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步骤> 2008-2009《中医学》 课程建设计划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是临床医学生认识中医的入门学科,为了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今后有更多西医人员加入中医研究,必须加强《中医学》课程建设力度。 为此制定《中医学》课程建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医学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在人 类的医疗、保健实践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学教育,积极深化中医学课程建设。同时要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切实提高我教研室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目标 1、对中医药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发掘,整理,分析,归纳,找出新观点,新学说,实现理论创新,建立与现代相适应的,开放的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为以后所开的各门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不断充实和完善本学科信息资源的采集,分析和利用,编撰出有本学科特色的与时代发展要求想适应的教材和专著。 3、在教育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下,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集,自学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 4、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 5、完善《中医学》网络课程教育,尽可能做到网络资源共享。 6、建成四川省和教育部的精品课程。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2、加强学习,制订教师培训计划。 3、组织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管理。 4、每学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中医基础教研室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克服旧有的惯性,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共进的师生关系,促进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医学》课程建设规划 (“十一五”即2006年—2010年期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中医学》是用中医特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一门科学。 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是西医人员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本门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教材改革,丰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对全面提升本门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适宜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技术与管理的精品课程。力争3-5年内把本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规律的课程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 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形成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医.学全在线师、助教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2、抓青年教师培养,老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严格试讲制度,过好教学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临床实践。 3、全系教师应抓住机会去其它医学院校进修、学习、访问,以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材建设: 努力多参加国家级规划教材、协编教材的编写工作。首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必修教材。同时加强中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用质量较高、适合于本校教学的《中医学》协编教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即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1、编写精品教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进一步制作出高质量的与选用教材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 2、丰富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 3、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本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参加适当的科研活动。 4、内容既要保持传统,又能不断纳入新的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的融入,以多种形式体现早见习的教学方式。开设相应的实验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5、制作《中医学》试题库,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案例紧密结合;同时改变以往教师出题的考试形式,通过题库抽题来检测教学效果。 6、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与学习。 7、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所用资料均上网,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加强学习。 四、需要院系和学校提供的条件: 1、建议院系给教研室配置质量好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以便于教学与科研。 2、建议院系加大力度支持鼓励教师多参加全国性的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加强与全国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