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造模与现代医学的不同。现代医学的是在笼子里的动物,中医的是在社会里的人;关在笼子里的可以集中空间和时间,因而便于观察;处在社会里的便是单个散发的,除非短时间内出现瘟疫之类或是其他群发的疾病,因此是不便于观察的。
现在单就中医的造模,稍做说明。中医的造模,对于外感病,多是由于气候为主引起的,这是比较固定随春夏秋冬变化的,比如冬春季节的
小青龙汤证,或是非时之气引起的,比如SARS。对于杂病来说,小范围来说是自发的单个的行为,比如因过食冷食而造成
理中丸模型,又比如经常的生气引起的
四逆散模型或是解郁汤模型;大范围来说一是季节的升降浮沉对人体的影响,比如春季易出现头晕,口苦等阳气上升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二是社会因素比如国家的政策影响导致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如国家强调竞争导致个体过度消耗正气及压力增大同时生活水平上升出现“三高”人群,又比如李东垣所处的战乱时代,造成了脾胃内伤模型,以及在外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补中益气汤模型。
所以中医的造模与现代医学绝对的不同,造模不成功又按现代医学的观察模式去研究中医的治疗效果,鲜有成功的。
中医科研的造模不用人为,只依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中医的科研却也是主动的,古代的中医学者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外感病方面,比如医圣张仲景在当时大面积的瘟疫的情况下,及时总结治疗经验写出了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学术论文。同样成功的还有刘河间,李东垣,清代的温病派,甚至近代上海出现
猩红热时,中医仍然能够有效的进行科研并总结成书。再后面出现的建国后北京石家庄地区出现的脑炎流行也在民国中医的延续下能够开展中医式的科研。但是进入21世纪初,中医在SARS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几千年来未有的情况,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医发展的方向出了问题,不是中医出了问题。
在内伤病方面,
朱丹溪在元代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的特殊人群总结出了滋阴的学说。在明代,又有温补学派的形成……。
一代代的中医人依着中医特有的科研方式在有效的进行着科学研究。人们觉得社会变了,但是四时没有变,对人的影响没有变,人
感冒后的症状没有变,人生气后产生的变化也没有变。
所以二千年前的经方至今仍有效的治疗着疾病,到底有什么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