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前先看一篇日本医家汤本求真有关文章,或许会轻松些。
风邪古名中风。意即中于风之病也。感冒、
伤风、冒风等。皆其异名也。
[定义] 寒冷侵人。为诸种病状之动机。其一般所知者。为呼吸器系统之疾患。今日医学之范围。其发病之原因。甚属不明普通之见解。则为寒冷侵入时。人身之防御力弱。身体之某部因抵抗力低下。于是某种之感染趁机而来。则疾病起矣。因抵抗力减而受寒冷之损伤者曰感冒。因感染而起疾病者曰感冒病。而实际上感冒与感冒病则多混同焉。
[原因] 考感冒之成立。由于次之三要素。即(一)周围之气温低下。(二)传染。(三)身体感受性之锐敏。
(一)气温低下 吾人之身体。一方由筋肉、腺等作体温。他方则装置皮肤之血管。由扩张发汗等以发散体温。体温常保持一定之度。尚寒冷侵入时。体表之血管先起收缩。而体内之体温活拨。皮肤之血管扩张。致起充血。尚此反应之力不充分。则感冒起也。
气温低下。全起于急激时。(例如灌冷水等之时)或起于渐来之时。(例如从秋至冬之移行)罹感冒者甚少。外界之温度为恶急性之下降时。(例如天气之激变。因发汗后裸体而受冷风之时。侵晨薄暮接触冷风之时。)最易起感冒。要之在比较短时间内不知不识之中体温下降之时。四季罹有感冒之危也。
(二)传染 寒邪动时。因身体之防御力不充分。身体某组织之抵抗力衰弱。种种微菌逐趁机侵入。居住于健康之体内。后趁机活动。而起流行性之感冒病也。
起感冒病之菌。时时处处种种不能枚举。重球菌、连锁状菌、葡萄状菌以及其它之菌、究为单独只原因物。抑为多数之原因物。则尚不明了也。
(三)感受性 人体所受之寒冷虽同。而感受性则因个体或身体之状态如何而异。即同一感冒病也。而痰病之局亦有异焉。甲起于呼吸器之粘膜。乙起于消化器之粘膜之加答儿。丙起洛伊麻基斯性疾患。丁起神经系统之疾患。甚或同起于一家族也。而甲为加答儿。乙为洛伊麻基斯性。丙为神经系病性。又同一年令之个体也。而甲为加答儿性。乙为洛伊麻基斯性。丙为神经病性。亦有同时种种疾病混合侵来者。又凡易起肾脏炎与心脏炎之个体。此等感冒病亦起焉。 后天性之感受性亦有注目之价值。凡身体衰弱。疲劳。过劳。睡眠之间。易罹感冒。与凡屡屡感冒之人。结核病之人。罹微毒之人。亦易犯感冒。至于尘埃、煤烟、有毒物质等之物或化学的刺激。亦为感冒之辅助原因。
[症候] 风邪之症状。普通始于喷嚏、恶寒。其次发热、头痛、鼻塞。或伴以咽喉痛、
咳嗽。小儿屡现消化器方面之病。大多呕吐下痢。或全身之筋肉与关节疼痛。。大概多为轻症状。唯流行感冒者往往呈重笃之病态。
[疗法] 恶寒发热(大多在三十七八度之间)鼻鸣不塞。寝时微汗。食欲不变。口不渴。头痛而项稍强。大小无异。咽喉不痛。不咳。脉浮弱。舌无苔。听诊打诊无变化。腹部无特别征候者。宜与桂枝汤。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咽喘鸣。汗不出。腹痛。身体动时。手足筋肉关节感痛。口微渴。衄血则痛痛减轻。食欲大小便与平时无甚相异。脉浮紧而有力。舌无变化。稍觉干燥。听诊上有响性。腹部觉变异者。与以
麻黄汤。发汗则愈。桂枝汤证与
麻黄汤证之鉴别要点。在乎汗之有无。脉之浮弱与浮紧。
葛根汤证之风邪。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汗不出。与麻黄证相同。但患者多项背强急。时感口渴。若感冒初期腹痛下痢者。多为本方证或麻黄汤证。倘若有呕吐症状者。则又不得不参照其他证状以鉴别之。究系葛根加半夏汤证乎。抑
小柴胡汤乎。又本方证之患者。鲜有麻黄汤证之喘鸣焉。
葛根汤证之脉浮紧。舌无大变。听诊打诊上无变化。
小柴胡汤证较诸桂枝汤证葛根汤证麻黄汤证更进一步。此时不恶寒发热而变为往来寒热。食欲疲之。舌现白苔。大便不规则。或
便秘。或下痢。咳则呕吐恶心。耳塞。手足热。口渴。此时易于
五苓散混淆。宜十分鉴别。
凡小柴胡汤之证。脉失浮之性质。弦细或弦数。有时近似于滑。有时浮数。脉状无确定。热不与恶寒同时存在。恶寒去则热现。热去则恶寒来。有时现所谓微热或身热。而不全然恶寒。非从他觉胸胁苦满以证明。而不能全然知晓。
小柴胡汤证更进一步。则大便秘结。小便减量。心下胁下如有物然。不思食物。脉较普通更沉一步。舌现黄苔而干燥。口苦。胸胁不苦满。心下坚。在触诊上。多觉胸胁下有抵抗桑压重之感。此种患者宜与
大柴胡汤以通其大小便而后发汗。自能轻快。
此外尚有麻黄
附子细辛汤证。凡生来虚弱冷性之人。或老年人遭遇风邪。有恶寒之感而体温不升,触遇冷物。若头被雪而感冷痛。食欲非特不变。反较平时为盛。不善行走。而多欲横卧。口不渴。大小便无变化。屡屡流出清水状之透明鼻汁。在桂枝汤证、葛根汤证、麻黄汤证等之鼻腔感热。分泌物多粘稠。而在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之病。欲感冷而在不知不识间流出鼻汁。脉多细沉或沉迟。舌湿濡。一切均热状少而寒状多。
平素心下汽水之人。因冷性而易感风邪。则因喘咳而排泄多多之稀薄清冷鼻汁或泡沫性之痰沫。若其脉浮细或浮弱。或头痛。或清热者。可与
小青龙汤。若烦躁而上气者。宜加石膏。
虚弱之妇女老人等。在发病之初。其邪已有一部分侵入少阳者。柴胡桂枝汤证也。邪全入少阳。恶寒多而热少。小便不利。口渴,脉沉细或迟弱者。柴胡桂枝
干姜汤之证也。
反之头痛发热甚。身痛口渴烦躁。脉浮紧者。宜与
大青龙汤以发汗。
乳儿犯风邪起鼻加答儿。苦于鼻闭时。麻黄汤与之。有神效。幼儿犯风邪。伴以胃肠加答儿之症状。饮食与咳共吐。或渴欲饮水。饮既吐出。或尿量减而起水泻下痢者。宜与五苓散。五苓散服后。尿量增加。热下降。呕吐下痢均止。则身体即轻快矣。
备考
[杂病纪文] 古书称中风之风。后世医书称感冒。后世医书之中风。指偏枯半身不遂之病而言。即今俗称中风。伤寒论之中风。即系伤寒之轻者。最初恶寒发热。头痛鼻涕。人人所知。其理与伤寒同。邪甚轻。故稀有阳明里证。而用
大承气汤者。亦稀有少阴病而用附子
人参者。最初多服桂枝汤、葛根汤之类以发散之。其感冒轻微者。往往喝稀热粥一碗。覆以被而取汗。或吞
生姜酒。或食
豆腐汤。大抵可愈。故后世之医。亦有用荆防排毒十神汤、
参苏饮、芎芷
香苏散、
藿香正气散之类大抵而愈。考之药性病理。是等药剂。对于感冒多不适当。其所以能愈者。病轻则药到自愈也。又后世有劳役感冒病者。此因肾虚之人或劳心之后外邪侵入之故。宜在初时速速治之。莫使延长时日。致因种种变化而发为重症。入手即宜发散。如其邪难于急去时。可用建肿汤之类发表之。过数日而热仍不去时。用
补中益气汤以清解之。益气汤者。小柴胡汤之变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