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理生理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病理生理学电子讲稿: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学-电子讲稿: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学:电子讲稿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与再灌注损伤一、概念  由于近年医学的发展进步;使缺血再灌注损伤愈益受到重视。例如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就存在缺血肢体和器官的再灌注问题。又如动脉搭桥术后、溶栓疗法之后,休克治疗之后均可能发生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因而研究渐多,已成为一个医学重要问题。上述各种治疗方法十分有效,应用渐广,所以我们要对这些疗法有时可能发生损伤的规律有所认识。  缺血后疏通血管或再造血管使组织得到血液的再灌注,本来是医师们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一、概

  由于近年医学的发展进步;使缺血再灌注损伤愈益受到重视。例如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就存在缺血肢体和器官的再灌注问题。又如动脉搭桥术后、溶栓疗法之后,休克治疗之后均可能发生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因而研究渐多,已成为一个医学重要问题。上述各种治疗方法十分有效,应用渐广,所以我们要对这些疗法有时可能发生损伤的规律有所认识。

  缺血后疏通血管或再造血管使组织得到血液的再灌注,本来是医师们的目的所在,而且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也确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缺血时间)再灌注反而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这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大鼠、豚鼠、狗、猪等)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这是一种反常(paradox)现象,称之为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这类反常现象目前已知主要有:

  钙反常(calcium paradox):这是1966年Zimmerman首先发现的,他在研究心兴奋-收缩偶联时偶然观察到,当以无钙生理溶液灌流离体大鼠心脏很短时间(2分钟)后再以含钙正常溶液灌注时,心脏发生严重的功能和结构变化;心脏电活动消失,机械活动停止;超微结构可见严重的收缩带(肌纤维过度收缩,肌节分不清明暗带,粗细肌丝过度重合)、间盘分离、肌膜破裂;生化学变化包括高能磷酸化合物耗竭,心肌酶、肌红蛋白及其他心肌蛋白以及钾离子的释出,细胞内钙离子大量积聚而形成所谓钙超载(calcirm overload),后者成为细胞致死的原因。钙反常对细胞的损伤程度与无钙灌流的时限有关,随无钙灌流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氧反常(oxygen paradox):这是1973年h 提出的概念,他在以大鼠离体心脏为很我人所证实。其功能结构损伤类似钙反常但不如钙反常那样急剧。肌原纤维呈严重收缩带,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化,肌浆网扩张;生化学变化与钙反常类似。氧反常损程度与缺氧时间、灌流液温度、PH值以及重给氧时的氧分压有关。缺氧时间越长,温度及PH值越高,给氧时的氧分压越高,氧反常性损伤愈重。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其与氧反常不同之处在于既缺氧又缺营养底物。这是在整体上所发现的现象。在整体动物实验中,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梗塞形成,当重新开放血液使心肌得到备注的重新藻流后,在一定条件下心肌损伤反而加重,出现心率失常,出血性坏死,梗塞面积扩大。在临床心脏外科手术后重新恢复血液灌流时有时也出现类似现象,病人在术后死于心肌出血性梗塞。这种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引起的更为剧烈的损伤称为再灌注损伤。其功能结构变化与上述大致相同。

二、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原因:缺血组织器官血液再灌注。

(二)影响因素:

1 .缺血时间

2 .侧枝循环

3 .需氧程度

4 .再灌注条件  

三、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自由基(free radical)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和原子团的总称。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或活性氧,如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及单线态氧(1O2,激发态放出一个光子)等非脂性自由基。H2O2非自身基,但也是一种氧化作用很强的活性氧。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烷自由基(L·)、烷氧基(LO·)、烷过氧基(LOO·)等属于脂性自由基。氧自由基和脂性自由基的性质极为活泼,易于失去电子(氧化)或夺取电子(还原),特别是其氧化作用强,故具有强烈的引发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氧通常是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接受4个电子还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但也有1~2%的氧接受一个电子生成O2或再接受一个电子生成H2O2。但由于细胞内存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r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等抗氧化酶类可以及时清除它们,所以对机体并无有害影响。在病理条件下,由于活性氧产生的过多或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则可引发链式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系并进而使细胞死亡。

1、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

  分子氧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中接受一个电子而被还原生成O2

O2e-→ O2-

  这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过氧化氢(H2O2)及羟自由基(OH·)续发于此。即氧在获得一个电子时还原生成O2-,获得2个电子生成H2O2,获得3个电子生成OH·,获得四个电子生成H2O。

  H2O2既可由O2-自发歧化产生,也可经酶促歧化而生成。

  H2O2本身并非自由基而是一种活性氧,它与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详下文)。

  OH·自由基的产生不仅需要O2-或H2O2,而且要有过渡金属,如铁的螯合物的存在。由铁催化的Fenton型Haber-Weiss反应可迅速形成OH·,而单纯的Haber-W-eiss反应速度很慢,很难由此形成OH·。

O2-+H2O2→O2+OH-+OH·

 (Haber-Weiss反应)

Fe(Ⅲ)+O2-→fe(Ⅱ)+O2 (2)

Fe(Ⅱ)H2O2→Fe(Ⅲ)+OH-+OH· (3)

  也就是说,O2-使铁还原,还原的铁再使H2O2还原生成OH·,OH·是最活跃最强力的氧自由基。缺血与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过多,其机制可能是:

(1)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 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cidase, XO)的前身是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dehydrogenase, XD)。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正常时只有10%以XO的形式存在,90%为XD。缺血时由于ATP减少,膜泵功能失灵,Ca2+进入细胞激活Ca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使XD大量转变为XO。缺血时ATP不能用来释放能量,而且还依次降解为ADP、AMP和次黄嘌呤,故在缺血组织内次黄嘌呤大量堆积。再灌注时,大量分子氧随血液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在催化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并进而催化黄嘌吟转变为尿酸的两步反应中,都同时以分子氧为电子接受体,从而产生大量的O2-和H2O2,后者再在金属离子参与下形成OH·。因此,再灌注时组织内O2-、OH·等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2)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活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所摄取的O2绝大部分经细胞内的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作用而形成氧自由基,并用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如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酶系统活性不足或抗氧化剂不够时,中性粒细胞形成的氧自由基就可损害组织。

  在再灌注时,由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所产生的氧自由基起原发的、主要的作用;这些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如LTB4等可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到局部释放氧自由基等物质而进一步损害组织。

(3)线粒体 可能是由于缺氧使ATP减少,Ca2+进入线粒体增多而使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以致进入细胞内的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多而经4价还原而形成的水减少。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失调,也可能是缺氧时细胞内氧分压降低的结果。

(4)儿茶酚胺的增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机体在应激时的重要调节系统。在各种应激包括缺氧的条件下,此系统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儿茶酚胺一方面具有重要的代偿调节作用,但过多的儿茶酚胺特别是它的氧化产物,往往又成为对机体的有害因素。实验证明,大量的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均能引起细胞损伤。造成心肌损害的是儿茶酚胺的氧化产物,而非儿茶酚胺本身。儿茶酚胺氧化能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肾上腺素代谢产生紧上腺素红的过程中有O2-产生。

2、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所能遇到的自由基种类很多。因此很难概括其生物学反应。自由基参与一个反应系统后能形成新的自由基。因此自由基一旦形成,就成为自由基反应扩展程序的一部分,例如:

R·+XH→RH+H·

R·+CCl4→RCl+Cl3

  另一个自由基反应则是自由基加入到不饱和键中去。如脂肪酸及芳香族环的不饱和键。

  自由基反应既可经自由基中间代谢产物不断向前发展,又可由细胞损伤而终止。自由基反应的扩展可以是无限的,但又可为各种自由基清除剂(free radical scavenger)所终止。

  由于自由基有极为活泼的反应性,所以它们能和各种细胞成分(膜磷脂、蛋白、核酸)发生反应。

  (1)膜脂:是构成膜脂质双层的重要结构及功能成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引发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反应。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使膜受体、膜蛋白酶和离子通道的脂质微环境改变,从而改变它们功能,由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增强,细胞膜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生物膜不饱和脂肪酸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蛋白质比例失常,膜的液态性、流动性改变,通透性增强。含双键脂肪酸过氧化可生成丙二醛,它的产生与脂质过氧化相平行,因而测定丙二醛含量可代表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丙二醛能使膜成分之间形成交联和聚合(polymerization),使膜的基本特性如变构、离子传递、酶活性等发生改变。

 自由基对膜的损伤

自由基可通过诱致过氧化而影响脂质,从而产生短链脂酰衍化物和副产物
丙二醛。丙二醛反应可介导各种交联反应。自由基也能催化氨基
酸氧化、蛋白质-蛋白质交联和蛋白质链的断裂

  (2)蛋白质:在自由基的作用下,胞浆及膜蛋白及某些酶可交联成二聚体或更大的聚合物。这种交联既可借助于蛋白质之间的二硫键形成也可由于自由基损伤的氨基酸残基间的反应形成。蛋白质的交联将使其失去活性,结构改变。

  (3)核酸:自由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80%是OH·的作用。OH·易与脱氧核糖及硷基反应并使其改变。

(二)钙超载

  如前所述,钙反常(无钙灌流后用含钙溶液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引起严重的功能及结构障碍。钙反常的原因不甚明了,但主要的损伤是在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external lamina)与糖被膜(glycocalyx)表面的分离(两者由Ca2+连结在一起)。细胞膜的这种损伤为再灌注时钙的大量内流提供了条件。在长期缺血缺氧后再给氧或再灌注时也可引起细胞内钙超载。

  缺血后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尚无定论,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如哺乳类钙代谢模式图所示:

哺乳类细胞钙代谢模式图

  ①电压依赖性钙通道;②质膜钙泵ATP酶;③Na+-Ca2+交换;④线粒体;⑤肌浆网;⑥细胞内蛋白或阴离子结合的钙;⑦膜磷脂的极性头部;⑧结合于质膜糖被的钙

1、钠的平衡障碍 有人证明,再灌注时钙超载是由于钠平衡障碍所致。因为在缺血缺氧时发生了细胞酸中毒,细胞内pH值降低,所以在再灌注时细胞内外形成pH梯度差,由于Na+-H+交换,致细胞内钠增加,然后又依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外钙大量内流造成细胞钙超载。

2、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缺血缺氧引起的细胞酸中毒在再灌注时通过细胞内外Na+-H+交换和Na+-Ca2+交换而使细胞内钙增加,而细胞内钙增加可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降解,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故在灌注时细胞外钙顺着浓度梯度而大量内流,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的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氧自由基可引发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使膜受损,通透性增高。

3、线粒体受损 有些学者认为原发性损伤在于线粒体。如所周知,缺血时线粒体结构的功能障碍出现最早,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ATP生成障碍。因此,使上述损伤更为严重。

  ATP减少使肌膜及肌浆网膜钙泵功能障碍,由于钙泵功能障碍不能排出和摄取细胞浆中过多的钙,致使细胞浆中游离钙浓度增加而造成钙超载。细胞浆中过多的钙最终形成磷酸盐沉积于线粒体,使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更加破坏。

  细胞钙超载是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目前,仍未能搞清它究竟是再灌注损伤的原因抑制或结果。

(三)白细胞的作用

  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出现于梗塞的心肌中已为尸检所证实。1984年Mullawww.med126.comne及其同事证明,冠状动脉堵塞60分钟时心肌组织就有白细胞出现,5小时后在缺血区有大量的白细胞聚集。根据Engler及其同事的研究,再灌注时白细胞数非但不减少反而增加。以犬心肌缺血为模型,再灌注仅5分钟,心内膜中性粒细胞就增加25%,缺血轻的组织白细胞聚集也少。

  组织缺血和再灌注时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组织受损时,细胞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其中有些物质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因而就能吸引大量白细胞进入组织或粘附于血管内皮,而白细胞本身又能释放很多具有趋化作用的炎性介质,如白三烯之一的LTB4,从而使微循环中白细胞进一步增加。

  白细胞积聚对组织的损伤作用在于:

1、嵌顿、堵塞毛细血管有助于形成无复流现象。微动脉及微静脉亦有大量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虽不一定堵塞血流,但粘附的白细胞仍可损伤组织并释放趋化因子从而吸引更多的细胞。

2、白细胞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水肿组织的含水量与白细胞密度呈正相关,说明白细胞可能引发水肿。白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引发水肿的机制与白细胞释放的某些炎症介质有关。

3、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可使组织发生蛋白水解性破坏和液化。

4、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产生氧自由基而损伤组织。

  白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被以下实验结果证明:

  (1)用除去白细胞的血液进行再灌注,可以防止水肿产生并减轻再灌性损伤。

  (2) 抗炎药减轻组织白细胞浸泣,可缩小梗塞面积。实验证明布洛芬(ibuprofen)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主要是由于抑制白细胞浸润的作用所致。

(3)用补体抑制药降低补体,从而减少白细胞浸润,可能减轻组织损伤。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药,可以缩小心肌梗塞,而这种酶恰是一种在心肌缺血时能激活补体的酶。因此这种酶的抑制药,可通过抑制补体的激活而抑制白细胞浸润,从而减轻心肌损伤。

(四)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是在犬的实验中发现的。结扎犬的冠状动脉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后,再打开结扎的动脉,使血流重新开放,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注,故称此现象为无复流或无再灌。这种无复流现象不仅见于心肌,而且也见于脑、肾骼肌缺血后再灌注时。即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缺血的延续和叠加,缺血细胞并未能得到血液灌注,而是继续缺血,因而损伤加重。所以发生无复流现象,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以心肌为例):

1、心肌细胞肿胀 由于缺血引起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从而使钠、水在细胞内潴留,因而再灌注时缺血区心肌细胞发生肿胀,压迫微血管。

2、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缺血及再灌注时也发生内皮细胞肿胀,内皮细胞向管腔伸出突起造成管腔狭窄,阻碍血液灌流。内皮细胞的肿胀与氧自由基的增多有关,因为氧自由基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膜受损,水钠乃进入内皮细胞而引起细胞水肿。

3、心肌细胞的收缩缺血所致的心肌细胞收缩形成严重收缩带,压迫微血管,使缺血区某部分得不到血液重新灌注。心肌细胞的肿胀与收缩带可同时存在。

4、微血管堵塞 Feinburg及其同事曾证明,缺血一定时间后血管内血小板的沉积增加2倍。又证明心肌及肠管缺血后的无复流区内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明显增加,从组织学上可见白细胞嵌顿、阻塞毛细血管。正常灌注情况下,每2433μm到3261μm长的毛细血管可发现一个白细胞,而在缺血时增加10倍,平均292μm长的毛细血管即有一个白细胞。缺血时红细胞作叠连状聚集,但这不是血管阻塞的主要原因。因为叠连状红细胞的解聚较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着的分离要容易得多。此外也有人解释无复流现象是由于纤维蛋白塞和微血栓形成所致。但有人在再灌前用链激酶进行纤溶并未减轻无复流现象。

  微血管的堵塞还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环毒(PGI2)和血栓素A2(TXA2)之间的失衡密切相关。PCI2主要由血管内皮生成,除了有很强的扩血管作用以外,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TXA2主要由血小板生成,不仅是很强的缩血管物质,而且也是一种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子,因此是一个很强的致血栓形成的物质。缺血缺氧时,一方面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致PCI2生成减少,另方面缺氧又可使血小板释放TXA2增多,因而发生强烈的血管收缩和血小板的聚集并进一步释放TXA2,从而促使血栓形成和血管堵塞。动物实验也证明,应用TXA2合成酶抑制药可以使缺血/再灌注以后的冠脉血流改善。

(五)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

  心肌正常情况下以有氧代谢形式生成三磷酸腺苷(ATP)供作功需要。心肌缺血时则转为无氧代谢为主,ATP合成减少,以致心舒缩功能障碍。在犬的实验中证明,心肌严重缺血15分钟(结扎冠状动脉左旋支),心肌发生可逆性损伤。此时如果得到血液再灌注,则细胞并不死亡。但有很多报告指出,短时间缺血后,收缩功能长时间不能恢复。究其原因,多认为与ATP水平的低下有关。研究证明缺血15分钟时不仅ATP减少60%。总腺苷酸池也减少50%。ADP也轻度减少(可能转为ATP或AMP),AMP明显升高,但其升高程度小于ATP减少辐度。再灌注20分钟ATP明显回升,但只接近正常的一半,再灌注24小时仍然维持在低水平上,只有在再灌注4天后ATP及总腺苷池才近于恢复,但仍低于非缺血区。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ATP、Ca2+、K+的变化

  以大鼠离体作功心脏为模型(Neely氏模型),先在20℃低温下给心脏停跳液,再短时间全心缺血(夹住主动脉)后,再灌注生理溶液。结果是给停跳液30分钟再缺血30分钟后,ATP几乎完全丧失,ADP明显减少,AMP明显增加,总腺苷酸量显著降低。再灌注60分钟可使ATP明显回升,但不及正常对照的一半,而总腺苷酸量则明显低于给停跳液后,比正常对照减少50%。上述研究提示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氧代谢性发生严重损伤,影响能量代谢及心肌功能的恢复。

  再灌注时高能磷酸化合物之所以恢复慢且总腺苷酸水平明显下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缺血心肌的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对氧的利用能力受限,有氧代谢严重受损。在缺血进入不可逆阶段再灌注时,氧的利用并不增加,心肌只能利用运至心肌的氧的17%。氧的利用能力受限与缺血及再灌注所致线粒体受损有关。

2、ATP合成的前身物质(腺苷、肌苷、次黄嘌呤等)在再灌时被冲洗出去,使心肌失去再合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物质基础。实验证明在再灌注液中补充肌苷或谷氨酸能促进ATP的合成及心功能的恢复。

  四、主要器官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特点

(一)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最为常见。从心功能上看,静止张力(resting tension,指心肌在静息状态下受前负荷作用而被拉长进产生的张力)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发展张力(developed tension,指心肌收缩时产生的主动张力)逐步下降,再灌注时静止张力更加增高,发展张力愈加低下,说明心脏收缩力下降。

  从腺苷酸类代谢来看,缺血时心肌ATP、CP含量迅速下降,CP下降尤甚。由于ATP降解,使ADP、AMP含量升高。但由于腺苷酸可进一步降解为核苷类(腺苷adenosine,肌苷,inosine)及硷基(次黄嘌吟等),心肌中这些物质可以增加百倍。这些非磷酸化嘌吟可进入血管,因而ADP、AMP迅速下降。心肌中合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原材料减少。由于再灌注时血流的冲洗,核苷类物质明显下降。

  缺血时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SR)对钙的摄取下降,再灌注时更进一步下降,因而肌浆钙浓度升高,线粒体内钙积聚。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超微结构的变化与单纯心肌缺血时性质基本相同,但前者的程度更为严重(缺血时间相同)。基底膜部分缺失,质膜破坏,损伤迅速扩展到整个细胞使肌原纤维结构破坏(出现严重收缩带或肌丝断裂、溶解),线粒体损伤(极度肿胀、嵴断裂、溶解,空泡形成、基质内致密物增多)。这说明重新恢复血流引起了快速的结构破坏过程,既破坏膜磷脂也破坏蛋白质大分子及肌腺纤维。再灌注损伤与缺血时间的依赖关系,提示在缺血过程中已经奠定了再灌注损伤细胞及生化学的变化基础。

(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是一个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它的活动主要依靠葡萄糖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因此一旦缺血时间较长即可引起严重的不可逆性损伤。脑缺血时生物电发生改变,出现病理性慢波,缺血一定时间后再灌注,慢波持续并加重。

  脑缺血后短时间内ATP,CP、葡萄糖、糖原等均减少,乳酸明显增加。环腺苷酸(cAMP)在缺血(结扎砂鼠两侧颈总动脉)30分钟时增加2.2倍,环鸟苷酸(cGMP)则减少53%。恢复血流15分钟后cAMP进一步增加,为缺血前的21倍,cGMP进一步下降21%。这一情况提示缺血及再灌注时过氧化反应增强,因而cAMP上升导致磷脂酶激活,使磷脂降解,游离脂肪酸增多,缺血后血流再灌注时,自由基产生增加,与游离脂肪酸作用而使过氧化脂质生成增多,能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脑又是一个特别富有磷脂的器官。因此缺血后游离脂肪酸的增加尤为明显。实验证明大鼠断头1分钟后脑内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2倍以上,随缺血时间延长持续增加,增加最显著的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及硬脂酸(18烷酸,stearic acid)。再灌注后游离脂肪酸的增加更为显著,恢复血流90分钟,反而有更多的游离脂肪酸贮留。血流重新恢复时游离脂肪酸的增加,是由于来源于游离脂肪酸的过氧化物进一步损伤膜的同时,由cAMP介导膜磷脂继续降解的结果(cAMP激活磷脂酶)。

  缺血时脑的最明显的组织学变化为脑水肿及脑细胞坏死,两者往往又互为因果关系。特别是脑水肿,是各种脑血管意外的常见病理过程。Chan及Fishman等将大脑切片浸于含各种脂肪酸的溶液中,以观察组织肿胀的情况,发现只有在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下,才能引起水肿,这是因为脂肪酸容易过氧化而引起细胞膜损伤。用砂鼠做实验制备不完全缺血模型,证明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脑含水量持续增加,缺血时水肿的产生是膜脂降解,游离脂肪酸增加的结果,而过氧化是再灌注后水肿持续加重的原因之一,因为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膜结构破坏。

(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管缺血时,液体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而形成间质水肿。缺血后再灌注,肠管毛细血管通透性更加升高。

  从形态学变化来看,严重肠管缺血所致损伤的特征为粘膜病变(粘膜损伤)。不论人和动物,在出血性休克及局部肠管缺血后出现肠粘膜损伤。粘膜损伤的特点表现为:广泛的上皮与绒毛分离,上皮坏死,固有层破坏,出血及溃疡形成,此必导致广泛的功能,(如吸收)障碍及粘膜屏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分子得以通过。

五、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展望

  迄今为止,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的,然而这些实验资料却已经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为临床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值得临床上参考的防治措施有:

  1.尽早恢复血流,尽量减少缺血时间。

  2.注意再灌注时的低流、低压、低温。低流低压的意义在于使灌注氧的供应不至突然增加而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形成;低温则是使缺血器官代谢降低,代谢产物聚积减少。

  3.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缺血组织有氧代谢代下,酵解过程增强,因而补充糖酵解底物如磷酸已糖有保护缺血组织的作用;外源性ATP作用于细胞表面与ATP受体结合,或使细胞膜蛋白磷酸化,有利于细胞膜功能恢复,并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直接供能;针对缺血时线粒体损伤所致的氧化磷酸化受阻,可以应用氢醌、细胞色素C等进行治疗,以加强NAD-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链的功能,延长缺血组织的可逆性改变期限。实验证明,细胞色素C能增加线粒体的ADP磷酯化;醌类化合物则能加速电子传递或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氢。

  4.清除自由基 实验证明,外源性SOD、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allopurinol)、维生素E维生素C、过氧化氢酶、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等自由基清除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防护作用。

  例如,外源性SOD能显著地降低缺血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预先用SOD给动物作静脉内注射,然后进行肠管缺血实验,则血管通透性无大变化。

又如,在氧自由基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继发于O2-的OH·。如预先用OH·清除剂DMSO处理肠管,可以明显地减轻缺血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

 

Summary

Reperfusion throughthrombolysis 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is standard treatmentin impend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though restoration of blood flow tothe jeopardized myocardial area is a prerequisite for myocardial salvage,reperfusion may lead to additional tissue injury named “reperfusion injury”.Not all of the ischemic organs suffer from reperfusion injury, it depends onthe duration of ischemia, condition of reperfusion fluid and the conditions oforgans before ischemia.

The mechanism of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complex, including production offree radicals, calcium overload, interaction between endothelial cells andneutrophils and altered energy metabolism. Once the oxygen free radicalsformed, they may result in reperfusion injury by lipid peroxidation, inhibitionof protein’s function and disruption of nucleic acid and chromosome.

Calcium overload cancause damage of cells through activation of Ca2+ dependent enzymes, dysfunctionof mitochondrion and continual contraction of myocardium.

Different organ hasdifferent manifestation of reperfusion injury. For the heart, it includesarrhythmia, reversible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myocardial stunning,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cell death.

People are now focuson the possibility of preventing reperfusion injury by various methods such asshorten ischemia time, control reperfusion conditions, supply energy and usesome pharmacological agents such as inhibitors of neutrophil, adenosine,calcium antagonists 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and cell protectors.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oxygen paradox

calciumparadox

pH paradox

no-reflowphenomenon  

calcium overload

oxygen freeradical (OFR ) 

2 .简述为什么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不宜过快?

3 .简述缺血 - 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机制。

4 .试述钙超载引起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徐长庆,缺血-再灌注损伤。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90~204.

2、欧阳静平,缺血-再灌注损伤。肖献忠,病理生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7~99

3、吴立玲,缺血-再灌注损伤。金惠铭,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1~213。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