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鸿学术经验(节录)
朱少鸿先生深谙《内经》、仲景之学。医案无不引经据典,皆有所本;而临证施治,则灵活变通,既不拘于经方,又不泥于时方。对治疗
伤寒、
湿温及调理肝胃诸症,能独辟蹊径,擅用苦辛通降,以运化中焦,斡旋枢机。辨证注重体内脏气之变动,把握伤寒兼挟阴经或肾虚见症,熟用
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敛阳平冲、温经撤邪以救逆。对肝经气火风阳诸症,多用镇摄兼以柔静收功。杂病调理,重视肝胃和脾胃关系,用药平补缓消,多寒热润燥相兼。于伤寒或内伤杂病创用“脐腹诊法”、“咽喉诊法”,在辨证诊断上独树一帜。生平擅长内、妇科,于杂病调理,尤具心得,推崇《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诸说。
兹就朱氏主要学术经验作一初步探讨和介绍。
1 苦辛通降 旋中焦而化湿热
苦辛法肇始于《伤寒论》三
泻心汤、
黄连汤诸方,明清以降,多用于外感热病,尤以湿热病为主,有“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之说。先生于苦辛法应用更广泛,以之治疗各种湿热病以及肝胃诸症,经验学识颇能启迪后学。
先生认为:“苦辛之法,专主通降。”“通者,通其阳以祛其浊;降者,降其阴以泄其热。”“欲通其阳,非辛不可;欲除其湿,舍苦不能。”“苦泄以平肝木之威,辛温以和脾胃之气”,故临证注意把握湿热逗留中焦、蕴阻脾胃,或
肝胃不和,热郁、气滞、湿阻之病机。辨证以苔之黄腻厚浊,脘腹痞胀,虽呕恶、泄利而不轻减等症为要点。选药每以
川连之苦寒,清热泻火燥湿,配伍
川朴之辛苦微温,行气导滞,通降胃腑;干
姜之辛温,直入中焦,振奋胃阳,宣开湿郁,达热于外;
吴萸之辛开肝郁,引热下泄。此外,常随证加入
黄芩、
半夏、
橘红等苦辛之属。
2 敛阳平冲 撤肾邪而摄动气
先生诊病辨证重视体内脏气之变动,尤重脐腹诊法。他认为,凡下元虚损、冲逆阳浮,或阴寒上僭等病变时,以手按压脐腹部,可见当脐悸动,此称之为脐跃。此法适用于重症外感热病及复杂的内伤病辨证:如热病中兼挟阴经见症,或肾虚之体复感外邪的所谓“夹阴伤寒”,以及胃病、咳喘、遗泄、
崩漏、产后病等。
3 柔静镇摄 益肝肾而靖风阳
叶天士云:“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甘酸之属宜之。”先生治肝火、肝风效法叶氏,处方刚柔相济,绝无克伐之理。先生认为:“肝经刚愎,端藉血养。”“无形之火燎原,肝肾虚而无以收摄。”“肝失藏而错经妄行,阴失守而虚阳外越。”辨证则重视脉象:弦带涩,是肝脏失于和平,阴液无以涵阳。重视咽喉诊法:咽喉肿痛屡发,蒂丁肿垂,厥少有火,水不涵木。凡此种种,先生皆取镇摄与柔静兼进。观其肝火、肝风诸案,牡蛎、
龟甲、石
决明、
珍珠母、
玳瑁、
贝齿及龙骨、
龙齿、
紫石英、
玄精石等介石类药物应用较多,并多参以柔养阴血之品,如首乌、
阿胶、
当归、
枣仁、
生地、
石斛、
墨旱莲、
女贞子、潼
沙苑、
肉苁蓉等。此法除用于内伤杂证外,于妇科崩漏等证,先生皆习用而多效。
4 药主平和 调肝胃而抑亢害
综观先生杂病调理诸案,可见用药多平和,而以平补缓消为法,处方多寒热润燥相兼。辨证每从肝经入手,气火风阳,辨析详明;治疗则泄降与柔静相伍。重视肝胃和脾胃关系,治疗主平抑亢害而扶持不足,首重顾护胃气,强调“有胃则生”。
先生用药灵活,处方中药对颇多,或益其效,或制其弊,颇具特色。以生地为例:
虚劳门中分别与
秋石、
磁石、
附子同用,肝病门中分别与川连、
薄荷、
龙胆草同用,
积聚门中分别与
沉香、
砂仁同用,热病门中与豆豉同用,
血证门中与
蛤粉同用,崩漏门中与紫石英同用。其他较多见者,如
白芍,除常与桂枝或
桂心同用外,还有分别与
猪胆汁、吴萸、沉香、附子、
细辛、紫石英同用,用意皆在一“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