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皮肤性病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六章 皮肤病的症状、辨证和诊断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第六章 皮肤病的症状、辨证和诊断

皮肤与性病学:电子教材 第六章 皮肤病的症状、辨证和诊断:第六章 皮肤病的症状、辨证和诊断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又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本节我们将皮肤病的症状及其症状的中医辨证一并讨论。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

第六章 皮肤病的症状、辨证和诊断

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

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又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本节我们将皮肤病的症状及其症状的中医辨证一并讨论。
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
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疱疹
(一)瘙痒
瘙痒(itching pruritus 简称痒)系一种引人欲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症状。其见于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与多种因素有关。机械性刺激、植物的细刺、动物纤毛及毒刺、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瘙痒。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内肽酶(endopeptidase)、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及血源性酶等均可为致痒介质。其中组胺仍居中心地位,内肽酶似可直接引起瘙痒。中医对瘙痒的辨证分为风痒、热痒、湿痒、虫痒及血虚痒。
⒈ 风痒 表现为痒无定处,流窜不定,遍身作痒。因风性上行,故尤以头面为多,皮损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浮。如瘙痒症、荨麻疹等。
⒉ 热痒 临床特点为皮疹色红、肿胀、焮热作痒,遇热加重,痒痛相间,舌红、苔黄,脉数。如毛囊炎脓疱疮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⒊ 湿痒 特点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yin成片,缠绵难愈;其因为湿性趋下,故以会阴、下肢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濡,如坠积性皮炎、湿疹及接触性皮炎。
⒋ 虫痒 表现为痒若虫行,部位不定,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如疥疮。
⒌ 血虚痒 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日轻夜重。其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肌肤失润、血虚生风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苔净,脉沉细,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二)疼痛
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为辨别伤害机体刺激强度的感觉。皮肤科的疼痛性疾病有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等。疼痛的性质各异,可为灼痛、刺痛、割痛、跳痛、剧痛、钝痛或电击般闪痛。引起人体痛觉的刺激强度,称痛阈,可分为痛知觉阈和痛耐受阈。
中医认为,疼痛多由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痛固定多属血瘀;痛无定处,当情绪变化时加重或减轻多属气滞。对疼痛的辨证如下。
⒈ 寒痛 痛而畏冷,皮温不高,得热则减,温药热敷则痛缓,如冻疮
⒉ 热痛 痛而灼热,皮色鲜红,得冷则减,凉药冷敷则痛缓,如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⒊ 风痛 临床特点为痛处不定,发生急快,游走迅速。
⒋ 虚痛 特点为痛势和缓,无胀闷感,喜温喜按。
⒌ 实痛 其以痛势急剧,胀闷疼痛,拒按喜冷为特点。
(三)烧灼感
烧灼感(sensation of burning, burning)系皮肤表现出一种烫热的主观感觉,又称灼热,可单独出现也可与瘙痒与疼痛同时出现,如灼痒或灼痛。中医认为灼热多属热毒或火邪所致。
(四)麻木
麻木(numbness)是指机体失去痛、触、冷、热等种种知觉的无感觉表现。症状轻者仅有痛、触、温度觉的减弱,即感觉减退。中医认为麻木系因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的肌肤麻木不仁;谓之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为木之轻,木为麻之甚,如麻风病。
此外,自觉症状尚有蚁走感(formation)、麻刺感(tingling)等神经障碍性、感染性皮肤病的表现。皮肤病尚可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食欲减退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均与内科疾病相似。
二、他觉症状及辨证
他觉症状是指可看到或扪到的皮肤粘膜损害,故又称皮肤损害,简称皮损或皮疹。它是诊断和鉴别皮肤病的主要依据。为了学习的方便,将其分为原发损害和继发损害进行描述。
(一)原发损害
原发损害(primary lesions)是指皮肤特有病理过程所产生的初期损害;或者说,是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包括斑疹、丘疹、斑块、结节、水疱与大疱、脓疱、风团及囊肿等。
1. 斑疹(macule) 是局限性皮肤颜色改变,既不高起,也不凹下,可见而不可触知的皮损。其常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模糊。斑片(patch):是指较大(直径超过3cm)的斑疹,其直径可达15~20cm,如鲜红斑痣、白癜风。按炎症的有无,斑疹可分为炎症性斑和非炎症性斑两种。
⑴ 炎症性斑 是由物理性、化学性或感染性因素的刺激使真皮内(尤其是乳头层)的血管扩张充血所致。炎症性斑呈红色,压之红色消褪,压力除去后又恢复原状;炎症性红斑可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等。中医认为,红斑多为血热所致;若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红斑色淡、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为热重。
⑵ 非炎症性斑 即非炎症性因素所致的斑疹。可分为:①红斑:即非炎症性红斑,因皮肤血管增生(扩张)引起的红斑,如鲜红斑痣,多属血瘀;也可于生理情况下,当愤怒或羞愧时,可出现面颈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②色素沉着斑:如黄褐斑、黑变病及斑等,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③色素减退斑:又称白斑,见于白癜风、白色糠疹。中医认为其多属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④人工着色斑:因皮内注入染料或火药爆炸植入所致,如纹身或炭粉沉着症。⑤出血斑:由于血流进入真皮组织所致,压之不褪色,小者称瘀点,大者称瘀斑,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认为,其可因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所致;或由脾不统血,溢于脉外;寒邪外来,气滞血凝而成。
⒉ 丘疹(papule) 是指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其直径一般小于1cm,病变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其可分为炎症性丘疹和非炎症性丘疹,炎www.med126.com症性丘疹主要由炎症细胞浸润所致,常呈红色或暗红色;非炎症性丘疹多由细胞增生引起,可呈皮色或浅褐色。丘疹的形状各异,多为圆形,也可为扁平形、多角形、锥形、脐状、蒂状及盘状等。斑丘疹(maculopapule):为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的皮疹。丘疱疹(papul-ovesicle):为丘疹顶端有小疱者。丘脓疱疹(pustalopapule):为丘疹顶端有小脓疱者。中医认为,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疹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色者多见于血瘀;丘疹色暗淡或皮色为气虚、血虚或血燥。丘疱疹和丘脓疱疹多属湿热或热毒。
⒊ 斑块(plaque) 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者。皮疹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常见于睑黄、肥厚性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银屑病。可因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客于肌肤所致;也可由血热、血瘀引起。
⒋ 风团(wheal) 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限局性隆起性损害。其特点是发生突然,伴有瘙痒。皮疹消退快(一般不超过24h)消退后不留痕迹。中医认为风团多为风邪或血虚所致;抓后起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多属血热。
⒌ 水疱(vesick)和大疱(bulla) 为高出皮面的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直径小于0.5者称为小疱,大于0.5cm 者称为大疱。疱内的液体多为浆液,呈淡黄色;疱液含有血液时呈红色,称血疱。按病变位置可分为表皮内和表皮下水疱。表皮内水疱壁薄易破裂,多为松弛性;表皮下水疱壁厚多为张力性水泡。中医认为,水疱和大疱多属湿,疱周有红晕者多为湿热,大疱伴有局部红肿者多属毒热,皮色不变的深在性水疱多属脾虚湿蕴或寒湿不化。
⒍ 结节(nodule) 为可触及的圆形或类圆形局限性实质性损害,病变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结节多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炎性浸润(如瘤型麻风、结节性红斑),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瘤)及肿瘤(皮肤转移)引起。肿块(tumor或mass)为较大的结节,其直径大于2cm者。中医认为:色红伴疼痛者多为气滞血瘀;皮肤结节多为痰湿凝滞或痰瘀交结;结节伴有瘙痒者多为风湿结聚。
⒎ 脓疱(pustule) 为含有脓液的疱。多由化脓细菌感染所致,疱周有红晕,如脓疱;少数为非细菌性脓疱,如脓疱性银屑病。中医认为其多由湿热或毒热炽盛所致,谓之热盛成毒。
⒏ 囊肿(Cyst):为含 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中,有由上皮细胞组成的囊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扪之有囊性感,如表皮囊肿皮脂腺囊肿痤疮的囊肿性损害及包囊虫病等。中医辨证多属痰湿。
(二)继发损害
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系由原发损害演变或因搔抓、烫洗及治疗不当所致的皮肤损害。
⒈ 鳞屑(scale) 系指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表现为大小、厚薄及形态不一的干燥碎片。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新陈代谢的关系,表皮角质层也在不知不觉的脱落。当皮肤炎症或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时,即产生可见的鳞屑。如玫瑰糠疹、银屑病、鱼鳞病毛发红糠疹红皮病等多种皮肤病均可产生鳞屑损害。中医认为,鳞屑发生于急性病之后,多属余热未清。当慢性病时,皮损基底潮红而起干燥鳞屑者为血热风燥;基底色淡而皮屑多者,为血虚风燥;鳞屑油腻多属湿热。
⒉ 浸渍(maceration) 系指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甚至起皱的状态。浸渍处如受摩擦表皮易脱落,或继发感染,临床常见于浸渍糜烂型足癣、指间念珠菌病等。
⒊ 糜烂(eroslon) 系指皮肤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糜烂多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形成,愈后不留疤痕。若糜烂面覆有脓液多属湿毒;糜烂呈鲜红色伴有大量渗液者多属湿热;糜烂呈白色淡而湿润者多为脾虚湿盛所致。
⒋ 溃疡(ulcer) 是指皮肤或粘膜的深达真皮以下的缺损。溃疡形态、大小、深浅随病因而异,愈后有疤痕形成。溃疡面可有浆液、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覆盖。多因感染、外伤或肿块破溃等所致。溃疡若红肿疼痛为热毒;表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表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
⒌ 裂隙(fissure, rhagadia) 也称皲裂,系指皮肤的线条状裂口。多因皮肤慢性炎症、角化过度,皮肤失去弹性,加之外力牵拉等作用致使皮肤开裂;常发生于手掌、足跟、肛周及口角等处。中医认为:皲裂多属寒盛所致,也可由血虚风燥引起,谓之“燥盛则干,寒盛则裂”。
⒍ 抓痕(scratch marks) 也称表皮剥脱(excoriation),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线状缺损。常见于瘙痒性皮肤病,搔抓后皮肤表面可有血痂,愈后一般不留疤痕。抓痕多由风盛、血燥、血热及血虚生风所致。
⒎ 痂(crust) 也称结痂,系指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及脱落组织等干涸而成的附着物。由浆液形成的痂,呈淡黄色,较薄,多见于皮炎湿疹的糜烂面;由脓液形成的痂,呈黄绿色或蜜黄色,较厚,多见于脓疱疮;由血液形成痂,呈棕黑色,见于出血性皮损。浆痂属湿热;血痂多为血热;脓痂常为毒热结聚。
⒏ 瘢痕(scar) 系指真皮或更深层的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形成的损害。损害高于皮面者为增生性瘢痕;低凹于皮面者为萎缩性瘢痕;其与皮面平,不凹下,亦无凸起为平滑瘢痕。中医认为瘢痕多由瘀血凝结不化或气血不和所致。
⒐ 萎缩(atrophy) 系指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所致的皮肤变薄。萎缩可发生于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表皮萎缩为局部皮肤变薄呈半透明,可有细皱纹,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真皮萎缩为局部皮肤凹陷,表面纹理及颜色均正常,常伴有皮肤附属器的萎缩,毛发变细或消失。皮下组织萎缩为皮下脂肪组织减少所致,其局部皮纹正常,但凹陷明显。中医认为:萎缩为气血不运,肌肤失养所致。
⒑ 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 也称苔藓化,是指皮肤限局性浸润肥厚,粗糙变硬,干燥脱屑,皮沟加深,皮嵴突起等类似革样的表现。多因摩擦或搔抓使角质层及棘细胞层增厚,真皮慢性炎症浸润所致。见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中医认为:苔藓样变多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为风湿凝聚;也可因气血瘀滞引起。

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

皮肤病的诊断也与其他临床学科一样,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一、病史
病史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其内容除皮肤科重点要求外,其余与内科基本相同。
(一)主诉 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病期。
(二)现病史
⒈ 发病的诱因或原因,如食物、药物、接触物或感染等。
⒉ 起病是急性,还是慢性;发病时间,初发皮损部位、性质、形态、大小、数目及发展演变情况等。
⒊ 有无全身和局部自觉症状。
⒋ 病情与季节、气候、饮食、环境、职业、生理变化如月经、妊娠等的关系。
(三)既往史 曾患过什么疾病,有无与现在皮肤病有关的疾病;有无对动物、植物、食物、化学物品和药物等过敏史,其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四)个人史 出生与长期居住地,生活及饮食,嗜好,月经、婚姻和生育史;职业史;不洁性交史及涉外婚姻史等。
(五)家族史 家族中有无同类疾病患者,有无近亲结婚及传染病患者。
二、体格检查
(一)全身检查 
不少皮肤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反应,应全身系统检查,要求基本同内科一样。
(二)局部检查
⒈ 视诊 检查皮损时,光线要明亮,以自然光线为最好,其次是日光灯光线;诊断室温度要适宜。除检查皮损部位外,对全身皮肤、粘膜、指(趾)甲、毛发等亦应进行全面检查。有些皮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才能看清真实情况和特点。有时还要采用某些特殊检查方法,如玻片压诊法等。
视诊注意点:视诊时对各种皮损的特点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在病历上反映出来。
①部位和分布 皮损的部位与分布常是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此点。皮损是全身性,还是局限性;是对称性,还是单侧性;是暴露部分还是覆盖部分;是伸侧、皱折部或皮肤粘膜交界部位;是否沿神经、血管及淋巴管分布等。
②皮损性质 皮损是原发疹,还是继发疹;是一种皮疹还是多种皮疹同时存在。
③排列 皮疹的排列是散在或群集,孤立或融合;是否呈带状、线状、环状、多环状排列等。
④形态 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环形、地图形、弧形、不规则形、半球形、锥形、纺锤形及条形等。
⑤大小及数目 皮损大小可用直径cm、mm来表示,或用实物来比喻,如针尖、帽针头、粟粒、绿豆、黄豆、豌豆、鸡蛋或手掌大小等。皮损为单个或多发,数目多少最好用数字标明。
⑥颜色 皮疹是正常肤色或呈红、黄、蓝、白、黑色等。
⑦表面与基底 如表面扁平、光滑、粗糙、隆起或凹陷;或呈乳头状、菜花状、脐窝状等;基底的宽窄,是否呈带状等。
⑧边缘与界限 清楚或模糊,整齐或不规则等。
⑨其他 如水疱是张力性或松弛性,疱液是清澈、浑浊或血性等。
⒉ 触诊
①皮损的硬度是软还是硬;有无波动感或弹性感;深浅度怎样及有无浸润等。
②皮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即与周围组织是否有粘连、活动或固定。
③皮损有无压痛、触痛;感觉减弱或感觉过敏;皮损压之退色或不退色。
④皮损局部温度有无增高或降低。
⑤皮损附近淋巴结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触痛及粘连。
三、其他辅助检查
(一) 玻片压诊法 将玻片或无色透明塑料片施以适当压力于皮疹上10~20秒钟,观察皮损变化。如炎症性红斑、鲜红斑痣及毛细血管扩张等受压后,即可退色;色素沉着斑、出血斑压之不退色;寻常狼疮可在压力下呈特有的苹果色。
(二)皮肤划痕试验 采用尖圆钝器划压皮肤后,视局部有索条状风团出现,即皮肤划痕。反应过程可出现三联反应:①划后15秒钟在划过处发生红色线条(多为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所致)。②16~45秒钟可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为轴索反应致使小动脉扩张引起)。③划后1~3分钟在划处发生条状风团(系组胺引起水肿所致),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可见于某些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病人。
(三)感觉检查 用于检查痛觉、触觉和温度觉等感觉的情况。①痛觉检查:用针尖刺皮肤,若患者不感觉疼痛,即为痛觉消失。②触觉检查:用羽毛或棉签的棉纤维轻轻在皮肤上划触,如患者不知,为触觉消失。③温度觉检查:用两支大小相同的玻璃试管,分别装冷水和热水,先后分别接触患者皮肤,若病人不能区分,即为温度觉消失。感觉检查主要用于试验麻风病人的感觉丧失。
(四)通过紫外线检查(Wood"s light examination) 经通过含氧化镍玻璃过滤而获得的320~400nm长波紫外线,对某些皮肤病的皮疹或病灶作检查,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如黄癣呈暗绿色荧光,白癣为亮绿色荧光;红癣珊瑚红色荧光;尿卟啉症呈淡红色或橘红色荧光;鳞状细胞癌为鲜红色荧光,而基底细胞癌则不发生荧光。
(五) 棘层细胞松解现象(Nikolsky sign) 又称尼氏征。其检查法是:①用手指在疱顶施加压力,阳性者可见到疱液向周围表皮内渗透。②牵扯破疱残壁,可将周围表皮进一步剥离。③压推水疱间的外观正常的皮肤,也一擦即破,露出糜烂面。④压推患者从未发生过皮损的外观健康的皮肤,阳性者很多部位的表皮也被剥离。尼氏征阳性见于天疱疮及某些大疱性皮肤病(如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第三节 皮肤性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皮肤病的前提。其辨证方法有多种,临床主要以八纲辨证为基础,但应与其它辨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一、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即辨表里、寒热、虚实及阴阳,是中医辨证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其它辨证方法的基础。
(一)辨表里
表里系指疾病病位的内外和病势的深浅。它是一对相对的两个纲领,如外有疾属表,内有病属里;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又如将躯壳和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而脏与腑相比,则腑属表,脏属里。可见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 表证 系六yin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其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势浅等特点。外邪袭表、卫气不和、正邪相争,表现为发热、怕冷、有汗或无汗、头身及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舌苔薄白、脉浮等。按其外邪性质及机体的反应,又将表证分为表寒和表热、表虚和表实。
2. 里证 系疾病深入于里的证候。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气血及骨髓者均属里证。它可分为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等证。常表现为壮热、口渴、烦躁、谵语、神昏、气粗、便秘、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洪或沉等。
表里辨证以察知病情轻重深浅及变化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辨表里是采用汗法或攻里治法的依据。
(二)辨寒热
寒热系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张景岳认为“寒热乃阴阳之化也”,其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寒证证候,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证候。
1. 寒证 系由寒邪入侵或阴盛阳虚所致的证候。“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其表现为恶寒喜暖、肢冷踡卧、面色晄白、口淡不渴、喜热饮食、皮疹色淡或青紫、痰涕清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脉迟或紧。
2. 热证 系由热邪、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致的证候。“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其表现变恶热喜冷、口渴饮凉、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吐血衄血、皮疹色红、烦热、脓疱、瘀斑、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寒热辨证以指导临床治疗,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辨虚实
虚实系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状况。虚指正气不足,实反映邪气盛实,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 虚证 系指正气不足的表现。其包括阴、阳、气、血、精(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在此仅介绍阴虚和阳虚两大类。①阴虚:证见五心烦热、消瘦颧红、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②阳虚:证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胖嫩、脉沉迟无力。
2. 实证 系指邪气盛实的表现。多由外邪侵入机体和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痰饮、水湿、瘀血等停留体内引起。常表现为发热面赤、声高气粗、胸闷烦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短赤、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实辨证以别邪正盛衰,为实证宜攻、虚证宜补的治法提供依据。
(四)辨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用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为阴,故有“二纲六要”之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中医诊断上,可根据临床证候将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多将虚寒证称阴证,实热证又称阳证。
1. 阴证 系指一切符合阴之属性的证候。即里证、寒证及虚证均可概属于阴证范畴。其表现为:面色暗淡、形寒肢冷、精神不振、倦怠无力、语声低怯、肤色苍白或紫暗、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细弱。
2. 阳证 即凡符合阳的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表、热、实证概属阳证范畴。多表现为:面色偏红、发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肌肤灼热、皮疹色红、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洪大或滑实有力。
阴阳辨证以探究疾病的属性及变化规律,是对病证进行综合概括的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云:“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治之得当,阴阳平衡,疾病得以痊愈。
二、脏象辨证
脏象辨证是指以中医脏象学说为基础,依据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辨证的方法。内脏与皮肤的关系极为密切,《类经》云:“藏居于内,形居于外,故曰藏象。”
(一)心病辨证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之“君主之官”。故心病多表现在神志和血脉方面。可表现为:心悸烦热、口舌糜烂、口干少津、失眠健忘、吐血衄血、皮肤灼热、红疹血痂、舌红苔黄、脉数等。如天疱疮、红斑狼疮性脑病及红皮病
心与小肠相表里,因心热下移小肠表现出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血等小肠里热炽盛的证候。
(二)肺病辨证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五行属金。可见肺与皮肤的关系密切。肺病常有口干咽燥、咳嗽无痰、气喘无力、胸痛咯血、鼻红脂多、皮肤粗糙、干燥脱屑、苔薄少津,脉浮细而数等,如痤疮、酒渣鼻、毛周角化病、寒冷性荨麻疹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可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有便秘、腹泻、腹痛及肛周灼热瘙痒等。
(三)肝病辨证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五行属木。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皮肤瘙痒、干燥脱屑;肝经湿热尚致胸胁满闷疼痛、口苦不欲饮、红斑灼热、糜烂渗液等。常见皮肤病有带状疱疹、阴囊湿疹、鱼鳞病及皮肤瘙痒症等。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互与表里。湿热常同时蕴结于肝胆,称为肝胆湿热证;湿热随经下注,如睾丸肿痛、外阴瘙痒、湿疹等。
(四)脾病辨证
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在五行属土,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谓脾虚生湿。脾病证候常表现有:腹胀纳少、食不消化、肢体困重、周身浮肿、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皮下痰核、泄泻便溏、舌淡、苔腻,脉沉缓,如湿疹、粘液性水肿、腺性唇炎及皮肌炎等。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主气上逆为主要病变。其常见证候有胃寒证、胃热证、食滞胃脘证及胃阴不高级职称考试网足证等。
(五)肾病辨证
肾藏精,主骨生,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本。肾病多表现为:腰膝酸软而痛、阳萎遗精耳聋耳鸣、牙齿动摇、发白早脱、面色晄白或黧黑无泽、动则喘息、肢凉浮肿、舌淡苔白、脉沉弱;肾阴虚证者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见于阿狄森氏病、黑变病、白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病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常见症候的有膀胱虚寒证和膀胱湿热证。后者由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沥或脓血、舌苔黄腻、脉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淋病即属此范畴。
三、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依据《内经》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所创的温病三焦辨证法则。因为温热病中的三焦辨证方法重点针对的是湿热,故三焦分证是根据湿邪的特点、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及先后次序,将其划分为初、中、末三个阶段;即上焦湿热、中焦湿热及下焦湿热。
(一)上焦湿热证
系指湿热病邪所致的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络的证候。证见微恶风寒、身热自汗或无汗身重着、口渴或不渴而咳、神疲乏力、嗜睡少言、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濡无力;邪入心包者,可见舌蹇肢厥、神昏谵语。
(二)中焦湿热证
系指湿热病邪中伤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证候。证见头胀身重、面色淡黄、胸腔闷胀、身热不扬、不饥不食、大便不爽或溏泄、尿短而黄、苔黄腻、脉细而濡数等太阴湿热证候;阳明燥热证候则表现为:面目俱赤、呼吸俱粗、身热腹满、口燥咽干、唇裂口焦、便秘、苔黄或黑、脉沉涩。
(三)下焦湿热证
系指湿热病邪久羁中焦,传入下焦所致的下焦湿热证候。病位在大肠和膀胱,以小便、大便方面表现的症状突出。症状可分为湿滞膀胱和湿滞大肠两方面。湿滞膀胱,则小便不通、脘腹痞闷、头痛头昏、神疲乏力、大便不爽、苔白或黄腻、脉濡;湿滞大肠,则大便不通、小腹结满、头胀乏力、脘闷不适、舌苔灰黄、脉濡。皮肤性病下焦湿热时,一般中、上焦症状较轻。
四、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以《灵枢·卫气篇》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皮肤性病的经络辨证主要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以推求疾病属何经络进行辨证。
(一)发生于人体上部者多为三阳经受病,多因风热、风温引起。如发生于面部者属足阳明胃经,耳旁患病属足少阳胆经,头顶者属足太阳膀胱经。鼻部患病与手太阴肺经有关;眼部属足厥阴肝经;口唇部属足太阴脾经;舌部属手少阴心经。
(二) 皮损发生于人体中部,即腰背、胁肋部,多属肝经和胆经受病,多为气郁、火郁或肝胆湿热所致。乳房属胃经,乳头为肝经所主。腹部正中属任脉,背部正中属督脉。
(三)下部患病多由湿热或寒湿所致,因湿性趋下之故。臀部内侧属足三阴经,外侧属足三阳经。腿部内侧属足三阴经,外侧属足三阳经。皮损发生于阴部者与肝、肾二经有关。
五、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运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其将湿热病概括为卫、气、营、血四类不同的证候,并表示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的四个阶段。这种辨证方法在皮肤性病中多用于一些全身症状较重的疾病。
(一) 卫分证
系指风热或湿热病邪侵犯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风邪犯卫、营卫不和或卫气不固、外风易袭引起。卫分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口微渴、咽痛、鼻塞、皮疹色红、局部灼痒或肿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常见于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发病初期及急性化脓性疮疡早期。
(二) 气分证
系风热、热毒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证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饮凉、汗出气粗、心烦口渴、皮肤红肿热痛明显、皮疹红、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常见于急性疮疡发展阶段、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
(三)营分证
系湿热病邪内陷、传入营分,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营分证是邪热人血的轻浅阶段,病在心营及包络。证见高热稽留不退、身热夜甚、口干但渴不甚、皮肤潮红肿胀、大疱或脓疱、心烦不寐、神错谵语、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多见于天疱疮、剥脱性皮炎及感染性荨麻疹等。
(四)血分证
系邪热不解入于血分,血热扰心,热炽甚极或迫血妄行所表现的证候。血分证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和病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受的阶段。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重症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及紫癜等。此证分为血分实热证和血分虚热证。
⒈ 血分实热证 多因营分证病邪不解传入血分,亦有由气分邪热直入血分者,其病位偏重于心、肝二经。证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皮肤紫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或弦数。
⒉ 血分虚热证 由血分实热证演变而来,亦可从营分证候转变或迁延而成。其病位常偏重于肾、肝二经。证见持续低热、暮热朝凉、身热面赤、五心烦热、热退无汗、心烦不寐、肢体干瘦、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虚而细。
六、六yin辨证
六yin系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病邪。六yin辨证属中医病因辨证范畴,对指导临床论治具有重要作用。
(一)风证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风邪为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证见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红色或白色风团、皮肤瘙痒或肢体麻木、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如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玫瑰糠疹等。
(二) 寒证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具有凝滞、阻滞气血运行及易伤阳气等特点。证见恶寒无汗、鼻塞喘咳、皮肤青紫、手足冰凉、苔薄白、脉浮紧。如寒冷性荨麻疹、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等。
(三) 暑证
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暑性炎热,为病必见热象;暑多挟湿,多与湿邪相混成病。证见恶热、汗出、口渴、疲乏、皮疹红赤、丘疹水疱或伴糜烂渗液、痛痒相兼、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数。如红痱、痱疖、多形性日光疹及夏令皮炎等。
(四) 湿证
湿为阴部,湿性粘腻、重着,易伤人体下部,为病缠绵留着,慢性病程。证见皮肤水疱、丘疹、糜烂、渗出,自觉瘙痒;如湿伤关节,则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舌苔白腻、脉濡或缓。如稻田皮炎、足癣、湿疹及天疱疮等。
(五)燥证
燥为秋令主气,其性干燥,易伤津液,所谓“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证见皮肤干燥、皲裂、瘙痒,口渴、咽干,苔白而干,脉浮。如皲裂性湿疹、皮肤瘙痒等、皲裂症及单纯糠疹等。
(六)火证
火为阳邪,火与热同类,温邪与火热同性,故有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之说。火、热、温邪,其性燔灼迫急,耗津伤液,火性炎上。证见发热、面红目赤、皮肤灼热、皮疹鲜红、或衄血吐血、口苦咽干、舌质红绛、脉洪数。如带状疱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及丹毒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