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与代谢的变化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同时,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在研究方法、手段及内容上涉及多门医学科目的新兴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多数均涉足医学科学之前沿,它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实践,在医学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病理生理学在1998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就5年来对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几年的建设,我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不断提高。现有10名教师中,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4人,二者共计占教师总数90%;另外一人也将于今年5月份答辩,即将获得硕士学位。二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0名教师中,6人晋升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人取得了博士、硕士生导师资格,并且正在指导着博、硕士研究生。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术骨干。通过不断吸收新人、补充青年教师(2002年留校1名本科生,2003年留校硕士生1名,2004年留校博士、硕士各1名,2006年留校博士生1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10名教师全部参加科研和教学活动,4人主持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年人均发表论文4~5 篇,并获得高等级的省级科技进步奖,1名教师当选为国家级学会的理事,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课程结构和体系
授课水平不断提高&nb高级职称考试网sp; 我室一贯坚持理论课主要由高职教师担任,高职教师参加本科生授课的比率达100%。多年来,教研室坚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检查等教学法活动,提倡启发性式教学,教师们认真备课,集体备课时积极发言,认真准备课件,通过教学评估,教师们的课件制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教师讲课效果得到同学的好评。1名青年教师获优秀授课三等奖;在2005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1名教师的教案讲稿获优秀奖,1名教师的授课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给与了99分的高分(满分100分)。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近年来,教研组十分重视教学改革,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1)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断提高。近几年,教研室多次召开教学改革讨论会,通过讨论,大家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普遍意识到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同学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病例,使课堂理论密切联系临床,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便于同学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知识,效果较好。再者,病理生理学的进展较快,而课本知识的更新相对滞后,因此及时在课堂上传授新进展,如多器官功能衰竭、ARDS、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等,使学生及时学到较新的知识。这样即能按照教学大刚的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又能把知识学活,使同学体会到医学知识的发展与更新。第三,提倡双语教学,不但有利于同学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学也提高了教师的外语水平。(3)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逐步摒弃“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建立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新方式,目前全体教师已能较熟练地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验课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为此增加一次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有利于规范操作、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效果较好。另外,还开设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同学的横向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许多操作细节反面还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有利于提高试验的成功率,如改革了动脉插管的方法等。近年来共已发表相关的教改论文10篇。
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管理保障制度 我室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和保障制度,并认真执行,如集体备课,教师试讲,教学讨论等。在执行这些制度时,不是注重行式,而是更加注重所取得的效果。如以前的集体备课,只是主讲教师讲一下教学安排,而目前我室的教学讨论,大家积极发言,不论尊卑,任何与教学有关的问题都可提出讨论,提高了学术民主的气氛,使一些学术问题越争论越清楚。
设计性实验水平有所提高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借助于教学评估的东风,教研组对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教师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并在这一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在2005年的临床本科教学中,设计性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发了计算机的使用功能,设计性实验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 从2005年我室开放了实验室,根据病理生理学特点,共开设了3个实验内容,目的是对本科生进行基本科学实验常识和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同学对开放实验室很感兴趣,教师们克服困难,开动脑筋,使部分本科生提高了科研兴趣。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研室认真贯彻“以科技发展带动、促进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的方针,认真做好科技创新。课程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河北省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学术职务;全体教师均参与科学研究;在日常授课中,主动将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动态,大大促进了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
承担科研课题 近五年共承担科研课题23项,获得科研经费总计1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课题1项;省自然基金课题3项;省科技攻关课题6项,省教委课题3项;省卫生厅课题2项;省科委资助课题2项;博士基金课题2项;医大青年基金2项。
发表论文 近5年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21篇(全文),其中SCI论文13 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I论文10篇)、国内SCIE论文2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8篇,其他刊物28篇。另外,还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共发表会议论文摘要50篇。
参编著作 近5年共参编著作8部,其中教材6部,分别为教育部规划教材1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1部,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规划教材1部,实验技术指导2部;专著1部;大型专业参考书1部。
科技成果奖 近5年共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河北省医学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学术交流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病理生理学大会。通过参加本学科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我们一方面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见识,了解了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使自己本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外,我们也展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采,我教研室被大会采用稿件22篇,其中3人在专题会场发言,19篇为展牌发表,我们的展牌设计精良、图文并茂、内容充实,在大会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其中2人的展牌获得了优秀展牌提名,最后1人获奖。为我们学校争得了荣誉。另外,我们还多次参加了国家级、及省级的学术会议。
四、不断完善教学和科研条件
理论课教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和扩音设备,教室明亮,能保证课堂的授课效果。教研室为每位授课教师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并全部上网,有利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和网上信息、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
2005年,教研室搬进新楼,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教研室使用面积1359 平方米(不包括楼道)。有4个专门用于本科生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教学的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面积均在88平方米以上,生均面积超过3平方米。教学实验均采用BL420E+多功能计算机分析记录系统,可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储存和分析等。另外,利用学校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费、精品课程建设费等经费,购置了恒温振荡器、电热恒温培养箱、酸度计、精密天平、电冰箱、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用于多媒体教学)、投影仪(用于多媒体教学)、扫描仪、图象处理系统、血气酸碱分析仪、微循环观察仪等,用于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实验室开放,以提高这些实验的水平和深度。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实验室环境优良、实验设备先进、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齐全完备,具备较高教学水平,并具有一定科研和对外服务能力的建设目标。目前我们共有功教学、科研应用的仪器设备371台件,总价值239万元。
五、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本学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之一,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生理学科病理生理学专业招生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1998年被批准为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到目前为止,共培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40余名;目前在校博士生5名,硕士生20余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独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人才的质量较高。曾有4名35岁以下的博士生的研究论文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论文2等和3等奖,有的参加国际会议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收到赞扬。毕业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成为学科的骨干力量,部分成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六、主要做法
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 本学科有一大批医学考研网学术造诣深厚、事业心强,爱岗敬业的老同志(部分同志已退休),在学科建设、学科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适时鼓励帮助年轻同志勇挑重担,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活力。
强调教师责任,确保教学工作不断提高 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教研室的中心工作之一,不断强化广大教学人员的责任、义务及权利,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不断提高,保证学校总体计划的顺利实现。
多方筹措经费和物资,促进学科建设 积极争取学校和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经费和物资支持,促进学科建设。
以课题为中心,促进论文水平和数量的提高 始终把课题的申报作为科研工作的中心环节,以此带动论文质量和数量的提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并将其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之一。在课题的带动下,近年的论文质量和数量以及科技成果的水平档次有了明显提高。
七、存在问题
需要进一步增加设计性试验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第二课堂的开放范围,争取满足更多同学参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解决的办法一方面需要学校进一步提供设备和资金的支持,另外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00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