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汤液经方》一书,又名《
伤寒杂病论传真》,由冯世纶、张长恩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全书44.6万字。
全书分4篇,第1篇《中国汤液经方考究》,《伤寒论》来源汤液经法而非来源于《内经》;第2篇《伤寒论传真》,第3篇《金匮要略传真》,为全面注解经文(分为“解析”、“按”两段);第4篇《伤寒约言录》,为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所集国内外经方家有关穴经和方证研究集萃,对理解伤寒经文大有裨益,也是该书精华之一。
约言之:第1篇为作者从学于胡希恕先生,熟读经典,深谙经法,验之于临床,所得之体会心得,复条分缕析,分篇章节论述经方之旨,以及临床所
见,更上升为理论而成之篇章,计14章。伤寒学渊源于汤液经法,与马王堆汉墓帛书有着亲缘关系,其次就经方的概念、源流、特点、辨证论治体系、经
方与方证体系、经方之脉诊,源自经方理论体系,其六经来自八纲,辨方证产生了六经理论、六经辨证。《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皆胡希恕先生教学笔记,复经作者体会,深入辨析增删而成。可见师承的重要性,青出于蓝,代有发挥,多真知灼见。经方的特点,秉承道家思想,不用五行学说,是从症状上总结教学经验,重视症状反应,略于逻辑推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张仲景总结完成方证和六经理论体系,经方渊源是古代方证,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六经理论的形成,诞生了《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脉诊分平脉与病脉,是以八纲辨证为纲,把常见的脉分为太过与不及。《伤寒论》属经方体系,其六经来自八纲,辨方证产生了六经理论。
胡希恕先生对伤寒学的研究可谓炉火纯青,一生中粗衣素食,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可谓登峰造极。他读伤寒、讲伤寒(体会尤深,且有独到见解),用伤寒的经方派,临证时用经方取效,名闻遐尔,一时称最。其传承弟子以冯世纶、张长恩为首的与伤寒大家陈慎吾先生的嫡传,现在京都已为知名专家约数十人,均能克绍箕裘,传承发展,成为流派。
胡希恕先生对伤寒学研读多年,见解独到,或指出作家之非,某段经文或倒置或错简,或误字或句读之错,证诸近人如文献学家钱超尘先生之观点,均能从文字学考证其错误处并提出见解。考钱先生为考据训诂校学家陆仲达先生之入室弟子,陆先生为文字学家黄侃先生入室弟子,黄先生曾在
北京大学开设训诂、考据、古文字学等4门课程之多。黄先生为章太炎先生入室弟子,章太炎对文字学贡献尤大,晚年章先生对中医典籍如《内经》等有深刻研究。钱超尘先生对胡希恕先生的伤寒学见解非常称赞,很多观点为钱先生校刊伤寒学所采用并推荐。近年钱先生佐刘渡舟先生考订伤寒学其功甚
伟,为国家指定11本古医文献方面很有成就,说明胡希恕先生对伤寒学确有独到见解、深刻研究。
20世纪6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在黄开玄院长领导下,由任应秋先生主持成立中医师资研究班,任先生主讲《内经》,《伤寒论》由陈慎吾先生担任,《金匮要略》由胡希恕先生担任,该书第? 篇《金匮要略传真》即为胡先生讲稿,笔者当时帮任先生办理一些事务性工作,有幸聆听胡先生讲课之始终,胡先生虽不善于言辞,但其钻研很深遂,学员细心聆听揣摩,课后学员咸认其功夫之深,见解透癖,可谓成一家之言。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之几问及师曰数条,胡先生指出这篇文字的声调和学术源流显与《伤寒例》诸篇为一家之言,而与张仲景所论大相迳庭,当系王叔和撰次之义,复经钱超尘先生考证,确是如此,谓“非仲景所自撰,而为后人所增入。”
“解析”为对原文的解释,“按”为胡先生的见解,验之当时确有见地。方后有方解及按语。胡先生见解认为伤寒学为王叔和将一书分为两书,给读者增加困难不少,并指出某段或某句不似张仲景手笔,为传写之误,见解独到。
第4篇《伤寒约言录》是胡希恕先生数十年研究探索伤寒学的成果,对伤寒学每个章节的重要精神按病、证、方证3个层次加以总结,由博返约,条目明晰,使一部伤寒学展现出纲目分明。胡先生引证除国内前人外,且引证日人皇汉医学大家如吉益东洞、汤本求真等的见解,凡能对条文有所见解,胡
先生认为可取者,即与收载,可谓不分中外,对伤寒学研究有素而见解可资参证者则取之,并非胡先生属于皇汉医学派,也不是东洋医学派的传人。如上所述,认识到胡先生一生致力于伤寒学的功夫,可谓没有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胡先生,而是停留在表面上。日本学者考察东直门医院之后,认为“胡希恕
先生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这个评价还是正确的,有目共睹的。笔者久与胡先生在一起探讨学术及临床会诊,即可体会胡先生为伤寒大家,即对伤寒学研究很深,见解独到,尤其于临床运用经方有深刻见解而且疗效卓著。
? 2004年5月笔者在太原召开的全国疑难病学术会上,得遇江西伤寒学家陈瑞春先生,他一生从事学伤寒、讲伤寒、用伤寒,可以称为当前伤寒学家之一,由其专著可见到其学自姚荷生、万友生诸先生,姚、万两位先生亦当代研究伤寒学的卓越者。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伤寒学师资班在成都中医学院主办,由著名伤寒学家邓绍先先生主讲,邓先生在当地被誉为“ 邓伤寒”,亦当时全国伤寒三老之一,南京吴考般、北京陈慎吾及成都邓绍先,北京陈慎吾即包含胡希恕先生对伤寒学的见解。当《中国汤液经方》出版之际,仅述其梗及观感如上,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