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肠套叠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肠套叠

  
疾病名称(英文) intussusception
拚音 CHANGTAODIE
别名 中医:腹痛积聚便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腹部外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而引起的一种机械性肠梗阻。起病急,多有阵发性腹痛,继以呕吐、便血和腹部包块。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尚不太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功能性因素:如某种原因(食物、蛔虫等)的刺激引起肠管痉挛和蠕动失调。②解剖因素:如最多见的回肠与结肠套叠,两者肠管的口径不同,又呈直角,以及回瓣的病变皆能诱发套叠。③病理因素:肠管本身的各种病变,如肿瘤、憩室、紫癜等均可诱发。成人套叠多与肠管器质性病变有关。
中医病因 主要因乳食不节,气滞血瘀。胳脉受损。气血违和。经脉失调、或久病入络,凝瘀症积,脏腑气机不得宣通,而发为本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占小儿肠梗阻的首位,据统计肠套叠中小儿占88%,成人占12%。男性较多,男比女约为2:1。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分称外筒、中筒和内筒。外筒又称鞘部,中筒和内筒称套入部,它的两端称头部和颈部。有时可见已发生套叠部再套入临近肠管,切面可见五个筒,这种情况称为复杂性肠套叠。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乳食积滞
证候:腹部突然剧烈疼痛,不思乳食,婴儿则表现为突然阵发性大哭,哭时伴有面色苍白,出汗,疼痛间歇期可安定,但可见神疲乏力,伴有呕吐,腹部可触及积块,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数。
辨析:乳食不节,停滞胃肠,故见不思乳食;积滞内阻、气机不利,故见腹部剧烈疼痛;乳食积滞,脉络不和,积而成块,故见腹部积块,舌脉均为乳食阻滞之象。
2.湿热内蕴
证候:突然腹痛拒按,且逐渐加重,腹胀、呕吐,甚者可出现果样粘液血便,舌苔黄腻,脉数濡。
辨析:湿热积滞内结,气机壅阴不通,故腹痛拒按;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故见呕吐,湿热蕴结下焦,肠道血络受损,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果酱样血便,舌脉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3.气滞血瘀
证候:腹部胀痛如刺,固定不移,可触及包块,按之疼痛,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析:气机郁滞不通故腹部胀痛,瘀血停着,日久入络,凝聚不散而成块,故按之疼痛如针刺且固定不移,舌脉乃血瘀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肠套叠诊断标准:
1.典型临床表现,如阵发性腹痛伴呕吐、便血、腹部包块。
2.X线钡灌肠见钡剂在结肠受阻,其顶部有杯状充盈缺损。
3.除外肠炎、痢疾、肠痉挛等其他肠道疾病。但应注意这些肠道病可以是套叠的病因或与之共存。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指肠管蠕动失去节律性或肠痉挛所致,多见于小儿。继发性多由息肉、肿瘤所致,多见于成人。按病情发展可分为急性肠套叠及慢性肠套叠。急性肠套叠起病急,多见于小儿,慢性肠套叠发病缓慢,一般认为二周以上为慢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按肠管蠕动方向肠套叠又可分为顺行套叠及逆行套叠,前者指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后者指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根据套叠的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回肠结肠型,小肠结肠型;回盲部结肠型;结肠结肠型等类型。常有以下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生的阵发性绞痛。患儿常常哭闹不安,面色苍白。腹痛过后则比较安静。24小时后腹痛发作次数可能减少,腹疼程度亦可有所缓解。而当有肠坏死、肠麻痹时,腹疼则变为持续性。
2.血便:多为果酱样血便或鲜红血便,若为鲜红色血水则提示肠壁坏死严重。据统计典型的果酱样血便仅见于30%的患儿,而行直肠指检能发现指套带有血性成分的则占60%。成人慢性肠套叠的血便率远低于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血便发生率。
3.呕吐:大多数病例均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胆汁,一般成人肠套叠此项症状较轻。
4.腹部肿块:在腹部松弛时检查:70%的病人腹部可触及蜡肠样肿块。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压痛阳性。肿块大多位于脐右上方。而右下腹扪诊则有空虚感。
5.其它表现:腹胀等其它一般肠梗阻症状均随病情发展而逐步出现。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1.X 线检查:行钡灌肠检查时套入部可见典型的"杯口状"或弹簧状阴影。亦可行空气灌肠检查。 2.B超检查:套入部横断面呈"牛眼征",纵断面呈"假肾征"。因肠管含气量较多故图像显示不清晰。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蛔虫性肠梗阻与肠套叠均可出现腹痛,呕吐、腹部肿块等症状,但蛔虫性肠梗阻多无血便而有吐蛔便蛔史。腹部肿块多位于脐周活动度较大。钡灌肠检查可明确诊断。
2.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二者均可出现腹痛、血便等症状,但本病腹泻较频,腹部无固定性压痛点,腹部肿块不明显,早期即出现发热等中毒症状。
3.细菌性痢疾:菌痢多见于夏秋季节,大便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早期即可出现发热。腹部多无明显肿块,无固定压痛点,常伴里急后重。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①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观察24h无复发。②X线透视下见到复位的表现。③大便由血色转为黄色。
2.无效:凡未达到治愈标准者,均为无效。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空气灌肠复位法:空气灌肠复位法具有经济、简便、操作方便等优点,有效率达90%左右。一般发病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肠腔无明显液平者均可施行。空气灌肠的并发症有肠穿孔,发生率约为1%~5%,多为病例选择不当,注气压力过高过快等引起。
2.钡剂灌肠复位:钡剂灌肠复位法的X 线下显影情况较空气灌肠更明确,更清晰。将钡剂配制20~25%的溶液灌入,复位后可见盲肠由钡剂充盈并且部分钡剂可进入小肠。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有①灌肠复位失败;②出现肠穿孔者;③病程超过48小时或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者;④多次复发的慢性肠套叠病人或并有其它肠道疾病者等。开腹后找到套叠部,术者以拇指、食指挤压套叠顶端肠管将其退出即可。已有肠管坏死或手术复位失败者可行肠管部分切除吻合术。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肠道出血者辅以摄血止血之法。可于胃肠减压后通过胃管注入以下药物。
1.乳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消乳丸(《论治准绳》)加减。香附10g,神曲麦芽各12g,陈皮砂仁各6g,炙甘草3g。腹胀而痛者加青皮槟榔延胡索理气以止痛;肉、奶食所致者加焦山楂、焦神曲。
2.温热内蕴
治法:清化湿热,通腑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2g,枳实9g,厚朴12g,黄连15g,二花15g。若腹胀较重加炒莱菔子;若见果酱样血便则加侧柏叶地榆以凉血止血;若腹痛较重则加白芍以缓急止痛。
3.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茴香15g,干3g,延胡索15g,没药9g,当归15g,川芎15g,肉桂8g,赤芍灵脂蒲黄各9g。若气滞胀痛者,加川楝子枳壳,理气止痛;腹部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山甲片化瘀消积。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