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 武汉大学医学院 重庆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医学院 查看110所医学院校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广东|河南|四川|重庆|辽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西医综合 > 西医复习 > 正文:内科学血液病中关于贫血内容的复习笔记
    

内科学血液病中关于贫血内容的复习笔记

更新时间:2006/6/2 医学考研论坛 在线题库 评论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定义:原发于造血组织系统或主要累及造血组织的疾病,即血细胞的质、量变异引起的疾病。
  包括:血液、骨髓、脾、淋巴结(含散在全身各处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系统(MPS)
来源: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功能:A自我复制B向不同系列分化(定向分化)★
所有血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全能干细胞,受造血微环境、神经介质、体液和免疫因素的调控而自我复制并分化为骨髓和淋巴系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控下-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
骨髓系干细胞在GM-CSF的调控下-粒单系祖细胞-原始粒细胞-早中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
粒单系祖细胞-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骨髓系干细胞在Meg-CSF的调控下-巨核系祖细胞-原始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巨核细胞-成熟型巨核细胞-血小板
淋巴系干细胞-T细胞系祖细胞-T原淋巴细胞-T幼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B细胞系祖细胞-B原淋巴细胞-B幼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上面关于血细胞来源的具体内容是我后来整理时加上的)
骨髓外造血:肝6W、脾12W,骨髓10-11W始造血★
出生后,肝脾停止造血,但在应激或病理状态下,停止造血的肝脾又恢复造血功能称髓外造血
三、M.P.S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1、组成:
细胞 粒-单祖细胞 原单 幼单 单核 进入组织 巨噬细胞
BM BM BM 骨髓内或外周血
肝内的巨噬细胞==枯否细胞
肺内的巨噬细胞==尘细胞
神经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
CT == 组织细胞
脾、淋巴结=====游走或固定的巨噬细胞
骨骼的巨噬细胞==破骨细胞
MPS:指单核细胞及进入组织的巨噬细胞组成的系统。
2、功能:★当MPS功能受到封闭时必然出现DIC或加重DIC
1)、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和防御能力,主要吞外来的胶状或颗粒状物质及微生物。
2)、这些细胞膜上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参与免疫。
3)、参与铁、蛋白质、脂肪代谢且能清除被激活的凝血因子。防止DIC的发展
贫血概述 ANEMIA
一、定义:指外周血液中单位容积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贫血主要是指血红蛋白量下降:
1、我国诊断贫血的标准:成年男子:<120g/L,成年女性:<110g/L,妊娠妇女<100g/L,红细胞压积最低值分别为40%、35%、30%。
2、贫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仅是一个症状或征兆期,除血液系统外的疾病也可引起贫血,继发性贫血即由许多的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贫血:慢性肝炎、肾炎、感染等皆可引起贫血。
3、分度:根据血红蛋白下降的量与程度不同,分级为:
轻:>90g/L 中:60-90g/L 重:30-60g/L 极重:<30g/L
二、机理、病因(病因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下降
1、造血原料的缺乏或不足:Fe缺为缺铁性贫血、B12缺则为巨幼贫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白血病、淋巴瘤(肿瘤组织取代或干扰了骨髓正常造血组织)
3、毒素抑制或代谢障碍引起继发贫血-->肾性、感染性、垂体功能减退
(二)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概念:红细胞寿命短,在体内破坏速度超过了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
(三)红细胞丢失增多:失血性贫血
三、形态分类:主要依赖于三个常数★: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V(平均红细胞容积);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再障
小细胞性贫血:缺铁。大细胞性贫血:巨幼性贫血。
四、临床表现:慢性贫血临床上有三大特征: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一)贫血症状出现的决定因素:
1、贫血的程度:与症状相关,取决于血色素
2、贫血形成的速度:慢性贫血中机体逐渐产生了一种代偿性物质:2,3---DPG
★2,3二磷酸甘油酸,使氧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下降,Hb携带的O2充分释放到组织中,症状轻
3、循环血量改变的有无:有则症状重(失血性贫血症状重)
4、原有疾患:原有心肺疾患(导致氧供障碍)则症状重,原有肾病则症状轻
肾病:磷酸盐排泄障碍:PO2升高:易合成2,3--DPG
(二)贫血最常见的表现:皮肤、粘膜苍白(指甲、嘴唇、睑结膜是最敏感的部位)
(三)严重则贫血性心脏病:是贫血最重的表现
1、诊断:Hb<30g/L,持续3个月则出现贫心病,临床极重度贫血病人,3个月不纠正最终成为贫血性心脏病
条件:A存在有严重贫血B心扩大或心杂音或充血性心衰C贫血纠正后心脏症状,体征可以消失。
贫心病:由于极重度贫血引起心扩大,甚至充血性心衰,称充血性心衰
缺铁性贫血
一、定义:用来合成HB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形成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铁的代谢:
(一)铁的作用:原卟啉加铁-->(Fe2+)血红素;4个血红素加珠蛋白--->Hb
铁是构成Hb的核心,Hb、血红Pr、肌红Pr、细胞色素中皆为Fe2+血红素
(二)体内铁的分布:
1、Hb内含量为第一位
2、贮存铁: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贮存于含铁的单一巨细胞内。
(三)Fe的吸收:
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富铁食物:瘦肉、蛋黄、动物内脏、豆类、海带发菜。内源性铁主要来自于衰老破坏的RBC更新后释放的铁。
1、部位:十二指肠或空肠上的肠粘膜吸收
2、食物中的Fe3+必须还原或在酸性中变为Fe2+才能被吸收
3、影响Fe吸收的因素:
1)、胃酸可使Fe3+--->Fe2+----->胃酸促进Fe的吸收
2)、Vc等还原剂能使Fe3+--->Fe2+,可促进Fe的吸收
3)、碱性物质抑制、阻碍、Fe吸收
4)、体内铁的贮存量(是影响铁的吸收的最重要的因素)★,
贮存丰富则吸收减少,贮存下降则铁蛋白未饱和,铁吸收升高
(四)铁的转运:主要依靠转铁蛋白(Fe的载体):转Fe蛋白+Fe3Pr-->转铁蛋白复合体-->运送铁至组强器官。
正常仅1/3转铁蛋白与铁蛋白结合,称血清铁★,习惯上与2/3转铁蛋白合称为总铁结合力,(可与铁蛋白结合的转铁蛋白的总量)
总铁结合力:能与100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总铁结合力。
2/3转铁蛋白未与铁蛋白结合,称未饱合铁的结合率。
缺铁贫:总铁结合力升高,骨髓内外铁减少
3价铁指血清铁、铁蛋白。
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总铁结合力
二、病因、发病机理
1、摄入不足而需要量升高:即营养因素:婴幼儿、妊娠、哺乳期妇女
2、消耗铁过多★: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失血致Fe消耗或丢失:钩虫病消化性溃疡、肠癌、月经过多等。1ml血含0.5mg铁。
3、吸收障碍: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或胃酸减少:慢性胃炎
4、游离铁丢失过多:严重皮肤病大量脱屑或胃肠粘膜脱落,游离铁丢失增多
三、临表:
(一)共性症状
(二)粘膜损害:粘膜损伤的表现即上皮损伤症状: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
★普--文(Plammer-Vinson):指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出现了吞咽困难或吞咽时有梗阻感,因咽部食道粘膜炎症萎缩、变性。
(三)外胚叶营养障碍:指皮肤干燥、角化;毛发稀疏脱落;指甲扁平甚至反甲。特征:匙状指★
(四)神经精神:神经性头痛、神经炎、异食癖、易怒、兴奋、烦燥(与脑组织中的单胺氧化酶活性下降有关
四、实验室:
(一)PB外周血
1、红细胞减少、Hb减少,以Hb减少显著,巨幼贫以RBC减少为主
2、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代表
3、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且易出现中心淡染区扩大或苍白区
4、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于15%,外周血中诊断缺铁贫最有价值。
(二)BM--增生性贫血
核、浆发育不平衡-->浆发育落后于核-->老核幼浆★
巨核贫为幼核老浆。
(三)铁代谢
1、血清铁减少
2、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合度下降
(四)铁储备:主要指标为血清铁蛋白(SF)未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蛋白,反应铁贮备,细胞外铁。★贮备铁减少
五、诊断、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引起缺铁的原因
2、共性症状及特异症状的具备
3、属于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血清铁减少、血清铁蛋白减少、总铁结合力升高
5、铁剂治疗症状迅速改变
(二)鉴别诊断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升高,血清铁蛋白升高,总铁结合力下降
Met合成Hb功能障碍,并不缺铁,是铁的失利用。

[1] [2] [3] [4] 下一页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