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刘明武:灵枢导读后记
    

黄帝内经:刘明武:灵枢导读后记

本帖最后由 章木匠 于 2012/2/27 15:24 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灵枢导读》后记

       作者:刘明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庙中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因为它没有可信仰、可尊敬的东西。”

哲学,是重要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学科来说,哲学有着基础性作用。庙里没有神像,就空空荡荡,徒有其表。黑格尔这一比喻是生动贴切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根本不可能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根本不可能延续。

什么是哲学?或者说,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研究宇宙与人生的根本之学。现在的问题是:中医的哲学在哪里?没有哲学,中医是不是就变成了徒有其表、空空荡荡的庙?

中医与西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这就是西医将人放在仪器来认识,而中医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日月之下、时间空间中来认识。天地、日月、时空之理即宇宙与人生之理,中医的哲学就在这里。

天地、日月、时空之理,集中在了阴阳五行学说中,集中在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中。讲不了阴阳五行,这是中医界的实际困境。中医学院讲不了《黄帝内经》,这是传承中的困境。这两大困境,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中医,不仅仅是中医界的中医,而是整个民族的中医。中医界解答不了难题,哲学界、文化界、理论界有责任进行解答。站在局外,一味地讽刺、谩骂是错误的。基于此,才有了笔者对中医哲学的追根溯源。

从书里追溯到了书外,从华族文化追溯到了彝苗两族的文化,从人文追溯到了天文,追溯到了文化的源头——天文历法。《黄帝内经》的基础在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根源起源于太阳,起源于远古的太阳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属于形而上的哲学体系,天文历法属于严密的数理体系,正是这个严密的数理体系,演化出了形而上的哲学体系。天文历法中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是那样的精密,是那样的完美。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以及百子百科都是从这里出发的。中医的源头,清澈而透明;中医的思路,古老而常青;中医的方法,规律而永恒。祖先开其头,子孙如能续其尾,伟大的中医文化一定能重新辉煌,一定能造福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欲知这部《灵枢》导读的缘起,欲知天文历法与百子百科的关系,欲知中医文化为何“伟大而常青”,请看附录于后的《天文历法与中华文化百花园》。


天文历法与中华文化百花园

一、缘起

看过拙著《换个方法读内经》的读者,可能还会记得,那本书是张碧金编辑的“逼上梁山”之作。这本书也是“逼上梁山”之作吗?答:非也!这本书而是“自觉上山”之作。

这本书的缘起,起于王正坤先生。王正坤,云南白族人,解放军军医(西医)出身,从军从医几十年,彝医是家传,云南玉溪药检所原所长,著有《彝医揽要》与《彝族验方》两部可以传世的大作。我心目中的真正医学大家。

我与王先生结缘,始于《彝医揽要》。2004年年底,我在书店里看到了新上架的《彝医揽要》,一打开,书中的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与河图洛书之数使我大吃一惊,原来彝族文化也有与汉族文化相同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是彝医的理论基础。令我震惊的一句话是:“彝医药理论就是从包括彝族十月太阳历在内的彝族古代哲学中派生出来的理论。”十月太阳历演化出了彝医理论,这不是和《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一样吗?《黄帝内经》强调“‘三不知’不可以为工”,这“一不知”指的就是天文历法。

《彝医揽要》中的阴阳,在宇宙间对应的是清浊二气,在人体中对应的是气血。

《彝医揽要》所谈的五行,对应的是空间五方,天体五星,人体五脏:“五行充满宇宙间,天的五行是天东、天西、天南、天北和中天的日月星辰;地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的五行是肺、肝、肾、心、脾。五行与八卦相通,人与天地相通。”

《彝医揽要》中的八卦,空间中解释的是宇宙八角(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时间中解释的是时令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清浊二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在《彝医揽要》中有一气呵成的解释。更吸引我的是,这里出现了洛书之数。

一与九,是宇宙间南北两大门的管理者;三与七,是宇宙间东西两大门的管理者;二与八,是东北、西南两隅的管理者;四与六,是东南、西北两隅的管理者。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恰恰是洛书之数。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一大难题,中医文化讲阴阳讲五行,但偏偏解释不了阴阳五行。打开先秦典籍,阴阳五行无处不在。诸子百家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让后人头痛的是,没有一部经典解释阴阳五行从何处来。“很重要!”诸子百家都这么说。“为什么重要?”诸子百家都没有说。阴阳五行的来源问题,成了一大历史悬案。正是因为无根无源。“科玄之争”时,阴阳五行被斥之为“玄学”。从此,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头上被戴上了“玄学”的帽子。

另一大难题就是图书(河图洛书),《周易》《尚书》中都有图书之说,孔子、墨子、管子都把图书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但图书到底何物,查遍汉族经典也查不出“所以然”。汉与宋,两个朝代的哲学家解释了图书之数与图书之形,由于缺乏本源性的解释,所以既没有完全说服时人也没有完全说服后人。图与书,在汉族文化中成了又一大文化悬案。

当初,张碧金老师劝我写《换个方法读内经》时,我说还有一个问题没解答:图书不知道从何而来,表达的是什么?张老师劝我先写出来,等有答案时再修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是文化传承之大忌。虽然《换个方法读内经》出来后受到了好评,但是如何解答图、书来源之事,我一直耿耿于怀,放心不下。

试想,在《彝医揽要》中发现彝族文化既有洛书之数,又有河图之数时,我能不激动吗?

汉族解释不了的难题,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否解答呢?秦始皇“焚书”,没有焚少数民族的书呀!山中同胞那里能否原汁原味地保存有源头文化呢?要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源头的文化,应该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我们解释不了的,未必少数民族解释不开。我们失传了的,少数民族未必失传。中原已经失传的古乐,不是被纳西族保存下来了吗?带着追根溯源的愿望,我赴云南拜访了王正坤先生。

我到达昆明机场时,没想到王先生已在机场等候多时,这使我非常感动。王先生把我接到了玉溪,在玉溪的几天时间里,王先生详细给我讲解了彝族文化的宇宙观中的清浊二气,讲解了彝医的理论根基在清浊二气演化出来的阴阳五行,讲解了彝医论病的方法,同时告诉我彝族创制的云南白药与白药之前的黑药,告诉我大音乐家聂耳的妈妈也是开店卖草药的,而且把药店从玉溪开到了昆明……王正坤先生与夫人,还带我到彝族聚集区哀牢山,感受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彝族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是解释宇宙发生论与天体形态的,是解释天文历法的,是解释时间空间的,是解释气候变化的。这些解释,全部在自然哲理的范围之内。

西医责难中医“不能定量”,内地中医界一直没有作出合理的回答。王正坤先生的解答是:“病无定病,方无定方,量无定量,法无定法。”一种药,一种量,怎么能从秋冬用到春夏?这一解答,没有理由不佩服。

我向王先生请教彝族图书之形与解释,王先生告诉我云南没有,贵州毕节有。为什么?因为云南彝族的经典大都毁于兵燹之灾,贵州毕节也是彝族集聚区,这里一直相对稳定,所以保存有彝族文化源头的经典。

关于彝汉两族的关系,王先生告诉我一个彝族民间的传说:汉族是伏羲氏那一支的,彝族是伏羲氏妈妈那一支的,汉族的文化是从彝族传来的。彝族相当于汉族的舅舅、外公。这一传说,反映的是彝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心与自尊心。后来,我在苗族同胞那里得到了另一种解释:黄帝时代,苗族的一位先贤把妹妹给了黄帝,也把苗族文化传给了黄帝,但没有全部传完,如苗族的九卦,传给黄帝的是八卦;苗族的一阴一阳加不阴不阳,传给黄帝的是一阴一阳;苗族立体的一分为三、合三为一,传给黄帝的是平面的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不同的传说,相同的指向:在遥远的远古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包括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至今,少数民族还保留有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数典忘祖”,这是历史中的忘本者。“忘祖又不数典”,这是现实中的忘本者。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这样的浅薄而轻薄的可笑者,根本不知道文化的“一二三”,却敢于大肆地讽刺与污蔑文化。

云南之行,使我大开了眼界。“夜郎自大”不好,汉族自大也不好。要弄懂源头文化的所以然,绝对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是我云南之行的深刻体会。

云南之行后,我先是通过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我研究历法时,曾多次向张先生请教,我历法常识受益于张先生的大作《古代天文历法说解》),在贵州毕节译文翻译组买了《西南彝志》等几部重要典籍,后又买到《土鲁窦吉》(宇宙生化)一书,这部书中既有洛书又有河图,还有一幅汉族文化没有的“天罡图”。彝族的洛书河图与神话无关,与天文历法有关,与史前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有关。后又赴贵州,当面请教了《土鲁窦吉》一书的保存者与翻译者王子国先生(彝族世传布摩)。通过彝族典籍与王子国先生的介绍,笔者终于明白,洛书表达的是史前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史前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三历合一的阴阳合历;天罡图表达的是史前北斗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始于十月太阳历,延续于阴阳合历。书起太阳历,图起阴阳合历。笔者认为,文化之根找到了,文化之源找到了!天文学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学,历法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法。人文是从天文出发的,是从历法出发的。

以上是我与王正坤先生交往的前前后后。之后,电话联系不断。《灵枢》的导读,则始于王先生的一个电话。

一天,王先生打电话给我,说:“刘老师,听说韩国将针灸申报世界遗产了,你有什么看法?”我回答说:“自己不热爱,还不让人家热爱吗?将来韩国把太极图申报为世界遗产,我们也没办法!人家将太极图放在国旗上,我们将太极图放在哪里?放在了地摊上。自己文化自己不热爱,有理由阻止人家热爱吗?”

话是这么说,心里还是结了个大疙瘩。伟大的中华文化影响了周边,你可以热爱,但你不能说“这”就是我的!

真正的问题是:“你可以申报,但你解释得了吗?”不用天文历法,是解释不了针灸的。韩国、日本、越南历史上沿用的历法,是出于《周髀算经》的阴阳合历。而《灵枢》的理论基础,即针灸之纲纪,首先是十月太阳历,其次才是阴阳合历。十月太阳历这种历法,汉族已经失传,韩国会知道吗?我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者,这样说,完全是站在学术的立场上。我知道你能申报,同时也知道,你绝对解释不了。

例如,南韩已经成功申报了“端午”,但是能解释端午节吗?

端午节的本义,在天文在历法。端午节有两个名字:一曰端午;一曰端阳。端午之午,是北斗星斗柄指向了子午线的午位。端阳之端,指的是阳气之端。夏至,太阳对应于北回归线,阴阳二气中的阳气,上升到了顶端。从夏至这一天,开始了寒暑阴阳转换——暑尽寒来,阳尽阴来,这是云南少数民族所保留的端午、端阳节解释。端阳、端午节,实际上是夏至的代名词。在太阳历中,岁的起点在冬至,岁的转折点在夏至。以过大年的形式记住岁的起点,以端午节的形式记住岁的转折点。为记住岁的转折点,中华先贤选择了一个好记的日子——五月初五。(实际上,夏至不在这一天。)由此,五月端午产生了。龙,纯阳之气为龙,六时之时为龙。龙为阳气龙,龙为时间龙,阴阳交接为龙。苗族有一个节日为“接龙”,实际上是夏至之时的阴阳寒暑二气的交接。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外在形式。纪念屈原,这是端午节后来的附加意义。端午、端阳节的本义在天文在历法。端午节,在云南少数民族同胞那里又称“星回节”。“星回节”有两重意义:一是北斗星斗柄从午位开始回转;二是日影从最短点开始变长。我们汉族也早已忘记了端午节的天文意义,只有少数民族同胞还保留有如此原汁原味的解释。

冬至夏至,阴阳两极。冬至阴极,阴极生阳,所以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阳旦者,阳气萌动的第一天也。夏至阳极,阳极生阴,所以苗族古历夏至以为阴旦。阴旦者,阴气萌动的第一天也。阴旦阳旦,演化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之格言。

冬至这一天,中午的日影长到了极点。冬至第二天开始,日影一天天变短,短为损。夏至这一天,中午的日影短到了极点。夏至后第二天开始,日影一天天变长,长为益。《周髀算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以日影长短论损益,论出了千古流传的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

不知道日影长极而短、短极而长的相反变化,无法理解老子“道者,反之动”这句名言。

冬至夏至,演化出了黄钟大吕之声。《周髀算经》:“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音律与历法,同根同源。在制定历法的同时,产生了五音六律。舜时代,中华大地上就有“尽善尽美”的音乐——韶乐。

冬至夏至这两个节日源于太阳,实际上,中华大地上的所有节日,都是由天文决定的。天文历法,是诸子百家的理论基础。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学科,全部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天文历法中首先出现的应该是十月太阳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发源于此。不用十月太阳历,解不开端午节的“所以然”,解不开针灸的“所以然”,当然也解不开阴阳五行的“所以然”。所有这些,世界遗产的申报者知道吗?

我放下《换个方法读周易》的写作,开始用天文历法解读《灵枢》的写作。缘起,起于王正坤先生。如果这本书能给读者一点启示,请您记住王正坤先生。

二、天文与节日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至,年年都要过节。所有节日,都是由天文决定的。要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必须从节日开始。

冬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北斗星斗柄指向了子午线的子位即正北方。立竿测影,冬至这一天,日影长到了极点。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是阴极生阳的第一天。所以,中华先贤高度重视冬至这一天,将这一天确立为岁首、节气之首、阳气之首。

夏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北斗星斗柄指向了子午线的午位即正南方。立竿测影,夏至这一天日影短到了极点。夏至,是一岁分两截的转折点。寒暑二气在这一天转折,这一天之前,天气由寒一天天变热;这一天之后,天气由热一天天变寒。以阴阳而论,这一天之前,阳气一步步上升;这一天之后,阴气一步步下降。

春分,太阳相交于赤道,北斗星斗柄指向了卯酉线的卯位即正东方。

秋分,太阳相交于赤道,北斗星斗柄指向了卯酉线的酉位即正西方。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坐标在天文;一可以由日影长短变化来确定;二可以由北斗星斗柄旋转变化来确定。

一年之中,日影最长点是冬至,最短点是夏至;长短的平均点是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的二十四等份。

一年之中,北斗星斗柄旋转作圆周运动。斗柄南指,夏至;斗柄北指,冬至;斗柄东指,春分;斗柄西指,秋分。

在中华大地上,历法是一步步演进的。最初出现的是太阳历,同时亦或以后,出现有太阴历、北斗历,最后形成了三历合一的阴阳合历,沿用至今。

节日,随着历法的变化而变化。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是十月太阳历确定的。彝族、苗族两族的文化中记载有这两种年节。

春节,是由阴阳合历确定的。定春节,是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确定的。立春,为何有时立在春节前,为何有时立在春节后?因为现在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为坐标制定的。而春节,则是北斗星斗柄确定的。

岁的时间长度,以太阳历为基准,一岁365.2425天。月的时间长度,以太阴历为基准,一月29.53天。定春节,以北斗历为基准,北斗星斗柄指向十二地支的寅位过春节。岁论太阳,月论月亮,春节论北斗,这就是阴阳合历。

天文,是自然创造;历,是人创造。有天文,才有历。有了历,才有了节日。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礼仪之邦讲究礼,礼讲究祭祀。何时祭祀?重要的节日祭祀。重要的节日如何确定?由天文历法确定。如十月太阳历确定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这两天祭祀天地与祖先。

《礼记·月令》告诉后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之日,天子要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分别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

今天还在延续的清明节扫墓之习俗,仍然在天文历法之内,因为清明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考古所发现的文字之前的祭祀台,全部是天文观测台。文字之前的祭祀台,从边角的角度与中线上看,就是太阳在“两分两至”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四天的出入点与出入线。

“礼也者,合于天时。”(《礼记·礼运》)中华大地上所有节日,都是由天文决定的。知道了这一点,才踏上了认识人文与中医的第一个台阶。

三、天文与人文

人文的道理在天文。

《鶡冠子·夜行》:“天,文也。地,理也。”中华先贤以天文地理为坐标,首先是以天文为坐标创造了人文。这里,从根本与具体两方面简要论证这一问题。所谓根本而论,论在人理与天理的关系上,论在人文与天文的关系上。所谓具体而论,论在具有常青意义的成语与至理名言与天理、天文的关系上。

1.先谈根本。人理是化动物为人的理,人文是化动物为人的文。中华先贤以天文地理为坐标创造出了人理、人文。君子之理、圣人之理、大公无私之理,全部源于天文地理,首先源于天文。

其一,《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天下之栋梁,天下之栋梁为人的准则要以行健之天为坐标。

其二,《周易·系辞上》:“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圣人是天下治理者,天下治理者的准则要以变化之天地为坐标。

其三,《周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与人文,一前一后,一源一流。论人文忘记了天文,犹如论树忘记根本,犹如论水忘记源头。

其四,《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群经之首在《周易》,《周易》之首在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根源在八卦,八卦的根源在天文在地理,如此而论,群经之首在天文。

其五,《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为圣人君王,圣人君王也要以天为坐标。

其六,《黄帝四经·经法·四度》:“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人文之文从何而来?换言之,人文之文如何创造?人文之文从天文来,中华先贤以天文地理为坐标创造了人文。

其七,《黄帝四经·经法·果童》:“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在《圣经》中,上帝是亚当夏娃的创造者。在《周易》《尚书》《黄帝内经》《黄帝四经》中,天地是最初一男一女的创造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基本立场,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共同立场。

其八,《黄帝四经·经法·姓争》:“顺天则昌,逆天则亡。”——人理是相对的,天理是绝对的。相对的人理,必须服从天理,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其九,《史记·五帝本纪》:“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是以天地日月星辰为坐标的。文化创造,首先出现的是历。幽明、五行都是从历法开始。幽者,暗也阴也。明者,明也阳也。幽明即阴阳,阴阳即幽明。五行,金木水火土。《管子·五行》指出,五行是历法。一行七十二天,五行三百六十天。《管子·五行》记载了一个异常重要的历史事实,这就是蚩尤帮助黄帝制定出了五行历。

其十,《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照也,四时无私行也。”——《礼记》告诉后人,天地日月是大公无私的榜样。《吕氏春秋》中,大公无私的榜样,又多出了一个四时。实际上,四时也是由天文决定的。总之,大公无私的榜样在天文。

2.具体而论。源头文化中的成语与至理名言,或直接源于天文历法,或间接源于天文历法。

“物极则反”“周而复始”“原始反终”“终者有始”“否极泰来”,这一类具有常青意义的成语,直接源于天文历法。

《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物极则反,命曰环流。”请看,“物极则反”与北斗星斗柄的无限循环相关。

《鹖冠子·王第》:“日诚出诚入,南北有极……月信死信生,终者有始。”请看,“诚信”之诚源于太阳,“诚信”之信源于月亮。而“终者有始”一词,则与月亮生死(圆缺)的无限循环相关。

《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请看,“周而复始”与一年十二月的无限循环相关。

“月满则亏”“日中则昃”,这一类具有常青意义的成语,直接相关于日月。

“月圆不补,月缺不泻”,这一类养生哲理与针刺哲理,同样相关于日月。

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见几而作”这一成语。这一成语出于《周易》。《周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几”,在源头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极深”与“研几”,在《周易》中是并列而论的。“极深”与“研几”的落脚点,在“通天下之志”与“成天下之务”。几,动之微。动在何处?微在哪里?动在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动在太阳、月亮、北斗星的对应关系上。

太阳与地球两点一线的对应关系是永恒不变的,但对应点却是永恒变化的。对应点中最重要的两个点是夏至冬至点,这里是阴阳两极,决定着一岁之中的寒暑转换,亦即阴阳转换。对应点中另两个重要的点是春分秋分。太阳在这四个对应点上,对应瞬间即刻离开,就在这简短的瞬间,天地之间的气候与万物的生长状态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冬至为阴极,阴极生阳,地下的种子胎胚开始萌芽,夏至为阳极,阳极生阴,生气勃勃的万物开始从根部发生令枝叶枯荣的衰变。春分秋分为阴阳平衡点,春分万物生,秋分万物熟。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实际上是太阳与地球的四个对应点,对应瞬间即离开,这里发生了“微小时间内的对应”。“动之微”的意义应该就在这里。同理可证,日月星三者对应的瞬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把“几”字解释在了天文之中,解释在了日月星相会的瞬间。《帛书周易·系辞上》:“枢几之发,营辰之斗也。”这句话,《周易·系辞上》中没有。斗,北斗也。辰,日月星相会之瞬间也。辰,《春秋左传·昭公七年》的解释是:“日月之会是谓辰。”北斗星对节气的作用,《逸周书·周月》的解释是:“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日月相会一次,月亮圆满一次。日月北斗相会一次,气候变化出一个新节气。动之微,动在天文中,微在时间中。研几,之所以能成天下之务,就在于几点的变化,事关气候的变化,事关万物的变化,事关人体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是太阳与地球的四个对应点。二十四节气,是太阳与地球的二十四个对应点。这些点的连线,就是一个大于365度的椭圆。所谓“见几而作”,就是在天文气候的变化点,知道怎么安排生产,知道怎么安排生活,知道该作什么不该作什么。


“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至理名言,如果不用日影解释,那就是千古之谜。《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冬至,日影开始由最长点开始缩短,变短为损。夏至,日影开始由最短点开始伸长,变长为益。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一成语,一直被文化批判者斥之为迷信。苗族古历以太阳为坐标解释阴阳转换,解释得清晰而完美。冬至,阳旦;夏至,阴旦。阴旦阳旦,与太阳相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一成语,与太阳相关。

《周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里的“死生”,非人之死生。天文中的月亮可以论死生,《鹖冠子·王第》中有“月信死信生”之说,《孙子·虚实》有“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之说。“原始反终”一词,源于月相变化。

放在日影下来解读,一些本来玄而又玄、不可理解的词语,即刻清晰可辨。请看以下示例:

例一,《周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这里的“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唯有日影可以如此;进而言之,唯有时间可以如此。时乃天道,日在天为道。离开了天道,离开了太阳,离开了日影,无法解读“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阖辟即启闭。一岁之中的日影,变在长短两极之间,日影长短决定着寒暑,寒暑决定着启闭。暑启寒闭。暑,万物生万物长,这就是启。寒,万物熟万物藏,这就是闭。寒暑即阖辟,阖辟即启闭。日影一岁一长短,寒暑一岁一阖辟;变化无穷,往来无穷。如此即为变,如此即为通。《春秋左传·昭公十年》中有分至启闭的解释,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查阅。总之,离开了日影,离开了天文历法,无法解释阖辟之变。

例二,《周易·蛊·彖传》:“终则有始,天行也。”——日行与天行,天行与日行,两者之间为恒等关系。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这是《周易·乾·彖传》中的论断。大明决定着六时,六时即是乾道,乾道就是天道。何谓大明?《礼记·礼运》: “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礼记》告诉后人,大明就是太阳。《鶡冠子》中则直接将“日出日落”解释为“终则有始”。

例三,《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在哪里可以看到损益?在日影的长短变化里可以看到损益。影长为益,影短为损。冬至这一天,日影开始由长变短,这就是损。夏至这一天,日影开始由短变长,这就是益。损益,儒家用之论礼,道家用之论政,《黄帝内经》用之论补泻,《尚书》用之论为人,《周易》用之论平衡。

例四,《周髀算经·天体测量》:“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日光所照,适至极,阴阳之分等也。”——一岁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的时间长度是平均平分的。春分秋分,昼夜平均。春分秋分,阴阳平分。所以然则何?只有这两天太阳相交于平分于地球的赤道线,立竿测影下的日影只有这两天的数据完全一致(7尺5寸5分)。公平、平均,这就是“春秋可以喻历史”的原因。

以下四个示例留给读者思考,敬请读者思考一下,离开了太阳,离开了日影,能否解释下面这四个论断:

例五,《帛书周易·要》:“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

例六,《道德经·第25章》:“逝曰远,远曰反。”

例七,《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

例八,《吴子·图国》:“夫道者,所以返本复始。”

四、天文与中医

天文,是中医文化的基础;历法,是中医文化的准则。不懂天文历法,无论如何理解不了中医文化。详细的论述在书中,这里不赘。这里只解释两个问题:第一,“知道”之道从何而来?第二,“术数”之数从何而来?


“知道”与“和于术数”,是《素问》开篇第一篇中谈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的重要因素。

“知道”之道从何而来?从太阳中来,从日月中来。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义配日月。”这是《周易·系辞上》中的两个论断。在这两个论断中,道为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日月。——道从日月中来。

“道之在天者,道也。”这是《管子·枢言》中的一个论断。在这个论断中,太阳本身就可以论道。——道从太阳中来。

“知道”之道,从太阳中来,从太阳月亮中来。太阳,有太阳历。月亮,有月亮太阴历。太阳月亮,有阴阳合历。不知太阳历,不知太阴历,不知阴阳合历,能够“知道”吗?

以道论之,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

以道论养生,化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哲理。以道论医,化为《素问》中的医病原则——“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再谈“术数”之数。数从日月中来,数从历法中来。历法中节令之数,就是术数。请看以下论断:

其一,“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算经·陈子模型》)——天道之数与太阳相关,与立竿测影相关。

其二,“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数与阴阳相关,与日月相关。

其三,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黄帝阴符经》)——数与日月相关。

其四,“日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后以为数。”(《鬻子》)——数与太阳相关。

其五,“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日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大戴礼记·天圆》)——数与日月相关,与历法相关。

其六,“四时有数,天地之度也。日月星辰有数,天地之纪也。”(《黄帝四经·论约》)——数与四时相关,与日月星辰相关。

日月之理即是道理,日月之数即是术数。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期间的数字均为“术数”之数。“术数”之数,从太阳中来,从太阳月亮中来,从历法中来。

一与九,针刺之纲纪,这两个数实际是洛书之数,是冬至夏至的代名词,是阴阳两极的代名词,是水火两极、升降两极的代名词。从根本上说,一与九这两个数是太阳历的代名词。

“知道”之道与“术数”之数,是《黄帝内经》论证一切问题的准则,为工者必须知道这一点。

道,长期被斥之为玄学。阴阳,长期被斥之为迷信。实际上,一天之中有道,一岁之中有道;一天之中有阴有阳,一岁之中有阴有阳;一阴一阳,都有一定之数。中医文化中的道与玄学无关,中医文化中的阴阳与迷信无关。

昼为阳,夜为阴。昼夜即阴阳,阴阳即昼夜,昼夜即是一天之中的道。一天之中的阴阳之道,可以解释万物的动静,可以解释人的睡眠与苏醒。

暑为阳,寒为阴。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暑即是一岁之中的道。一岁之中的阴阳之道,可以解释万物的枯荣,可以解释人的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寒暑可以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四时就是道,《逸周书·周月》:“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万物在四时中,所以四时可以论万物。人在四时中,所以四时可以论疾病论养生。同理可证,五行、六气为何可以论万物,五行、六气为何可以论疾病论养生。

这里,谈一下百病之因的邪风。“风为百病之始”,这是《素问》解释的病因。邪风为百病之始,邪风为百病之因,这是《灵枢》解释的病因。邪风的判断标准,就是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何方,风从何方来。斗柄指向东西南北四方,于是有了东西南北风。斗柄指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于是有了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与斗柄指向相反的风,是正风。顺斗柄而来的风,是邪风。偏离斗柄指向45度的风,也是邪风。正风养人,邪风伤人。正风邪风的判断标准,在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中。

谈一下时空问题。道中有阴阳,阴阳论日月;日月确定了日、月、岁。《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日、月、岁为时间,时间对应空间。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东西南北四方,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东西南北中五方;四时五行为时间,四方五行为空间。时间与空间,是《黄帝内经》论证一切问题的坐标。以四时论养生,春夏秋冬各有所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时最后18天健脾。以四时论疾病,一时有一时之病,四时有四时之病。以空间论疾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详细的论述在书中,这里只简要提及。以道以阴阳为基础的中医文化,实际上是时空为基础的文化。时间可以论病,空间可以论病;时间可以论养生,空间可以论养生。时间空间,永恒而常青。这里是中医文化永恒的奥秘。太阳可以论道,日月可以论道,以太阳为坐标,以日月为坐标,坐标的永恒性,决定了中医文化的永恒性。

五、天文与百科百家

阅读经典与先秦典籍可以发现,天文学与所有学科都有着源流关系。从亲缘关系上论,毫无疑问,天文学应该是百科百家的母亲学,历法应该是百科百家的母亲法。

1.天文与政治。《尚书》中的尧舜,《管子》与《史记》中的黄帝,《尸子》中的伏羲氏,都是以天文为坐标治理天下的。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这里的两句话,前一句谈的是历法,后一句谈的是行政准则。允,用也。厘,规定与治理。百工,百官也。庶,众也。绩,任务与职责。咸,全部。熙,兴旺之兴也。“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用天文历法规定百官的任务与职责,把各种事物都兴旺起来。天文历法在尧时代重要性与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都解释了“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而且都解释在了天文上——“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天文历法在舜时代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尸子》:“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八卦即八节(两分两至加四立),八节源于天文。八节的作用为何?答案三个字:“化天下”。天文历法在伏羲时代重要性与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管子·五行》:“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是历,是五行历。五行金木水火土,一行72天。《管子·五行》指出,黄帝时代的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五行历是黄帝时代治理天下的准则。五行每一行都是72天,在这一行的时间里“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规定的清清楚楚。例如在木行72天里,“禁民斩木”。为什么?因为在这一时间段,是草木的萌芽期:“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

《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闰余,是天文历法的专用语。“正闰余”告诉后人,五行就是历,因为“闰余”是历法的专用词。“各司其序”,各个领域的官员都要各司其职,各司其规,各司其秩。天文历法在黄帝时代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制定天文历法,首先是观天文。天文观测,在远古先贤那里称之为“占”。现在一提“占卜”之占,马上就归结到迷信的算卦上。实际上,远古之占,就是天文观测。

《文心雕龙·书记》:“占,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日月星辰时隐时现,天气晴朗之时清清楚楚,yin雨连绵之时模模糊糊。所以,只有守候才能观测得到。原始之占,天文观测也。

《吕氏春秋·勿躬》:“大桡作甲子……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作甲子、作历、作占日、作占月、作占岁,这里的所作所为全部与历法相关,全部与天文观测相关。

《史记·历书·索引》:“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区臾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术,容成综六术而著调历。”占日、占月、占星气,这是天文观测。造律吕、作甲子、作算术,这是人文创造。占日、占月、占星气,实际上就是日月星辰与气候关系的观测与研究。先有天文之占,后有人文创建。综合“六术”而成历,历是六术的综合体。占天文是制历的前提,占天文是创建人文的前提。原始之占,天文观测也。

2.天文与生活。在没有电视天气预报的远古与中古,中华先贤是以天文指导生活的。

《诗经·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之火,亦称大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星。从地球上观测,心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春天在东,夏天在南,秋天在西,冬天在北。地球是动态的,站在地球上观测天文,星星都是动态的。一旦发现心星西移,当时的农夫就知道该准备御寒的衣服了。单衣换寒衣,是以天文为基准的。

《诗经·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句诗,出于士兵之口。这位士兵是以月亮与毕星的对应关系论暴雨的。月,月球也。毕,毕星也。离,通丽,靠近也。月球靠近毕星时,地球上的观测区内就会出现大雨滂沱的天气。大雨的成因在天文,具体在月亮与毕星的对应关系。《诗经》中的普通士兵,就能够观天文而预知暴雨。天气预报,是以天文为基准的。

以天文为坐标安排生活,以天文为坐标安排生产,这样的诗在《诗经》中有几十首。

3.天文与人礼。人与动物区别,在于讲礼。礼从何来?换言之,制定礼的坐标何在?答案是:在天文在历法。请看“礼从何处来”的论断:

其一,《礼记·礼运》曰:“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

其二,《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其三,《礼记·聘礼》: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圣人作则”之则,是规则之则。圣人制礼之礼,是人礼之礼。人礼人则,为圣人所作。礼与则,均不是以人为则,哪怕是圣人。礼与则,必须以天文历法为则。为什么?因为天文有永恒性,历法有永恒性。礼与则的坐标,必须选择在永恒之中。孔夫子谈礼的论断很多,但个个论断都与天文历法相关,个个论断都与天文地理相关。

4.天文与音律。没有音乐,构不成文化。孔夫子在《论语》中告诉后人,舜时代的韶乐,就达到了“尽善尽美”。

乐起何处?乐起天文历法尽善尽美的音乐,是从天文历法出发的。历律一体,角徵宫商羽五音,是十月太阳历的伴生物;一方一音,五方五音;一行一音,五行五音。时空中诞生了天籁五音。阴阳十二律对应于十二月,是阴阳合历的伴生物。五音六律全部出于天文历法。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这一论断告诉后人,冬至、夏至关乎“律之数”,关乎“钟之音”。历出自然,律亦出自然,两者同出于以太阳变化为大背景的天文之中。黄钟大吕之声出于自然,《周髀算经》作出了如是解释。

周时代亦或周之前,中华先贤就区分出了六律六吕。《周礼·春官》曰:“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周礼》告诉后人,太师的责任是负责调音与乐器标准的。阳声有六律,阴声有六吕。阳声起于黄钟,阴声起于大吕。阴阳十二律和于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阴阳十二律,可以用八种乐器来演奏。调音如何调?阴阳十二律如何和于五个音阶?奏乐的乐器有几种?这些都是大师的责任。阴阳十二律,阳声起于黄钟,阴声起于大吕,这是《周礼》的解释。

在《礼记》《管子》《吕氏春秋》以及《黄帝内经》中均可以看到律历一体的论断。律者,法也。万物有一定之律,万事有一定之律。在没有刑罚之法之前,有的是自然之法。律即自然之法。明确将律解释为万物万事之法的是《史记》。《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律历一体。以律立法,与以历立法是一回事。法律,法的就是自然之律。治理天下的法则合于律历,实际上就是合于以太阳为背景的天文变化。《史记》告诉后人,法出自然,律出自然。

历律可以一体而论,《汉书·律历志》:“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汉书·律历上》一是将十二律与十二月进行了对应,二是将十二律与物候进行了对应,三是将十二律的黄钟与度量衡进行了对应。《汉书》告诉后人,历出天文,律出天文。

律吕与八卦可以一体而论,《后汉书·律历上》曰:“阳下生阴,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卦也。”音律之根,根于阴阳。八卦变化,根于阴阳。所以,可以以八卦的变化论律历变化。《后汉书》告诉后人,律吕与卦,均源于天文,均源于历法。

明世子朱载堉,将十二律整理精确为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16世纪传到西方。今天全世界通用的标准音调,就是源于中国天文历法的十二平均律。

5.天文与法律。中华文化讲礼又讲法。礼化君子,法制害群之马。礼与法,均源于天文历法。

《黄帝四经·经法》:“道生法。”

《鶡冠子·度万》:“法令者,四时之正也”

《文子·九守》:“故圣人法天顺地……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礼出自然之序,法出自然之序。礼为自然礼,法为自然法。

6.天文与数学。中华先贤用阴阳之理、天地之理解答了数的起源问题。

《周易·系辞下》“阳卦奇,阴卦偶。”

《灵枢·根结》:“阳道奇,阴道偶。”

《周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在彝族同胞的文献里,笔者发现了《周易》相同的数的论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西南彝志》同样是以天地而论的。《西南彝志·论十二属相》:“一三五七九,是天气形成的。二四六八十,是地气形成的。……天数二十五,代表了天空;地数三十,象征大地。”彝族同胞的解答奇偶之数,与《周易》的解答完全一致。

奇偶之数可以表达时间,可以表达空间。奇偶之数组成了洛书,奇偶之数组成了河图,彝族文化解释河图洛书,解答出了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的统一。

《汉书·律历志》:“《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有八卦然后有数,有数然后有音律与度量衡,这是《汉书》的解释。八卦,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后的作品。数,是否起于天文?

7.天文与几何。直线、三角、圆、方,这些几何中的基础内容,全部源于立竿测影的天文观测之中。

杆为股,影为勾,杆端与影端相连的斜线为弦,直角三角形就此成立。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在此产生。

一日之内,竿下的日影轨迹是一个椭圆(椭圆实际上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顶点的轨迹)。一岁之中,中午的日影轨迹是一条直线。圆内圆外,都可以划出一个正方形。四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在外,在平面上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在此处,用最简洁的方法,可以证明勾股定理。

西方的直角三角形,是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纸上画出来的。东方的直角三角形,是中华先贤在天文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纸上的直角三角形,画一个是一个;立杆测影形成的直角三角形,日影一动是一个,一天之内会形成亿万个直角三角形。

立竿测影的竿,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程度,伟大的中华先贤就是利用这根简单的竿,创造出了一项项重大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成果。几何学,就是从这根竿出发的。

8.天文与兵法。不知天文,不足以为将。先秦的兵家,都谈天文谈历法,谈阴阳谈五行。

《六韬·守国》:“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六韬·兵道》:“凡兵之道,莫过于一。”——《六韬》是以太公名义留下的军事经典,姜太公论兵,与《黄帝内经》的思路一样,同样是论道论四时。

《吴子·图国第一》:“夫道者,所以返本复始。”——《吴子》论兵,与孔子论礼、《黄帝内经》论医的思路完全一致,都是“以道论之”。道,关乎日月,关乎太阳。

兵法中有火攻一项,何时放火为宜?《孙子兵法》中的答案是:“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写信给魏军统帅曹真,指出“预知天文之旱涝”是为将为帅的基本条件,并以此来羞辱曹真无资格为将为帅。

诸葛亮留下的著作《心书·将器》篇中,谈到“天下之将”的标准,这一标准是:“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知地理。”天下之将的第一标准就是“上知天文”。《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良将与良医的标准完全一样。

9.天文与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人作事讲究规矩,讲究中规中矩,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地区的古墓中发现了一幅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蛇尾螺旋式交缠,被西方生物学家作了解释。蛇尾螺旋式交缠,被解释成物质结构。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的结构,为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这一形式与伏羲、女娲交尾图极为相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3年的试刊号,以“化生万物”为题,发表了这幅伏羲、女娲交尾图。

但是,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的“所以然”至今还没有人解释。在笔者的研究中,规矩与天文相关,规矩方圆均与天文相关。请看以下论断:

其一,《鶡冠子·泰鸿》:“无规圆者,天文也。无矩方者,地理也。”——规画圆,矩画方。圆出于天文;方出于地理。

其二,《文子·符言》:“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高深上下,平直准绳,方圆规矩,统统源于道,源于一阴一阳的自然之道,源于“阴阳之义配日月”的自然之道。

其三,《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规矩权衡,春夏秋冬,两者之间有对应关系。

其四,《吕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天圆地方,《吕氏春秋》解释得最为完美。圆,一圆在天道精气的上下运行上,二圆在精气的无形无体上。方,一方在大地道的形体上,二方在万物的形体上。

其五,《淮南子·天文训》:“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解释规矩权衡与中绳,《淮南子》解释得最为周全。规矩也好,权衡也好,中绳也好,全部与时空相关,全部与天文历法相关。

规,空间对应四方中的东方,时间对应四时中的春季,五行对应的是木,五星对应的是岁星,五音对应的是角音,天干对应的是甲乙,兽之象对应的是苍龙。

,空间对应四方中的西方,时间对应四时中的秋季,五行对应金,五星对应太白,五音对应商音,天干对应庚辛,兽之象对应白虎。

衡对应夏天南方,五行对应火,五音对应徵,天干对应丙丁,鸟之文对应朱

权对应冬天北方,五行对应水,五音对应羽,天干对应壬癸,兽之象对应玄武(蛇)。

中绳对应中央,五行对应土,五音对应宫,天干对应戊己。

离开了天文历法,能知道规矩的来源吗?谈规谈矩,是不是应认识天文历法?

10.天文历法与时空模型。文字,史称是黄帝时代仓颉的创造。如果以文字为界碑,天文历法是在界碑之前出现的。史前的天文历法是图书、八卦、太极表达的。这是一组极其珍贵的由奇偶之数组成抽象符号图。百科百家中的一流大家,一旦面对这组抽象符号图,都会从中找出自己学科的哲理之源,无论是春秋诸子,还是当代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更为惊奇的是,由西方而来的传教士,一接触到这组抽象符号图,同样也会被吸引。他们会自觉担当起传教之外的另一种责任——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

奥秘何在?奥秘有三:

其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那么,谁能尽言,谁能尽意?这组抽象符号图,可以表达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无穷含义。对照《周易》中的这句名言,才能理解这组抽象符号图的奥秘。

其二,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德国数学家将奇偶之数与宇宙发生论联系到了一起,哲学家、二进制创立者莱布尼茨将奇偶之数与上帝造万物联系到了一起(绪论与正文中有介绍)。对照西方哲学家、数学家的名言,才能理解由奇偶之数所组成的这组抽象符号图的奥秘。

在笔者看来,最大的奥秘,就在于中华先贤所创建的史前天文历法图,实际上是一组时空模型——太极是时空模型,图书是时空模型,八卦同样是时空模型。

太极模型中,节令论两至(冬至夏至),空间论南北,两至与南北两极的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洛书模型中,季节论金木水火土五行,空间论东西南北中五方,五行与五方是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河图模型中,节令论春夏秋冬四时,空间论东西南北四方,四时与四方是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八卦模型中,节令论八节,空间论论八方,八节与八方是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时间空间相互对应,这是两者对应。时间空间与万物生长收藏对应,这是三者对应。生命与时空,在时空模型中联系在了一起。时空模型,表达的是规律与永恒。一切从时空中来,时空可以解答一切。无穷的奥秘,可以从时空模型中的得到解答。

六、针经与天文历法

以上所有的议论,就是为了得出这个结论:针经的坐标在天文,针经的法则在历法。没有天文,就没有这部针经;没有历法,就没有针刺之法。

天文历法与针经的关系,书中已有详细的讨论,这里仅作简要的几点回顾:

其一,针刺之纲纪,始于一而终于九。一与九,这两个数字源于洛书表达的太阳历。太阳历的坐标在太阳,太阳是天文中的第一要素,针经是不是与天文相关?

其二,十二月、十二律对应十二经络。十二月、十二律,出于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坐标在太阳、在月亮、在北斗,太阳、月亮、北斗全部为天文中的基本要素,针经是不是与天文相关?

其三,以三百六十五日论人体三百六十节,这里的数字出于天文历法,针经是不是与天文历法相关?

其四,“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灵枢·岁露论》)以月亮圆缺论人之血气的盈虚,针经是不是与天文相关?

其五,以二十八宿的圆周形态论卫气圆周循环状态,针经是不是与天文相关?

其六,以太阳的出入论卫气在阴阳经脉中的转换,以太阳的出入论人的睡眠与苏醒,针经是不是与天文相关?

日月在天上,天上的日月对人对万物有着根本性作用。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生长也离不开月亮。中华先贤从日月之理归纳出了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为自然之道。在造物作用上,道如同《圣经》中的上帝;在法则作用上,道如同《圣经》中的上帝。但是,自然之道演化出百家百科之道,这是上帝所不及的。

以自然之道为根本,演化出无数个具体之道:

演化出了人生之道,即“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

演化出了医道、养生之道与针刺之道;

演化出了兵道、剑道、棋道、茶道、解牛之道……

演化出了算学(即现代数学)、几何学、音律学、化学、建筑学……

明白了这些,就明白了这部针经的来源。

明白了这些,就明白了这部《黄帝内经》的来源。

书中的道理在书外,人文的道理在天文;针经的道理在天文,一部《黄帝内经》的道理全部在天文。早期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学科,其理论基础全部来自天文。天文,针经的根本,《黄帝内经》的根本。

天文不灭,针经不灭;天文不亡,针经不亡。但是,忘记了天文,针经之理就成了无源之水;忘记了天文,针刺之法决不会兴旺。

七、《素问》与《灵枢》简要比较

《素问》与《灵枢》两者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素问》与《灵枢》有五大共同点:共同的基础、共同的方法、共同的纲纪、共同的时空观、共同的论证方式。

所谓共同的基础,就是《素问》与《灵枢》均以天文历法为理论基础。四种历——太阳历、太阴历、北斗历以及这三历合一的阴阳合历构成了《素问》与《灵枢》的理论基础。

所谓共同的方法,就是《素问》与《灵枢》皆以天文历法为依据论证问题,皆以时间空间为依据论证问题,皆以自然之道为依据论证问题。

《素问》以分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天地之正纪,如《至真要大论》所言“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灵枢》以一与九为针经之纲纪,如《九针十二原》所言“先立针经……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正纪、纲纪,从名词的严肃性上可以体会到天文历法在《素问》与《灵枢》中的严肃性与根本性。

四时对应四方,五行对应五方,八节对应八方,时空两分而一体,时空物三分而一体,时空物人四分而一体,这是《素问》与《灵枢》共同信守的时空观。

所谓共同的论证方式,就是从始至终的“以道论之”。阴阳、五行、四时八节、十二月、十二律、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源于天文历法的这些时空观念与数据,均可以归结为自然之道。以道论之,是《素问》与《灵枢》论证问题所信守的根本方法。《素问》中的“言一而知百病之害”,《灵枢》中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所指的都是“以道论之”。

相同的认识论。把人放在宇宙间即天体间来认识,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来认识,把人放在太阳背景下来认识,把人放在月亮背景下来认识,把人放在北斗背景下来认识,把人放在日月星辰背景下来认识,把人放在变化的天气背景下来认识,把人放在万物之中来认识,这就是《素问》与《灵枢》相同的认识论。这一认识论,有三大特点:系统性、全局性与完整性。

这一认识论,与把人放在手术刀、显微镜下来认识的认识论完全不同。手术刀、显微镜,认识的是精细,缺乏的是系统。

相同的变化观。日月星辰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空间是变化的,万物与人均随时空变化而变化。时空变化的特点是无限循环。循环的一个过程决定着万物生长收藏的一个过程。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人如同万物一样,会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同样的道理,气血、疾病也会随时空变化,这就是《素问》与《灵枢》相同的变化观。

再谈不同点。《素问》文字优美,而《灵枢》则稍有欠缺。

优美的文采,体现在形象的比喻中。在阐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用的比喻是“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口渴了才掘井,战斗开始了打造兵器,肯定晚了。这样形象的比喻,《素问》中很多,《灵枢》中也有,如天寒地冻之时不能擅用针刺,《灵枢》用的比喻是“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 结冰冻土之时,能否用针呢?答案不言自明。这样的形象比喻,《灵枢》中较少。

再,《灵枢》中出现很多重复。当然,这不是原创者的错误,应该是传承者的失误。

八、经内与经外的黄帝

《黄帝内经》是以黄帝名义留下的。黄帝时代没有多少文字,所以不可能会出现这部万古长青的经典。但是,《黄帝内经》的思路与方法绝对与黄帝相关。

1.先谈经内的黄帝。好学,是经内的黄帝的第一特色。身为圣人君王,仍然不断地求学求知。谁懂道理,就拜谁为师。黄帝先后求教过的四位老师,他们是岐伯、鬼臾区、少俞、伯高。师无定师,学无止境,这是经内的黄帝对我们的根本启示。

以天作则,是经内黄帝的基本特色。研究太阳回归年的起点与转折点,研究日月交替的规律,研究北斗星斗柄的旋转,研究与太阳相关的寒暑,研究与太阳月亮相关的昼夜,研究与北斗星斗柄相关的八节与八风,由天文创建历法,然后以天文历法为基础创建了人文,以历法为基准创建了医道、医理、医术与针刺之法。《素问·天元纪大论》:“无道行私,必得夭殃。”《黄帝四经·姓争》:“顺天则昌,逆天则亡。”黄帝创建的人文,创建的中医,坐标在天,坐标在道。太阳既可以论天,又可以论道。以天文为坐标,首先是以太阳为坐标,黄帝创建了人文与中医。

敬民爱民的黄帝。《素问》中的黄帝,称民为上,自称为下。《素问·天元纪大论》:“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称民为上,自称为下,这是敬民。黄帝为何要研究针刺?《灵枢》在开篇处指出,是因为收了百姓的租税,要报答百姓。收税后知道报答百姓,这是爱民。一部《黄帝内经》,形成于敬民爱民的心态之中。上下几千年过去了,人民还记得黄帝,还怀念黄帝,为什么?因为其敬民爱民之心。秦汉以后的皇帝,有几人进入了人民的心中,有几人进入了人民的记忆之中?

2.再谈经外的黄帝。经外,指的是《黄帝内经》之外。《黄帝内经》之外的《周易》《管子》《吕氏春秋》与《史记》之中,均有黄帝的记载。这里的黄帝,是发明家,是创造者。发明器具,创建文字、书契、历法……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服牛乘马,引重至远,以利天下……”黄帝、尧、舜三位圣人的名下,记载了十项重大的发明创造。

《管子·五行》:“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历,一行一季,五行五季;每行72天,五行360天。历,是指导生产生活的准则,一行之中有相应的生产生活内容,有“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规定。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蚩尤是苗族的先贤。用蚩尤的智慧制历,说明了什么?说明黄帝善于借用智慧。

善于创造,利用自己智慧去创造,求师拜师借用别人智慧去创造,利用本民族智慧去创造,借用外族的智慧去创造,这就是经内经外的黄帝。这样的黄帝,对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启示意义,仍然有着鲜活的榜样意义。

九、针刺的广泛性与生命力

除了针经《灵枢》谈针刺,《庄子》《韩非子》《史记》也谈针刺,苗族文化中有针刺,彝族文化里同样有针刺,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针刺的广泛性。

《庄子》记载有针灸。《庄子·盗跖》:“无病而自灸。”

《韩非子》记载有针刺。《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有“扁见齐桓公”的故事,其中谈到针刺:“(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史记》记载有针刺。《史记·扁鹊》中记载有“扁鹊医治虢国太子”的故事,其中谈到针刺:“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

《彝医揽要》介绍,彝医重视“五技”:第一技是“骨伤医治”;第二技是“敷贴疗法”;第三技是“针刺放血”;第四技是“痧、刮痧、放痧”;第五技是“鼻内给药”。针刺,为“五技”之一。

《苗族生成哲学研究》介绍,苗医技术之中包括有针刺术、火针术、针挑术、烧艾术。

藏医讲火针,这是众所周知的。

汉族、苗族、彝族、藏族均重视针刺,针刺的广泛性由此可见。

针刺,远古时期在用,先秦时期在用,中国在用,外国在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针刺的生命力。

一位热爱中医的读者,知道我在导读《灵枢》,特地打电话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伊拉克的美军士兵,因精神紧张而失眠,军中的医生以中国的针灸之术针刺穴位,效果良好。病人问“所以然”,医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上帝的作用。”针刺之道、针刺之术与上帝无关,而相关于天文,相关于时间与空间,相关于经络理论,以及与经络紧密一体的气理论。外国人不能解释针刺的“所以然”,责任不在外国人,因为在中华大地上,针刺之道、针刺之术的根本理论已几近失传。

十、结束语

理论问题的讨论太沉重,这里以两个轻松的小故事结束本文的讨论。

1.大画家黄永玉先生巴黎救美。大画家、老顽童黄永玉先生在电视中口述自己在西方的一次奇遇:一位老太太突然晕倒在街头,恰巧被黄永玉先生碰上,先生知道针刺人中可以救人救命的常识,当机立断,用火柴代替银针刺激人中,瞬间救醒了老太太,周围的围观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发生在巴黎街头还是罗马街头,具体地点我没有记清,但是抢救西方老太太的过程以及周围路人的掌声,我记得清清楚楚。

2.相声大师马三立说针刺。牙痛针刺合谷穴,立马见效。马先生说,合谷与牙齿之间,距离二尺多远,针一下去,牙立马就不疼了。拉肚子针刺足三里,一针下去,稀不拉了,干的也不拉了。

针刺合谷,可以瞬间治牙痛,笔者也有亲身经历。

远古先贤所发现、所研究、所传承的针刺,在今天发挥出了作用。跨越古今,这是时间上的跨越。

东方的针刺,在西方发挥出了作用。跨越东西,这是空间上的跨越。

中华先贤所留下的针刺,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针经、针刺、针灸,是先贤留给子孙的无价之宝,我们有理由不珍惜、不爱护吗?

针经、针刺、针灸,是先贤留给子孙的永恒之宝,我们有理由不继承、不发展


附录:关于高丽国保存《灵枢》的故事

北宋时期,朝廷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设立校正医书局,校订整理历代医书,但是《黄帝内经·灵枢》部分却因为残缺不全,无法进入校正宋元祐年间,高丽国使者携带全帙《黄帝内经·灵枢》进献北宋朝廷,想以此乞换中国历代史和《册府元龟》等典籍。对此,礼部尚书、大文豪苏轼奏本,“极论其不可”。

苏东坡连上了五个奏折,坚决不同意高丽国的“乞换”请求后来的事实是,苏东坡这五个奏折没起作用。这样,在1093年,中国有了全本的针经《灵枢》。
 

这一历史故事,是在广东花城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六页上出现的。故事出于钱超尘先生之口,钱先生是中华中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笔者看到了这个故事,但不知道故事的准确出处,所以没有引用这一故事。张碧金编辑认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在中华大地上残缺不全,而被高丽国所完整保存。这个故事有值得深思的意义,所以让追加于此。



-----------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我感觉这也更对得起来  - -!
-----------好文,抓住天文,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天人合一。

阳旦、阴旦 原来是 冬至和夏至哦。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