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二七) 风伤卫,寒热头痛脘闷。(风伤卫) 苏梗(一钱) 淡豆豉(一钱) 杏仁(三钱) 桔梗(一钱) 浓朴(一钱半) 连翘(一钱半)
通草(一钱) 滑石(三钱)
某(二一) 风邪外袭肺卫,畏风发热,咳嗽脘闷,当用两和表里。淡豆豉(一钱半) 苏梗(一钱) 杏仁(三钱) 桔梗(一钱半) 连翘(一钱半) 通草(一钱)
江(五六) 劳倦过月,气弱加外感,头痛恶风,营卫二气皆怯,嗽则闪烁筋掣而痛。大凡先治表后治 里,世间未有先投黄连清里,后用桂枝和表,此非医药。(风伤营卫误治) 当归建中汤。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
由此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然风能兼寒,寒不兼风,何以辨之,如隆冬严寒之时,即密室重帏之中,人若裸体而卧,必犯伤寒之病,此本无风气侵入,乃但伤于寒,而不兼风者也。风能兼寒者,因风中本有寒气,盖巽为风,风之性本寒,即巽卦之初爻属阴是也。因风能流动鼓荡,其用属阳,是合乎巽之二爻三爻,皆阳爻也,如炎 溽暑之时。若使数人扇一人,其人必致汗孔闭,头痛恶寒骨节疼等,伤寒之病作矣。斯时天地间,固毫无一些寒气,实因所扇之风,风中却有寒气,故令人受之,寒疾顿作,此乃因伤风而兼伤寒者也。故有但伤寒而不伤风之症,亦有因伤风而致兼伤寒之症,又有但伤风而不伤寒之症,有因伤风而或兼风温风湿风燥风火等症,更有暑湿燥火四气各自致伤,而绝不兼风之症,故柯韵伯所注伤寒云,伤风之重者,即属伤寒,亦有无汗脉紧,骨节疼诸症,此柯氏之书,所以能独开仲景生面也。至仲景所著伤寒书,本以寒为主,因风能兼寒。故以风陪说,互相发明耳。学人看书,不可不知此理。若夫脏腑一切内外诸风,各有现症。具载内经,尤当详考。(华岫云)
某(二二) 客邪外侵,头胀,当用辛散。(寒邪客肺) 苏梗 杏仁 桔梗 桑皮 橘红 连翘
某 寒热,头痛脘闷。淡豆豉 嫩苏梗 杏仁 桔梗 浓朴 枳壳
某(五二) 复受寒邪,背寒,头痛,鼻塞。(风寒伤卫) 桂枝汤加杏仁。
某(十九) 时邪外袭,卫痹发热,头痛,先散表邪。(寒邪兼湿) 淡豆豉 苏梗 杏仁 浓朴 木防己 茯苓皮
杨(四二) 太阳脉行,由背抵腰,外来风寒,先伤阳经,云雾自下及上,经气逆而病发,致呕痰涎头痛。小溲数行病解,膀胱气通,斯逆者转顺矣。当通太阳之里,用五苓散,倘外感病发再议。(寒客太阳膀胱经气逆)
某(二八) 劳伤阳气,形寒身热,头疼脘闷,身痛。(劳倦阳虚感寒)
杏仁(三钱) 川桂枝(八分) 生姜(一钱) 浓朴(一钱) 广皮(一钱) 茯苓皮(三钱)
伤寒症,仲景立法于前,诸贤注释于后,先生虽天资颖敏。若拟其治法,恐亦不能出仲景范围,其所以异于庸医者,在乎能辨症耳。不以冬温春温风温温热湿温伏暑内伤劳倦 瘟疫等症,误认为伤寒,其治温热暑湿诸症,专辨邪之在卫在营,或伤气分,或伤血分,更专究三焦,故能述前人温邪忌汗,湿家忌汗,当用手经之方,不必用足经之药等明训,垂 示后人,此乃先生独擅见长之处也。若夫伤寒之书,自成无己注解以后,凡注疏者不啻 数百家,其尤著者,如嘉言三书,景岳书,伤寒三注四注等篇,近有柯韵伯来苏集,伤寒论翼方翼,王晋三古方选注中所解一百十三方,诸家析疑辨义处,虽稍有异同,然皆或登 仲景之堂,或造仲景之室者,业医者,当日置案头,潜心参究,庶乎临症可无误矣。(华岫云)
伤寒一症,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症有六经相传,并病合病,两感直中,难经又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再加以六yin之邪,有随时互相兼感而发之病,且其一切现症,则又皆有头痛发热,或有汗无汗,或恶风恶寒,不食倦卧烦渴等,则又大略相同,故其症愈多,其理愈晦,毋怪乎医者临症时,不能灼然分辨,即其所读之书,前人亦并无至当不易之论,将灵素难经之言,及一切外感之症,逐一分晰辨明,使人有所遵循,故千百年来,欲求一鉴垣之士,察六yin之邪,毫不紊乱者,竟未见其人,幸赖有仲景之书,以六经分症,治以汗吐下和寒温诸法,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宜,此诚属高论,固深知仲景者也。然余谓六yin之邪,头绪甚繁,其理甚奥,即汇集河间东垣丹溪,及前贤辈诸法而治之,犹虑未能兼括尽善。若沾沾焉,必欲但拘仲景之法而施治,此乃见闻不广,胶柱鼓瑟,不知变通者矣。今观叶氏之书,伤寒之法,固属无多,然其辨明冬温春温风温温热湿温之治,实超越前人,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学,观者幸毋忽诸。(华玉堂)
徐评 此即俗名著寒之症,偶尔受寒之小疾,不入经络之病也。何必牵引伤寒大症,发诸议论,及细阅此编,竟无治伤寒一门,即此数方为伤寒之法,不禁失笑,夫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故仲景之书只有二种,伤寒论治伤寒之法也。金匮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则伤寒乃病中之第一症,而学医者之第一功夫也。今此编独阙此一门,则平日所习何书,所治何病耶,此老数十年医道大行,岂无数千百大症经手,乃竟只录此数方以了局,此非此老之过,乃编书之人胸中茫无定见耳。
僧(五二) 近日风温上受,寸口脉独大,肺受热灼,声出不扬,先与辛凉清上,当薄味调养旬日。(风温伤肺)
牛蒡子 薄荷 象贝母 杏仁 冬桑叶 大沙参 南花粉 黑山栀皮
杨 脉左实大,头目如蒙,清窍不爽,此风温仍在上焦,拟升降法。干荷叶 薄荷 象贝 连翘 钩藤 生石膏末
某 风温从上而入,风属阳,温化热,上焦近肺,肺气不得舒转,周行气阻,致身痛,脘闷,不饥,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医谓六经,辄投羌防,泄阳气,劫胃汁,温邪忌汗,何遽忘之。
杏仁 香豉 郁金 山栀 栝蒌皮 蜜炒橘红
叶 风温入肺,肺气不通,热渐内郁,如舌苔,头胀咳嗽,发疹,心中懊,脘中痞满,犹是气不舒展,邪欲结痹,宿有痰饮,不欲饮水,议栀豉合凉膈方法。
出栀皮 豆豉 杏仁 黄芩 栝蒌皮 枳实汁
郭 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胸痞,皆 郁之象,辛凉佐以微苦,手太阴主治。
黑山栀 香豉 杏仁 桑叶 栝蒌皮 郁金
秦(六三) 体质血虚,风温上受,滋清不应,气分燥也。议清其上。(风温化燥热)
石膏 生甘草 薄荷 桑叶 杏仁 连翘
又 照前方去连翘薄荷加陈蒌皮郁金栀皮
某 风火上郁,耳后结核,目眶痛。(少阳风火)
薄荷 牛蒡子 前胡 象贝 连翘 黑栀皮 赤芍 生甘草
某 风温热伏,更劫其阴,日轻夜重,烦扰不宁。(风温伤阴)
生地 阿胶 麦冬 白芍 炙草 蔗浆
马(三五) 风温热灼之后,津液未复,阳明脉络不旺,骨酸背楚,治以和补。
生黄 鲜生地 北沙参 玉竹 麦冬 归身 蜜丸
某 阴虚风湿,气从左升,桂枝汤加花粉杏仁。
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两阳熏灼,先伤上焦,种种变幻情状,不外手三阴为病薮。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当与辛凉轻剂,清解为先,大忌辛温消散,劫烁清津,太阴无肃化之权,救逆则有蔗汁庐根玉竹门冬之类也。苦寒沉降,损伤胃口,阳明顿失循序之司,救逆则有复脉建中之类。大凡此症,骤变则为痉厥,缓变则为虚劳,则主治之方,总以甘药为要,或兼寒或兼温,在人通变可也。(邵新甫)
某(二十) 脉数暮热,头痛腰疼,口燥,此属温邪。(温邪入肺)
连翘 淡豆豉 淡黄芩 黑山栀 杏仁 桔梗
某 温邪化热,肺痹喘急,消渴胸满,便溺不爽,肺与大肠见症。
淡黄芩 知母 鲜生地 阿胶 天冬 花粉
谢 积劳伤阳,卫疏,温邪上受,内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今气短胸满,病邪在上,大便泻出稀水,肺与大肠表里相应,亦由热迫下泄耳。用辛凉轻剂为稳。
杏仁 桔梗 香豉 橘红 枳壳 薄荷 连翘 茯苓
施 久患虚损,原寝食安舒,自服阴柔腻补,不但减食不寐,脘中常闷,渴欲饮凉,此口鼻吸入温邪,先干于肺,误补则邪愈炽,气机阻塞,弱质不敢开泄,援引轻扬肃上,兼以威喜丸,淡以和气,上焦得行,可进养胃法。
白沙参 苡仁 天花粉 桑叶 郁金 兼服威喜丸
王 温邪发热,津伤,口糜气秽。(温邪劫津)
卷心竹叶 嘉定花粉 知母 麦冬 金石斛 连翘
某 春温身热,六日不解,邪陷劫津,舌绛,骨节痛,以甘寒熄邪。
竹叶心 知母 花粉 滑石 生甘草 梨皮
丁 口鼻吸入热秽,肺先受邪,气痹不主宜通,其邪热由中及于募原,布散营卫,遂为寒热,既为邪踞,自然痞闷不饥,虽邪轻未为深害,留连不已,热蒸形消,所谓病伤,渐至于损而后已。(热伤胃津) 桂枝白虎汤。
又 气分之热稍平,日久胃津消乏,不饥不欲纳食,大忌香燥破气之药,以景岳玉女煎,多进可效,忌食辛辣肥腻自安,竹叶石膏东加鲜枸杞根皮。
杨 伏邪发热,烦渴,知饥无寐,乃胃津受伤所致,拟进竹叶石膏东加花粉。
叶 热伤气分,用甘寒方,白虎东加竹叶。
某 右脉未和,热多口渴。若再劫胃汁,怕有脘痞不饥之事,当清热生津,仍佐理痰,俟邪减便可再商。
麦冬 人参 石膏 知母 粳米 竹叶 半夏
叶(二八) 仲景云: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不寒瘅热,令人消烂肌肉,条例下不注方。但曰以饮食消息之,后贤谓甘寒生津,解烦热是矣。今脉数,舌紫渴饮,气分热邪未去,渐次转入血分,斯甘寒清气热中,必佐存阴,为法中之法。
生地 石膏 生甘草 知母 粳米 白芍 竹叶心
毛(六十) 温邪热入营中,心热闷,胁肋痛,平素痰火,与邪胶结,致米饮下咽皆胀,老年五液已涸,忌汗忌下。(热入心营)
生地 麦冬 杏仁 郁金汁 炒川贝 橘红
马 少阴伏邪,津液不腾,喉燥舌黑,不喜饮水,法当清解血中伏气,莫使液涸。
犀角 生地 丹皮 竹叶 元参 连翘
陈(妪) 热入膻中,夜烦无寐,心悸怔,舌绛而干,不嗜汤饮,乃营中之热,治在手经。
犀角 鲜生地 黑元参 连翘 石菖蒲 炒远志
又 鲜生地 元参 天冬 麦冬 竹叶 茯神 金箔
又 阳升风动,治以咸寒。
生地 阿胶 天冬 人参 川斛 茯神 麦冬
张 营络热,心震动,复脉汤去姜桂参加白芍。
陆(六九) 高年热病,八九日,舌燥烦渴,谵语,邪入心胞络中,深怕液涸神昏,当滋清去邪,兼进牛黄丸,驱热利窍。(热邪入心胞)
竹叶心 鲜生地 连翘心 元参 犀角 石菖蒲
胡 脉数,舌赤耳聋,胸闷,素有痰火,近日冬温,引动宿病,加以劳复,小溲不利,议治胞络之热。
鲜生地(五钱) 竹叶心(一钱) 丹参(一钱半) 元参(一钱半) 石菖蒲根(六分) 陈胆星(六分)
顾 温邪误表劫津,邪入胞络内闭,至宝丹。
王 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胞络中,震动君主,神明欲迷,弥漫之邪,攻之不解,清窍既蒙。络内亦痹,幼科不解,投以豁痰降火理气,毫无一效,忆平脉篇,清邪中上,肺位最高,既入胞络,气血交阻,逐秽利窍,须藉芳香,议用局方至宝丹。
施 温邪如疟,阴气先伤,苦辛再伤阳及胃,内风肆横,肢掣瘈瘲,邪闭心胞络中,痰潮神昏,乃热气蒸灼,无形无质,此消痰消食清火,竟走肠胃,与病情隔靴搔痒,速速与至宝丹三分,冷开水调服。若得神清,再商治法。
顾 饮酒又能纳谷,是内风主乎消烁,当春尽夏初,阳气弛张,遂致偏中于右,诊脉左弦且坚,肌腠隐约斑点,面色光亮而赤,舌胎灰黄,其中必夹伏温邪,所怕内闭神昏,治法以清络宣窍,勿以攻风劫痰,扶助温邪,平定廓清,冀其带病久延而已。
犀角 生地 元参 连翘心 郁金 小青叶 竹叶心 石菖蒲
又 目瞑舌缩,神昏如醉,邪入心胞络中,心神为蒙,谓之内闭,前案已经论及,温邪郁蒸,乃无形质,而医药都是形质气味,正如隔靴搔痒,近代喻嘉言,议谓芳香逐秽宣窍,颇为合理,绝症难挽,聊尽人工,至宝丹四丸,匀四服,凉开水,调化。
包 老年下虚,春温上受,痰潮昏谵,舌绛黄苔,面赤微痉,先清上焦。(热邪闭窍神昏)
天竺黄 金银花 竹叶心 连翘 竹沥
张 温邪自里而发,喉肿口渴,舌心灰滞,上焦热蒙,最怕窍闭昏痉,苦寒直降,攻其肠胃,与温邪上郁无涉。
连翘 黑栀皮 牛蒡子 杏仁 花粉 马勃 栝蒌皮 夏枯草 金汁 银花露
张 周岁内,未得谷味精华,温邪吸入,上焦先受,头面颐颔肿浮,邪与气血混处,刀针破伤经络,温邪内闭热壅,蔓延三焦,昏寐痰潮,舌刺卷缩,小溲点滴混浊,热气结锢在里。但膏连芩栀之属,药性直降,竟由胃达肠,而热气如烟如雾,原非形质可荡可扫,故牛黄产自牛腹,原从气血而成,混处气血之邪,藉此破其蕴结,是得效之因由也。夫温热时疠,上行气分,而渐及于血分,非如伤寒足六经,顺传经络者,大抵热气鸱张,必熏塞经络内窍,故昏躁皆里窍之欲闭,欲宣内闭,须得芳香,气血久郁,必致疡毒内攻,谨陈大意参末议,用紫雪丹三分,微温开水调服。
褚 温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为咳喘,继传膻中则呛血,乃心营肺卫受邪,然邪在上焦,壅遏阻气,必聚为热,痰臭呛渴,是欲内闭。惜不以河间三焦立法,或谓伤寒主六经,或谓肺痈专泄气血,致热无出路,胸突腹大,危期至速矣。即有对病药饵,气涌沸腾,势必涌吐无余,焉望有济,夫温热秽浊,填塞内窍,神识昏迷,胀闷欲绝者,须以芳香宣窍,佐牛黄金箔深入脏络,以搜锢闭之邪,今危笃若此,百中图一而已,紫雪丹。
陈 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所进寒凉消导,徒攻肠胃,毫无一效,痰乃热熏津液所化。膻中乃空灵之所,是用药之最难,至宝丹芳香,通其神明之窍,以驱热痰之结极是。但稚年受温邪,最易阴亏津耗,必兼滋清以理久伏温邪为正。
犀角 鲜生地 元参 连翘心 丹皮 石菖蒲 化服至宝丹
某 湿为渐热之气,迷雾鬲间,神机不发,三焦皆被邪侵,岂是小恙,视其舌伸缩如强,痰涎粘着,内闭之象已见,宣通膻中,望其少苏,无暇清至阴之热。至宝丹四分 石菖蒲金银花汤送下。
王(十八)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其热从阴而来,故能食,形瘦,脉数左盛,两月不解,治在血分。(热陷血分)
生鳖甲 青蒿 细生地 知母 丹皮 淡竹叶
许 温邪已入血分,舌赤音低,神呆潮热,即发斑疹,亦是血中热邪,误汗消食,必变昏厥。
犀角 细生地 元参 丹皮 郁金 石菖蒲
张 舌绛裂纹,面色枯槁,全无淖泽,形象畏冷,心中热焚,邪深竟入厥阴,正气已经虚极,勉拟仲景复脉汤,合乎邪少虚多治法。(热入厥阴) 复脉去人参生姜加甘蔗汁代水煎。
又 热病误投,表散消导,正气受伤,神昏舌强,势如燎原,前进复脉法,略有转机,宜遵前方,去桂加参,以扶正气为主,复脉汤去桂加人参甘蔗汁代水煎药。
又 进甘药颇安,奈阴液已涸,舌强音缩,抚之干板,较诸已前龈肉映血有间,小便欲解掣痛。犹是阴气欲绝,欲寐昏沉,午间烦燥,热深入阴之征,未能稳许愈期也。
生白芍 炙甘草 阿胶 鸡子黄 人参 生地 麦冬 炒麻仁
某 误下热陷于里,而成结胸,所以身不大热。但短气胸满烦躁,此皆邪热内燔,扰乱神明,内闭之象,棘手重恙,仿仲景泻心法,备参末议,再候明眼定裁。(误下热陷成结胸)
川连 黄芩 半夏 炮淡干姜 生姜 枳实
吴 神气如迷,不饥不食,乃苦辛消导发散,劫夺胃津所致,盖温邪手经为病,今世多以足六经主治,故致此。(误治伤胃津液)
细生地 竹叶心 麦冬 元参心 连翘心 郁金
王(妪) 温热十三日,舌黄,心中闷痛,初病手经,不当用足经方,老人怕其液涸,甘寒醒胃却热。
鲜生地 竹叶心 麦冬 郁金 川斛 菖蒲根
吴(十五) 近日天未寒冷,病虚气不收藏,所感之邪谓冬温,参苓益气,薄荷桔梗杏仁泄气,已属背谬,加补骨脂温涩肾脏,尤不通之极,自述夜寐深更, 有汗,稚年阴不充,阳易泄,论体质可却病。(冬温伤液)
桑叶 大沙参 玉竹 苡仁 生甘草 糯米汤煎药
陈(半岁) 冬温入肺,胶痰化热,因未纳谷之身,不可重药消痰通利。
炒麦冬 桑叶 大沙参 甜杏仁 地骨皮
某 脉数右大,烦渴舌绛,温邪,气血两伤,与玉女煎。(气血两伤)
生地 竹叶 石膏 知母 丹皮 甘草
陈(二三) 阴虚温邪,甘寒清上。(阴虚感温邪)
白沙参 甜杏仁 玉竹 冬桑叶 南花粉 生甘草
关 阴虚挟温邪,寒热不止,虽不宜发散消食,徒补亦属无益,拟进复脉汤法。
炙甘草 阿胶 生白芍 麦冬 炒生地 炒丹皮 青甘蔗汁煎
黄 体虚,温邪内伏,头汗淋漓,心腹窒塞,上热下冷,舌白烦渴,春阳升举为病,犹是冬令少藏所致,色脉参视,极当谨慎。
阿胶 生地 麦冬 生牡蛎 生白芍 茯苓
张(五五) 劳倦内伤,温邪外受,两月不愈,心中温温液液,津液无以上供,夜卧喉干燥,与复脉汤去姜桂参,三服后可加参。(劳倦感温阴液燥)
汪 劳倦更感温邪,阳升头痛,寒热战栗,冷汗邪虽外达,阳气亦泄致神倦欲眠,舌赤黄胎,口不知味,当以育阴除热为主,辛散苦降非宜,复脉汤去参姜桂麻加青甘蔗浆。
曹 脉促数,舌白不饥,寒热汗出,初起腹痛,脐右有形,乃久伤劳倦,复感温邪,今病两旬又六。微咳有痰,并不渴饮,寒来微微齿痉,此营卫二气大衰,恐延虚脱,议固卫阳,冀寒热得平。(劳倦感温营卫胃阳兼虚)
黄耆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牡蛎 南枣
陈 热病后,不饥能食,不寐,此胃气不和。(病退胃不和)
香豉 黑山栀 半夏 枳实 广皮白
华(五五) 口鼻受寒暄不正之气,过募原,扰胃系,寒热已罢,犹不饱不饥,舌边赤,中心黄,余邪未清。食入变酸,乃邪热不胜谷,以温胆和之,半曲温胆去甘草茯苓枳实,加郁金黑山栀。
林(氏) 腹满已久,非是暴症,近日面颔肿胀,牙关紧闭,先有寒热,随现是象,诊脉右搏数,左小,乃温邪触自口鼻,上焦先受,气血与热胶固,致清窍不利,倏有痹塞之变,理当先治新邪,况头面咽喉结邪,必辛凉轻剂以宣通。若药味重浊,徒攻肠胃矣。仿东垣普济消毒意。(热毒壅结上焦)
连翘 牛蒡子 马勃 射干 滑石 夏枯草 金银花露 金汁
席 脉左数,右缓弱,阳根未固,阴液渐涸,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数,晡刻自热,神烦呓语,夫温邪久伏少阴,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但今见症,阴分固有伏邪,真阳亦不肯收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不为上焦热阻,下焦根蒂自立,冀其烦躁热蒸渐缓。(阴虚邪伏)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 饮子煎法
又 晚诊,阴中伏邪,晡时而升,目赤羞明,舌绛而渴,与育阴清邪法。
生地炭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 犀角 石菖蒲
又 脉左数,右软,舌干苔白,小溲淋沥,吸气喘促,烦汗,肾阴不承,心神热灼蒙闭,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晚进周少川牛黄清心丸一服。
又 昨黄昏后,诊脉,较诸早上,左手数疾顿减,惟尺中垂而仍动,呓语不已。若有妄见,因思肾热乘心,膻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随进周少川牛黄丸一服,俾迷漫无质之热,暂可泄降,服后颇安,辰刻诊脉濡小,形质大衰,舌边色淡,下利稀水,夫救阴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上下交征,关闸欲撒,必以堵塞阳明为治,以阳明司阖,有关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
又 晚服照方加茯苓。
又 脉左沉数,右小数,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虚邪仍留阴分,议用清补。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 豆皮 糯稻根须
又 金匮麦门冬汤。
程(二八) 温热病,已伤少阴之阴,少壮阴未易复者,恰当夏令发泄,百益酒酿造有灰,辛热劫阴泄气,致形体颓然,药难见效,每日饵鸡距子生用,其汤饮用马料豆汤。(邪热兼酒热伤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重在冬不藏精也。盖烦劳多欲之人,阴精久耗,入春则里气大泄,木火内燃,强阳无制,燔燎之势,直从里发,始见必壮热烦冤,口干舌燥之候矣。故主治以存津液为第一,黄芩汤坚阴却邪,即此义也。再者在内之温邪欲发,在外之新邪又加,葱豉汤最为捷径,表分可以整肃,至于因循贻误,岂止一端,或因气燥津枯,或致阴伤液涸,先生用挽救诸法,如人参白虎汤,黄连阿胶汤,玉女煎,复脉法,申明条例甚详,余则治痉厥以甘药缓肝,昏闭用幽芳开窍,热痰之温胆,蓄血而论通瘀,井井有条,法真周到。(邵新甫)
徐评 细详诸案,俱是热邪误治入脏之坏症居多,时邪温热之症绝少。
某 大凡暑与热,乃地中之气,吸受致病,亦必伤人气分,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饥不欲食,不大便,皆气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义,然无形无质,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伤气分上焦闭郁)
杏仁 通草 象贝 栝蒌皮 白蔻 郁金汁
姚 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 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气结自胸及腹,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黄卷 马兜铃 射干 苡仁
范 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 石膏 炒半夏 黑栀皮 浓朴 竹茹
又 痰多咳呕,是暑郁在上,医家乱投沉降,所以无效。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郁金 香豉 黑山栀
王 舌白烦渴,心中胀闷,热邪内迫,气分阻闭,当治肺经,倘逆传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 郁金 滑石 黄芩 半夏 橘红 栝蒌皮
陈(四五) 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当午后阳升,烦喘更加,夫无形气病,医以重药推消,多见不效。
西瓜翠衣 活水芦根 杏仁 苡仁
又 酒客中虚,重镇攻消,清气愈伤,夫暑邪皆着气分,苟肺司清肃,则其邪不攻自罢,议仍以 廓清为法。若雨露从天下降,炎○ 自荡扫无余,威喜丸二钱十服。
某(二二) 身热,头胀脘闷,咳呛,此暑邪外袭于肺卫,当清上焦。
丝瓜叶(三钱) 大杏仁(三钱) 香薷(七分) 通草(一钱半) 飞滑石(三钱) 白蔻仁(五分)
陈 脉左劲,右濡,头痛脘闷,麻痹欲厥,舌白,此暑邪内中,蒙闭清空,成疟之象,平昔阴虚,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叶 连翘 飞滑石 野郁金汁 大杏仁 川贝母
龚(二四) 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叶 杏仁 郁金 滑石 香豉 山栀
张(四七) 三疟之邪在阴,未经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湿,水谷内聚亦湿,即湿多成五泄之谓,疮痍仅泄经隧湿邪,而里之湿邪未驱,长夏吸受暑邪,上蒙清空诸窍,咳嗽耳聋,的系新邪,非得与宿病同日而语。
连翘 飞滑石 嫩竹叶 荷叶边汁 桑叶 杏仁 象贝 黑山栀
程(三六) 暑风必挟湿,湿必伤于气分,断疟疮发,即湿邪内发之征,湿伏热蕴,致气壅塞咽底脘中,及至进谷无碍,二便通调,中下无病显然。
白通草 西瓜翠衣 活水芦根 苡仁
吴 连朝骤热,必有暑气内侵,头热目瞑,吸短神迷,此正虚邪痹,清补两难,先与益元散三四钱,用嫩竹叶心二钱,煎汤凉用三四小杯,常用绿豆煎汤服。
龚(六十)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惜乎专以陶书六经看病,仍是与风寒先表后里之药,致邪之在上,漫延结锢,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经,不须再辨其谬。经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经义以论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间法。
杏仁 栝蒌皮 半夏 姜汁 白蔻仁 石膏 知母 竹沥 秋露水煎。
又 脉神颇安,昨午发疹,先有寒战,盖此病起于湿热,当此无汗,肌腠气窒,至肤间皮脱如麸,犹未能全泄其邪,风疹再发,乃湿因战栗为解,一月以来病魔,而肌无膏泽,瘦削枯槁,古谓瘦人之病,虑涸其阴,阴液不充,补之以味,然腥 浊味,徒助上焦热痰,无益培阴养液,况宿滞未去,肠胃气尚窒钝,必淡薄调理,上气清爽,痰热不至复聚,从来三时热病,怕反复于病后之复,当此九仞,幸加意留神为上。
元参心 细生地 银花 知母 生甘草 川贝 丹皮 橘红(盐水炒) 竹沥 此煎药方,只用二剂可停,未大便时,用地冬汁膏,大便后,可用三才汤。
池 伏暑至深秋而发,头痛烦渴少寐。
薄荷 淡竹叶 杏仁 连翘 黄芩 石膏 赤芍 木通
张 病几一月,犹然耳聋,神识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此非伤寒暴感,皆夏秋间暑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之邪,当以轻剂清解三焦,奈何医者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烁,舌边赤,齿板燥裂血,邪留营中,有内闭瘈瘲 厥逆之变,况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里,当此阴伤日久,下之再犯亡阴之戒,从来头面,都是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此轻清清解,断断然也。议清上焦气血之壅为先,不投重剂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连翘心 元参 犀角 郁金 橘红(蜜水炒) 黑栀皮 川贝 鲜菖蒲根 加竹沥
又 昨进清上焦法,诸症虽然略减,而神识犹未清爽,总由病久阴液内耗,阳津外伤,聪明智慧之气,俱被浊气蒙蔽,所以子后午前稍清,他时皆不清明,以阳盛时,人身应之也。拟进局方至宝丹,藉其芳香,足以护阳逐邪,庶无内闭外脱之虞。至宝丹每服三分,灯心嫩竹叶汤送。
又 脉右缓大,左弱,面垢色已减,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为辛散温燥所伤,心营肺卫,悉受热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聋,清阳阻痹,九窍不利,首方宣解气血,继方芳香通窍,无形令其转旋,三焦自有专司,岂与俗医但晓邪滞攻击而已,今已获效,当与清养胃阴肺气,体素丰盛,阳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气降则上焦先受,试观霜露下垂,草木皆改容色,人在气交,法乎天地,兼参体质施治。
枇杷叶 炒黄川贝 橘红 郁金 茯苓 苡仁
王 暑风热气入肺,上热,痰喘嗽。(暑风伤肺)
石膏 连翘 竹叶 杏仁 桑皮 苡仁 橘红 生甘草
某(二五) 暑风外袭,肺卫气阻,头胀咳呛,畏风微热,防作肺疟。
丝瓜叶 大杏仁 香薷 桔梗 连翘 六一散
某 舌灰黄,头痛咳逆,左肢掣痛,此烦劳阳动,暑风乘虚袭入,最虑风动中厥。
鲜荷叶(三钱) 鲜莲子(五钱) 茯神(一钱半) 益元散(三钱) 川贝母(一钱半) 橘红(一钱)
杨(女) 暑热秽浊,阻塞肺部,气痹腹满,宜以轻可去实。
西瓜翠衣 白通草 活水芦根 生苡仁 临好,加入石膏末二钱。
周(二三) 暑风热,神呆。
鲜荷叶 苦丁茶 滑石 木通 杏仁 浓朴 广皮 白蔻仁
郁(二六) 暑热,头胀,咳喉痛。
鲜荷叶 杏仁 射干 橘红 桑皮 桔梗 木通 滑石
胡 不饥不食不便,此属胃病,乃暑热伤气所致,味变酸浊,热痰聚脘,苦辛自能泄降,非无据也。(暑热阻气中痞不运) 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
王 身热自汗,腹痛,大小便不利,脉虚,右大左小,暑热内闭,拟和表里法。
薄荷 枳实 黄芩 生白芍 竹叶心 黑山栀 通草 甘草
程(四二) 秽热由清窍入,直犯募原,初头痛肌胀,今不饥痞闷,以苦辛寒法。
杏仁 半夏 浓朴 橘红 竹叶 黄芩 滑石
又 脉虚,舌赤消渴,伏暑热气,过卫入营,治在手厥阴。
竹叶 犀角 生地 麦冬 元参
某(六一) 舌黄,脘闷,头胀,口渴,溺短,此吸受秽气所致。
飞滑石(三钱) 白蔻仁(七分) 杏仁(三钱) 浓朴(一钱半) 通草(一钱半) 广皮白(一钱半)
某(三三) 秽暑吸入,内结募原,脘闷腹痛,便泄不爽,法宜芳香逐秽,以疏中焦为主。
藿香梗 杏仁 浓朴 茯苓皮 半夏曲 广皮 香附 麦芽
杨 秋暑内烁,烦渴,喜得冷冻饮料,脉右小弱者,暑伤气分,脉必芤虚也。此非结胸症,宜辛寒以彻里邪。
石膏 知母 浓朴 杏仁 半夏 姜汁
沈(二三) 脉小色白,气分不足,兼之胃弱少食,闻秽浊要刮痧,阴柔之药,妨胃助浊,常以猪肚丸养胃,入夏令,热更伤气,每食远进生脉四君子汤一剂,恪守日服,可杜夏季客暑之侵,生脉四君子汤 长服猪肚丸。
卜(二八) 春夏必吞酸,肢痿麻木,此体虚不耐阳气升泄,乃热伤气分为病,宗东垣清暑益气之议。
人参 黄耆 白术 甘草 麦冬 五味 青皮 陈皮 泽泻 葛根 升麻 黄柏 归身 神曲
任(十六) 冲年真阴未长,逢长夏湿热交迫,斯气泄烦倦,当静坐凉爽,过月凉 至,炎○ 去,乃却病之期,与清暑益气之属,清暑益气汤。
徐(十四) 长夏湿热令行,肢起脓窠,烦倦不嗜食,此体质本怯,而湿与热邪,皆伤气分,当以注夏同参.用清暑益气法。
人参 白术 广皮 五味 麦冬 川连 黄柏 升麻 葛根 神曲 麦芽 谷芽
鲜荷叶汁泛丸。
施(四七) 以烦劳伤阳,交长夏发泄令加,见症都是气弱,亦热伤气也。烦渴有痰,先治其胃,盖阳明经脉,主乎束筋骨以流利机关耳。(烦劳伤暑胃虚) 金匮麦门冬汤。
吴 诊脉肝胆独大,尺中动数,先天素弱,水亏,木少滋荣,当春深长夏,天地气机泄越,身中烦倦食减,皆热伤元气所致,进以甘酸,充养胃阴,少俟秋肃天降,培植下焦,固纳为宜。
炒麦冬 木瓜 北沙参 生甘草 乌梅
程 暑久入营,夜寐不安,不饥微痞,阴虚体质,议理心营。(暑入心营)
鲜生地 元参 川连 银花 连翘 丹参
顾(十三) 阴虚遗热,小便淋沥,近日冒暑,初起寒热头痛,汗出不解,肌肉麻木,手足牵强,神昏如寐,成疟则轻,痉厥则重。
犀角 元参 小生地 连翘心 竹叶心 石菖蒲 滑石 化牛黄丸 二服
某 初病伏暑,伤于气分,微热渴饮,邪犯肺也失治邪张,逆走膻中遂舌绛缩,小便忽闭,鼻煤裂血,口疮耳聋神呆,由气分之邪热,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卫,心主营,营卫二气,昼夜行于经络之间,与邪相遇,或凉或热,今则入于络,津液被劫,必渐昏寐,所谓内闭外脱。
鲜生地 连翘 元参 犀角 石菖蒲 金银花
汪 暑风久入营络,微热忽凉,议用玉女煎。(暑风入营)
玉女煎去麦冬牛膝加丹皮竹叶。
金 热止,津津汗出,伏暑已解,只因病魔日久,平素积劳,形色脉象虚衰,深虑变病,今饮食未进,寤寐未宁,议以敛液补虚。(暑病久延伤液)
人参 茯神 麦冬 五味 炒白芍 块辰砂一两,绵裹同煎。
又 热久,胃汁被劫,不饥不便,亦病后常事耳。古人论病,必究寝食,今食未加餐难寐,神识未清,为病伤元气,而热病必消烁真阴,议用三才汤意。
人参 天冬 生地 麦冬 五味子
顾 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以养正辅之。(暑热深入劫阴)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某 暑湿热气,触入上焦孔窍,头胀脘闷不饥,腹痛恶心,延久不清,有疟痢之忧,医者不明三焦治法,混投发散消食,宜乎无效。(暑湿弥漫三焦)
杏仁 香豉 橘红 黑山栀 半夏 浓朴 滑石 黄芩
张 舌白罩灰黑,胸脘痞闷,潮热呕恶,烦渴汗出,自利,伏暑内发,三焦均受,然清理上中为要。
杏仁 滑石 黄芩 半夏 浓朴 橘红 黄连 郁金 通草
某(二六) 暑热郁遏,头胀脘痛,口渴溺短,当清三焦。
丝瓜叶 飞滑石 淡竹叶 茯苓皮 浓朴 藿香 广皮 通草
何 暑湿皆客邪也。原无质,故初起头胀胸满。但伤上焦气分耳。酒家少谷,胃气素薄,一派消导,杂以辛散苦寒,胃再伤残,在上湿热,延及中下,遂协热自利,三焦邪蒸,气冲塞填胸,躁乱口渴,瓜果下脘,格拒相斗,此中宫大伤,况进热饮略受,其为胃阳残惫,而邪结内踞可知矣。考暑门时风烦躁,清浊交乱者,昔贤每以来复丹五六十粒,转运清浊为先,攻补难施之际,望其效灵耳。来复丹。
吴 目黄脘闷,咽中不爽,呕逆,寒少热多,暑湿客气之伤,三焦不通,非风寒之症。
大竹叶 黄芩 杏仁 滑石 陈皮 浓朴 半夏 姜汁
又 暑湿热,皆气也。并酿蓄浊痰于胃,遂口甜腻滞不饥,议以宣气理痰。
川贝母 栝蒌皮 杏仁 黑山栀 泽泻 另用二贤散
某(四一) 诊脉弦,午后恶寒似热,不饥,溺涩短赤,暑热炎蒸,外袭肺卫,游行三焦,致气分窒痹而然。当用和法,宜薄滋味庶杜疟患。
杏仁 香薷 木通 飞滑石 茯苓 浓朴 白蔻仁 淡竹叶
又 照前方去香薷,加半夏。
杨(二八) 暑热必挟湿,吸气而受,先伤于上,故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
大凡暑热伤气,湿着阻气,肺主一身周行之气,位高,为手太阴经,据述病样,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为上焦受病显著,缘平素善饮,胃中湿热久伏,辛温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湿热,得燥热锢闭,下利稀水即协热下利,故黄连苦寒,每进必利甚者,苦寒以胜其辛热药味尚留于胃底也。然与初受之肺邪无当,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为味清凉,为肺之母气,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孙真人未诊先问,最不误事,再据主家说及病起两旬,从无汗泄。经云:暑当汗出勿止,气分窒塞日久,热侵入血中,咯痰带血,舌红赤,不甚渴饮,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热病之瘀热,留络而为遗毒,注腑肠而为洞利,便为束手无策,再论湿乃重浊之邪,热为熏蒸之气,热处湿中,蒸yin之气,上迫清窍,耳为失聪,不与少阳耳聋同例,青蒿减柴胡一等,亦是少阳本药,且大病如大敌,选药若选将,苟非慎重,鲜克有济,议三焦厘清治,从河间法。(初三日)
飞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黄竹茹 川通草 莹白金汁 金银花露
又 暮诊,诊脉后,腹胸肌腠,发现瘾疹,气分湿热,原有暗泄之机,早间所谈,余邪遗热,必兼解毒者为此,下午进药后,诊脉较大于早晨,神识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体扪之,热甚于早间,此阴分亦被热气蒸伤,瘦人虑其液涸,然痰咯不清,养阴药无往而非腻滞,议得早进清膈一剂,而三焦热秽之蓄,当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窍逐秽斯锢热可解,浊痰不粘,继此调理之方,清营分,滋胃汁,始可瞻顾,其宿垢欲去,犹在旬日之外,古人谓下不嫌迟,非臆说也。紫雪丹一钱六分。
知母 竹叶心 连翘心 炒川贝 竹沥 犀角 元参 金汁 银花露
又 一剂后用。
竹叶心 知母 绿豆皮 元参 鲜生地 金银花
又 一剂后,去银花绿豆皮,加人参麦冬。
又 初十申刻诊,经月时邪,脉形小数,小为病退,数为余热,故皮腠麸蜕,气血有流行之义,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机,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黄苔,热蒸既久,胃津阴液俱伤,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犹痛,咯痰浓浓,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夺,恐真阴更涸矣。此存阴为主,而清腑兼之,故乱进食物,便是助热,惟清淡之味,与病不悖,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闻,非臆说也。
细生地 元参心 知母 炒川贝 麦冬 地骨皮 银花露 竹沥
又 脉症如昨,仍议滋清阴分余热,佐清上脘热痰。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银花露加盐水炒橘红。
某 脉虚,伤暑,头重脘闷,跗酸。
丝瓜叶(三钱) 大杏仁(三钱) 六一散(三钱) 茯苓皮(三钱) 汉防己(一钱半) 绵茵陈(一钱) 细木通(一钱) 白蔻仁(五分)
某 中恶暑厥。(暑厥) 苍术白虎东加滑石。
王 暑邪寒热,舌白不渴,吐血,此名暑瘵重症。(暑瘵)
西瓜翠衣 竹叶心 青荷叶汁 杏仁 飞滑石 苡仁
万 暑邪不解,陷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最危之症。(暑邪入厥阴)
川连 黄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乌梅 人参 枳实
江 暑邪深入厥阴,舌缩,少腹坚满,声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危期至速,勉拟暑门酸苦泄热,辅正驱邪一法。
黄连 淡干姜 乌梅 生白芍 半夏 人参 枳实
某(十八) 劳伤挟暑,肺气受戕,咳血口干,先清暑热(暑兼血症)
鲜荷叶 白扁豆 大沙参 茯神 苡仁
朱(三二) 三伏中,阴气不生,阳气不潜,其头胀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湿热必先伤气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夜烦蒸,状如温疟,沐浴绕动血络,宿病得时邪而来。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也。
鲜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参 连翘 竹叶心 荷叶汁
王(三九) 虽是咳痰失血,然强能食,不知饥,目黄晡热,舌心黄,已现暑热客邪症象,此先宜清理肺胃,莫因久恙而投腻补。
杏仁 象贝母 郁金 川通草 桑叶 石膏 橘红 苡仁
又 晚服枇杷叶膏 早六味加阿胶麦冬。
又 阿胶 鸡子黄 小生地 麦冬 桑叶 炒黑丹皮
徐(三六) 劳伤挟暑,咳血不饥。
鲜荷叶汁(冲) 大沙参 生苡仁 六一散 绿豆皮 杏仁 橘红 白蔻仁
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yin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人身一小天地,内外相应,故暑病必挟湿者,即此义耳。前人有因动因静之分,或伤或中之候,以及入心入肝,为疟为痢,中痧霍乱,暴厥卒死,种种传变之原,各有精义可参,兹不重悉,想大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当此时候,更须防患于先,昔李笠翁记中所谓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病也必稀,此语最确,盖暑湿之伤,骤者在当时为患,缓者于秋后为伏气之疾,其候也。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有微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两三候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倘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伤寒,其势觉缓,比之疟疾,寒热又不分明,其变幻与伤寒无二,其愈期反觉缠绵。若表之汗不易彻,攻之便易溏泻,过清则肢冷呕恶,过燥则唇齿燥裂,每遇秋来,最多是症,求之古训,不载者多,独己任编名之曰秋时晚发,感症似疟,总当以感症之法治之,要知伏气为病,四时皆有。但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夫暑与湿,为熏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中,暑热从阳上熏,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脘痞呕恶,洞泄肢冷,棘手之候丛生,竟至溃败莫救矣。参先生用意,宗刘河间三焦论立法,认明暑湿二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脏性之阴阳,从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
或有所夹,又须通变,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温者从乎二陈汤,及正气散法,理营分知清补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黄,加入心之品,补者有三才复脉等方,又如湿热沉混之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之玉女法,开闭逐秽,与牛黄及至宝紫雪等剂,扶虚进参附,及两仪诸法,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运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骥芜词,高明教正。(邵新甫)
徐评 所列诸案,皆平素伏暑之症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绝少。若卒受之症,则当以香茹饮为主,不可不知也。此老治暑邪,能用轻清凉润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长。但暑邪深入,必有闷乱烦躁等症,近于霍乱,此则更有治法,至于病重症危,属热邪横逆,不但人参不可轻用,而桂附干姜服之,无不立毙,乃亦仿仲景伤寒坏症治法,轻于一试,当时不知有害与否,而耳食之徒,竟以为必用之药,名本于此老,我见死者甚多,伤心惨目,不得不归咎于作俑之人也。
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湿阻上焦肺不肃降)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浓朴
吴(五五) 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
大杏仁 金石斛 飞滑石 紫浓朴 活水芦根
孔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某(二九) 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湿温阻肺)
飞滑石 竹叶心 连翘 桔梗 射干 芦根
周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
李(三二) 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温乃化热之渐,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湿热秽气阻窍)
栝蒌皮 桔梗 黑山栀 香豉 枳壳 郁金 降香末
某 吸受秽邪,募原先病,呕逆,邪气分布,营卫皆受,遂热蒸头胀,身痛经旬,神识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饮,是气分窒塞,当以芳香通神,淡渗宣窍,俾秽湿浊气,由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 牛黄丸二丸。
吴 湿邪中伤之后,脾胃不醒,不饥口渴,议清养胃津为稳。(湿热伤胃津)
鲜省头草 知母 川斛 苡仁 炒麦冬
张(妪) 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于经络,身痛,自利发热。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脉来小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心胞络,以致神昏,四肢不暖。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湿温邪入心胞)
犀角 连翘心 元参 石菖蒲 金银花 野赤豆皮 煎送至宝丹。
蔡 阳虚挟湿,邪热内陷,所以神识如蒙,议用泻心法。(湿热内陷)
人参 生干姜 黄芩 川连 枳实 生白芍
张(六一) 此湿蕴气中,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试以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概可推求其理矣。(湿郁脾阳)
半夏(醋炒) 茯苓 川连 浓朴 通草汤煎。
周 湿伤脾阳,腹膨,小溲不利。
茅术 浓朴 茯苓 泽泻 猪苓 秦皮
又 五苓散。
又 二术膏。
范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黄稍退,而神倦不语,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经言脾窍在舌。邪滞窍必少灵,以致语言欲謇,必当分利,佐辛香以默运坤阳,是太阴里症之法。
生于术(三钱) 浓朴(五分) 茯苓(三钱) 草果仁(七分) 木瓜(五分) 泽泻(五分)
又 身体稍稍转动,语謇神呆,犹是气机未为灵转,色脉非是有余,而湿为阴邪,不徒偏寒偏热已也。
生于术 茯苓 苡仁 郁金 炒远志 石菖蒲汁
又 脾胃不醒,皆从前湿蒸之累,气升咳痰,参药缓进。
炒黄川贝 茯苓 苡仁 郁金 地骨皮 淡竹叶
又 湿滞于中,气蒸于上,失降不得寐,口数白疳,仍不渴饮,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
生于术(五钱) 苡仁(三钱) 寒水石(一钱半) 桔梗(七分)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广皮白(一钱半)
曹(三十) 肠胃属腑,湿久生热,气阻不爽,仍以通为法。(湿阻中焦阳气)
生于术 川黄连 浓朴 淡生姜渣 广皮白 酒煨大黄水法丸,服三钱。
李(四五) 脉小涩,痰多上涌,食入脘阻,大便不爽,上秋至今夏不愈,自述饥饱失和,曾病黄胆,以湿伤气痹主治。
大杏仁 苡仁 半夏 姜汁 茯苓 橘红 郁金 香豉
俞(五五) 酒湿郁伤,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辛苦寒。小川连 半夏 姜汁 枳实 茯苓 香豉
某(五九) 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
绵茵陈(三钱) 生白术(一钱) 寒水石(三钱) 飞滑石(三钱) 桂枝木(一钱) 茯苓皮(三钱) 木猪苓(三钱) 泽泻(一钱)
李 酒客中虚,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水谷不运,中焦之湿内聚,治法不以宣通经腑,致湿阻气分,郁而为热,自脾胃不主运通,水湿横渍于脉腠之间,二便不爽,湿热浊气。交扭混乱,前辈治中满,必曰分消,此分字,明明谓分解之义。但乱药既多,不能去病,就是脾胃受伤于药,蔓延腿肢,肿极且痛,病深路远,药必从喉入胃,然后四布,病所未得药益,清阳先已受伤,此汤药难以进商也。议用丹溪小温中丸三钱,专以疏利肠中,取其不致流散诸经,亦一理也。小温中丸八服。
某(三六) 阳微体质,湿痰内聚,便溏脘闷,肌麻舌干,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
金石斛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钩藤 白蒺藜
张 脉右缓,湿着阻气。
浓朴 广皮 煨草果 炒楂肉 藿香梗 炒神曲
某(二二) 不耐烦劳是本虚,脘闷便泄属湿邪,先治湿,后治本。
藿香梗 广皮 茯苓 大腹皮 浓朴 谷芽
陆 湿滞如痞。
山茵陈 草果仁 茯苓皮 大腹皮绒 浓朴 广皮 猪苓 泽泻
汪(三三) 舌黄脘闷,秽湿内着,气机不宣,如久酿蒸,必化热气,即有身热之累。
杏仁 藿香 茯苓皮 滑石 浓朴 广皮白
某 阅病源,皆湿热内停之象,当去湿清热为主,至于药酒,蕴湿助热,尤当永戒。
生白术 赤小豆皮 绵茵陈 黄柏 茯苓 泽泻
某 脉濡,头胀,胸身重着而痛,寒热微呕,此湿阻气分。
浓朴 杏仁 白蔻仁 木通 茯苓皮 大腹皮 滑石 竹叶
某 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阻,热从湿下蒸逼,不饥不食,目黄舌白,气分之结。
浓朴 杏仁 广皮 茯苓 半夏 姜汁
某 脉缓,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此水谷之气不运,湿复阻气,郁而成病,仍议宣通气分,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
黄芩 滑石 茯苓皮 大腹皮 白蔻仁 通草 猪苓
方(四四) 形质颓然,脉迟小涩,不食不寐,腹痛,大便窒痹,平昔嗜酒,少谷中虚,湿结阳伤。寒湿浊阴鸠聚为痛。
炒黑生附子 炒黑川椒 生淡干姜 葱白 调入猪胆汁(一枚)
王(二五) 冷湿损阳,经络拘束,形寒酒客少谷,劳力所致。
桂枝 淡干姜 熟附子 生白术
莫(五十) 今年夏四月,寒热不饥,是时令潮 气蒸,内应脾胃,夫湿属阴晦,必伤阳气,吞酸形寒,乏阳营运,议鼓运转旋脾胃一法,苓姜术桂汤。
某(十六) 地中湿气,自足先肿,湿属阴邪,阳不易复,畏寒,筋骨犹牵强无力,以金匮苓姜术桂汤。
陈(五一) 浊凝,气结有形,酒肉挟湿。
荜茇 生香附汁 木香 草果 茯苓 广皮白
江 脉缓,脐上痛,腹微膨,便稀,溺短不爽,此乃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宗古人导湿分消。用桂苓散方。
生茅术 官桂 茯苓 浓朴 广皮白 飞滑石 猪苓 泽泻 炒楂肉
林(五二) 中年清阳日薄,忽然脘中痞闷,乃清阳不自转旋,酒肉湿浊之气,得以凝聚矣。过饮溏泻。湿伤脾胃,胃阳微,仲景法,以轻剂宣通其阳。若投破气开降,最伤阳气,有格拒之害,苓桂术甘汤。
严(三一) 胸满不饥,是阳不营运,嗜酒必挟湿凝阻其气,久则三焦皆闭,用半硫丸,二便已通,议治上焦之阳,苓桂术甘汤。
王(六二) 病患述病中浓味无忌,肠胃滞虽下,而留湿未解,湿重浊,令气下坠于肛,肛坠痛不已,胃不喜食,阳明失阖,舌上有白腐形色,议劫肠胃之湿。
生茅术 人参 浓朴 广皮 炮姜灰 生炒黑附子
胡(二十) 受湿患疮,久疮阳乏气泄,半年淹淹无力,食少,嗳噫难化,此脾胃病,法以运中阳为要。
茯苓 桂枝 生于术 炙草 苡仁 生姜
汪 夏令脾胃司气,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湿气上干,食味重浊少运,所谓湿胜成五泄也。古云寒伤形,热伤气,芒种夏至,天渐热,宜益气分以充脾胃,此夏三月,必有康健之理,补中益气汤。
某(五十) 秽湿邪吸受,由募原分布三焦,升降失司,脘腹胀闷,大便不爽,当用正气散法。(湿邪弥漫三焦)
藿香梗 浓朴 杏仁 广皮白 茯苓皮 神曲 麦芽 绵茵陈
蔡 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血症谛也。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弥漫,以致神 昏,乃诸窍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夯医犹然以滋味呆钝滞药。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议用甘露饮法。猪苓 浙茯苓 寒水石 晚蚕砂 皂荚子(去皮)
某(十四) 脘闷,便溏,身痛,脉象模糊,此属湿蕴三焦。
浓朴 广皮 藿香梗 茯苓皮 大豆黄卷 木防己 川通草 苡仁 牛 向年积聚,误服燥热诸药,频与清夺推陈致新乃安,身处江南湿热之乡,饮啖仍用山右 浓重之味,留热由肠升膈,三焦不消,议攻无形之热,清心凉膈去芒硝加菖蒲。
韩(三一) 冷酒水湿伤中,上呕食,下泄脂液,阳气伤极,再加浮肿作胀则危。(酒湿伤阳郁生胃痈)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于术 生白芍 生姜
又 酒湿类聚,例以分利,诊脉微,阳气已败,湿壅生热至胃痈脓,清热则阳亡即死,术苓运中祛湿,佐附迅走气分,亦治湿一法。
茯苓 熟附子 生白术 左牡蛎 泽泻 车前子
庞(四四) 湿久脾阳消乏,中年未育子,肾真亦惫,仿安肾丸法。(阳衰湿伤脾肾)
鹿茸 胡芦巴 附子 韭子 赤石脂 补骨脂 真茅术 茯苓 菟丝子 大茴香
张(五四) 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
生白术 附子 干姜 茯苓
某(三八) 舌白身痛,足跗浮肿,从太溪穴水流如注,此湿邪伏于足少阴,当用温蒸阳气为主。
鹿茸 淡附子 草果 菟丝子 茯苓
杨 厥阴为病,必错杂不一,疟痢之后,肝脏必虚,发症左胁有痞,腹中块 外坚,胁下每常汨汨有声,恶虚就实,常有寒热,胃中不知饥,而又嘈杂吞酸,脉长而数,显然厥阴阳明湿热下渗前阴,阳缩而为湿热症也。议用升发阳明胃气,渗泄厥阴湿热,其症自愈。(肝胃湿热)
苍术 半夏 茯苓 橘红 通草 当归 柏子仁 沙蒺藜 川楝子 茴香 即丸方。
浦(氏) 胸膈迷漫,胃痛呕食,肢节屈曲处冷痛,经落后,来时周身腰脊不舒,脉弦沉,痛即便溏,此湿郁阻闭,气血不行,用药先须断酒。(湿郁肢节冷痛)
生茅术 炮黑川乌 姜汁 白芥子 浓朴 广皮 荜茇 茯苓
徐 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湿热入经络为痹)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连翘 山栀 苡仁 野赤豆皮
某(四七) 风暑湿浑杂,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右肢若废,法当通阳驱邪。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浓朴(一钱) 半夏(一钱半) 汉防己(一钱半) 白蒺藜(二钱)
某 汗多身痛,自利,小溲全无,胸腹白疹,此风湿伤于气分,医用血分凉药,希冀热缓,殊不知 湿郁在脉为痛,湿家本有汗不解。(湿郁经脉痛)
苡仁 竹叶 白蔻仁 滑石 茯苓 川通草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然雾露雨湿,亦必由地气上升而致。若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皆成燥症矣。何湿之有,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着于肌躯者也。此虽未必即入于脏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当察其兼症。若兼风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言外受之湿也。然水流湿,火就燥,有同气相感之理,如其人饮食不节,脾家有湿,脾主肌肉四肢,则外感肌躯之湿,亦渐次入于脏腑矣。亦有外不受湿,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人身若一小天地,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泄之,亦犹低 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总之肾阳充旺,脾土健运,自无寒湿诸症,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自无湿火湿热暑湿诸症。若夫失治变幻,则有肿胀黄胆泄泻淋闭痰饮等类,俱于各门兼参之可也。(华岫云)
徐评 方案重复,令阅者生厌,编书者意欲何为,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惟健脾消痰培土之方未备,则于固本之法,犹有缺耳。
某 脉右数大,议清气分中燥热。(气分热)
桑叶 杏仁 大沙参 象贝母 香豉 黑栀皮 卞 夏热秋燥致伤,都因阴分不足。(肺胃津液虚) 冬桑叶 玉竹 生甘草 白沙参 生扁豆 地骨皮 麦冬 花粉
某 燥火上郁,龈胀咽痛,当辛凉清上。(火郁上焦)
薄荷梗 连翘壳 生甘草 黑栀皮 桔梗 绿豆皮
王(六七) 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阳气过动,致五液皆涸而为燥,冬月无妨,夏月深处林壑,心境凝然,可以延年。(心阳过动伤液) 每早服牛乳一杯。
陈 秋燥复伤,宿恙再发,未可补涩,姑与甘药养胃。(胃阴虚)
麦冬 玉竹 北沙参 生甘草 茯神 糯稻根须
某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为定评,今阳明胃腑之虚,因久病呕逆,投以辛耗破气,津液劫伤,胃气不主下行,致肠中传送失司。经云:六腑以通为补,半月小效,全在一通补工夫,岂徒理燥而已,议甘寒清补胃阴。
鲜生地 天冬 人参 甜梨肉 生白蜜
张 脉数虚,舌红口渴,上 干涸,腹热不饥,此津液被劫,阴不上承,心下温温液液,用炙甘草汤。(热劫阴液)
炙甘草 阿胶 生地 麦冬 人参 麻仁
某(氏) 心中烦热,正值经来,而热渴不已。若清肺气大谬,用复脉法。
炙甘草 生地 阿胶 麦冬 枣仁 蔗浆
某 阳津阴液重伤,余热淹留不解,临晚潮热,舌色若赭,频饮救亢阳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脉俱虚,难投白虎,议以仲景复脉一法,为邪少虚多,使少阴厥阴二脏之阴少苏,冀得胃关复振,因左关尺空数不藏,非久延所宜耳。
人参 生地 阿胶 麦冬 炙草 桂枝 生姜 大枣
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其法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喻氏清燥救肺汤,及先生用玉竹门冬桑叶薄荷梨皮甘草之类是也。内伤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剂所致,病从下焦阴分先起,其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补地黄丸,六味丸之类是也。要知是症大忌者苦涩,最喜者甘柔。若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下病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噫膈之萌,总由此致。大凡津液结而为患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而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古之滋燥养营汤,润肠丸,五仁汤,琼玉膏,一 丹,牛羊乳汁等法,各有专司也。(邵新甫)
徐评 有因风而燥,当兼治风案中未备。
朱 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复。(疠邪入膻渐干心胞)
犀角 连翘 生地 玄参 菖蒲 郁金 银花 金汁
姚 疫毒,口糜丹疹,喉哑,治在上焦。
犀角 鲜生地 玄参 连翘 石菖蒲 银花 金汁 至宝丹
谭 口鼻吸入秽浊,自肺系渐干心胞络,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窍闭神昏之象,疫毒传染之症。不与风寒停滞同法。
玄参 连翘 郁金 银花 石菖蒲 靛叶 射干 牛蒡 冲入真白金汁一杯
杨 吸入疫疠,三焦皆受,久则血分渐瘀,愈结愈热,当以咸苦之制,仍是轻扬理上,仿古大制小用之意。
玄参 西瓜翠衣 金银花露 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莹白金汁
金(氏) 人静则神昏,疠邪竟入膻,王先生方甚妙,愚意兼以芳香宣窍逐秽。(至宝丹)
疫疠一症,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伤寒六经,可表可下,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者,重涤秽也。及其传变,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是以邪在上焦者,为喉哑,为口糜。若逆传膻中者,为神昏舌绛,为喉痛丹疹,今观先生立方,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窍逐秽,如犀角菖蒲银花郁金等类,兼进至宝丹,从表透里,以有灵之物,内通心窍,搜剔幽隐,通者通,镇者镇。若邪入营中,三焦相溷,热愈结,邪愈深者,理宜咸苦大制之法,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玄参金银花露金汁栝蒌皮,轻扬理上,所谓仿古法而不泥其法者也。考是症,惟张景岳喻嘉言吴又可论之最详,然宗张喻二氏,恐有遗邪留患。若宗吴氏,又恐邪去正伤,惟在临症权衡,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方不愧为良医矣。(邹滋九)
徐评 治时疫不外此等方。若疠疫则一时传染恶毒,非用通灵金石之品,虔制数种,随症施用,不能奏效也。
张 伏气热蕴三焦,心凛热发,烦渴,遍体赤,夜躁不寐,两脉数搏。(三焦伏热)
羚羊角 犀角 连翘心 玄参心 鲜生地 金银花 花粉 石菖蒲
又 寒热,必有形象攻触,及于胃脘之下,口渴,喜饮暖汤, 已发现,病不肯退,此邪气久伏厥阴之界矣。
桂枝 川连 黄芩 花粉 牡蛎 枳实
严 湿温杂受,身发斑疹,饮水渴不解,夜烦不成寐,病中强食,反助邪威,议用凉膈疏斑方法。(湿温)
连翘 薄荷 杏仁 郁金 枳实汁 炒牛蒡 山栀 石膏
又 舌边赤,昏谵,早轻夜重,斑疹隐约,是温湿已入血络,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渐至结闭,为昏痉之危,苦味沉寒,竟入中焦,消导辛温,徒劫胃汁,皆温邪大禁,议清疏血分轻剂以透斑,更参入芳香逐秽,以开内窍,近代喻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参 连翘 银花 石菖蒲 先煎至六分,后和入雪白金汁一杯,临服研入周少川牛黄丸一丸。
江 温邪发疹,湿热内蕴,便闭不通,先开上焦。
杏仁 苏子 栝蒌皮 紫菀 山栀
某 风温发痧。(风温)
薄荷 连翘 杏仁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
某 风温发疹。
薄荷 赤芍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
费 暴寒骤加,伏热更炽,邪郁则气血壅遏,痧疹不肯外达,痰气交阻,神迷喘促,渐入心胞络中,有内闭外脱之忧,热注下迫,自利粘腻不爽,法当开其结闭,消毒解其膻中之壅,必得神清,方保无变。(热邪入胞络)
连翘心 飞滑石 石菖蒲 炒金银花 射干 通草 煎化牛黄丸一丸。
朱(十二) 痧后痰多,咳嗽气急。(湿热郁肺)
芦根(一两) 杏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飞滑石(一钱半) 桑皮(八分) 通草(一钱)
某 痧后伏火未清,内热身痛。(痧后阴伤)
玉竹 白沙参 地骨皮 川斛 麦冬 生甘草
某 痧后热不止,阴伤。
生白芍 炙甘草 生扁豆 炒麦冬 川斛 谷芽
章 凉风外袭,伏热内蒸,秋金主令,内应乎肺,喘咳身热,始而昼热,继而暮热,自气分渐及血分,龈肉紫而肌垒发疹,辛寒清散为是。(外寒内热)
薄荷 连翘 石膏 淡竹叶 杏仁 桑皮 苡仁
吴 病在暴冷而发,肌表头面不透,是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病主卫,卫气分两解为是。
麻黄 石膏 牛蒡子 枳壳汁 杏仁 射干 桔梗 生甘草
尹 环口燥裂而痛,头面身半以上,发出瘾疹赤纹,乃阳明血热,久蕴成毒,瘦人偏热,颇有是症,何谓医人不识。(阳明血热) 犀角地黄汤。
江 温邪自利,瘾疹。(温邪内陷)
黄芩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香豉 薄荷 杏仁 橘红 通草
李(二七) 发瘰热肿,独现正面,每遇九十月大发,五六月渐愈,七八年来如是,因思夏令,阳气宣越。营卫流行无间,秋冬气凛外薄,气血凝滞,此湿热漫无发泄,乃少阳木火之郁,及阳明蕴蒸之湿,故上焦尤甚耳。法以辛凉,佐以苦寒,俾阳分郁热得疏,庶几发作势缓。(胆火胃湿郁蒸)
夏枯草 鲜菊叶 苦丁茶 鲜荷叶边 羚羊角 黑栀皮 郁金 苡仁
唐(四五) 麻木忽高肿发瘰,必有风湿袭入皮膜,乃躯壳病,昔人每以宣行通剂。(风湿)
片姜黄 羚羊角 川桂枝 抚芎 半夏 白芥子
某(十九) 风块瘙痒,咳嗽腹痛,邪着表里,当用双和。
牛蒡子 杏仁 连翘 桔梗 桑枝 象贝母 煎药送通圣丸。
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色紫成片者为重,色黑者为凶,色青者为不治,盖有诸内而 形诸外,可决其脏腑之安危,邪正之胜负也。殆伤寒瘟疫诸症,失于宣解,邪蕴于胃腑,而走入营中,每有是患耳。考方书之治,其法不一,大抵由失表而致者,当求之汗,失下而致者,必取乎攻,火甚清之,毒甚化之,营气不足者,助其虚而和之,托之,至于阴 一说,见象甚微。若必指定些些之 点为阴,犹恐不能无误,想前人此例,无非觉后人勿执见 为 实热之义也。吾故曰,必参之脉象及兼证方妥,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须知出要周匀,没宜徐缓,不外乎太阴阳明之患,故缪氏专以肺胃论 治为精也。若先生之法,本乎四气,随其时令之胜复,酌以辛凉辛胜,及甘寒苦寒咸寒淡 渗等法而治之,凡吾幼科诸友,于此尤当究心焉。(邵新甫)
汪(五八) 宿哮久矣不发,心悸震动,似乎懊 之象,此属痰火,治以宣通郁遏,勿徒呆补。(痰火)
半夏 川连 石菖蒲 蛤粉 枳实 茯苓 川郁金 橘红 竹沥姜汁法丸。
刘 痰火郁遏,气滞,吸烟上热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古称痰因气滞热郁,治当清热理气为先。
川连 白术 枳实 浓朴 茯苓 半夏 淡姜汤泛丸。
沈(三四) 痰火久嗽,海蛤丸。
张(妪) 痰火风眩晕,防仆跌。明天麻 炒半夏 茯苓 橘红 羚羊角 钩藤 竹沥
陈(妪) 老年痰火咳逆,痰有秽气。
芦根 苡仁 桃仁 丝瓜子 葶苈 大枣
又 下虚不纳,浊泛呕逆,痰秽气。
熟地炭 紫衣胡桃肉 炒杞子 炒牛膝 川斛 茯神
某 夏至节,两关脉弦长,五火燔燎,而肝阳胃阳尤甚,动怒抽掣为肝病,食辛香浓味即病至。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顷刻可扫除,惟静养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发之势必缓,由渐加功议药,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连 郁金 山栀 北秦皮 牛黄 胆星 橘红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 方诸水法丸,竹叶灯心汤送。
何(妪) 诊脉右关弦滑,痰多,舌干微强,语言似謇,盖因痰火上蒙,津液不得上承,高年颇虑风痱。宜清上宣通,勿进刚燥及腻滞之药。
半夏 金石斛 橘红 黑山栀 茯苓 郁金 生甘草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张 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痰热内闭神昏)
半夏 石菖蒲 桔梗 枳实 郁金 橘红 竹沥 姜汁
某 郁痰。(郁痰)
半夏曲 郁金 石菖蒲 明天麻 白蒺藜 橘红 茯苓 钩藤 陶 脉左弦坚搏,痰多,食不易运,此郁虑已甚,肝侮脾胃,有年最宜开怀,不致延及噎膈。
半夏 姜汁 茯苓 杏仁 郁金 橘红
又 脉如前,痰气未降,前方去杏仁加白芥子。
金(四六) 湿热内蒸,痰火日伙,根本渐怯,阳泄为汗,阴泄遗浊,酒客喜于爽口食物,医药中滋腻补方,决不适用也。(湿热蒸痰)猪肚丸方。
叶 久寓南土,水谷之湿,蒸热聚痰,脉沉弦,目黄,肢末易有疮疾,皆湿热盛,致气隧不得流畅。法当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辈痰因热起,清热为要。
生茅术 黄柏 栝蒌实 山栀 莱菔子 川连 半夏 浓朴 橘红 竹沥姜汁丸。
某 病后,浓味蒸痰。
风化硝 栝蒌仁霜 枳实 郁金 生茯苓 姜汁炒山栀 竹沥法丸。
汪 脉胀,湿阻热痰。
半夏 茯苓 黑山栀 橘红 制蒺藜 远志 降香
徐 阳动内风,用滋养肝肾阴药,壮水和阳,亦属近理,夏季脾胃主司,肝胆火风,易于贯膈犯中,中土受木火之侮,阳明脉衰,痰多,经脉不利矣。议清少阳郁热,使中宫自安。若畏虚滋腻。上中愈实,下焦愈虚,二陈去甘草加金斛桑叶丹皮。(木火犯中胃虚生痰)
又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安舒,议少阳阳明同治。
羚羊角 连翘 广皮 炒半夏曲 黑山栀皮 香豉
又 脉两手已和,惟烦动恍惚欲晕,议用静药,益阴和阳。
人参 熟地 天冬 金箔
汪 痰火上盛,肾气少摄,朝用通摄下焦,暮服清肃上焦方法。(肝肾虚上有痰火)
羚羊角 半夏 茯苓 橘红 黑栀皮 郁金 苦丁茶煎汤法丸暮服
熟地 淡苁蓉 杞子 五味 牛膝 茯苓 远志 线胶 蜜丸,早服。
曹(五一) 色鲜明,属上有痰饮,盖上实则下虚,半百年岁,未得种玉,诊得脉左小不静,右部弦滑,法当清肺胃之热痰,益肾肝之精血,仿曼倩卫生方法。
燕窝胶 甜梨膏 人参 黄耆 麦冬 山药 茯苓 于术 黄节 黑节 鹿尾胶 羊内肾 淡苁蓉 故纸(胡桃蒸) 青盐
芮 向来痰多食少,而参术服饵未合,此 质为阳,不受温热刚燥之剂,上年冬季温暖,入春痰愈多,体中微倦,由乎藏聚未固,春气自地升举之征,法当摄肾固真,乃治痰之本,方为有益。(肾虚痰多)
熟地 茯苓 补骨脂 胡桃肉 杞子 五味 牛膝 远志 车前 蜜丸。
痰症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阴虚劳症,龙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浓。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津液,其余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与气一时壅闭咽喉者,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余皆当治其本,故古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观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开郁清火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湿因热者,则用燥湿清热,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肾虚而生痰者,则纯乎镇摄固补,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湿者,更当于痰饮门兼参而治之。(华岫云)
徐评 所列方案,皆治肺胃浮痰之药。若透经入络,盘踞脏腑,及三焦隐处之老痰,尚有峻厉制炼之方,此等方不能奏效也。
某(六一) 高年卫阳式微,寒邪外侵,引动饮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云:治饮不治咳,当以温药通和 之。(外寒引动宿饮上逆)
杏仁(三钱) 粗桂枝(一钱) 淡干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聋鸣响,是水亏木火蒙窍,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但今咳聋,喉下有痰音,胁痛。卧着气冲,乃冲阳升而痰饮泛,脉浮,当此骤冷,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 当午时服。
某(二一) 新凉外束,肺受寒冷,气馁不降,宿饮上干,而病发矣。法当暧护背心,宿病可却。
淡生姜粉 半夏 蛤蜊粉 茯苓 桂枝木 苡仁煎汤。
某(五十) 背寒咳逆,此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属饮象,先当辛通饮邪,以降肺气。(饮上逆肺气不降)
鲜枇杷叶 杏仁 茯苓 橘红 生姜 半夏
某(五二) 脉右大弦,气喘,咳唾浊沫,不能着枕,喜饮汤水,遇寒病发,此属饮邪留于肺卫,如见咳,投以清润,愈投愈剧矣。
葶苈子 山东大枣
徐(氏) 痰饮上吐,喘不得卧,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壅滞不能着右,议用宣通,开气分方法。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妪)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熏灼不休,络血上沸。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
白芍 炙草
方(氏) 冷暖失和,饮泛气逆,为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冲呛,议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施(四七) 劳烦太甚胃阳受伤,外卫单薄,怯寒畏冷,食物少运痰饮内起,气阻浊凝胸背皆痛,辛甘理阳已效,当此长夏,脾胃主令,崇其生气,体旺病可全好。(脾胃阳虚) 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黄(三四) 身居沿海,氛瘴雾露客邪,侵入清阳,阳伤畏寒,久嗽病患不知却病护身,犹然用力承办。里结饮邪,沉痼不却病,茯苓桂枝汤。
胡(四六) 脉沉而微,微则阳气不足,沉乃寒水阴凝,心痛怔忡,渐及两胁下坠,由阳衰不主营运,痰饮聚气欲阻,致痛之来,其心震之谓,亦如波撼岳阳之义,议用外台茯苓饮合桂苓方。
人参 茯苓 半夏 枳实 桂枝 姜汁
白(二六) 脉沉小弦,为阴浊饮邪, 质阳不充旺,胸中清气不得舒展旷达,偶触入寒冷,或误进寒物饮邪暴冷,凝结胸痞,当平日食物,忌用酒肉腥浊,便清阳流行,常服仲景苓桂术甘汤百剂。若病来因冷,即服大顺散。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脉带弦,平素有饮,为阳气不足之体,年纪渐多,防有风痹,此酒肉宜少用,劳怒当深戒矣。议外台茯苓饮方。
人参 茯苓 广皮 枳实 半夏 金石斛
朱(四九) 烦劳太过,阳伤,痰饮日聚,阳跷脉空,寤不成寐卫阳失护,毛发自坠,乃日就其衰夺矣。初进通饮浊以苏阳,接服外台茯苓饮。
吴(氏) 脉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呕,四肢牵强,此饮邪内结,议通阳气。
桂枝 茯苓 半夏 姜汁 炙草 大枣
某 眩晕恶心胸脘不爽,脉右弦左弱,面色红亮,此乃痰饮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红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姜汁
尤 口中味淡,是胃阳虚,夫浊饮下降痛缓,向有饮湿为患。若不急进温通理阳,浊饮必致复聚,议大半夏汤法。
人参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汁
张(二七) 酒客谷少中虚,常进疏散表药,外卫之阳亦伤,其痰饮发时,胸中痞塞,自述或饥遇冷病来,其为阳气受病何疑,不必见痰搜逐。但护中焦脾胃,使阳气健运不息,阴浊痰涎,焉有窃踞之理。(脾阳不运)
生于术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泽泻 姜枣汤法丸。
王(三二) 脉沉为痰饮,是阳气不足,浊阴欲蔽,当以理脾为先,俾中阳默运,即仲景外饮治脾之意。
苓桂术甘加半夏陈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饮象而何,宜宣温药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干姜 粗桂枝 茯苓 浓朴 炙草
某 食后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声,手麻胁痛,心烦,耳目昏眩,是气不流行,痰饮内聚中焦,用桂苓丸,竹沥姜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炙草
黄 味过甘腻,中气缓,不主运,延绵百天,聚气结饮,东垣云:病久发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饥,乃痰饮为患,饮属阴类,故不渴饮,仲景五饮互异,其要言不繁,当以温药和之,通阳方法,固无容疑惑,大意外饮宜治脾,内饮治肾,是规矩准绳矣。议用苓桂术甘汤。
某 形体似乎壮实,阳气外泄,畏风怯冷,脾阳消乏,不司健运,水谷悍气,蒸变痰饮,隧道日壅,上实下虚,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得效,从外饮立方。
人参 淡附子 生于术 枳实 茯苓 泽泻 荆沥姜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议以外饮治脾,苓桂术甘汤。
王(三四) 脉沉,背寒,心悸如坠,形盛气衰,渐有痰饮内聚,当温通补阳方复辟,斯饮浊自解。(脾肾阳虚)
人参 淡附子 干姜 茯苓 生于术 生白芍
冯 阳虚则形寒汗出,痰饮痞聚,都是阴浊成形,乘阳气衰微,致上干窃踞,古人法则,必通其阳以扫阴氛。但宿病无急攻方,况平素忧郁,气滞血涩,久耗之体,不敢纯刚,防劫液耳。
人参 熟附子 淡干姜 炒川椒 川桂枝 乌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两)
程(四八) 左脉沉静,右脉微弦,四旬清阳日薄,脾脏鼓运渐迟,加以烦心萦思,水谷悍气,蕴蒸痰饮。
仲景谓外饮当治脾阳,况中年常有遗泄之患,按脉非龙相之动搏,议固下益肾,转旋运 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从还少聚精七宝,参用丸方。
熟地 苁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 山药 菟丝 覆盆 鱼胶 菖蒲 远志 龙骨 青盐 熟蜜同枣肉捣丸,早服五七钱。
茅术 于术 半夏 茯苓 广皮 生益智 白蒺 钩藤 姜枣汤泛丸,晚服三钱,开水下。
徐 清阳未展,浊阴欲踞,久延必结痰饮,议用真武丸二钱五分,人参一钱煎汤送,胃阳得震。浊当退避矣。十服。
某 脉沉弦,饮泛呛咳,乃下虚无以制上,议早服肾气丸,摄纳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饮,午服外台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茯苓饮去术。
某(七一) 高年久嗽,脉象弦大,寤不成寐,乃阳气微漓,浊饮上泛。仲景云:进温药和之。(脾胃阳虚饮逆咳呕)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川桂枝(一钱) 生姜(一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大枣(二枚)
顾(二四) 咳嗽数月,呕出涎沫,建中不应,已非营卫损伤,视其面色鲜明,饮食仍进,仿饮邪主治。
小半夏东加桂枝杏仁姜汁。
李(三八) 劳伤阳气,内起痰饮,卧着气钝饮阻,其咳为多,痰出稍通势缓,且体常汗泄,非风寒表邪 不解,并不热渴,亦非火炎烁金。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
茯苓 桂枝木 苡仁 炙草 姜汁
陈 脉涩小,舌白不渴,身动呕痰,身如在舟车中,此寒热攻胃致伤,逆气痰饮互结,通补阳明为正,白术甘草守中,未能去湿,宜缓商。
人参汁 半夏 枳实汁 茯苓 竹沥 姜汁
马(三四) 肌肉丰溢,脉来沉缓,始发右季胁痛,汤饮下咽,汨汨有声,吐痰涎头痛,此皆脾胃阳微,寒湿滞聚,年方壮盛,不必介怀,温中佐其条达,运通为宜。
茅术 浓朴 半夏 茯苓 陈皮 淡姜渣 胡芦巴 炙草 姜汁泛丸
马(四十) 甘缓颇安,辛泄不受,此阳分气衰,将来饮邪日聚,然卧着咳多,清气失旋,先用苓桂术甘汤,继进外台茯苓饮。
曹(四七) 中年阳气日薄,痰饮皆属阴浊,上干清道,为冲逆咳嗽,仲景治法,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分 晰甚明,昔年曾用桂苓泽术得效,是治支饮治法,数年真气更衰,古人谓饮邪当以温药和 之,须忌治嗽肺药。先用小青龙去麻辛 接服外台茯苓饮。
程(五七) 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摄,则痰饮上泛。
饮与气涌,斯为咳矣。今医见嗽,辄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更与滋阴,不明痰饮皆属浊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试述着枕咳呛一端,知身体卧着,上气不下,必下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脾肾阳虚饮逆咳呕)
桂苓甘味汤 熟附都气加胡桃。
陈 痛久气乱,阳微,水谷不运,蕴酿聚湿,胃中之阳日薄,痰饮水湿,必倾囊上涌,而新进水谷之气,与宿邪再聚复出,致永无痊期。仲景云:饮邪当以温药和之。又云不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则知理阳通阳,诚有合于圣训,断断然矣。真武汤。
张(四一) 痰饮喘咳,肌肉麻痹,痞胀不堪纳谷,冬寒日甚,春暖日减,全是阳气已衰,阴浊逆干犯上。肺药治嗽,无非辛泄滋润,盖辛散则耗阳,滋清助阴浊,浊阻在阳分,气不肃,为夜不得卧,小青龙意,主乎由上以泄水寒,直从太阳之里以通膀胱,表中里药也。仲景谓饮邪当以温药和之,驱阴邪以复阳,一定成法。早肾气去萸换白芍,炒楂炭水法丸,晚外台茯苓饮,姜枣汤法丸。
程(六十) 肾虚不纳气,五液变痰上泛,冬藏失职,此病为甚,不可以肺咳消痰,常用八味丸,收纳阴中之阳,暂时撤饮,用仲景桂苓味甘汤。
孙 未交冬至,一阳来复,老人下虚,不主固纳,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嗽,发散寒凉苦泻诸药,焉得中病,仲景云饮家而咳,当治饮,不当治咳,后贤每每以老人喘嗽,从脾肾温养定论,是恪遵圣训也。
桂枝 茯苓 五味子 甘草汤代水,加淡姜枣。
李 肠红久病,不必攻治,今者气冲喘嗽,脘胁痞阻,是饮浊上僭,最宜究悉。
川桂枝(七分) 茯苓(三钱) 干姜(一钱) 五味子(同姜合捣一钱) 杏仁(一钱半) 白芍(一钱)炙草(五分) 生左牡蛎(三钱)
吴(二七) 壮年下元久虚,收纳气泄,每交秋冬受冷,冷气深入,伏饮夹气上冲,为咳喘呕吐,疏肺降气不效者,病在肾络中也。盖精血少壮不旺,难以搜逐,病根不去谓此,绝欲一年,小暑艾灸。静养一百二十天可愈,附都气加车前。(肾阳虚饮逆喘咳呕)
潘(二九) 劳力喘甚,肩背恶寒,饮泛上逆,皆系下元虚损,莫以喘用泻肺等药,薛氏八味丸。
王 秋深天气收肃,背寒喘咳,饮浊上泛,缘体中阳气少振,不耐风露所致,最宜暖护背部,进通阳以治饮。
茯苓 桂枝 半夏 姜汁 苡仁 炙草
又 早肾气丸 夜真武丸
陈 脉虚微,春阳地升浊阴上干,喘不得卧,治在少阴。
人参 淡熟附子 猪胆汁
又 照前方加淡干姜一钱半。
又 脉弦,暮夜浊阴冲逆,通阳得效,议真武法,以撤其饮。
人参 淡附子 生白芍 茯苓 姜汁
又 真武泄浊,脘通思食,能寐昨宵已有渴欲饮水之状,考金匮云:渴者饮邪欲去也。当健补中阳,以资纳谷。
人参 生于术 淡附子 茯苓 泽泻
又 早服肾气丸四五钱,晚用大半夏汤。
人参 半夏 茯苓 姜汁
董 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症,岂止一端,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姜汁 南枣
戴 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辛,服后已得着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再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真武汤去白术加人参。
计 不卧呛喘,泛起白沫,都是肾病,议通太阳膀胱。(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降)
茯苓 川桂枝 淡干姜 五味子 白芍 炙草
顾 饮邪泛溢,喘嗽,督损头垂,身动喘甚,食则脘中痞闷,卧则喘咳不得息,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二脏失司,出纳失职,议用早进肾气丸三钱,以纳少阴,晚用小青龙法,涤饮,以通太阳经腑,此皆圣人内饮治法,与乱投腻补有间矣。小青龙去麻辛甘芍,加茯苓杏仁大枣。
某 形盛面亮,脉沉弦,此属痰饮内聚,暮夜属阴,喘不得卧,仲景谓饮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 半夏 干姜 五味 杏仁 石膏 茯苓 白芍
某 服三拗汤,音出喘缓,可见苦寒沉降之谬,素多呕逆下血,中焦必虚,而痰饮留伏显然,议治其饮。
桂枝汤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某 太阳经气不开,小水不利,下肢肿浮渐上,着枕气塞欲坐,浊饮上干,竟有坐卧不安之象。医者但以肺病刻治,于理未合,急用小青龙法,使膀胱之气无阻碍,浊饮痰气自无逆冲之患矣。
桂枝 杏仁 干姜 五味 半夏 茯苓
章 伏饮阴浊上干,因春地气主升而发,呕吐不饥,自然脾胃受伤,六君子宣补方法,未尝不妙,今诊得吸气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肿,其腑中之气开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一法。
牡蛎 泽泻 防己 茯苓 五味 干姜
张(二七) 呛喘哮,坐不得卧,神迷如呆,气降则清,水寒饮邪,上冲膻中,用逐饮开浊法。(寒饮浊邪上冲膻中)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炙白附子 茯苓 桂枝 炙草 石菖蒲
某(三四) 咳缓,痰少,脘中不爽,肌腠瘙痒,皆湿邪未尽,痰饮窃踞之象,当用六安法。(肺胃湿痰)
杏仁 白芥子 炒半夏 茯苓 淡干姜 橘红
王 当年阳虚,浊饮上泛喘急,用真武汤丸而效,因平素嗜酒少谷,中虚湿聚,热蕴蒸痰,目黄龈血,未可为实热论治,议方用外台茯苓饮,减甘草佐以微苦,清渗理其湿热,以酒客忌甜故也。(中虚湿热)
茯苓(四两) 人参(二两) 苡仁(四两) 枳实(一两) 半夏(二两) 广皮(二两)
金石斛八两,煮汁为丸。
汪 面色鲜明,脘中漾漾欲呕,因郁勃热气,蒸为痰饮,宜暂缓参术,务清中焦热痰。(中焦痰热)
杏仁 枳实汁 橘红 栝蒌皮 郁金 半夏曲 桔梗 黑栀皮
张(氏) 痰饮挟燥,咳,喉中痒。(痰饮挟燥)
杏仁 花粉 茯苓 象贝母 橘红 半夏曲
陈(妪) 痰饮挟气火上踞,脘痞胀不爽,宜理气热。(气火不降)
半夏 茯苓 栝蒌皮 黑栀皮 橘红 郁金
某 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又四,辛散再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 吴萸 茯苓 枳实 竹沥
潘(三八) 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络脉之中,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劳碌形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之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岁,仍受其累耳。(哮喘伏饮)小青龙汤去细辛。
童(五六) 背寒,短气,背痛映心,贯胁入腰,食粥噫气脘痞,泻出黄沫,饮邪伏湿,乃阳伤窃发,此温经通络为要,缓用人参。(饮伏经络)
川桂枝 生白术 炒黑蜀漆 炮黑川乌 浓朴 茯苓
叶(四十) 脉右弦,舌黄不渴,当心似阻,昔形壮,今渐瘦,咳久不已,卧着则咳,痰出稍安,此清阳少旋。支脉结饮,议通上焦之阳。(胸次清阳少旋支脉结饮)
鲜薤白 栝蒌皮 半夏 茯苓 川桂枝 姜汁
杨 头中冷痛,食入不消,筋脉中常似掣痛,此皆阳微不主流行,痰饮日多,气隧日结,致四末时冷,先以微通胸中之阳。
干薤白 桂枝 半夏 茯苓 栝蒌皮 姜汁
又 微通其阳已效,痰饮阻气,用茯苓饮去广皮加姜汁。
程(三三) 支脉聚饮,寒月喘甚,初因寒湿而得,故食辛稍安。(支脉结饮)
杏仁 半夏 浓朴 苡仁 茯苓 姜汁法丸。
赵 支饮,胁痛咳逆,小青龙去麻辛。
汪(氏) 支脉结饮,阻气喘胀,入胁则痛,厥逆为眩。
茯苓 桂枝 半夏 杏仁 郁金 糖炒石膏
黄 支脉结饮,发必喘急,病发用。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冯 悬饮流入胃中,令人酸痛,涌噫酸水,当辛通其阳以驱饮。(悬饮)
桂枝木 半夏 茯苓 炒黑川椒 姜汁
又 照前方加淡附子。
施 诊脉右虚,左小弦,面色黄,少华采,左胁肋痛,五六年未愈,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录仲景旋复花汤,加柏子仁归须桃仁。
又 初服旋复花汤,未应,另更医谓是营虚,用参归熟地桂芍炙草,服后大痛,医又转方,用金铃半夏桃仁延胡茯苓,服之大吐大痛,复延余治,余再议方,谓肝络久病,悬饮流入胃络,致痛不已,议太阳阳明开阖方法。
人参 茯苓 炙草 桂枝 煨姜 南枣 服苦药痛呕,可知胃虚,以参苓阖阳明,用草桂开太阳,并辛香入络,用姜枣通营卫,生姜恐伐肝,故取煨以护元气,而微开饮气也。
又 前方服之痛止议丸方。
人参 半夏 川椒 茯苓 桂枝 煨姜南枣汤丸。
某 夏季阳气大升,痰多呛咳,甚至夜不得卧,谷味皆变,大便或溏或秘,诊脉右大而弦,议以悬饮流入胃络,用开阖导饮法。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煨姜 南枣
又 早诊脉,两手皆弦,右偏大,凡痰气上涌,咳逆愈甚,日来小溲少,下焦微肿,议通太阳以撤饮邪。
人参 茯苓 桂枝 炙草 五味 干姜
又 脉弦略数,不渴不思饮,此饮浊未去,清阳不主营运,前方甘温,主乎开阖,能令胃喜,次法开太阳以撤饮邪,亦主阳通,据自述心下胃口。若物阻呆滞,其浊锢阳微大着,其治咳滋阴。适为阴浊横帜矣。议用大半夏汤法,大半夏东加炒黑川椒。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饮之名,两汉以前谓之淡饮,仲景始分痰饮,因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义,而立大小青龙半夏苓桂术甘肾气等汤,以及内饮外饮诸法,可谓阐发前贤,独超千古,与后人所立风痰湿痰热痰酒痰食痰之法迥异,总之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营运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后人不知痰饮之义,妄用滚痰丸,茯苓丸,消痰破气,或滋填腻补等法,大伤脾胃,堆砌助浊,其于仲景痰饮之法,岂不大相乖谬乎,然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故王晋三先生取仲景之小半夏茯苓,及外台饮三汤,从脾胃二经分痰饮立治法,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术甘,外台茯苓饮,肾气丸,真武汤,分内饮外饮治法,而于痰饮之症,无遗蕴矣。愚历考先生治痰饮之法,则又有不止于此者,然而病变有不同。治法亦有异,如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者,取仲景之苓桂术甘汤,茯苓饮,肾气真武等法,以理阳通阳,及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为主,如外寒引动宿饮上逆,及膀胱气化不通,饮逆肺气不降者,以小青龙合越婢等法,开太阳膀胱为主,如饮邪伏于经络,及中虚湿热成痰者,则有川乌蜀漆之温经通络,外台茯苓饮去甘草,少佐苦辛清渗理湿之法,其饮邪上冲膻中,及悬饮流入胃中而为病者,又有姜附南星菖蒲旋复川椒等,驱饮开浊,辛通阳气等法,丝丝入扣,一以贯之,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非深于得道者,其孰能之。(邹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