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历代本草汇编“白蔹”
    

中西汇通:历代本草汇编“白蔹”

白  蔹(《本经》)

白蔹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根。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东、及华北、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白蔹生于山坡、荒地及灌木丛中。味苦、辛,性温。归心、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临床用名白蔹。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微寒。主治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下赤白,杀火毒。
《药性论》:使,杀火毒,味苦,平,有毒,恶乌头。能主气壅肿,用赤小豆,□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一切肿毒。治面上疱疮。
《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沥,肠风,瘘,刀剑疮,扑损,温热疟疾,白痢,汤火疮,生肌止痛。
《开宝本草》: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下赤白,杀火毒。
《本草图经》:今医治风及金疮、面药方多用之,往往与白芨相须为用。
《本草衍义》:白蔹,白及,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须而行。
《本草纲目》:解狼毒毒。
《本草经疏》:白蔹得金气,故味苦平,平应作辛。《别录》兼甘。其气微寒无毒。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赤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恐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简误:痈疽已溃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微寒。无毒。一云有毒。入药与白及并行。反乌头,使代赭。退赤眠除热,散结气止疼。理小儿温疟惊痫,疗女子阴户肿疼。杀火毒,为火煨汤泡圣药;治外科,敷背痈疔肿神丹。
《本草乘雅》:盖敛,欲也,遂也,金也,洁也,坚洁遂欲,以功用证名也。故与白及相参,古方多并用之。但白及因风致动,而金至斯坚;白敛因热致结,而金遂斯解,良徭金坏为形证,此更坚形坚藏,平定阴阳内外上下,以及血气之倾移者也。
四大地大曰金,与五行金行,少有异同。五行之金,在藏归肺,在形归皮毛;四大之金,凡属坚固有形,统归地大,合五行中土金而言也。
《景岳全书》:味苦,微寒,性敛。取根捣傅痈毒,及面上疮疱、刀箭伤、汤火毒。诸疮不敛,生肌止痛,俱宜为末傅之。若为丸散,亦治眼目赤痛,小儿惊痫,妇人阴中肿痛,赤白带下。
《本草备要》:泻火散结。
苦能泄,辛能散,甘能缓,寒能除热。杀火毒,散结气,生肌止痛。治痈疽疮肿,面上疱疮,金疮扑损。箭镞不出者,同丹皮半夏为末酒服。敛疮方多用之,故名。每与白及相须。搽冻耳。同黄柏末油调。郑奠一曰:能治温疟血痢,肠风痔瘘,赤白带下。
《本经逢原》:白敛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力,以其味辛也。但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而痈疽已溃者不宜用。
《本草崇原》:敛者,取秋金收之义,古时用此药敷敛痈毒,命名盖以此。有赤白二种,赋禀与白及相同,故主治不甚差别。白及得阳明少阴之精汁,收藏于下,是以作糊稠粘。白蔹及蔓草,性唯上延,而津液濡上,故兼除热清目,小儿惊痫,及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又,治温疟者,主清下焦之热,其性从下而上也。
《本草求真》:[批]散肝脾湿热内结。
白蔹专入肝、脾。敷肿疮疡,清热解毒,散结肿,带下淋浊失精,金疮失血,凡因湿热湿毒而成者,何一不可以为内科之用。如《金匮》薯蓣丸用此以解风气百疾蕴蓄。张璐曰:其汤全以桂枝汤和营散邪,合理中汤兼理药误。君以薯蓣,大理脾肺,毫不及乎补益肾肝。又书载同地肤子,则可以治淋浊失精;同白芨则可以敛金疮失血;故曰血饮。同甘草则可以解狼毒之毒,岂尽痈肿解毒而已哉。但此味辛,入肺。主散,味苦主降,味甘主缓,故止可以散结解热,若胃气虚弱,痈疽已溃者,均非所宜。
《得配本草》:代赭石为之使。反乌头。
甘、苦,微寒。杀火毒,散结气。治阴肿带下,肠风痔漏,瘰疬痈肿。生肌止痛。得芦为末,酒调敷痈肿。配白及,治金疮出血。
《本经疏证》:昔人多谓白敛以能敛疮得名,此义终觉未妥。夫痈肿疮疽,或有当敛而解者,结气不可敛而散也,热不可敛而除也,带下赤白不可敛而止也。然则其根色白属肺,气平属金,味苦象心,赤蔓象血脉,得无与肺朝百脉之义合否?盖尚未然,若众赤蔓共成一白实则合矣。众白根共生一赤蔓,又可以为肺朝百脉乎?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为容平。玩容平二字,正合敛字之意。盖方经夏三月,散发已极,如人意得志满,诸事惟所欲为,一旦遇尊严有道之人,不自知其不能肆意遂志,而心为之敛,气为之消,容为之平,此岂有道人呵叱之束缚之而使之然耶?今夫凉飚条动,暑意默消,鸣蛩吟阶,白露被野,向日盈溢之沟渠,溽润之土地,又孰使之不涨,又孰使之净洁?推其故则谓之诸物就敛,然敛之为敛,果可怀聚敛厚敛同日语哉?不得已以一字解之曰肃,肃者清肃也。清肃气振,则暑热自消,结聚自解。故夫暑热之气,壅于血则为痈肿疽疮,壅于气则为结气,壅精明之光耀则为目赤,壅神气之游行则为惊痫,壅营卫之周流则为温疟,内与血壅则为阴中肿痛,内有湿壅则为带下赤白,莫非凝血脉之流行而然。是则清肃之白气累累者,不一贯通于赤蔓之中,以消散其蕴隆,开解其菀结,此本经白敛主治之义也。虽然,壮年不有惊痫温疟乎,男子不有阴肿淋沥乎,独称小儿女子何也?夫惟嗜欲之失节,思虑之过度,营求之不遂,皆能生火而阂血之流气之行,小儿则无是也。卫任之不咸而气逆里急,内结七疝,妇人则无是也。夫然则知循经而阻之热,与气血间热,脏腑间热,肠胃间热,骨节间热,肉腠间热,皮肤间热,皆有异矣。
金匮薯蓣丸类萃补益以为君,复类萃开结消导以为臣,虚劳诸不足之治,古之人固如是也。独风气百疾桂枝以行皮腠,大豆黄卷以行肌肉,防风以行筋骨,柴胡以行肠胃,惟结于血脉间者,不能不用白敛也。任为最轻,职为最下,故其分数殿一方之末。
《本草分经》:苦、辛、甘,寒。除热,泻火毒,散结气,治疮疽。敛疮方中多之。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蔹有抗真菌作用。其水浸剂体外实验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白蔹有抗癌作用。
3.  白蔹有抑制心脏作用。5%和10%白蔹煎剂对离体心有明显的抑制收缩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4.  白蔹有协同镇痛作用。其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协同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

-------------------
***补遗***
《徐大椿医书全集-药性切用-卷之二中》:苦辛甘寒,泻火散结,为敛疮专药。赤者同功,但走血分为异。

-------------------
***补遗***
《景岳全书-卷四十八-本草正上》:“取根捣敷痈毒及面上疮疱、刀箭伤、汤火毒、诸疮不敛、生肌止痛,俱宜为末敷之。若为丸散,亦治眼目赤痛、小儿惊痫、妇人阴中肿痛、赤白带下。”

-------------------
***补遗***
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
***补遗***
《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

-------------------
***补遗***
《长沙药解-卷二》:“白蔹苦寒疏利,入肝胆之经。散结滞而清郁热。其诸主治消瘰疬,平痔漏,清赤口,止血痢,除酒皶,灭粉刺,理痈肿,收带浊,解女子阴中肿痛。”

-------------------
***补遗***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六-本草上》:“敷一切痈疽恶毒,及面上疮疱、刀箭伤,杀火毒,搽冻耳,生肌止痛。敛疮方多用之。亦治妇人阴肿,系外科要药。若痈疽已溃,不宜服,以其性寒也。”

-------------------
***补遗***
《现代实用中药-增订本》:“效用:1。为止痛消肿药,治疔疮、痈肿、汤火灼伤。2。。。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杀火毒。”

-------------------
***补遗***
《本草正义》:“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癎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