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评著名词作家郑玉玺《中医赞歌》歌词
    

中医讨论: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评著名词作家郑玉玺《中医赞歌》歌词

作者:陈玉荣


      《中医赞歌》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歌词作家郑玉玺老师在国家核心音乐期刊《广播歌选》2009年第3期上的新作,标志着他在歌词创作上一次新的腾跃。评析郑玉玺老师的歌词,能够既把握住作品中丰富蕴藉的思想,又不损害全篇流转完整的美感,达到一种平实而浑成的境界,这不仅是我以往在读
郑玉玺老师歌词时的一种感悟,而且也是郑玉玺老师在撰写歌词时一直沿用的风格与传统。在当今的歌词撰写模式中,歌词写作往往汲汲于观点的新创、理论框架的营构,而对具体的歌词作品本身或条分缕析或大而化之,对感怀、思想丰富的歌词作品本身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把握,对文学鉴赏力和艺术感觉的养育到底能提供怎样的帮助等,却是颇为可疑的。特别是身为中国人,我们总是在为我们曾经拥有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和文明传统而自豪,一直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心血,她特有的魅力引多少医学大家为其折腰。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为她的精彩而自豪。然而,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浮躁、浅薄和急功近利,每当我们谈到究竟祖国的中医是什么的时候,其回答总是含糊不清和牵强附会的。如果说,在医学界领域被西医所占领的话,这不足为过,但祖国传统医学的技艺因此而流失,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郑玉玺老师自觉承担道义和社会责任,努力弘扬人文精神,不辱艺术家的文化使命,用心、用严谨的艺术手段和对祖国传统中医理论深度的刻画能力,用凝炼、沉实、遒劲的笔墨技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轴和祖国传统中医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深刻地描述了社会的形态和人生的状态。郑玉玺老师的《中医赞歌》可以说是这一传统在当代一个难得的嗣响。

    这也许正是郑玉玺老师在撰写《中医赞歌》歌词时的真正深意吧!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通过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淘洗可以使许多畅销轰动的书籍变成一文不值无人问津的垃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当我读完郑玉玺老师的《中医赞歌》歌词时,我相信这首歌词仍有继续存在下去的资格,仍有吸引那些关注中国命运的人们阅读它的魅力。它是有思想有良心的人写出的一首有思想有见地的歌词。这样的歌词是值得每一个人阅读的。它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一些你在以往的歌词中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这就够了。正如郑玉玺老师在《中医赞歌》的歌词中写到:“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创奇迹,创造文明创造了神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治病规律,望闻问切综合治理,形成了中医完美的体系;医德医术哦,治病救人有志气,中医博大精深有魅力,一代代地传承、一代代地沿袭,辨证施治彰显威力,造福人类造福我们自己。副歌:中医中医无比的神奇,中医中医无穷的魅力。” 至今,音乐学界基本上对该歌词所表现出的内容的理解已由当初的“纯写景之作”转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进而为“写意性的非标题音乐”,在这一点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体现的既是学术与思想文化上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首先,仔细品读郑玉玺老师所撰写的这首歌词,不仅真正地写成了一首歌颂祖国传统中医的赞歌,而且写得生气勃勃,跳跃灵动,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美好的憧憬蓦然而生。无论是歌词的上阙写“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创奇迹,创造文明创造了神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治病规律,望闻问切综合治理,形成了中医完美的体系”,还是歌词的下阙写“医德医术哦,治病救人有志气,中医博大精深有魅力,一代代地传承、一代代地沿袭,辨证施治彰显威力,造福人类造福我们自己”,作者始终都围绕着一个支点:“中医中医无比的神奇,中医中医无穷的魅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歌词也是一种文学样式,属于诗歌的范畴。因为技术特征明显,郑玉玺老师的写作可以为现在的歌词写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总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来领会自己本身。”“只是被当下的此在自己以抓紧或耽误的方式决定着。生命问题总是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才能弄清楚。” 郑玉玺老师面对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的悲剧,面对残酷现实对社会人生提出的诸多难题,表现出深沉的生命历史责任感。其虚无的生存之感,对人生无常、生命有限的忧患与抗争,体现了主体对生命的眷恋与执著,对生存的审视与反思。读其歌词,一股强烈的生命张力时时喷涌而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像一条血脉流动于郑玉玺老师思想的始终。郑玉玺老师把审美艺术活动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与人类的生存活动等同起来,凸现出个体激越的生命情绪,试图从无限而不是从有限,从超然而不是从必然的角度阐释人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美学意蕴。

    生命主体是贯穿文学史的基本母体,深受历代文士们的青睐。然而每个时期的主题都烙下了时代的影子,表现在外在形式上也有所差别。郑玉玺老师对生命意识沉重的感叹有着密不可离的历史传承。自先秦以来,对“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就深植于历代文人中,很多思想已经提出了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周公的保民思想,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的观点实际上都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重视。但统治者为了称霸天下,编造出一系列的神统论来麻痹人民,人民处在神权统治之下,一切以神的意志为中心,忽视了作为个体生命而存在的意义。东汉末至魏晋易代之际,国家陷入混乱动荡,社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忧患和磨难,人们对儒家长久以来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把目光投注在了自己身上,人的自我意识得到确立,人权向神权提出了挑战。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人的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因此郑玉玺老师的歌词创作充满着对“以生人(民)为身,社稷自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分不开。

    根深蒂固的忧患意识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打在了中国历代文人的骨子里,郑玉玺老师作为其中的一名歌词作家也不例外。“忧患意识”的实质在于居安思危,而不是患得患失。“忧患意识”的要义在于头脑清醒,应对裕如,而非杯弓蛇影,心存疑惧。晴空万里尤须提防暴雨,风平浪静也要警惕暗涌;风调雨顺也要囤积粮草,烽火尽熄不敢放马南山;而且承平之际往往潜伏着败亡之因,繁荣之时可能酝酿着衰退之机。这些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常识,就是古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要揭示的道理。正确认识和理解忧患意识,对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对中医药的认同程度取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的强势地位使我国人们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减弱,使得西医西药大行其道,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同样,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程度也是影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因素。至今为止,能从根本上承认和接受中医药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过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则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的所谓认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西方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与现代西方文化有很强异质性,中西医药的争论其实质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文化的歧视。毫无疑问,现代西方文化是当今的强势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挟强大的现代文化之力量置中华民族于生死存亡之地时,国人在痛打孔家庙的同时,欲将中医、京剧、汉字、汉语一并扫除,可以说是一种非理性的自保刺激反应。但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高压态势,我国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压抑,逐渐失去活性,处于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捍卫自己的文化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责任。中医药的出路最终还是在于中国文化的出路,实现中医药走向现代化,走向产业化、走向世界的梦想,就要从弘扬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的高度去认识,去实践。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要真正使中医药发展起来并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就必须从其所根植的文化基础入手,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文化宣传力度,使以西方文化为主要文化基础的现代人对中医药有必要的认同感。在中医教育中尤其应当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统,加大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内容,大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什么时候接受西方科学教育的人能够平和宽容地接纳不同西方传统的中国文化,什么时候中医事业的从业人员真正能够将中医药文化熔铸到思维、心理中去,中医药自然就壮大起来了,中医药的发展就会势如破竹。

    其次,在郑玉玺老师所撰写这首《中医赞歌》的歌词中,不仅超越了一切世俗功利的追求,而且投入到心与“道”的自然无限的逍遥理想境界中,其思想中最常常跳动着一股久久让人难以平息的对祖国中医药的责任意识,他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在这里,郑玉玺老师心中涌动着的股股对祖国中医意识在遭遇无可奈何的西方文化冲击下现实的彷徨苦闷的“劲风”下,形成了强有力的张力,把他引向了一种超越歌词本意的人生境界。 即使是不懂得祖国传统医学的人,在读到郑玉玺老师的《中医赞歌》歌词后,都会从歌词中发掘出那种祖国中医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无与伦比的,普天下的炎黄子孙读到这里,都会发出欣慰的感叹声的!

    郑玉玺老师作为一个歌词作家,其作品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文化烙印,有着很强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他写出了《中医赞歌》的文化心灵史,既有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与弘扬,更有对民族文化历史的反省与批判,充满了对本民族如何在历史潮流中发展的思考和期盼。郑玉玺从人物身份的特殊性、时代描写的复杂性、主导情感的微妙性和叙述话语的复调性等方面论证了《中医赞歌》不仅开发了当代歌坛中重要的题材资源,而且开辟了反思历史的视角和理解中华传统医学历史人文生态的思路。

    第三,词句是歌词的血肉,感人肺腑的语言是靠歌词的词句表达出来的。一首歌词的伟大魅力,并不是在于它的文辞华美,而是在于它能把人们带入一个美丽的境界——严密的逻辑论证是一种美;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一种美;人的命运的起伏跌宕是一种美;文字的流畅、精致、朴素也是一种美。郑玉玺老师撰写的《中医赞歌》歌词,简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境界——那是自然之美与灵魂之美的交织,那是思想之美和文字之美的重合。郑玉玺老师撰写的《中医赞歌》这首作品不仅在其曲式上面让人耳目一新,在其歌词风格和歌词内涵上面都非常精美到位。既有传统的优点又突破历来歌词风格古板僵硬的框架,手法上做到层次分明,涵盖悠长。这样的美,怎能不使人颤栗和沉醉呢?

    渺小孱弱的灵魂看不见真正的自然之美。作者告诉我们,大自然有四重结构:人们能够用肉眼看到的是大自然的第一重结构;文学艺术家能用肉眼加心眼看到第二重结构,他们用语言,用色彩,用旋律来表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科学家能够看到第三重结构,他们用定量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的和谐;大自然的第四重结构,是人类思想和想象力的产物,它是看不见的,这就是自然哲学。我想,只有敏感、丰富、博大的灵魂,才能走进大自然的多重结构,并为之沉迷。而人的灵魂一旦走进大自然的深处,便也无法不变得开阔、深沉、厚重起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也当有此境界。在“歌词化”的自然哲学里,作者把科学、哲学、艺术、人生连通了。也许这正是这首歌词在第一时间触动我的地方吧!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未必真正懂得深藏于其中的自然之美。而不能在工作中发现美感的工程师、科学家,工作对他们就不是一种享受,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也难以有卓越的建树。在对未知的探索中,美感和快感是紧密相连的。可惜的是,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中,这种美感和快感都被过早地扼杀了,孩子们在死记硬背、生吞活剥中,丧失了多少探索未知的冲动。而保留着这种冲动,对于他们的灵魂来说,又是多么重要!厌食——厌学——厌倦生活和工作,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其中得到美感和快感,人的生命力就这样一点点窒息了,实在令人悲哀。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希望所有的大学生,不论你是学文、学理,还是学医、学工,都来读一读郑玉玺老师撰写的《中医赞歌》歌词吧,让自己对知识的追求能走进更深的层次,在那里你会发现美和博大。

    因为自然中有美,科学中有美,艺术中有美,生活中有美。不能发现美的人,注定要变得浅薄、丑陋,甚至肮脏。寻找美,便是寻找幸福;而博大,会使生命变得丰满而踏实。对于当今时代的歌词作家而言,真可谓是算作觉醒的一代,当人们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条件下,开始对个体生命、意义、命运重新把握、思索和追求的时候,郑玉玺老师却更为自觉地关注、思考人的生存,企望摆脱所谓仁义礼教的束缚,追求无限自由的人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其独立人格意识,是对人自身的关注,是对人自然本性的重视,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他追求的“混一不分、同为一体”的混沌世界,就是希冀人们以恬淡无欲之心,抛弃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不为外物所困扰羁绊,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任随万物本然的存在,达到澄明本真的生存境域,让人处身在与自然、与万物、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整体中。

    尽管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异常紧凑,人们在焦虑和惶恐当中度日,人的问题日益彰显。比如人生的短暂,人的欲望的膨胀,使人对死亡、疾病异常惧怕,对生存更加担忧,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而郑玉玺老师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尤其值得人们深刻反思。人执著于现成事物,被技术和文明所促逼,从而失去了把握自我的自由,往往觉察不到人心、人情或肆意伸张或被约束挤压的情景,当然更不会去探索人原初生存所持守的那片素朴恬淡的心境。特别是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重视实用价值,很容易让个体热衷于功利的角逐,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和个体独立自由的人格意识,让人异化为物的奴役。当人们沉溺于繁杂复杂事物中,这时的我是世俗中的自我在繁忙着,是那种从早到晚不确定的空洞的简单的我。这样的自我不是万物一体混沌境域中的原初存在,当人陷入忧烦事物时,人就变成了所忧烦的东西,从而难以自拔,人的心理失衡,人性被扭曲。基于此,郑玉玺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关照的艺术人生范式,鼓励人们以恬淡素朴之心返归到与万物相融相契的状态,使万物以自然本真的样式显示出来,人也于其中体验到本真的自由天性,并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最后, 社会哲理,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未来的思索。社会哲理的歌词往往融会着人们对于现实政治非理想化的忧思,对于人类良知与正义的呼唤,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评判。郑玉玺老师撰写的《中医赞歌》歌词,也炼就了一种大师般的哲理语言。对于哲学之境,它可能曲径通幽,深入浅出。启迪智慧,切磋心得,自有哲学论著所不及之处。大家都知道,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自己创造的一种以疗疾和保健为目的的应用科学,以其诊法的无创伤性、简便易操作性和疗效的确实可靠性而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医学,故而又有祖国传统医学之称,并简称为传统中医。它产生于二千年前,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迹,创始于中华民族的先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熏陶出来的医疗科学,骨子里渗透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故又带有浓浓的文化特征。凡是存在过的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在历史上也必然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它们或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如从《素问?热病论》到张仲景《伤寒论》、吴又可《瘟疫论》、叶天士《温热论》、杨粟山《寒温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等;或抱残守阙,退化为昨日黄花,如祝由符咒之类等;或传播外帮,声名显赫,如人豆接种法预防天花病传入欧洲之类等。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其内容如何,作用如何,历史地位如何,影响范围如何,只要它们曾经出现过,便都是传统的中医。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之类多是针对传统中医而说的。传统中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文献,其次是老中医与民间。我们要继承中医,首先是要继承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并已经将这些“存在”记录了下来的中医典籍。对中医古典文献的整理工作,就是这种继承工作的具体施行。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有一种惰性力量。它限制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传统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一门学术能够如何不消亡。中医传统也不外乎于一般规律。中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用现代自然科学武装起来的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而未涣散、未崩解,面对来自行政的不公正,面对以西方科学文化传统为基石的唯科学主义的歧视、面对科学常识层面上的不可通约性而形成的不信任甚至反对而未被消灭,且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则正是中医传统的力量所在,中医传统的力量所直接作用的结果。当然,这并非是说只要是中医传统就一定是科学的,就一定是真理,就一定是不可改变的。因为时代在前进,经验在积累,知识在更新,观念在转换。传统中某些东西会变得无所可用或失去了使用对象自然无用而逐渐淡出或消失。诊疗实践中,有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整合、升华而成为传统的新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我们所说的继承,首先是要继承中医的传统。而中医传统首先是存在于中医的典藉之中,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脉经》、金元四大家、明?清八大家、温热四大家等著名医家的经典著作。因此,只有熟读一定数量的中医典籍,方才有可能秉承中医的传统、领悟中医的精神实质、把握中医的活灵魂,而成为一代优秀的中医大家。其次是存在于名老中医的身上。因此,我们一定要拜师学艺,跟师诊疗,虚心向名老中医求教,经过名老中医的言传身教,渐浸渐染,久而久之,自然领悟中医的精神,获得中医的传统。再其次则是到民间采风,向群众学习,亦有可能受到中医传统的熏陶。若行有余力,则当读一定数量的中国文化典籍,特别是儒、释、道三家的元典,宋明理学著作,受到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后,则更容易契入中医传统之中。所以我们谈继承中医,就是要继承中医的这种学术传统。如何继承则是要选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医经典,在经典著作的诵读中,秉承、领悟并把握中医的传统,或拜名老中医为师,在名老中医言传身教与自己的久久观摩历练中而获得中医传统的直接传承。同时还提出了到民间采风及阅读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经典等方法。谈发展则是要沿着中医传统的这条路发展下去。即在尊重中医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并将随着时代的进程,知识的更新,经验的积累,观念的转换,学术的进步而审慎地、逐渐地在改变中医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这种发展,将逐渐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与旧的传统相比,虽然仍贯穿着旧的传统的根本精神,但其应用的广泛性,操作的简便性与确切性,疗效的可靠性等诸多方面都将远远地优于旧有的传统,这是可以预言的。

    总之,只有深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词人,才不会忽视情节轻视细节,写出充满情趣、充满与众不同的歌词佳作来的。当笔者再次阅读郑玉玺老师所撰写的《中医赞歌》歌词,最使我感触很深的,就是我从郑老师身上看到了一种老老实实面对祖国医学遗产的诚恳和谦逊,与时下那些叠床架屋、避实就虚而随意驱遣古人的众声喧哗,正可形成鲜明的对照。他的卓越成就已是为世人所公认。他选择深深地植根于祖国传统文化,而又不为传统所缚,不断地开拓进取,尤其是最近创作的《中医赞歌》歌词作品,融歌词于一炉,放弃了“非汉字”的载体,以所选择的文字(词)内容与传统中医风格高度的一致来抒写心曲,是其非常明智的选择。对郑老师歌词价值所在的重新认识,令我看到了自己以往的研究需要检讨的地方,令我自问:是现下的学术空气变了,还是我自己变了?无论如何,郑玉玺老师没有变。随着自己阅读和思考经验的积累,我逐渐领悟到,这种不趋时俗的说诗方式反而最能与时推移,历久弥新。当然,我们回顾历史,直面现实,正是由于在以往的日子里我们忽视了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长期以来没有尊重中华中医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文化精神及其行业规模都有萎缩的趋势,表现为中医药人才的匮乏、中药材资源枯竭、中医药教育的西化、科研与临床脱节等后果。因此,应本着一切有利于中医药学发展的原则,尽快取消异化中医药学的做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指导下,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新,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经过30年来的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稳定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度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中医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起来的,它必将随着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的拓展而拓展。进入21世纪,随着国势日盛、国运日昌,我们相信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得到弘扬光大的,而中医药事业亦会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得以振兴和繁荣的。
-----------为糊口谋吧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