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医师 > 口腔助理 > 综合辅导 > 正文:2014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辅导:龋病致病因素
    

2014年度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辅导:龋病致病因素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4-3-5 执业医师论坛

龋病的发病过程中,饮食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蔗糖与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它们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  

       1、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

  在龋病的发病过程中,饮食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蔗糖与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它们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在代谢过程中为细菌生存提供营养,其终末产物又可造成牙的破坏。

  糖的致龋作用机制有以下几方面:①发酵产酸作用;②合成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③细菌可利用摄入的糖聚合为胞内多糖(主要是糖原),它们在细菌缺乏外源糖时可被利用,产生必要的能量,使致龋菌不断生长、繁殖、代谢。

  影响含糖食物致龋作用的因素:糖的致龋力大小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

  (1)食糖量与龋病发病的关系:食糖消耗与龋病的流行呈正相关关系,高糖消耗组具有高的龋病流行率。与此相反,食糖消耗量低的人群龋病的流行率亦低,而无龋人数增加。这说明,食糖量愈多,患龋的情况愈严重,有力地证实糖有显著致龋作用的观点。

  (2)糖的种类:很多学者已对各种常见糖的致龋力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各种糖由于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的不同,产酸能力也不同。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各种碳水化合物中,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在活体使用变形链球菌感染动物时更是这样。菌斑中很多细菌可以代谢蔗糖,其中变形链球菌代谢蔗糖能力最强。目前根据各种糖使菌斑产酸多少及pH下降程度确立它们的致龋性,排序如下: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山梨糖和木糖醇基本上不能被致龋菌利用产酸,故常作为防龋的甜味替代剂。

  (3)进食频率:进食糖的频率与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摄糖频率高,可以持续地为口腔微生物提供代谢的底物和能量,长时间保持菌斑低pH的酸性环境。有研究表明,对儿童餐间、睡前加甜食食都会显著地增加龋病的严重程度。 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4)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入方式:含糖食物的硬度、粗细度、黏稠度等物理性状与其在口腔中的溶解、停留的时间和在牙面上的黏附情况有密切关系。凡是精细的、黏稠的含糖食物致龋力大。经胃管导入含糖食物不产生龋齿,只有食物经口摄入才能致龋。

  2、氟化物:氟的全身作用,即在发育期,机体摄入适量氟,氟可进入骨和牙齿硬组织使其形成稳定的氟化磷酸钙晶体,增强釉质抗酸溶解性。

  氟化物局部作用的抗龋机制:对釉质羟基磷灰石的作用:降低溶解性、改善晶体结构以及促进脱钙矿物质的再矿化;对菌斑细菌的作用:对酶的抑制、抑制致龋菌生长;对釉质表面的作用:解除蛋白质和(或)细菌的吸附、降低表面自由能。

  3、磷酸盐:大量的研究认为磷酸盐的局部作用有抑菌的效果。食物或饮水含磷酸盐多可以使菌斑、唾液的磷酸盐浓度呈饱和状态,此磷酸盐缓冲体系可缓冲菌斑内有机酸,抑制脱矿作用,可降低或抑制釉质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对已脱矿的釉面可以造成磷酸钙的再沉积。虽然在动物试验中已证实饮食中增加磷酸盐可以减少龋病发病,但人类的临床研究结果尚缺乏说服力。

更多执业医师考试信息:

2014执业医师考试现场确认时间

201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汇总最新版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免费下载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