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角色身份与自我
一、社会化
1、概述: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再社会化指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包括对早期和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如劳动教养制度)。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3、 基本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和较好的遗传素质。
4、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影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参照群体(同伴群体)。
5、社会化的类型:语言社、性别角色、道德和政治社会化。家庭影响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期待、性别认同、性别模仿。
6、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性别角色社会化,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道德社会化表现在观念与判断、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国家形象、抽象国家观念、国家组织系统。
二、社会角色与身份
1、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2、分类:(1)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父母)和成就(老师)(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性(公务员、军警)和开放性(朋友)(3)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银行家、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学者、教授)(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演员)和不自觉(性别)。教师分别属于成就、规定性、表现。
3、扮演:期待、领悟、实践(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4、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①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以上的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老师权威角色和学生朋友角色间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如对老师的社会角色,国家和家长分别期待提高学生素质和升学率所造成的冲突)(2)角色不清(认识不清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感)(3)角色中断(角色扮演中途间断)(4)角色失败(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如官员渎职下台。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5、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决定的是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决定的是处境身份,易变。身份由角色构成。特点包括稳定、主观、多重、客观、契约。
三、自我、身份与自尊
1、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1)定义: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①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主我是主动的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②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2)结构: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自我(3)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4)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8个月-3岁)到社会(3岁-13、4岁),最后、到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
2、身份:(1)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2〕特点:客观、主观、多重、稳定。
3、自尊(1)定义:①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③1890年,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该公式说明自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2)影响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