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2005 ~2006学年第2 学期
课 程 名 称 社会心理学
开 课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开 课教 研 室 普通心理学
授 课 教 师 邱瓞曾
职 称 教授
授 课 班 级2004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学 生&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nbsp; 人 数 32
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制
广州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 | 社会心理学 |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 第六章 社会态度 | |||||||
授课教师 | 邱瓞曾 | 所属二级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所属教研室 | 普通心理学 | 职称 | 研究员 | |||
授课时间 | 2006 年 3月 27 日 | 授课时数 | 6学时 | |||||||
授课班级 | www.med126.com/sanji/ 应用专业(本科√ 专科□) 2004 级 | |||||||||
教学课型 |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 其它□ | |||||||||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 社会心理学 李建明 刘瑶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 |||||||||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社会态度的概念、社会态度形成的阶段,并进一步掌握社会态度改变的模式、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能运用社会态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能有效地运用态度改变规律来改变人的心理与行为。
| ||||||||||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1、 社会态度的概念及特征(重点) 2、 社会知觉的构成(重点) 3、 社会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重点) 4、 态度与行为的交互作用(难点) 5、 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重点) 6、 社会态度的理论 7、 社会态度的测量
| ||||||||||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 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案例法□ 其他□ | ||||||||||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 实物□ 标本□ 挂图□ 模型□ 投影√□ 幻灯□ 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 ||||||||||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本章共讲述七个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态度? 板书:“预备状态” 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启发式教学: 提供先行组织者,提示学生思考态度的内在性? 设置课堂提问
三、社会态度的构成 板书:“认知”、“情感”、“意向”
四、社会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直观教学:图示、案例分析
五、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案例分析、经典实验介绍 启发式提问
六、社会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直观教学: 1、图示 2、案例分析 3、经典实验介绍 七、社会态度的理论 八、社会态度的测量 本章内容小结 课后思考题:3个,具体见教案。 | ||||||||||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在讲授每个知识点时,尽量提供先行组织者,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 ||||||||||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对本章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进一步强调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介绍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启发学生结合实际来领会社会态度的原理及规律,以促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学习的迁移。 课后思考题: 1、态度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简述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举例说明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 ||||||||||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1、 运用大量的图示、图片,并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 2、 大量运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3、 在讲授新知识时,注重提供教学的先行组织者,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 课后小结,布置思考题,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吸收。 | ||||||||||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社会心理学》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3、《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申荷永主编,暨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教研室 意 见
|
教研室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 |||||||||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