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基础理论之——燥邪
    

医家荟萃:中医基础理论之——燥邪

  作者: 罗大伦
北京早晨的地铁实在是拥挤,早晨八点左右,在四惠站换乘一号线的时候,人非常多,车门一开,大家一起往上挤,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车门开关的时间非常的短,结果大家都想挤上去,都用尽力气,场面可想而知,我的形容是:非常的暴力。这种很多人在一起肢体冲突的场面,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了,只是在很多年以前,遇到街上打群架的时候才遇到过——那种很多人一起迅速行动、胳膊挥舞、面目焦急惊恐的场面。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挤车引起吵架的声音。这种冲突,让我很多次都无法接受,心里犹豫着到底是否去挤,经常是眼看着很多车过去,我都没有勇气上去。后来,看到很多白领女子,斯文而来,当到了车门口,突然变得暴力,迅速挤入,然后再次变得斯文,我突然明白,可能是这个社会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多面性吧?于是,也和大家一起挤,这才能挥汗如雨地到达目的地。这种情形,每天都上演,考验着我们对文明的理解,每天都经过这种灵魂的洗礼,我估计,无数面对地铁的人们,心里都在想着:等我有了钱,一定买车开,永远不要挤这个地铁了。但是,如果都开车,这个城市就会拥挤不堪。其实,我们提倡低碳经济,实际上要给老百姓提供低碳的条件,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在这种大站,地铁开门的时间应该长一点,一点小的改变,或许可以让人们方便很多。毕竟,不开车的老百姓是城市的大多数啊。呵呵,多说了几句。这两天,马上就要立秋了,结果北京的天气真是配合,居然立刻凉爽了下来,早晚的时候,凉爽的风吹到身上,很是舒服,在北京,秋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了,秋高气爽,马路似乎变得宽敞,远山变得清晰,让人容易想起一些很遥远的事情。秋天的主气,为燥气,本来这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太过,或者我们不适应了,它就会变成伤害我们的东西,我们叫邪气,中医把这些外来的邪气分成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叫六yin,“yin”,就是太过的意思。燥邪,为六yin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要找这个燥邪命名的根,还得看《黄帝内经》,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但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却单单没有写燥气,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也无从搞懂,所以后世对燥邪的关注也不够,后来,到了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写了《素问玄机原病式》,里面记载到:“诸涩枯涸……皆属于燥”,这样,把燥归成为六气之一。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秋天的主气,主要出现在秋天,另一种认为,各个季节都会出现燥邪。其实,我个人认为,各个季节都会出现是对的,这符合客观情况,我们中医从来不死板,随机应变,冬天如果突然变暖,出现了很多热证,我们不会一定要认为是寒邪为患的,因为气候随时在变化,不能刻舟求剑。所以,这个燥邪,是以秋天为主,所以我们用这个秋天来说事儿,因为秋天燥邪太突出了,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其他季节就没有了,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秋天很容易被燥邪伤到,这是我们熟悉的喻嘉言先生提出的,我在《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这本书里面,写了喻嘉言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位奇人,也是钱谦益的好朋友。喻嘉言看到《黄帝内经》没有伤燥一门,古方里面也基本没有治燥之剂,心想,我们也别什么都是以《黄帝内经》为准,万一过去哪位搬运工,在搬动《黄帝内经》那些竹简或者帛书的时候,给搞掉了几条也说不定呢,于是就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这个说法以后,后世医家无不佩服,从此燥邪在中医里面被重视起来。比如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燥篇中说:“夏热秋燥致伤,都因阴分不足。”温病四大家中的另一位王孟英则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应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王孟英多聪明的人啊,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这个燥分为两种,凉燥和温燥。以前我们的教材一直写初秋是温燥,深秋是凉燥,我读书的时候就觉得教材写的不对,我自身体会,初秋天刚凉,人们多被凉气伤到,应该是凉燥;然后适应凉了,这时候,再晒太阳,就是温燥了;等到了临近冬天,天更凉了,就又是凉燥了。并不是简单的两个阶段,而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阶段。但是这和教材是相反的,我读书的时候就一直和教材唱反调,后来看到了王孟英的论述,人家分析得非常清楚,“秋深初凉”,王孟英生活在江南,江南的“秋深”和北方的“初秋”是一样的,这话的重点在“初凉”,天刚刚凉的时候,我们容易感受的是凉燥。所以,读书的时候要思考。有的朋友问:你讲这么多理论干什么?赶快告诉我们几个方子吧!其实,学习中医必须懂得理论,有了理论,明白了对证,用方才能有效,否则那些方子都是死的方子,用了大多无效,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那些名医,都是精通理论,讲起来系统全面,这样人家才能开方必效,因为这些方子是有理论指导的。那么,秋天为什么会燥呢?这个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夏天,天儿正热呢,我们身体的孔窍开泄,汗液蒸发,结果到了秋天,凉风立刻就来了,大家会有体会,虽然秋天的太阳也很热,但是,只要到了树荫里面,立刻回感到凉爽。这样,凉风来袭,我们的身体立刻就知道了,于是汗液立刻就收了,津液往里面走,就不往外发泄了,可是,如果收敛得太厉害了,就让我们的体表感觉干燥,具体的感觉是鼻孔干燥,嗓子干燥,皮肤干燥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病症呢?我们大家知道,这些津液是我们身体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我们的防御部队很多是靠他们运送的,甚至津液本身也参与防御,比如我们的鼻腔,里面的黏膜有沾附各种来外微生物的作用,黏膜的湿润,就是津液在起作用,如果津液不足了,则黏膜变得干燥,外邪很容易长驱而入。所以,在我们的身体干燥的状态下,是很容易被外邪侵袭的,这种侵袭,是因为干燥引起的,我们中医不管到底外邪是什么病毒细菌,我们只抓住发病的原因,所以,我们统称这类病因为燥邪。对于凉燥,怎么办呢?过去一提到燥邪,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滋补津液,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什么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对凉燥不能这样,凉燥是因为受凉引起的,根本原因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津液不能输布到全身,所以要用温热之药,要用辛通之品,把津液在生发出来,让它正常地流通到全身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常见,前天,有位朋友咨询我,他就是感觉鼻腔干燥,里面像没有了任何阻拦一样,感觉风能长驱直入,微微要咳嗽,似乎要开始感冒了。他问我怎么办?一般情况,对于干燥,大家想到的都是用滋补津液的药物,但是我觉得这个天气,开始凉了,他应该是初秋的凉燥,于是,告诉他,用苏叶熬水,然后用这个水泡脚,同时喝一点汤,结果,当天晚上他就告诉我,干燥的状态解除了。但是,如果我们适应了秋天的凉,接着,就会出现温燥了。温燥的原因是秋天太阳足,因为秋天很多湿气收敛了,空气穿透性变得强,很容易出现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情况,此时的太阳就显得格外的毒,如果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则发为温燥。温燥则真的会伤人的津液了,它会把我们的津液蒸发出去,导致津液不足,燥邪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易伤津液,一个是容易伤肺,所以,这种温燥在秋天,往往会引起肺经的病变,比如导致感冒,咳嗽,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甚至喘息胸痛等热证。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会引起大便干涩不畅等问题。最多出现的,用现代医学的分类来说,是上呼吸道感染,最终甚至导致肺炎。对于这种情况的治疗,则需要使用温病的理论,用清热透热的方法,但是此时同时必须配合滋补津液之品了,什么生地、玄参、石斛、沙参等,用上以后,津液得以补充,身体才能得以恢复。这个时期,自己也可以用点食疗的方法调理自己,食疗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可多食芝麻、核糯米蜂蜜、雪梨、甘蔗等食物。可采用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这些东西有很多资料告诉大家怎么做,我就不多说了。再到深秋,和冬天接近的时候,天气更凉了,此时凉燥再次出现,这种燥,和寒邪结合得紧密,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收引,其收敛作用使得腠理闭塞,汗液不能外达滋润体表皮肤,故见无汗而干燥的表现。如《婺源余先生医案吐血》中所说:“人但知冬令水冰属寒,不知实由燥气酿成,但此燥未化热尔。”此时如果出现了此类问题,需要先从解除寒邪下手,用温热辛散之药,这样使得身体气血流通外达,这样燥的状态就解除了,和初秋时候的凉燥大致相同,只是在用药方面会稍微分量重一点。  燥邪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内容,以后有机会慢慢地聊,希望能介绍给大家更多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