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我的大学(四)——当年爱读的中医书
    

黄煌教授医话:我的大学(四)——当年爱读的中医书

 
      文革期间,书很少,中医的书更少。医院斜对面就是新华书店,那是我常去的地方。还正巧,我进医院不久,就在新华书店买到了一套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科书,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二版教材的那套书。从此,我开始读书学医之路。这套书,有好多本,米黄色的封面。《内经讲义》,看了几篇,读不下去;《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实在看不懂,只得作罢。还是《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看得最多些。除中医书外,《实用内科学》是我常翻的,这本书是临床医生必备的。上下两册,十六开本,草黄色的封面。当时在在书店看到上架,兴奋地心直跳,忙不迭买了下来,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

      教科书,比较枯燥。《时病论》《温病条辨》等,也读得比较艰难。吸引我的,倒是那些医案医话。有次,要塞医院的邓秋鸿先生带来一本线装书,《诊余集》。为清末名医余听鸿先生的医案。全书是作者的一些治验,全是危急重症,治疗过程描述很细,往往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文笔朴实,如老医灯下娓娓长谈,让人很有现场感。余听鸿先生学医于孟河,后行医于常熟,医名甚重,雅号“余仙人”。其用药多用经方大剂,思路和教科书各别,让我打开眼界。而且,书中还有许多作者当年学医时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孟河名医们行医的故事,其中为人为医的道理,治病用药的经验,也给人很多启迪。这本书,我手抄下了。后来我写《医案助读》一书,就选用了其中不少医案。

    医案中,我还细细读了《蒲辅周医案》《治验回忆录》《沈绍九医话》《柳宝诒医案》等,但用力最深,化时间最多的,应该是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我们简称叶案。学医后一直听到这位温病大家的大名,也听老前辈们说叶案如何如何难懂,其用药如何如何灵活善变,对叶案心存敬仰,但苦于买不到这本书。大约是1977年夏天,师弟沈建煜从上海买到刚出版的字版。繁体字,竖排,有清代名医徐灵胎的批注。这太让我兴奋了!我不客气地“占”有了。老弟知我心,也笑着不和我计较。那时的我,成天读叶案,抄叶案。《临证指南医案》全书二千余则医案,都是临证的实录,有案语,有用药。案语字数不等,短则二三字,长则十几行,多记述病状,分析病因病机,提示治法,文辞多为文言文,用辞华丽。其用药确实精炼,六味、八味为多,有载药量的,也有只录药名的,更有仅有方名的。此老用药常有奇异之处。很多药,是后来不常用或根本不用的,如鲍鱼、海参、淡菜、羊肉、猪脊髓、鱼线胶、雄乌骨鸡、白扁豆莲子……,有点像饭店后场配菜的;还有如甘蔗浆、梨汁、生荸荠汁、汁、西瓜,则像水果铺和饮料店;至于如紫河车胶、人乳粉、两头尖、秋石、金汁、纹银、金箔等,则闻所未闻,更不见后世医家入方。叶案中药物的炮制也很怪,如菊花炭、熟地炭、炒麦冬……。清香的菊花变炭,还有效吗?熟地炒炭,还能滋阴吗?我不解。

    我读叶案,专找其独特之处入眼,也就是教科书没讲到的概念。如胃阴,如胃阳,如温理奇阳,如络病,如肺痹,如内风等。然后用笨办法,一案一案比较,摘录其案语,然后归纳分析。后来写出的一些总结叶案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说实话,叶案中的不少理法,名称别致,但实际用药少有独到规律,摆弄半天,也只能看出个笼统大略。但话又说回来,叶案中有些思想方法,还是可取的,比如辨体质。他有句话很经典:“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我当时总结出叶天士的体质分类大致有六:木火质、湿热质、肝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脾弱质。我并归纳出他的辨体手法有十:辨形体、辨病史、辨治疗史、辨饮食、辨起居、辨性情、辨年龄性别、辨天时、辨地理环境、辨家族史。我后来写了篇名《叶天士体质辨证探讨》的文章,发表在《江苏中医药》上了。这篇文章除将叶天士辨体经验归纳总结以外,还结合叶案讨论了体质辨证的意义。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在1979年夏天,但写成是该年的秋天。那时我刚刚到南京,至今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教室里空荡荡的,秋日的斜阳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窗外不时飘来阵阵浓郁的桂花香,我一个人静静地趴在课桌上,钢笔尖不停地走着,发出沙沙的声响,我的点点思想变成一行行文字,模糊散乱的叶天士的体质论逐渐清晰起来……。那种感觉,真得好极了!

    那时的书非常珍贵,书大多是借的。我经常去叶秉仁先生家去读书和借书。那时最爱看的,是《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觉眼前一亮,首先是装帧雅致,书名题笺是秀丽的行书,出自书法大家白焦先生之手。正文是长仿宋繁体竖排。书中的内容,是近代上海地区著名中医的学术经验介绍,丁甘仁、王仲奇、张骧云、范文虎、朱南山、恽铁樵、徐小甫、费绳甫、陈筱宝、夏应堂等,有的听叶老等前辈说过,有的则第一次看到。各家独特的视界,别致的经验,清新的文字,犹如阵阵清风拂面,读来十分惬意。后来,这本书叶先生送给了我,作为我考上研究生的礼物。那时,我着实高兴了一阵。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的教学和临床。名医们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才成名的趣闻轶事,让我的讲课变得生动,变得实用。我爱上经方,也与这本书有关。书中名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范文虎、恽铁樵、徐小甫三位先生。他们特立独行的学术个性,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片充满活力的芳草地。他们告诉我:中医原来可以这样看病!
    借人家的书,最怕弄丢或弄脏。有次,我从邢鹂江先生手里看到新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邢老说是刚从周慕丹先生处借的,看我爱不释手,邢老让我看一夜,明天还。可当夜不小心给一小孩在封面上按了个明显的手印,我虽然擦洗,但还是留有污迹。第二天还书,邢老虽没说啥,我的心倒悬了好久。

    我的书也借给人家。那本《中医内科学》被进驻医院的工宣队长借去后,从此一去不复返,让我痛惜好久。那可是我必看的教材啊!

    上个世纪70年代,医院还没有图书室。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去卖破烂,将药房里的纸盒和化验室的废旧玻璃瓶拖到废品收购站换钱,然后去新华书店买书,这个月买几本,下个月买几本,后来居然有了一个书橱的书,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图书室。后来我去南京读书前,院长要送我礼物,问我要点啥?我说要几本书吧。院长答应了。我高兴地在图书室挑了两本,一本《柳选四家医案》,一本《谢映庐医案》。这两本书,是我1979年春天在无锡古旧书店淘到的。这两本书至今静静躺在我的书橱里,成为当年的纪念。

    现在的中医书,种类可谓多矣,经典的,医史的,方药的,临床各科的,实验的,经验的,……,不仅有纸指书,还有电子书,但不知怎么的,当年读书的感觉则找不到了。就如每次回老家,都想去当年县城大街上的芙蓉饭店吃碗阳春面。在我的记忆中,那家饭店的面条最好吃,汤鲜,面劲,有一种特别的诱人的香味。但后来那个饭店关了,在其他饭店吃了几次,配料更讲究,吃上去虽然也可口,但总没有当年吃面的感觉了,走出店堂,心里头有点淡淡的惆怅。
[ 此贴被黄煌在2008-07-01 20:08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感慨万千。

-------------------
好文章啊

-------------------
黄老师的故事也印证了一本好书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

-------------------
我对黄师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共鸣,不知为什么读了您的这篇文章,让学生心潮澎湃,可以说得上感同身受..........从您的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一位学者绵绵的怀旧情结.........

-------------------
书非借而不能读

-------------------
找到该读的书就应该吃透,不然没用

-------------------
黄师的文字,将我带入当年的情境中!

-------------------
真是逆境出人才啊。。。。。

-------------------
电子版的书看不下去,读纸质的书才是一种享受!  

-------------------
现在我们社会物质丰裕、学习方式多样、专业资料繁富。是该好好珍惜、努力钻研呀!

-------------------
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多想破万卷书,更想行万里路。

-------------------
  黄老师真是善于总结,值得我们学习
  原来黄老师也读过《时病论》,我读大学时从图书馆的剔旧书中淘到了一本,觉得颇为实用,时常翻看。有时用来治咳嗽感冒等小病效果还行,感觉确是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只是书中自创的方不少,颇难记忆,勉强记住了一两首方。但自从接触到经方医学后,这本书就很少再翻过了

-------------------
黄老师,断断续续看了你的文章,今天又从头至尾把它看了一遍。特别是我的大学,建议你赶快写下去。满一个阶段就可以出一个集子,让现在的年轻学子了解下老师当年是怎么爱上中医的。中医应该怎么样一步步积累,这是个很重要的过程。我是个中医的爱好者,我愿意用我火热的心,为中医,为经方学派鼓劲呐喊。

-------------------
引用第12楼zure于2008-06-22 23:52发表的  :
  黄老师真是善于总结,值得我们学习
  原来黄老师也读过《时病论》,我读大学时从图书馆的剔旧书中淘到了一本,觉得颇为实用,时常翻看。有时用来治咳嗽、感冒等小病效果还行,感觉确是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只是书中自创的方不少,颇难记忆,勉强记住了一两首方。但自从接触到经方医学后,这本书就很少再翻过了



我也看过,歌诀记忆
辛温解表治宜春,防桔陈皮杏仁,葱豉外加生饮,秋凉阴暑亦离身。

-------------------
期待第五回

-------------------
黄师不但是大医,文采也是了得,读黄师文章真是双重享受

-------------------
黄师读书之用功,对学术的追求,令人敬佩。

-------------------
楼主提及的都是好书。。。值得玩味

-------------------
加上黄先生的悟性 钻研 经历 机遇 ....
终成大器

-------------------
我是黄先生的粉丝.但不是一个医生,我的职业是会计审计.并曾取得高级审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职称和资格。但我喜欢中医学,我认为黄煌教授的书是中医学的经典,《伤寒论》是《旧约》,黄先生的书是《新约》。愿黄先生有更多的好书问世。

-------------------
我觉得我可以趁早先行动了~~~好书,会去多多看的。

-------------------
好,给后辈以鼓励

-------------------
“我的点点思想变成一行行文字,模糊散乱的叶天士的体质论逐渐清晰起来……。那种感觉,真得好极了!”黄师的话真说到我的心里,读书临床之余,我也喜欢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篇,很多东西刚开始只是模糊的认识,随着整理的深入,认识越来越觉得清晰,不时还有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认识随着而来,然后就成为了一个体系,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
黄老师有点悲情英雄的感觉!

-------------------
不管哪个行业哪个领域,读书学技术,都应该有黄师这样的精神。。。
我很惭愧 读书几十年,没个耐心 没个细心 没个恒心。。。。

-------------------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经方已经融入黄煌教授的生命。黄教授是个幸福的人,您的事业正是您的爱好!

-------------------
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只读教科书,视野太狭窄了。
黄老师给了我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虽然有些经典的书籍,我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可以理解的程度,但先从黄老师的书慢慢看起,简单易懂。总有一天,会有自己的体会。

-------------------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喜欢看黄老师的文章。

-------------------
唉,发现自己读的书少得可怜。

-------------------
中医太不容易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