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周慎斋遗书 虚损
    

周慎斋遗书教程:虚损

虚损虚损一证,或从上而损下,如金衰卫弱,而多外感之来,则气伤而肺损,肺损则不能制木,用六味、七味,则脾益伤而病益重矣,当以四君、保元加减。或从下而损上,如因情欲抑郁所致,则精伤而损肾,肾损则木枯而生火,此由下而上,故有足痿、口干、寒热等证。斯时若遽投…

虚损

虚损一证,或从上而损下,如金衰卫弱,而多外感之来,则气伤而肺损,肺损则不能制木,用六味、七味,则脾益伤而病益重矣,当以四君、保元加减。或从下而损上,如因情欲抑郁所致,则精伤而损肾,肾损则木枯而生火,此由下而上,故有足痿、口干、寒热等证。斯时若遽投四君、保元补中,则多滞而火起,病益增矣。当用六味、金匮等方,而后以保元、白术散调之,然白术、白茯苓泄阴伤水,亦当慎用。凡由上损下、由下损上,最要一关,皆在脾胃。脾胃一伤,便不可救;脾胃不伤,虽百病杂出,不过阴火为患。故杂证不必顾,久近亦不论,生死凶吉,只视脾、胃二经也。

凡虚损之病,命门火旺,肾水不足,阳明化燥火,肝气与胃气相联,胃火旺,故肝火亦旺,木燥土干,心火炎上,金无养,水无生,五火交炽之时,若用黄柏知母滋阴降火,是犹干锅炼红,倾以一杯之水,激助火势,立地碎裂矣!甚可畏也。若脉带缓,是胃气未绝,犹可调理,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俟脾之气旺,旺则上能生金,金转能生水,水升而火自降矣,此合三之治法也。若脉见短数、紧数、细数者,断不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藏于二肾之中,静则为水,动则化而为火。肾者,肝之母也,元气足则肝子以承乎心主,神明出焉,为化为育而生生不息。若房劳辛苦之人,七情六欲损伤元气,心神失养,相火亢烈,亢烈之火不能生土,则脾土有伤矣。脾伤则金气不足,不能平肝木,木转以克土,则后天伤;金气不足,则水无从以生,而先天伤;二天俱伤,则不能转相滋养,五脏失其生成之职,相火不期燃而燃矣。水竭无以制之则死,其中亦有可救者,胃气不绝,用药力以养脾胃,生脉散加黄,兼滋生之药佐之,或保元东加减。

但见潮热,宜补中益气汤专用,火炽宜升阳散火汤发之。若不治其脾,则五六相煽,不可治矣!若虚而不泻,宜血分中补气,保元东加滋降之药。若作泻困热,宜气分中补血,保元、四君加白芍、炒松花。如自汗乃阳虚,宜加附子。胸中火烁痛如刀割,用四圣丸,痛愈则止。久泻伤肾,用保元兼四神丸;或腹胀,和中散合补中益气汤。脉见平和而病不愈,药力未至也,不可更换;倘脉见细数、紧数,皆邪脉变异,若兼呕吐,不祥之兆也。又口失滋味,不思饮食,不可看作胃绝,是胃有虚火,当滋生元阴之气。若用燥药,以火投火而心失其所养,则上无以益下,下无以奉上,五脏空燥,反用燥药,不死而何?盖万物赖脾以生,脾气一伤,则九窍不通,诸病生焉。治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误也。

虚损久病,皆是伤脾,脾伤则肺先受之,肺病则不能管摄一身,脾病则四肢不能为用,当养胃气。胃非善食之谓,要有生发之气,以养万物生化之原也。养者,保元气为主,以温佐之也。火旺者,乃血虚也,十全大补汤,再随证加减用之。但前从疟、痢、吐泻而来,纵有变证,只从脾胃治法,保元兼温脾血药。虽有杂证,火旺不必治火,有痰不必治痰,宜参苓白术散,随证加减。吐加炮;腰腹痛加益智、吴茱萸少许,腹中痛胀亦宜;嗳气加神曲。盖久病心火为主,火为养命之原也。又凡病急者缓治,攻则离散。书曰∶大毒治病,十去二三,中毒治病,十去其五,无毒治病,十去八九,余以饮食谷味养之也。

虚损由内伤而起,先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房欲所损。病初起与外感相似,但外感头痛发热、恶寒,其脉浮紧有力,治宜汗解;从表入里,脉洪大,大便燥,治宜通利之。内伤亦头痛,痛而不盛,发热恶寒,其脉紧数无力,宜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不表之表,若表之太过,汗至颈而还,一日一次,似疟又似痢,若作疟、痢治之,发热更加,有似伤寒矣。

但伤寒脉洪大有力,内伤脉豁大似洪而无力。若用清凉汗下,大伤脾胃,必致肺脏亦亏,又增咳嗽、吐痰、吐血等证;又作阴虚火动治之,则脾胃更伤。杂证多端,潮热似疟,皆因脾火盛脾阴不足,血枯之证,滋阴不宜,救阴可也,阴从阳生,阳从阴长。用人参、白术、莲宜。)汗多加黄,恶寒加肉桂。(吐血者不宜。)若泄泻而诸药不效。胃虚难以受药,用陈腊肉骨灰、锅心饭焦各三钱,炒松花一钱,米糊丸,人参看轻重虚实,用以煎汤,送下六、七十丸。此法治人多效。

验案

一女人吐血发热,热甚而喘,用生脉散热更甚,脉或大,或小,或浮,或数,或弦,或涩,变易不常,知其脾阴虚而脉失信也。脉者,血之府,脾统血,血枯故变易不常耳。用保元东加五味子、山药、杞子,白茯苓,人参重用至五钱,二帖而效,二十帖而愈。

劳伤

劳病有似虚损,然虚损起于脾,劳病起于肾。虚损蒸蒸发热,自汗,其热按皮肤间即甚热,不能饮食而肥,脉豁大,重按无力不清;劳病骨蒸,按皮肤不热,按至筋骨乃热,食多而瘦,脉紧数。虚损潮热多起于内伤,宜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八珍汤、参苓白蜈散、理中汤之类,丸药亦以此等方调理,大忌补阴药,故虚损而转泄泻,脉短数者不治矣;劳病阴虚火动,多起于伤风,有似疟状,宜六味汤、八珍汤加黄柏、知母,痰嗽加麦冬天冬贝母紫菀,随证加减,切忌香燥药,故劳病阴虚火动而转喉痛,脉细数者不治矣。见证各异,治法迥别。

劳病定无泄泻、多汗之证,必身热、便燥、口干,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以退骨蒸劳热。阴虚火动,然亦不得已用之,如久服,多患泄泻、喘促而亡。

阴虚火动,生地丹皮、便制黄柏、杞子、五味子、牛膝、白茯苓,可煎可丸。

劳证退热,青蒿十斤,取自然汁,熬一分,加猪胆汁七分,熬膏,入甘草末为丸,米饮虚劳欲火,梨汁一斤,胡肉一斤,研,牙茶五两,生地六钱,当归末六钱,熬至滴水成珠,入鸡子清一枚,盛瓷器内,封口勿令出气,冷水浸去火毒,每日清晨服一匙。

劳证脏腑虚损,身体消瘦潮热,建中汤大能生气血、退虚热。

前胡 细辛 当归 白芍 人参 橘红 桂心 麦冬 黄耆 白茯苓 炙甘草(各一钱)半夏(七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不拘时服。

地仙散 治骨蒸肌热,虚劳烦躁。

地骨皮 防风(各一两) 薄荷(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五分)
为细末,食前生姜、竹叶汤,服三钱。

参耆散 治咳嗽吐痰,声哑,潮热盗汗

人参 柴胡 五味子 杏仁 防风 羌活 款冬桑皮(各五分) 白茯苓 黄耆 紫菀 归身 川芎 半夏 贝母 枳壳 秦艽 桔梗 甘草(各八分) 鳖甲(三钱) 生姜 大枣 水煎服

阿胶 治劳证,咳血吐血。

阿胶 生地黄 白茯苓 侧柏 山药 苏叶(各一两) 柏子仁 麦冬 人参 防风(各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煎苏梗汤下。

清骨散 治男女五心烦热,欲成劳证。

柴胡 生地黄 熟地黄 人参 赤茯苓 防风 秦艽 薄荷 黄连 水煎。

麦冬汤 治心中烦热,惟欲露体,以衣被覆之即闷,惊悸心怯,面无颜色,忘前失后,妇人患血风气者多成此证,乃是心蒸之状。

青蒿(一小握) 葱白(一寸长,七根) 蓝叶(七片) 苦楝根(七寸)
童便一升半煎取一半,去渣,入安息香苏合香、阿胶各一钱,朱砂雄黄雷丸枯矾硫黄各五分,槟榔末一钱五分,麝香五分。五更初空心进一服,五更五点进一服。午时前后取出,净桶盛,急入油铫内煮,仍倾盖虫罐内,扎口埋之深山。

五枝散 取传尸劳虫。

桃枝 李枝 梅枝 桑枝 榴枝(各三寸长,七茎取末) 通草 穿山甲 全蝎(炒各一两) 沉香(八钱五分) 木香 槟榔 灯草(各五钱) 红花(二钱五分)
甘草煎胶为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温酒下。

加减黄耆建中汤 治男、妇五劳七伤,骨蒸。

黄耆(一两二钱) 秦艽 防风 北柴胡 归身 白芍药 熟地黄 地骨皮 肉豆蔻(煨)炙甘草 砂仁 槟榔(各五钱) 猪苓(四钱) 桔梗 白茯苓 白术(各三钱) 人参(一钱
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盅,煎七分,不拘时服。老人,黄耆加重一两。

再仙丹 治劳证,黄瘦虚损,诸药不效者。

茴香(盐水炒,各二两) 麦冬 茯神 地骨皮 防风(各二两) 远志 人参 龙齿 羊角 炙甘草 石膏(各三两) 紫石英(一两)
咀片,每三钱,枣一枚,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温服,未差再服,以差为度。甚益心力,曾经吐血,服之有效。

桑椹 治骨蒸。

桑椹不拘多少,取汁入苍术内共熬,去苍术渣成膏。如肾气虚枸杞子四两研末,肺虚加人参末一两。

验案

一人无大病,但举体不通泰,六脉弦滞。曰∶此从心之郁热不通,又兼力劳、色劳故也。心郁则神失,力劳则气伤,色劳则精害;神失则火去,气伤则多滞,清害则水衰。若不能多药,先以橘红、麦冬服几日,再加五味子服之。再将大体常思则心不郁,将小力运动则气滞通,远色凝神则精自足,如此不但却病,且可长生。

一人病劳半年,虚而欲脱,此证参不可无,亦不可骤用。盖虚极而力不能胜也,只好用五味剂,不得顿服,须徐徐呷下,俟神气稍安始可加参。

阴虚

语云∶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人生受病,若先起于七情,内伤元气,而后及于血气,此从内而及外,阴病十居八九,阳病十居一二。若因外感先伤气血,而后及于内者,则阳证多而阴证少矣。经云∶男子十六而精通。此常度也。有未至其期,而以人为强通其精者,则四体之内,阴气有不满之处,异日多有难状之证。有身体常常恶寒者,盖肾藏精而属水,水涸不能制火,则火燔灼其阴,以致阴虚火动而恶寒,非真恶寒也。盖火极似水,故身中悃懒,觉乎洒淅有似恶寒之状,但日夜无度,静而或作,动而益觉其虚,若神思少息,略得一静,火即潜伏,遇暖而寒即解矣。若动作时发热,静时即止,止时手足心如火烙,或面赤、耳鸣、咽痛,斑疹随出随没,或胸前、两足内忽然作热,有如电状,来无常度,去亦无定,口鼻出入气息时有焦腐之气,寤寐不安而呻吟,唇红舌焦而燥黑,足心似炙,气从脐下入腹,或唇舌、小腹、两胁如火烙,或腰痛如折,骨痿不能起床,遍体疼痛,舌本强而不能言,此少阴之脉系舌本故也。或耳鸣如波涛、蝉鸣、噪、琴瑟之声,或耳闭不能听,至夜多梦,睡时惊骇不宁,魂飞魄荡,喜暗恶明而怕见人,或妄见鼠窜蛇行、孩童前后相戏,自觉手足脱落,或头玲珠堕下,或见有人同伴同眠,或鬓发显然如有人揪扯,各样异患不一,总皆肾虚阴不足,火动变见之故也。此不可妄为痰火,遽用燥烈苦寒之药,亦不可执丹溪之法,一例以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治之。夫知、柏、芩、连,泄有余之火,用之得当,则能祛邪,而元气自复,故有裨益;若真元不足,而亦以此用之,反泻天真,以致大便泄泻,饮食少进,胃气虚而肌肉削,往往致死,不可胜计。又不可执阳旺能生阴之说,治以补中。初用一、二帖,略以为中病,久泥于此,岂不谬哉!若房劳伤肾,只宜补水益元东加减,而诸证悉愈。或有津液之阴不足而火动,发热恶寒;又有精髓之阴不足而火动,则口干舌燥;又有营血之阴不足而火动,遣精梦泄。《内经》言天气不足,地气乘之;地气不足,天气乘之。昼剧则阳不足,夜剧则阴不足。又有营血衰少,感冒风寒,邪入阴分,午夜发热,宜四物加降火清热之味则愈。或大怒伤肝而内动风热,致气血错乱,留滞阴分发热者,宜疏肝补阴清热则愈。有因饮食惊恐与食相挟,致伤阴气,留滞于阴分而为患者,此阴分受伤,至夜发热,而似乎阴虚火动,其证不同,必须穷本求源,庶几医无谬妄,而病无横夭。经云∶阳火易救,阴火难扶,若真阴虚弱,药非百剂,功非岁月,何能全愈?其他外来有余之邪及过餐炙 膏粱浓味,以致病热为患者,非惟黄芩、黄连、知母、石膏之类可用,即硝、黄亦罔顾矣。虽然亦可用之于壮盛,若元气衰弱,当先补元气,而后祛邪,如邪盛,又当攻补兼施,量其虚实而施

补水益元汤

熟地(四钱) 生地 麦冬 当归(各二钱) 白芍 甘草(各一钱) 五味(二十粒) 大枣(三枚)

熟地大补五脏之阴,安神志,健精脉而填骨髓,故用为君;生地能滋阳退热,有益精壮神之

四味大补元阴之圣药也。麦冬清心除烦退热,同五味补元精而止渴,保金益水,勿使火邪伤肺。若火炎伤金而喘嗽者,五味又当慎用。甘草泄心火,心藏神,能降神中之火也。若怔忡恍惚,夜卧不安,加枣仁三钱,茯神一钱。若元阴虚甚,加熟地三钱或五钱,一枚者佳。若火动而燥热,加细辛一、二分,甘草一钱,生地一钱,童便半杯。若咳嗽减去五味,加天冬、麦冬,百合、黄柏、桔梗。若火乘心包络,胸中痞闷,倍用熟地、甘草。若燥渴倍用麦冬、五味、熟地。若胸中有痰不舒,减熟地,去五味,加栝蒌、贝母、姜汁、竹沥。若坐卧不安,加百合、甘草。若火动腹痛、肠鸣,去五味,加白芍、甘草。若精神短少,加熟地、枣仁。若惊惕心跳,肢体酸疼,加当归、地黄、枣仁、甘草、茯苓。若腰疼骨酸,加杜仲补骨脂、生地黄。若火动饮食易消,加元参、细辛、白芍、童便。若肺募间连背心,热如杯火,往来无常,加元参、桔梗。若热从睾丸而起,肝火也,加柴胡以达之。若元阳不足,加人参、黄耆,厥加附子。若火乘阳精之分,梦遗加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细辛、莲花蕊,兼用六仙丹;如禀气壮盛,可用知母者,酌而加之,使火邪无犯元阳∶如尿后沸滴,二仙丹加龙骨、莲蕊。若虚火游行无定,斑疹出没不时,遍发红热,加元参、生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去五味子。若洒淅似乎恶寒,并加生甘草、童便,切不可用诸寒剂,只补其阴,则火降若手少阴心经,素禀原弱,日间劳心伤神,夜或房欲损精,精气怯而不能养神,以致火乘心经,患手心尾尻火热,或往或来,心跳不静,睡卧不安,惊惧不宁,睡至子时则醒,至天明反倦卧,舌心焦燥,两手小指有时忽热如电,时有时无,口鼻出入呼吸唯觉蒸蒸热,干燥若渴,无焦腐之气、呻吟之声,但筋骨蒸热无游行之状,与足少阴证稍异,宜滋阴补心汤。

熟地(三钱) 当归 官桂 麦冬 生地 杏仁(各一钱) 白芍(二钱五分) 甘草 茯神 (各一钱) 小麦(一撮) 大枣(三枚)

若足厥阴肝,患火眼霎时肿起,或足大趾头循足跗内 去内踝一寸,入腹近脐两旁,至左

熟地 生地 当归(各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柴胡 元参(各八分)

足太阴脾病,有因思虑过度以致伤神,或因饮食不节而伤脾,或因郁怒不节而伤肝,肝木凌,觉手足脱落,眼见虚形,或喜食易饥,或食入反胀,并宜益阴滋补。虽有火动,不可用苦寒,宜于补阴药中加炮姜以反佐之;或面色焦黄,肌肉不泽,神困意懒,痰有红筋,并宜养阴

白茯苓 茯神 甘草 白芍 生地(各一钱) 山药 归身(各一钱半) 熟地(三钱) 大

手太阴肺病,有因悲哀伤肺,患背心前胸肺募间热,咳嗽咽痛,咯血,恶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际间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宜百合固金汤

熟地 生地 归身(各三钱) 白芍 甘草(各一钱) 桔梗 元参(各八分) 贝母 麦冬 百合(各半钱) 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二十粒。)

若人入房、劳心太过,患经月不寐,梦寐不宁,须澄虑内观,药用补水宁神。或补阴而反梦而火愈炽,此神思火动而真水不足故也,当救真水,其火自降。经云∶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以元参甘草汤,清其神火,俟火热稍缓,仍以壮水益元汤主之。若耳闭咳唾呻吟,肌骸骨痿腰折,并以补元益阴汤佐桂以从。若因风湿痰火与气逆血滞之类,而后骨痿腰折,不在

补元益阴汤

熟地(三钱)当归 生地 枣仁(各二钱) 白芍 甘草 茯神(各一钱) 麦冬(一钱五

元参甘草汤

生地 归身 元参 白芍 甘草(各一钱) 麦冬(二钱)

若邪陷阴分,骨蒸咳嗽,烦热,夜作而旦愈,先用逍遥散三、四帖,后用生料四物汤加升麻、柴胡、干葛、防风、茯苓、甘草之类以提之,切不可作阴虚治。

若素患血少,而阴血中之阴不足,不能生化,以四仙汤时时服之。有火重加甘草,或滋

生地 熟地 杏仁(各三钱) 归身(三钱) 甘草(一钱)

若元阴衰亦有汗,火乘阴位,精被熏蒸而出,犹炙竹而有油,切不可用参、术、耆、桂以敛黄汤。若元阴衰弱,火乘营血,为漏崩、便血、溺血,宜补中加醋炒地榆续断、阿胶之属以涩之;如不止,再加升麻、柴胡、防风以提之,崩漏证,热则流通,虚则下注,故热当清,用生料四物加栀、柏、知母、芩、连;虚则宜补,用 、归、参、术加涩血之药,不已,加升麻、附子以托之;如气血两虚,用八珍汤加醋炒樗皮、陈棕灰以止之。如六yin七情所伤

若人有眼角出血,槐花炒焦煎服;若有舌根出血者,用辰砂一钱,灶心土二钱,鸭子清

若有齿缝出血,此伤血脉也。如下唇中齿出血,此伤肾也,宜滋补药中加生甘草、丹皮、童、膏之类;禀气壮者,可以承气汤下之。因风热乘胃者,亦以四物加荆、防、升、芷、芩、若脐中出血,火逼胃气上不得转运,有失传度之令,故血从胃窍出也。以四仙东加生甘草、丹皮,佐白芷,加汁,柏叶汁、茅根汁治之。

若七窍中出血者,留yin日久则阴血不得归经,故从毛窍中出,须开郁清气凉血,如归、芍、乌、附、木花、丹皮之类是也。如元阴虚弱,火乘阴分,以致血热沸腾,充灌肌肤,宜滋阴降火者,须看元气虚实,加凉血药以治之。

若耳中出血,多由郁怒所伤,干动少阴风热,以致蒸热沸腾,上冲清道,有升无降,致耳出血。用生地、丹皮、甘草、柴胡、防风、香附青皮、知母、黄柏以清之。

若诸失血过多,则元阴不能无损,宜以生地、丹皮、甘草降火之药,加童便治之。

若火盛,虽隆冬多饮寒泉雪水,睡卧冷地,摇扇取冷,亦不能御。惟有峻补真阴,须用

若劳盛风暑,患发似疟,医但知劳而不知有外邪内陷,误用补药,其邪留滞于血脉之间,随防风轻扬之剂,佐参、归、芎、附之属以导散之。盖阴虚脉散无力,邪脉强散有力,或弦缓若元阴不足而泄,名曰肾泄。水谷不分,至而即去,去有常度,日夜一次,或二次,与他泄肾,惟宜补阴之剂,兼以固真散,其泄自止。如挟阳气不足而泄,不可偏执于此。

固真散

山药 芡实 莲肉 茯苓 等分为末。

若元阴受伤而患呕吐,此由木挟相火,上乘于脾胃之间也。宜滋补元阴,抑肝制火而清脾,呕吐自止。四物加白芍、甘草,佐茯苓、青皮之属。

若人有行房用力过度,则汗出于肾。经云∶汗出于肾,逢于风则汗藏风腑,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肌表,客于玄府,发为肿胀,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宜滋水散风,用四物加羌活、防风、柴胡、荆芥防己之属,不可作脾虚湿肿治之。若用参、术利水之剂,更使

若有人暴死,良久复苏,往来不时而作,此为心火自焚,因劳心惊恐所伤,以致真神气失守其位,亦火乘阴分也。可用四仙东加甘草、童便。大抵无形之火易复,有形之水难扶,故真阴不足,功非岁月不能,杯水焉济车薪之火?然元气不足,还须补元,如河车可煮食之,甚有奇功。如人乳、牛乳,虚火之人可常服之。如秋石,滋阴降火,亦妙药也。一切阴虚证,后方可选用。

当归百合汤

归身(三钱) 熟地 麦冬(各一钱半) 川芎(一钱) 沙参 甘草 香附 橘红(各八分) 桔梗(五分) 小麦(一钱) 大枣(三枚)

滋阴生脉散

麦冬(五钱) 生地 归身(各三钱) 甘草 白芍(各一钱) 五味子(二十粒)

补肾丸

黄柏(酒炒) 板(灸) 牛膝(各二两) 杜仲(一两) 五味子(五钱) 干葛(三钱)

天一丸

山药 虎骨 杞子(各二两) 归身 白芍 生地 麦冬(各二两) 琐阳 菟丝 补骨(各五钱) 牛膝(一两) 熟地(四两) 河车(一具) 蜜丸。

益水汤

生地(四钱) 归身(二钱) 丹皮(八分) 甘草 百合(各一钱) 童便(半杯)

壮水制阳汤

白麻骨(二钱) 沙参 麦冬(各一钱) 当归(八分,有痰去之) 牛膝(五分) 元参(五分) 五分) 泽泻(三分) 白芍(六分) 仙茅(八分) 秦艽(五分) 若痰盛,清水三杯、竹沥三杯浸;若火盛,水三杯、童便三杯浸;若胃弱不能食,莲子 煎水冷浸;若头晕,水三杯、乳三杯浸。真绿豆皮、白麻骨,专用此药,不损胃气,乃养阴退热

经云∶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卫不足益之以辛,营不足益之以甘,辛甘合脾胃,脾胃强,何病之有?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甘辛,亦养阴之道也。

若元阴虚,病肉脱者不治。骨瘦如柴,大便溲泻,身热如火者不治。鼻如烟煤,唇青齿红者不治。九窍出血者不治。咳嗽身热,其脉细数,吐衄者不治。脉大,大便不实,兼咳嗽者不治。鼻如烟煤,唇青齿红者不治。九窍出血者不治。肌削咳嗽咯血,脉洪数,喘急喜卧,不能转侧,面目黧黑者不治。发热,恶冷食,烦躁及大便如羊屎者不治。

潮热

虚损潮热,升阳散火汤,后用大补;或日日发潮,一寒一热,宜用益气汤,重加黄 、甘草,甘温除大热也。或脉细数,或脉空大,其病将危,五服不验,治亦难矣。

看病有脾胃证规,则原起于脾胃,或寒或热,只从脾胃上调理,诸证自退。

病多潮热不退,初时可用补中益气汤,后则不可,惟宜熟地丸,补纳肾气而潮热自退。

久病潮热,气血两虚,用益气汤,甘草生熟重用之,发散药一味不可加,调理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为丸亦可。

凡潮热自汗,血气往来未定,六味东加人参、黑姜,可服十帖。

验案

一人夏时,夜则身热,寅卯时即退,大便或溏,或如常,用参苓白术散嘈杂川连少许;不嘈杂去连,加白芍。盖此证脾胃中有湿热,夜则身热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三阴之脉布腹中,阳气与湿热相合,故身热。便溏者,湿也,发于夏者,湿热之令助本病也。白术散和中利湿,加芍补脾阴。

一小儿久热不退,一日三次发热,热后微汗,汗后发热,昼夜不息,气短促,诸药不效。此久病脾阴虚也。用保元、茯苓二帖而愈。

吐血

血证属火无二议,五脏六腑皆出血之路,所以吐者火也,至后则虚矣!用药一概寒凉,则胃气渐损,生发之气渐衰,血以气为主,血无气养,血不归络,累发之而累寒之,自然成阴虚火动之证。脾、肺二络有损,咳嗽、喘促、泄泻,理必然也。血热火动,滋阴可愈;血热火越,滋阴求愈则不能矣。不见天之大雨,是滋阴也,反击动其火,草木皆焚,滋阴补阴,何以别之!

四物汤治血之有余,不治血之不足。若论不足,男女之血皆不足也。血虚则无气,血虚发热,气虚生寒,血后寒热往来,是气血两虚,宜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阴从阳生,所以人参、黄 能补其生化之原也。若见自汗咳嗽,乃肺虚也。血脱执业医师益气,古圣之言,虽有杂证,亦末治之。盖血药治血之有余,不治血之不足;寒剂治火之有余,不治火之不足。吐血概用滋阴清火,则胃失生发之气,脾肺先绝,血从何生?必至于死矣!

失血证,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察所出。凡失血者,脉贵沉细,若脉浮大则难治,豁大无力尚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皆为不祥。

治血初起,以苦甘寒药散火凉血为君,辛凉开郁利气为臣,升清药俾复其位为佐使,久则以酸涩止塞其源,用甘温药收补于后,如此未有不愈者。(王胥山曰∶治血之要略备矣。)

凡咳嗽吐血有汗,用茯苓补心汤,或潮热咳嗽,八珍汤加陈皮、贝母、五味子,以泻胸 中之痰。老痰是热,宜贝母、花粉;清痰是虚,宜人参、白术。

吐血之证,或七情所伤,或咳嗽日久,或因伤寒表里不清,渐传而至,心气耗散,不能藏血胸膈饱闷,咽嗌不利,虚火上炎,服三四帖则止,发则再服,盖火郁宜发之也。渴甚加麦冬凡病先防胃伤,宜六味丸八珍汤加减。寒药不可,热亦不宜。血怕气滞,滞则生发之气反郁而成火。

血来鲜红属热,淡色属虚。血色青淡,参汤磨服犀角、羚羊角,阳气上升,其血必能下降,倘气不升上,血必不复下。可见气有生血之妙,血无益气之功也。

去左胁下积血,乌药二分,枳壳三分,磨服;脉不www.med126.com/yishi/短数,尚可迁延。吐血血不归经,用炮姜温暖中气,使血归经。炮姜入脾、肺二经,脾统血,肺主气,气行血行也。

吐血,先血病而后吐泻者,无忘其吐泻,四君子加归、芍之类;先吐泻而后血病者,无忘其血病,四君子加山栀、川连之类。吐血宜行血、凉血、和血、补血,茯苓补心汤、六味汤,或四物汤加炮姜,八珍汤加陈皮、贝母、麦冬、五味子。血病必从血治,此为正法。

吐血久而不愈者,肾虚不纳气故也;杂病久而不愈者,脾虚不能统血故也。故血病宜求之肾。杂病宜求之脾。

吐血因阳胜阴虚,故血不得下行,乘炎上之势而出。大法补阴抑火,使复其位。山栀只清胃脘之血,桃仁承气治气壅火塞而吐紫血者,然非治血之正法也。

先吐血后见痰嗽,皆是阴虚火动,气不得下降也;先痰嗽后见红者,是痰积热壅,火炎吐血也。以炮姜末、童便调服,或天一丸,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天一丸

黄柏 知母(俱童便炒) 生地 丹皮 杞子 五味子 牛膝 茯苓 蜜丸。

血证药味各有专司。川芎血中气药,性味辛散,通肝经而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通肾经,性味甘寒,能滋真阴;当归分三治,性味辛温,全用活血,血各归经;白芍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凉血,治血虚腹痛也;人参补血虚,阳旺则生阴血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丹皮,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灰,血崩所宜;乳香没药灵脂,血痛所宜;苁蓉、琐阳、牛膝、杞子、益母草夏枯草、龟板,血虚所宜;乳血液之物,血燥所宜;炮姜、肉桂,血寒所宜;生地、苦参,血热所宜。此

验案

石埭陈友,年三十五岁,性嗜酒色,忽患吐血,一日三五次,不思饮食,每日只吃粥一碗,滚酒能饮数杯,次日清晨再吃粥,前粥尽行吐出,吐后反腹胀,时时作酸割痛,昼夜不眠,吃滚酒数杯略好,来日亦如此,近七月矣,医人俱言不可治,并无论及积血者。予诊之,六脉虚数,此证吐后宜宽反胀,吃滚酒略可,此积血之证也。盖酒是邪阳,色亦邪阳,邪阳胜则正阳衰,又兼怒气伤肝,肝不纳血,思虑伤脾,脾不统血,中气受伤,血不归络,积血中焦无疑。宜吐宜利,但脾胃大虚,不使阳气升发,阴寒何由而消?先用六君汤,白术、苍术制之,加丁香温胃,草蔻治中脘痛,三十余帖,再用良姜一两,百年陈壁土四两同煮,待土化切片,陈皮去白,草蔻、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胡椒、丁香各五钱,细辛四钱,共末,空心清盐酒送下二钱,此药功在扶阳,积血阴寒凝结,得阳旺而阴自化。服药后血从下行者吉,如血从上吐,约六、七碗,胸中闷乱,手足逆冷,不醒人事。急煎人参五钱,炮姜八分,服之遂静。定后胸中闷乱,脐下火起而昏。用茯苓补心汤一帖而安,又用六味加人参、

一人咳嗽吐血,用人参、花粉为末,蜜水调服而愈。

一女白带、吐血,子午潮热,口干脉弦,此肝木大旺,脾之真元被木所夺也。清肺则木平,补脾则中气固,六味加人参、炮姜而愈。

一人痰中见血,脉大有力,肺部更甚,此证肺失下降之令也。肺不降者,中宫为浊气郁结,

尿血

尿血者,精不通行而成血,血不归经而入便,然其原在肾气衰而火旺,治当清肾。清肾之法,补脾益肺以生水则火自平,而精血各归其所矣。用四君加木通、香附,则气理而精旺矣。

尿血久不愈,阳陷于阴者,补中益气汤。

验案

人尿血,此脾阴不足也,用熟地以补其阴,阴不足则肝木乘脾而土弱;用甘草、白芍泻土中之木,枣仁、远志扶土之母;以通其升降之道,不为邪气所郁;用麦冬、天冬以清肺,盖肺能降,脾自能升也。若陈、半、术、苓香燥之味,有碍乎阴,不宜。

衄血

鼻血,阳明热证也。阳明经挟鼻,热甚故血上行也。治宜清之。

鼻血涌出,诸药不止,生地、薄荷、藕节、柏叶、茅根各一钱,生姜五钱,捣汁一碗,磨京墨服。血来盈盆色淡者,此药不效,须用大附子便制五钱,水煎一盅,加姜汁半杯、童便一

衄血,安神丸二、三次不止,用沉香末二钱、山栀末五钱酒服。

衄血不止,用屎烧存性,研末吹鼻立止。

太阳伤寒,血出于鼻者,盖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亦属表,鼻为肺窍,表气热甚,故其于表之窍。寒凉泻火之有余,不能泻火之不足,若五脏无病,只肾虚火动,应用寒凉,滋阴降火;若脾虚下陷,阴火上升,复用寒凉,则无根之火愈炽,而喉痛咽哑之病作矣,危亡其能免乎?

肠风

肠风泄泻,血出于脾,浓朴丸。心火乘脾,血出于心,归脾汤。因酒湿热,黄芩东加川黄连丸。内伤劳碌,补中益气汤加地榆。阴结下血,渐渐至多,腹痛不已,地榆汤。久风入中,秦艽丸。久患肠风,十全大补汤。真肠风,风入中而化火也,地榆、槐花对证之药。肠风下血不止,白芷、乌梅二味煎服,以肝藏血,脾统血也。

浓朴丸

浓朴 生姜(各四两同捣,炒焦黄色) 白术 神曲 麦芽(各一两)共末米糊丸,空心米汤下百丸。兼治五下血,永不再发。

地榆汤

地榆(四两) 砂仁(七枚,炒) 甘草(三两,半生半炙)共末,每服五钱,煎服。

秦艽丸

川芎(二两) 白芍(四两) 归身(四两) 香附(四两醋炒) 秦艽(四两) 槐花(四两,炒) 蜜丸服。

验案

一人患肠风,下血不止,头目眩晕,三、四年不愈,皆云不治。予诊脉,左手沉细,右手豁大。此因内伤寒凉太过,致阳不鼓,故左脉沉细;血不归络,火浮于中,故右脉豁大。用补中益气汤十帖,再用荆芥四两、川乌一两,醋面糊丸,空心服愈。

一妇年四十八,八月患痢,所服清凉消导,以致脾胃受伤,血无所统,日下数碗,或住一二日,遇有所触,即下不止,至十月肌肉渐瘦。欲补血而脾胃寒冷,欲引血归经,而血枯待尽。只宜温养中气,阳生阴长,用理中汤一二帖,后以补中益气汤加防风三分、炮姜八分

一人大便去血盈盆,血来即晕,此饮食劳碌所伤。血脱补气,用人参、炮姜、黄耆各一钱、甘草七分,腹胀加白芍,水煎服。后用补中益气汤调之。

中风

中风得之大病,死多生少。治痰先顺气,气顺痰自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中脏者难治,中腑者易治,脉俱来而缓,口开遗尿,手撒发直,目吊喉鼾,肉脱头窜,汗出如珠,皆难治也。卒然不知人事,心虽明而口舌不言,三四月不死,用皂角、生半夏末吹鼻待其苏后,或半夏末、姜汁灌之,即吐痰涎,舌可动摇。大便不通,用蜜枣下行,其气自生中风元气不足,保元加附子为主,血虚加补血药,气虚加补气药,痰甚加消痰药,随证加减治之,或小续命汤亦可。

中风大抵自吐者不治,遗尿不治,脉弦滑洪大者,皆难治也。

中风后多烦躁,是气虚不生血,心无血养故耳。

似中风

似中风之证,其类不一。要皆阳气闭塞,浊火冒明所致。盖气行则脉行,脉行则五官正,气舌邪,滞于肾则耳邪,滞于肺则鼻邪,滞于脾则口邪。故初滞以七气汤之类以理其气,后则随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须分左右,俱用十全大补汤。初起必加羌活、防风三五帖。在左用气中之血药,药,俱以此汤调理,丸、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半身不遂,左为气中之血,盖左关肝木,为升生之气,肝木生心火,心主血,故曰气中之血也。右为血中之气,盖右关脾土,为生血之原,土生肺金,肺主气,故曰血中之气也。其所以不遂者,皆因肝血枯而生风动火也,宜养

痛风

上体风痛,保元、四物加凉血疏风药;下体痛,保元、四物加牛膝、木瓜、黄柏,或山药、仁属虚,小续命东加减。晚蚕沙去上焦风热,左在皆宜用。

痛风俱属于火,风yin作痛,风痰作肿,风寒作滞,风湿痛证。古人用独活寄生汤,今人当用羌活续断汤。盖桑寄生、川独活,乃去风胜湿之圣药也。近时桑寄生,采桃、梅、榆、枫上者代用,不知寄生不生于桑,则性热,伤血损气,故另立方曰羌活续断汤,治之亦效。

验案

一人历节风痛,用四物汤加薏苡仁、秦艽、甘草、蚕砂,养血荣筋效。

疠风

风为百病之长,而疠风尤为内外两伤。疠风者,俗名大麻风,乃湿热填塞于脏腑之窍,故为病中最难治之证。盖湿属脾,风属肝,正气衰而脾因肝害,风湿日横而正气日虚,欲攻而正坏,欲补而邪兴,惟有针法可治。须在初发时,或于面,或于手足,或于麻木处针之可平。

药用蕲蛇、大枫子、川芎、当归之类,亦有愈十中之一二。

疠风皮肉溃肿,湿热填于汗孔也。苦参丸主之。

苦参丸 (并治赤白癜风)

苦参(一斤) 防风 荆芥 苍耳胡麻(各八两) 川乌 白芷(各一两半) 黑蛇(一
共为末,酒糊丸,茶酒任下之。

又方

苦参(七钱半) 苍耳子 牛蒡子 黄柏(酒炒各二两) 黄精 浮萍(各一两) 乌蛇(一浸酒服。

鹤膝风

鹤膝风,风湿热结于膝也。热胜则肿,肿甚则肌肉消削而膝如鹤也。痛甚因风,宜用后方,或独活寄生汤

主方

麻黄 甘草 半夏 粟壳(去筋各二钱) 桂枝(五分) 白芍 防风 荆芥(各一钱)
生姜四两,酒二碗煎,露一宿再煎,温服,出汗为度。上痛加羌活,下痛加牛膝、苡仁。

独活寄生汤 (并主痛风)

白芍 杜仲 归身 防风 白芷 人参 细辛 桂心 熟地 牛膝 川芎 寄生 甘草(各一两) 独活(三两)姜水煎。

癜风(诸风附)

紫白癜风,疠风中别一种也。风、湿、燥、火皆有之。胡麻汤、四圣丸、苍耳酒皆可选用,外用浮萍四两,汉防己五钱,煎浓汤洗。

胡麻汤 (并治诸瘾疹、风毒、疥)

胡麻(一两二钱) 荆芥 苦参(各八钱) 炙甘草 威灵仙(各一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薄荷汤调下。服药后频浴出汗效。

四圣丸 (并主肾风)

白附子 白蒺 黄 羌活(等分)
生用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盐汤送下。

苍耳酒

苍耳子(蒸) 晚蚕砂(炒) 加皮(蒸) 大茄根(蒸,各四两) 归身 虎骨(炙) 羌活 枸杞子 荆芥 油松节 杜仲(姜汁炒) 牛膝 萆 防风 秦艽(各二两) 白术 黄柏 苍术(各一两) 木香(五钱)
用酒二坛,小袋盛药,浸七日服。(按∶此方与史国公药酒相似,多荆芥、黄柏、苍术、木香、五加皮五味。少鳖甲一味。)

附∶流注风方

甘草节 赤芍药 白芷 当归身(各一两) 蜈蚣(五条) 共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冬瓜风方 (足细疮流水附)

苍术(二两) 黄柏(一两) 羌活(一两) 肉桂(五钱)
共末,糊丸,不拘时服。外用百草霜、枯矾末醋调茶。

破伤风

破伤风,跌打损伤而伤风也。宜养血疏风,四物汤加羌活、防风效。

验案

周娘娘,十二月杵碎二指,已三月矣,收口平复,半月后手复痛甚,发热身肿,便燥,不能近枕。此破伤风也,作伤寒治必死。用羌活、防风、乌药、归身、生地、白芷、茯苓、甘草、半夏、香附、枳壳,五帖而愈。

羊癫风

羊癫风,系先天元阴之不足,以致肝邪克土伤心故也。用二陈去一身之痰,加朱砂以镇心火,菖蒲以开心窍,丹、青二皮以平肝,痰消而心肝之火平,自不致浊气填塞清道而作羊声矣

大头风

大头风,时行疫病也。宜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荆芥、防风、银花连翘、木通、生姜、葱白,水煎热服。


点击查看:<<周慎斋遗书>>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