘾疹,风热在胃也。手足瘛瘲,惊狂谵妄,肝风胃火也。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炒) 白术 山栀(炒黑) 大黄(酒蒸)芒硝 (五钱) 黄芩 石膏 桔梗(一两) 甘草 (二两) 滑石 (三两) 加生姜葱白煎。
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加桂枝,涎嗽加姜制半夏。

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yin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川芎、归芍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 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火之意。 白术健脾而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也。

本方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 ;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名祛风至宝丹(喻嘉言曰∶此中风门中不易之专方也)。

本方除大黄、芒硝,名双解散(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黄芩、栀子、 连翘、石膏、滑石以解里,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甘草、白术以调气,故曰双解)。

葛根黄连黄芩汤

太阳阳明解表清里(仲景)

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发热头痛,恶风自汗,所谓桂枝证也。此邪在表而反下之,虚其肠胃,表邪乘虚入里,遂协热而利不止也。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知表未解,前证仍在也。汗出而喘,为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为里热气逆所致,与此汤散表邪,清里热。脉数而止曰促。)

葛根(半斤) 甘草(炙)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先煮葛根,内诸药煎(或加姜枣)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三黄石膏汤

发表清里

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热,狂叫欲走,烦躁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 汗;或已经汗下,过经不解,三焦大热,谵狂鼻衄,身目俱黄,六脉洪数;及阳毒发斑(陶节庵曰:此因热在三焦,闭塞经络,津液营卫不通,遂成此证。)

石膏(两半) 黄芩 黄连 黄柏(七钱) 栀子(三十个) 麻黄 淡豉(二合)
每服一两,姜三片、枣二枚、细茶一撮煎,热服。

此足太阳手少阳药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内则表未除,欲发表则里又急,故以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蘗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而以麻黄淡豉发散表邪,石膏体重,泻胃火,能解肌,亦表里分消之药也。

五积散

发表温里(《局方》)

治少阴伤寒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脚气肿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妇人经水不调。(上证皆寒湿为病也)。

白芷 陈皮 厚朴(六分)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桔梗(八分) 苍术 枳壳(七分) 半夏 麻黄 (四分) 干姜 肉桂(重表者用桂枝) 甘草 三分 加姜、葱煎。

又法除桂、芷、枳壳、陈皮,余药慢火炒,摊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五积散(用炒者,助其温散也)。有汗去苍术、麻黄,气虚去枳桔,加人参、白术,腹痛挟气加吴茱萸胃寒加煨姜,阴证伤寒、肢冷虚汗加附子,妇人调经加醋艾。

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散满,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 本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王海藏曰:桂枝麻黄芍药甘草,即各半汤也。苍朴陈草,即平胃也。枳梗陈茯半,即枳桔、半夏等汤也,加芎归治血,又加干姜为厚朴散,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之剂,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实非仲景表里桂枝麻黄姜附之的方也,惟在活法变而通之。陶节庵曰:夫病不身热头痛,初起怕寒、腹痛、呕吐、泄泻、蜷卧、沉默不渴、脉沈迟无力,人皆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揭去衣被、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不知阴证不分热与不热,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浮阴,急与五积散一服,通解表里之寒。若内有沈寒,必须姜附温之,若作热治而用凉药,则渴愈甚而躁愈急,岂得生乎。此取脉不取证也。按:伤寒有舍证取脉者,又有舍脉取证者。

本方合人参败毒散,名五积交加散。治寒湿身体重痛,腰脚酸疼。

麻黄白术汤

解表清里补中(东垣)

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面俱肿,色黄,麻木,身重如山,喘促无力,吐痰唾沫,发热时躁,躁已振寒,项额如冰,目中溜火,鼻不闻香,脐有动气,小腹急痛。 (东垣曰:此宿有湿热伏于荣血之中,木火乘于阳道,为上盛,短气喘促,为阴火伤气,四肢痿弱,为肾水不足,冬时寒水得令,乘其旺水克火,陵木大胜,必有大复,故见诸证。 )

青皮 陈皮 黄连(酒炒) 黄柏(酒炒) 甘草(炙) 升麻(二分) 柴胡 桂枝 人参 黄耆 苍术(泔浸 白术 土炒 厚朴 猪苓(三分)茯苓 泽泻 吴茱萸 (四分) 白豆蔻 炒曲(五分) 麻黄(不去节,六分) 杏仁(四粒,研) 分二服。

此足三阳三阴通治之剂也。前证盖因表里俱伤,阳气抑不得升,故风火湿热郁执业医师而为病也。桂枝麻黄解表祛风,升麻柴胡升阳散火,黄连黄蘗燥湿清热,而黄柏又能补肾滋阴,蔻朴青陈利气散满,而青柴又能平肝,蔻朴又能温胃,杏仁利肺下气,神曲化滞调中,吴萸暖肾温肝,参耆甘草苍白二术补脾益气,二苓泽泻通利小便,使湿去而热亦行,方内未尝有通大便之药,盖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矣。

昂按:此方盖合四君、五苓、补中、平胃、麻黄、吴萸、解毒而为一方者也。治证既多,故所用表里寒热补泻之药俱备,但皆气药而无血药,与五积不同,然乃东垣之方录之,以见治疗之中又有此一种也。

参苏饮

外感内伤(《元戎》)

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运嘈烦,伤风泄泻;及伤寒已汗发热不止(发热头痛,外感也;咳嗽痰壅、呕逆泄泻,内伤也;已汗而热不止,阴虚也)。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七钱半) 陈皮(去白) 甘草 枳壳(麸炒) 桔梗 木香(二钱)
每五钱,加姜枣煎。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白皮,泻肺。 泄泻加白术、扁豆莲肉炒,燥湿健脾。

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溢饮身重注痛者,亦宜此方和解之。刘宗厚曰:此出少阳柴胡例药,治感冒异气挟痰饮之病。本方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毋以性凉为疑。愚观药性非凉,亦是辛平之剂。元戎谓参苏饮治一切发热皆效,谓有风药解表,有气药和中,则外感风寒,内积痰饮,并可用也。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尤能治虚热及吐衄便血,乃虚实表里兼治之剂,然不可过)。

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姜枣煎,名芎苏饮《澹疗》∶治伤风寒,外有发热 头痛恶寒,内有咳嗽吐痰气涌(此或肺有实热,故去人参,加川芎,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也)。

香苏饮

外感内伤(《局方》)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 内经曰:卑下之地,春气常在。故东南卑湿之区,风气柔弱,易伤风寒,俗称感冒,受邪肤浅之名也。由鼻而入,在于上部,客于皮肤,故无六经形证,惟发热头痛而已。胸满嗳气恶食,则兼内伤也。轻为感冒,重者为伤,又重者为中。

香附(炒) 紫苏(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七分)加姜、葱煎。伤食加消导药,咳嗽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伤风自汗加桂枝,伤寒无汗加麻黄、干姜,伤风鼻塞头昏加羌活、荆芥,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

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红利气,兼能发表散寒,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茵陈

汗吐下兼行(《外台》)

治时气、瘴气,黄病,痎疟,赤白痢等证。

茵陈 栀子 鳖甲(炙) 芒硝(二两) 大黄(五两) 常山 杏仁(炒,三两) 巴豆(一两,去心皮炒) 豉 (五合)
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应,再服一丸。不应,则以热汤投之。老幼以意加减。

此足太阳、太阴、阳明、厥阴药也。栀子、淡豉,栀豉汤也;合常山可以涌吐,合杏仁可以解肌;大黄、芒硝,承气汤也,可以荡热去实;合茵陈可以利湿退黄(三药名茵陈汤, 治黄正药),加巴豆大热以祛脏腑积寒,加鳖甲滋阴以退血分寒热。此方备汗吐下三法,故能统治诸病,居平当预合之,以备缓急,虽云劫剂,实佳方也。
点击查看:<<医方集解>>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