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ccrine Poroma |
拚音 | HANKONG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皮肤科疾病,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汗孔瘤是一种向小汗腺末端汗管分化的良性肿瘤。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较常见。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损害呈线形排列者称为线形汁孔瘤,似末端汗管痣。泛发性汗孔瘤可并发汗腺外胚叶发育不良。此瘤若完全位于表皮内,称为单纯性汗腺棘皮病,常发生于四肢,表现为淡褐色、疣状角化性斑块;偶或完全位于真皮内,称为真皮内小汗腺汗孔瘤。肿瘤最初发生于表皮下部,以后向真皮内扩张,以致大部分偶或整个位于真皮内,与表皮分界明显。瘤细胞较棘细胞小.大小一致,呈立方形,有细胞间桥;胞质内因含糖原而呈空泡状;胞核呈圆形,深染。在瘤细胞团边缘处,瘤细胞不排列成栅状。瘤内大多可见狭窄的导管腔,偶或囊状空隙。腔壁由单层上皮细胞和耐淀粉酶PAS阳性护膜组成。间质内血管丰富。若发生恶变,称为汗孔瘤,可与乳腺外湿疹样癌并发。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多在中年以后发生。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好发于足底或足侧,其次为手和手指。也见于颈、胸或鼻部。损害一般为单个偶或百个以上的丘疹或结节,直径常小于2cm,一般为10mm,呈淡红至青黑色,相当坚实,高出皮面,底部或略呈蒂状,表面光滑或稍分叶,或有角化。掌、趾部损害扁平,周围有领口状角化。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应与化脓性肉芽肿、组织细胞瘤、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病、基底细胞癌和脂溢性角化病等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可用激光、电灼或手术切除。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