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伤寒论》所曰“骨髓”应属于表部
    

仲景原文:《伤寒论》所曰“骨髓”应属于表部

  《伤寒论》第11条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个所谓的“骨髓”,应属于表部。如伤寒骨节痛多与桂枝。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所以身大热反欲得衣,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都是表证。表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我临证所见,不然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一条。就像初学时,笃信这是“真热假寒”一样,因为先入为主嘛,这条是“真热假寒”,数百年来几成定论,教科书也是这样讲的,初学者一点临床经验也没有,怎么能不接受这个观点呢?我把这条属于桂枝证的特异症状说出来,就是不想让错误的论点继续误导后学。
  桂枝证营弱卫强(或者说营虚卫亢),发热恶寒。恶寒,则病人要盖被子,盖上被子又会闷热汗出,汗出时捂着被子难受,就揭开被子,揭开被子就会“啬啬恶寒”,病人会不由自主的发出“啬啬”的声音,还会喊”好冷啊”,于是又赶紧盖上被子,一会儿又用手撑起衣被,让身体和衣被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轻闷热汗出的难受度。看到这一幕,才忽然想到,噢,难道这就是“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于是试投桂枝汤一剂,病人服汤后,从41℃,在4小时内降到37℃以下,并且未再复热。此后仔细琢磨,才悟出这就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为实在想不出来,哪一种病状属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里热外厥者,只是手足寒,根本就没有身大寒的表现。确认了这一条,那么“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自然就想到麻黄汤证了。
  阳盛外热,首先四逆汤证的外热,不是阳盛,所以无论如何其外热也谈不上身大热。尽管四逆汤证的发热恶寒测量体温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测量体温是难以发现有这么高的。因为触摸身体并不觉得有那么热,用体温计一量才吓一跳,“呀,这么高啊!”。对于体温一样高的两种病人,比如说都是39℃,触摸四逆汤证病人的肌肤时,会说“发烧了吧?”,是疑问的态度;而触摸麻黄汤证病人的肌肤,会说“哇,发烧了!”,是肯定的态度。虽然用体温计测量的温度一样高,但是用手触摸肌肤所感觉的热度却不一样。麻黄汤证发热烫手,就是身大热。四逆汤证发热不烫手,就不是身大热。这样从病机“阳盛则外热”,麻黄汤证属于表部阳气重,其外热就应是身大热。“阴盛则内寒”,四逆汤证属于少阴虚寒甚,其少阴已经寒甚了,其外还能是身大热吗?再从临证阳盛者触摸烫手,阴盛者触摸不烫手,都可以说明四逆汤证不可能是身大热。
  所以纠结这一条,是因为弄清楚这一条,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弄不清楚,一直停留在“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认识上,对临床无用。因为没有谁见过“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真热假寒。里热外厥证,是手足寒,不能说成是身大寒。如果把厥寒说成是身大寒,就混淆了厥寒和身寒的概念。比如身大热者出现手足厥寒,是说身大寒呢,还是说身大热呢?同样,“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也不能说成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为已经不恶寒了,身大寒还能成立吗?不清楚这一条,当在临床上见到“发热恶寒,不欲近衣,面色红晕”的病人,能想到是桂枝证吗?

-------------------
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从医生检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热,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从病人自我感觉:
病人身大寒,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仲景在一句话中,前半段的身大热,是医生检查得知,后半段的身大寒,却是病人自我感觉,如果这样的话,仲景应该在写作方法上应该区分一下啊。
当然,从临床来说,这是正确的解释。

-------------------
恶寒是主观。大寒是客观。

-------------------
一楼说的不错,伤寒论的语句很多就是临床医案的记录,有自觉症状,医生诊查所得体征

-------------------
差点学错啊

-------------------
敢问先生,如果说“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那么皮肤在骨骼的外层,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岂不成了无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还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都是寒在表部,热也在表部了?

-------------------
Zero: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从医生检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微热,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013-02-27 17:18)?700)this.width=700;" >

  你从医生检查的角度和病人自我感觉的角度这两个角度来体会,这是对的。事实上也只能是这样。
  病人身大热,是触摸着大热,而不是病人自身感觉大热。因为若是病人自我感觉身大热,不可能反欲得衣。欲得衣,就是恶寒。所以“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就是病人发热恶寒,欲增衣覆被。
病人身大寒,是自身感觉大寒,啬啬发抖,而不是触摸着大寒。因为若是触摸身大寒,不可能“反不欲近衣”。反不欲近衣,必是近衣则热。所以“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就是病人发热恶寒,不欲贴近衣被。

-------------------
仆本恨人:敢问先生,如果说“骨骼在脏腑的外层,属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属于表部”,那么皮肤在骨骼的外层,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2013-02-27 19:03)?700)this.width=700;" >

荣版理解的不错。身大热反欲得衣,就是发热恶寒的麻黄汤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就是发热恶寒的桂枝汤证。这两种发热恶寒,都是表部证候。

-------------------
谢过先生。恨人不是荣版,荣版非恨人所及。先生将恨人误认荣版,恨人窃喜不已。

-------------------

“尽管四逆汤证的发热恶寒测量体温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测量体温是难以发现有这么高的。因为触摸身体并不觉得有那么热,用体温计一量才吓一跳,“呀,这么高啊!”。对于体温一样高的两种病人,比如说都是39℃,触摸四逆汤证病人的肌肤时,会说“发烧了吧?”,是疑问的态度;而触摸麻黄汤证病人的肌肤,会说“哇,发烧了!”,是肯定的态度。虽然用体温计测量的温度一样高,但是用手触摸肌肤所感觉的热度却不一样。”


 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与医者的阅历,思维方式,甚至性格都有一定的关系,只要能指导自己的临床,就不能说是错的,也只有这样,伤寒论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用有此一说来评价一种理论,如果非要说其他的理论贻误后学,似乎过分了些。
  我的感觉跟李老师不同,病人发热到38度,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体温计与医者的触觉是一致的,病人自觉发热,但量体温不高,与医者的触觉仍然是一致的,唯独可以不一致的,是病人的感觉与实际的测量体温,至于医者的触觉,有时候是方法不对头,初触觉不热,欲扪欲热是常见的。笔者1991年,上大学二年级,曾在班级的板报上发表初服桂枝汤一文,当时用教材上的剂量一剂而愈,所以对伤寒论笃信不疑,当时的感觉终生难忘,绝无怕冷却又不欲近衣的感觉。所以至少我的感觉与李老师所述不同,或许只是个例吧。

  

-------------------
先来研究“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伤寒书一般只讲骨髓主里,没有更多解释。
《素问?奇病论篇》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所以仲景这里讲的“骨髓”指的是大脑。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寒在骨髓也”会造成头痛,那么很明显这前半段是表证,属伤寒麻黄汤证。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热在骨髓也”是脑热,为温病。
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往往四肢厥冷如冰,胸腹微微温暧,不欲近衣被。
感谢李老师,我今天足足花了两小时研究这个骨髓,终于弄明白11条原来是讲伤寒和温病的鉴别。

-------------------
  凡是会发热的物质,都会愈扪愈热。六病证的发热,也都会愈扪愈热。所以初触之不觉大热,而愈扪愈热者,就不能称之为身大热。否则,六病证的发热,就都是身大热了。
   还有最起码,身大寒,不是手足大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不是真热假寒。真热假寒者,一定不会是身大寒。
  桂枝汤证也有服汤覆被却不得汗出者,甚至服汤覆被二三次也不得汗出者,这在桂枝汤的服法中已经交代清楚。这种情况当然没有烦热,也就没有“反不欲近衣”的表现。
  啬啬恶寒,冷得发抖的桂枝汤证,也不是临床经常能够看得到的。啬啬恶寒,又不欲近衣的桂枝汤证,更不是临床上经常能够看得到的。如果临床经常能够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把“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说成是真热假寒,更不会有今天的争论了。

-------------------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李老师说的不欲近衣,就是这个烦吧?这种情况临床确实很多,我自己就有感触,但是如果坚持住这个烦热,盖被子继续捂,接着就会出汗就会好了。

-------------------
Zero: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李老师说的不欲近衣,就是这个烦吧?这种情况临床确实很多,我自己就有感触,但是如果坚持住这个烦热,盖被子继续捂 ..?(2013-02-28 00:46)?700)this.width=700;" >

这个是46条的证,脉浮而烦靠捂被子,汗是出不来的。

-------------------
李国栋:  凡是会发热的物质,都会愈扪愈热。六病证的发热,也都会愈扪愈热。所以初触之不觉大热,而愈扪愈热者,就不能称之为身大热。否则,六病证的发热,就都是身大热了。
   还有最起码 ..?(2013-02-27 23:01)?700)this.width=700;" >

这个欲扪欲热,是前辈们的术语,确实需要临床实践才能感知,正常人扪不出39的温度,接触时觉得不热,稍久就能感觉发热明显,接触时感觉发热,稍久反觉不热,临床都是可以见到的,而且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另外,测体温一般是腋下体温,所以医生摸时,如果要与温度计所测温度一致,因为摸腋下不方便,但位置至少也要在躯干才有意义,去摸额头和手是不行的。

-------------------
  摸手当然不行,发热病人常有手凉。摸额头不同于摸手。发热为阳证者,额头多烫。发热为阴证者,额头多不烫。

-------------------
每次读到这句,都觉得前后一样,得衣和不得衣,所以老是理解不了先生说的太阳和厥阴在本句的区别,这次终于看清了,惭愧之至,一个“得”字,一个“近”字,何等形象!

-------------------
封狼居胥:每次读到这句,都觉得前后一样,得衣和不得衣,所以老是理解不了先生说的太阳和厥阴在本句的区别,这次终于看清了,惭愧之至,一个“得”字,一个“近”字,何等形象!?(2013-03-11 14:35)?700)this.width=700;" >

说说看“得衣”的得,什么意思。

-------------------
说的是四逆汤证和白虎汤证吧.

-------------------
今再来:先来研究“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伤寒书一般只讲骨髓主里,没有更多解释。
《素问?奇病论篇》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 ..?(2013-02-27 22:41)?700)this.width=700;" >

真是高论啊

-------------------
我历来对阴阳格拒真假寒热之说甚为不解,其说最为无理,误人不浅。这分明是郁则生热不荣则寒,人体之中如果气血运行通路通畅,寒热自会平均,若有寒有热乃郁结而致,郁则生热不荣则寒也就是气血多为热气血少为寒。此条的寒热是客观之温度,郁在表恶寒欲近衣而身大热,郁在中心烦躁不欲近衣而身大寒。正气欲抗邪,邪即为郁结,结在那里,正气亦聚于此,气血亦聚于此,气血多为热,郁结在表,气血聚于表,表热,郁结在中,气血聚于中,中热,那么有没有气血聚于里的条文?在辨可吐第十九有一条,大家可参看。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