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定经方应用举隅
在众多的医学流派中,尊经方者,强调经方能愈百病;宗时方者,则谓古方不能愈今时之病。如金·张元素有“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之议。业师认为:以古今来划定方病是否相能,未免失之偏颇。如果方与病情相合,古方仍有奇功;方与病情相违,今方也无效果。他倡导“古方今病,适证则能。”其应用经方的经验,归纳有三:一是谨守病机,深谙方理药性;二是对方药的剂型、煎服方法、将息调理如法施用;三是加减化裁有据,用量轻重得体。业师对经方应用得心应手,独具匠心,兹简介如下。
1
脾不统血,善用
甘草干
姜汤
出
血证,系内科常见急症。业师认为,出血原因复杂,非独火热为然。如见病程较长,血色暗淡,伴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红,脉沉细者,常属脾虚不能摄血,即孙思邈所云:“阳虚者阴必走。”其治当补脾摄血。因脾主统血,气能摄血,倘脾阳不足,则脾气亦虚,失去统摄之权,血从上溢而为吐衄,血从下行而为
便血。业师强调,此类出血,其病标为出血,病本为虚寒。治当标本兼顾,补阳以护阴,寒凉之剂不可轻投。若不从病机着手,一味使用阴柔苦寒止血之品,则有碍脾气运化,更损统血摄血之力。惟有温中健脾与止血之品同施,收效始捷。治疗多选用《金匮要略》甘草
干姜汤配
仙鹤草温阳益气健脾止血,以复脾气统血、摄血之权。一般加
白茅根凉血止血,反佐一味
黄芩,既缓
炮姜燥热之性,以趋利避害,又寓清肝止血,防木旺贼土;配
枳壳一味对上逆之血有苦降之功。业师应用本方治愈多例出血证,收效甚佳。
如治一谭某患者,近4年来反复
咳嗽,吐痰,咯血,1992年5月病情加重,时而痰中带血,时而咯痰盈碗。曾先后在两家大医院诊为
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治疗3月不见好转。诊见血色暗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缓。诊为脾不摄血。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味。处方:炮姜30克,甘草15克,仙鹤草50克,
白茅根50克,黄芩30克,枳壳15克。连服2剂血止,仍咳嗽吐痰。原方加制
南星12克,浙贝30克,连服5剂痊愈。
2 肾寒咳嗽,麻辛
附子汤合拍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寒犯肺,或暴哑,或咽痛,或咳嗽,多卒然而起。业师认为,此为元阳下亏,水冷金寒。因肺与肾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若阳亏于下,寒邪乘虚而入,循经入肺,故发咳嗽,其咳虽在肺而根在肾。其证舌淡苔白,身必恶寒而脉沉弱,痰常清稀而味咸。业师常用
麻黄附子
细辛汤助火祛寒,使阴寒冰消,以治致病之本;反佐黄芩以清肺降逆;配
桔梗开肺升散。验之临床,每收著效。
如治一赵某患者,因咳嗽吐痰1月于1992年12月3日初诊。l月前因气温下降而受凉,初起恶寒
发热,随即咽痒,咳嗽,咳声不爽,吐清稀痰涎,注射
青霉素,口眼化痰止咳西药半月不见好转。来诊时咳嗽加剧,吐少量稀痰味咸,背及下肢发凉,舌淡红,舌苔边薄白、中微黄滑,脉沉细涩。为寒客少阴,循经入肺,肺气不宣而咳,治以助阳宣肺,化痰止咳。方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10克,附片10克,细辛6克,制南星15克,黄芩30克,桔梗20克,甘草15克,
鱼腥草30克。患者服上方2剂,收效不显。病重药轻,难以力济,二诊时附片、制南星均加至20克,服后病愈。惟倦怠,易出汗,后服补脾益肾之品善后。
3 胃肠痉挛,
四逆散药合病机
胃肠痉挛,多由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侮脾.致脾胃升降失常而引起脘腹绞痛。如病程长,则久病入络,瘀结易于阻滞脉络,故其疼痛剧烈而有定处。业师常用四逆散调畅气机,缓解挛痛,一般加
鸡血藤、
红花、
丹参、
牛膝活血化瘀,屡获奇效。
如治一高某患者,女,48岁。1993年秋开始出现心窝部剧痛,痛时辗转反侧,欲吐欲泻,痛苦难言。一般1年一发,近几年来发作间隔时间逐渐缩短,多则半年一发,少则3~4月一发,发则1月左右方愈。此次发病已半月。曾去某中心医院住院治疗1周不见好转。自诉心窝部为收缩样剧痛,痛时干呕欲泻,不思饮食,大
便秘结。诊见神疲形瘦,面色不华,舌紫暗,苔黄润,脉弦细。证属肝郁气滞,热郁血瘀,治以疏肝和胃,清热和血,方用
四逆散加味。药用
柴胡、
枳实、甘草、
神曲、黄芩各15克,
党参、
白芍、
鸡血藤各30克,丹参50克,红花10克。患者服上方2剂痛止,饮食增加,原方去红花、怀牛膝、丹参。又服3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