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娘孜泽
|
汉语拼音 | HUANGLIAN
|
拉丁名 |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三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地二深裂。花葶1~2,高12~25cm;花序顶生,花3~8,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长9~12.5mm;花瓣线状,披针形,长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柄。蓇葖果6~12,长6~8mm,具细柄。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等地,野生或栽培。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荫蔽密林中。栽培也在高海拔凉爽的山区。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2~4月,果期3~6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栽培4~6年后可采收,但以第5年采挖为好,一般均在秋末冬初(10~11月间)下雪前采收。挖起根茎后,除去地上部及泥土,然后干燥。一般采用烘干法,温度应徐徐增高,每隔半小时翻动一次,烘至最小的根茎干后即可取出,按大小分成两批,再分别进行烘干,每3~5分钟即应翻动一次,温度可比初烘时高些,但也须徐徐增高,防止烘焦,取出前几分钟,温度增高,并需不断翻动,最后撞去灰渣及须根即得成品。
|
药用部位 | 以根茎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粉末鉴别:深棕黄色。石细胞为鲜黄色,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呈类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多角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大多不平整或有凹凸,直径 25~64μm,长至102μm,壁厚9~28μm,有的层纹明显,纹孔小,孔沟细,有的胞腔不规则或分枝,少数石细胞壁较薄而胞腔较大。韧皮纤维为鲜黄色,多成束,有的与石细胞相连接,较粗短,呈纺锤形或长棱形,末端斜尖,钝圆或狭细,长136~185μm,直径27~37μm,有的较短或较长,壁厚,纹孔较稀,孔沟较粗。木纤维为鲜黄色,成束,较细长,直径1O~13μm,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有的交叉成人字形,木薄壁细胞呈类长方形、梭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直径约至48μm,壁稍厚,木化,纹孔明显;木射线细胞壁也有木化增厚并具纹孔。鳞叶表皮细胞为绿黄色或黄棕色,略呈长方形,长多角形或形状不一,无细胞间隙,壁微波状弯曲,也有壁稍厚而具纹孔,或念珠状增厚。导管主为孔纹导管,少数为具缘纹孔,螺纹、网纹、梯纹导管,均细小,直径7~19μm;另有纹孔或网纹管胞。淀粉粒呈类圆形、椭圆形、卵圆形、三角状圆形或肾形,直径2~10μm,长至13μm,少数可见脐点,线形或点状。草酸钙方晶较少,细小,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此外,有黄棕色木栓组织及无色薄壁组织碎片等。 |
中药化学成分 | 主含小檗碱(berberine)含量5.2%-7.7%。其他尚含黄连碱(coptisine)、 甲基黄连碱(worenine)、巴马汀(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此外,尚含木兰花碱 (magnoflorine)、阿魏酸(farulinca id),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五倍子酸的乙醇溶浓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
(2)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密塞,振摇约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巴马汀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申各含0.5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On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千,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品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七味脾热丸:红耳鼠兔粪膏,黄连,金腰草,短管兔耳草,小伞虎耳草,船形乌头,翼首草。
|
药性 | 味苦、涩,性凉。
《形态比喻》:味苦、涩。
《藏药配方新编》:味苦、涩,性凉。
《新编藏医学》:味苦、涩,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苦、涩,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干脓水,愈疮疡。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瘟疫、大小肠热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1.5~4.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七味脾热丸:红耳鼠兔粪膏125g,黄连175g,金腰草130g,短管兔耳草150g,小伞虎耳草150g,船形乌头150g,翼首草125g。以上七味,共研成细粉,制丸即得。一次服量3g。一日2~3次。有祛脾区疼痛、腹胀、四肢麻木之功效,用于脾热病。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娘孜泽清疫疠热,续筋骨,叶状如银莲花(藏药名:素嘎),根被毛黄色,可做黄色饮料。本品分为雌、雄两种,产于珞、门等热地山坡者为雄,唐松草(藏药名:觉合吉)为雌。《如意宝树》记载:娘孜泽治一切热症,包括疔疮、疫疽、大小肠热病等。《形态比喻》记载:娘孜泽产于门隅等热地,生长于密林山坡,叶细油绿色,茎长而软,根、花皆呈黄色,断根可流出乳状叶液,味苦、涩,功效干脓水,愈疮,治瘟疫,清解急性热邪。 据查证,娘孜泽的雄者即本品。本品生于山地凉湿的密林中;根状茎黄褐色,表面粗糙,具须根及须根痕;叶羽状深裂,裂片细小等特征与《晶珠本草》记载相符。今各地用药基本一致,雌者为唐松草,藏药名为党合吉。 |
药物应用鉴别 | 作为黄连药用的尚有同属植物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峨眉野连Coptis omeiensis(Chen)C.Y.Cheng、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五裂黄连Coptis quinque-secta W.T.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