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陈清光:莫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与胡心藻先生商榷
    

经方特诊区:陈清光:莫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与胡心藻先生商榷

陈清光:莫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与胡心藻先生商榷
《中国中医药报》
 8月27日本版刊发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清光的《正确认识脉诊》一文,该文认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10月18日,湖北省监利县分盐镇渔场卫生室胡心藻医师在本版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据脉断症”不仅“可求”,而且“能够达到”。面对这样的反驳,陈清光投稿本报,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近日,胡心藻先生撰文《中医师必须擅长脉诊》(下称《中》文),批驳笔者《正确认识脉诊》(下称《正》文)一文中的观点。笔者很高兴自己能抛砖引玉,但仔细拜读该文后,认为有几点需要说明。

 据脉断症与据脉断证不一样

 首先,胡心藻反驳笔者的观点时将“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错引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证”与“症”,看起来可能差不多,在其《中》文里面,二字就是混用的。实际上,“证”,即证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的综合概括。“症”,即症状,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背离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证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症状组成,可以能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病机),正是中医脉诊探求的对象。根据脉诊来辨析证候,探求病机,进而处方论治,是每个临床中医师应当掌握和必须擅长的。

 胡心藻文章中还大量引用古人及当代脉学泰斗费兆馥先生的原话,让人误以为他们鼓励“据脉断症”。笔者查阅了从古到今历代诸家关于脉诊的论述,但未见一位医家有只言片语来肯定“据脉断症”。相反,历代各派医家一致斥责俗医“据脉断症”炫人耳目,蛊惑人心的行径。

 其次,笔者为了说明上述观点,便举几例临证案例,案例未必完美,但力求翔实可靠。其中一例为吾师先于西医确诊大肠癌,笔者称之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同时,特意注明这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诊脉查病甚至可以做到西医望尘莫及的地步”。这种情况“有其特殊性,并非普遍规律,无法对每个患者都实现;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显然,“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无法苛求每一位临床中医师达到,如果胡先生坚持认为可以“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不仅自欺欺人,也不符合临证实践。

 笔者欣赏的中医诊疗流程

 通过《中》文“当代也有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纯正中医亦能据脉断证,令人叹服不已”可见,胡心藻的意思当是“据脉断症”,即通过把脉来推断症状。笔者本来就认为“据脉断症”对某些患者某些疾病某些症状,是可以做到,但不是对所有患者所有疾病及所有症状都能实现,更谈不上“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
 吾师脉诊高超,常能据脉断症,处方用药也常常效如桴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稍有点滴心得,临证有时也能据脉断症,最初颇为自得,并刻意在老师面前表现据脉断症,原以为会受夸奖,不料老师异常严厉地教导:你把脉是为了什么!是啊,把脉不是为了“据脉断症”,而是为了探寻证候病机,而非症状。中医师应当通过脉诊探求证候和病机(可借此推断症状),指导处方用药。这是笔者在《正》文中反复申明的。

 笔者在临床中,比较欣赏这样的中医诊疗流程:先对病人望诊、问诊,然后把脉,参研脉诊结果与其他诊法结果是否一致,分析元气阴阳的偏盛,体察病邪之所在,探求五脏气血的寒热虚实,进而识病辨证,审证求机,指导处方用药,推断预后。

 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笔者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据脉断症与疗效无直接关系。医生也许无法准确据脉断症,但却可以推测病机,并据病机用药取得疗效:临床常见消化科患者右关浮弦而大时,我们可知病机为肝气犯胃,病人应当出现胃疼,嗳腐吞酸等症状,但患者往往因服用西药而不表现症状,此时据脉断症是不准确的,但从脉象上却可得知其病机。

 笔者始终认为,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提高临床中医师诊脉水平和疗效,应当是目前脉诊研究的题中之义与最终目的。如果能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精准地据脉断症,既能取得患者信任,又可以增进医患感情,可谓锦上添花,但如果疗效不佳,根据脉象描述的症状再准确,也显得苍白无力。

 近年来,脉诊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在学术界,客观化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基于四诊综合的中医四诊仪参与世博,打开了中医走向世界的窗口;新型脉象仪问世,并作为最具特色的诊断仪器参与俄国“火星探测计划”,堪称全球华人的骄傲。今日脉诊之局面来之不易,值得每一位中医人珍惜,但过度拔高脉诊,有害无益。中医养生领域的“张悟本事件”、“李一事件”可作前车之鉴。

-------------------
支持陈清光教授!有不少人利用脉诊故弄玄虚,损害中医。殊不知看病是望闻问切,切放到了最后。

-------------------
支持。伤寒,平脉编。把脉诊称下工。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
脉证合参

-------------------
赞同陈清光教授的观点,因为很客观,公允,我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且实践中也是那样。

-------------------
同意。不过其前文的指感细节和脉名描述,令人担忧,这个就是当今客观脉诊和主流脉诊研究的可怕现状

-------------------
严重同意,脉诊合参,诸位有实际碰到过六阳脉,六阴脉的人吗?

-------------------
对陈教授的观点我不发表看法。对于网友的跟帖我想说几句:望闻问切四诊法,切置于最后,就说明切诊不重要吗?没听说过:“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吗?
   关于“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我的理解是望问要求有更高的资质,而脉诊是一般的人,平常人可以掌握的,是最容易掌握的一项技术。这里的下不是贬义词。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下工,是个平常人。这项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技能为何变的如此让人望尘莫及,源于人心多智!若能绝圣弃智,虚静为宝,因缘聚会,得师传授,脉有何难!

-------------------
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大后方,当地有位名医听见病家不断反映,说他看脉知病,觉得很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开业术”,曾两次叫自己的染病的亲戚去他那里就诊,试试他的脉诊本领。结果,病情症候都是未经自诉而被一一写在方笺的脉案上。这位名医于是备办了礼物亲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礼回看,成了学术上的朋友。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有的老先生连起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我所见到的这几位老先生,都已经死了。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我来到广东,也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老中医。记得在1955年的时候,我和蕉岭的一位徐老先生会诊,他也不待病人讲病,而能叙述患者的症候如数家珍。我和他往诊各种各样的病例,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准确。某地有一位黄老先生,看脉的经验非常丰富。由于这样,他倒不喜欢别人说病。据说,他比上述的蒋老先生的脉理还要深奥。黄老先生遇有病人对他说:“医生,我头痛目花”等,他便不高兴。今天我不是提倡这种作风,而是想通过这些我所曾耳闻目见的生动的事例,来旁证祖国医学的脉诊学方面,它所存在的的精蕴是完全肯定的。西医张公让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医同乘火车,途中隔邻车厢有乘客患病,找医生往诊,于是张先生和那位老中医同去看他。那位老中医把脉一摸,即说:“你这是喉咙痛”。张先生大为奇怪,因此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脉学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据说张先生是五代祖传的中医,同时是协和医学院肄业,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的西医。从这许多事实证明,所谓把脉知病,绝不是什么臆测屡中,玄妙无稽的。凡是对脉诊有研究的人,他们的言之凿凿的脉法,极大可能是说得出,做得到,兑得现的。有关体现在脉诊的事例的一些奇迹,若非亲身历验,似亦难怪其不易置信。

上文是萧熙所记录,何绍奇称赞其为神脉萧熙。今人能凭脉断证者,医间道的作者由此功夫,把脉然后根据脉象的应该呈现的原本面貌和目前脉象所呈现的面貌来判断。“据脉断症”,而是为了探寻证候病机,而非症状。临床确实很多人只是凭脉断症状,但是不代表把脉不可以探寻病因病机病候,三指之间大有天地,可惜知者少,反而被认为荒谬。

-------------------
其实当下的中医可以分为两种,方证类,就是以方统证类的,现在的很多走的是这个路子。脉证类,认为以脉统证,可以万举万全累的,他们都有代表,如日本的汉方派等等,还有以脉统证的,如焦淑德,蒲甫周等,他们各有千秋。后者更能丝丝入扣,所以也最难掌握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