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各家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仲景原文:各家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医宗金鉴作,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加茯苓白术。
后世对于此条有2点争论:1、有无表证;2、方药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还是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亦或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一、有表证,方桂枝汤加白术茯苓汤
成无己:“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二、有表证,方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医宗金鉴》: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谓根据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必输水道始愈也。此方即苓桂术甘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苓桂术甘汤,不用生姜、大枣,而加茯苓,其意专在利水,扶阳次之,故倍加茯苓,君桂枝,于利水中扶阳也,所以方后曰根据服桂枝汤法也。
三、有表证,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陈修园: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此表不解,所以去桂,无犯无汗之禁也。
四、无表证,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唐容川、刘渡舟、陈亦人、顾武军:阳郁于外,水停于内。“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非表证独有,阳郁亦可见;利小便而解阳郁。通阳而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学生学习体会:
1、  经典谓之经典,在于他的不完整,留有余地让后人发挥。后人借传抄、遗失等名,进行发挥发展。《温病条辨》依《伤寒》条文文法著书,然自注自解,不让后人错解作者本意。
2、  初读《伤寒》,赞成有表证,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又读,则既赞成《医宗金鉴》又赞成刘渡舟唐容川等。总之,凡是“理论说得通,临床有疗效”即可。

-------------------
学习了,谢谢楼主

-------------------
仙珠:学习了,谢谢楼主?(2012-06-06 10:41)?700)this.width=700;" >


-------------------
就是苓芍术甘汤加姜枣
郝万山说,既然有苓桂术甘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苓芍术甘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为何要去桂枝呢?实际上,此时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已不是桂枝证,而是汗后或下后导致心下虚,客邪趁虚欺心下,所以心下满微痛,交通枢纽堵塞,阳路不同,小便不利。当利水。阳路一通,表邪自解。

-------------------
bennyzhang:就是苓芍术甘汤加姜枣
郝万山说,既然有苓桂术甘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苓芍术甘?(2012-06-06 15:40)?700)this.width=700;" >

那芍药在里面什么功效呢?

-------------------
不戴帽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为何要去桂枝呢?实际上,此时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已不是 ..?(2012-06-06 16:13)?700)this.width=700;" >

刘渡舟、陈亦人、唐容川即如此认为。那你认为芍药功效什么呢?

-------------------
古今医家对此条的注解,都忽视了“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伤寒论》各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都是依据阴阳气的或强或弱的状态而决定的。阴气阳气本是一体,只不过以内外而别。阴出外则为阳,阳入内则为阴。所以,阴气阳气统称为正气。正气一分为二,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表部阳气重者,以麻黄汤攻之;表部阳气强而阴气弱者,以桂枝汤攻之。为什么可以攻表呢?是因为正气足或正气尚足,人体的正气能够禁得住用药物攻击邪气而带来的自身的伤耗。若正气已显不足,就不能再攻邪,而要以扶正为法。正气是祛邪的根本能量。这就是《伤寒论》时时处处都注意正气的强弱,反复强调亡血虚家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的基本道理或原理所在。
翕翕发热,是一种发热的感觉,是热气上浮于头面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旁人也能看得见。如“翕翕如有热状”(《伤寒论》);“翕翕发热,形如醉人”(《金匮要略》);“其面翕热如醉状”(《金匮要略》)。热气已然上浮于头面了,若为正气强者,当有汗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就是表部津液不足的反应,没有出汗的能力,故翕翕发热反而无汗。这与第12条:“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鉴别点就在于翕翕发热而有没有汗出。翕翕发热有汗出者,是“阳浮而阴弱”、或“荣弱卫强”的状态,“荣弱卫强,故使汗出”。那么第28条翕翕发热而无汗,只能说明卫阳不强。卫阳不强者不可再与桂枝攻表伤阳,这就是去桂留芍的基本道理。
以上是个人浅见,与大家商榷。

-------------------
读中医经典:那芍药在里面什么功效呢??(2012-06-06 16:24)?700)this.width=700;" >

应该是把水拉回来代谢掉
典型的这样用芍药的手法在真武汤里面,当然真武汤也可以视作苓芍术甘去甘草加姜附

-------------------
lgdaz:古今医家对此条的注解,都忽视了“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伤寒论》各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都是依据阴阳气的或强或弱的状态而决定的。阴气阳气本是一体,只不过 ..?(2012-06-06 17:46)?700)this.width=700;" >

1、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存质疑。何以解释卫气与营阴?难道卫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营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这是中医概念的不清。
2、依作者言,麻黄证和桂枝证孰轻孰重?
3、赞成作者“表部阳气重者,以麻黄汤攻之;表部阳气强而阴气弱者,以桂枝汤攻之。”之说。
4、若津液不足,何以家白术茯苓利小便?
5、作者可以帮我分析一下我的第一篇日志,关于厚朴七物汤的不解。
6、为何无汗还用桂枝汤,我也不解。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提出有汗啊?为何也用桂枝汤?

-------------------
1、“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这个概念应该是清晰的。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点,主要是营气强与营气弱的不同。麻黄证和桂枝证都有证情较轻和证情较重者,都有啬啬恶寒者,都有头痛身痛者。麻黄汤证有体温不超过38℃的,有体温超过41℃的;桂枝证也有体温不超过38℃的,也有体温超过41℃的。临床上很难说孰轻孰重。理论上只能说麻黄汤证邪气强正气亦强,桂枝汤证邪气强正气相对不足。
4、正是因为表部津液不足,所以只能以渗利为法,不能攻表。
5、抱歉!我还没有看过您的日志,有机会一定拜读。
6、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此为表里同病。腹满、发热、脉数,为有里热;脉浮、饮食如故,为表邪未解而里热未深。若里热深入,津伤便燥,当不能食。以小承气加厚朴合桂枝去芍药汤,重用厚朴以燥湿去满,枳实大黄清泻里热,也可以证明津液还存,若津伤血亏,必不能攻下,也不能攻表。
很高兴和您讨论,不对之处,还请斧正!

-------------------
lgdaz:1、“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这个概念应该是清晰的。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点,主要是营气强与营气弱的不同。麻黄证和桂枝证都有证情较轻和证情较重者,都有 ..?(2012-06-06 22:50)?700)this.width=700;" >

1、“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此语意正气就是津液和血液。“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那您的意思是卫气是津液,营气是血液吗?
2、刘渡舟说桂枝汤是风伤卫,麻黄汤是卫营两伤,故麻黄汤较桂枝汤临床症状较重。看伤寒条文可知。麻黄八证是比较重的。又言:体质弱的人一般容易得中风,体质强的人一般容易得伤寒。也就是您说的营气的弱与强。
3、的确有表证,但为何用桂枝汤呢?如果以方测证,当有汗出等中风证?那为何去芍药呢?这是我那篇日志争论的焦点。
4、是否有麻黄证在临床上不现实呢?因为邪气传里,表邪已轻,不宜大发汗。也就是说太阳病与其他的合病并病,解表都不宜用麻黄汤。
学生初学伤寒,还请您多多指教。

-------------------
莫名其妙,糊里糊涂.

-------------------
tony:莫名其妙,糊里糊涂.?(2012-06-07 07:17)?700)this.width=700;" >

何意?未解。

-------------------
其实,让我解释自己的医案,我觉得机关就在里湿,究竟是加桂还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临床有效就行!对于初学者来说,临证在于灵光一现,而灵光一现来源于熟读伤寒,金匮,经典!

-------------------
梁月红:其实,让我解释自己的医案,我觉得机关就在里湿,究竟是加桂还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临床有效就行!对于初学者来说,临证在于灵光一现,而灵光一现来源于熟读伤寒,金匮,经典!?(2012-06-08 22:30)?700)this.width=700;" >

确实。熟读才会使用!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