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药动学
考点进阶详解
一、药物的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载体转运。
(一)药物的被动转运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特点是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差转运,无饱和现象。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包括: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药物解离度对简单扩散影响很大。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散。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pH值。
弱酸性药物pKa—pH+log[HA]/[A]弱碱性药物pKa—pH+log[BH……]/[B] pKa: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2.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孑L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药物经肾小球的滤过。
(二)药物的载体转运★★
1.主动转运是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的跨膜运动,可逆浓度差转运,有饱和性、竞争抑制性。如药物自肾小管的分泌性排泄。
2.易化扩散是借助于膜内特殊的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不需耗能,但不能逆浓度差,有特异性和竞争抑制性。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 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2.影响因素
(1)药物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和给药途径。
(2)机体因素:胃肠道pH值、胃排空和肠蠕动性、吸收面积的大小、吸收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等。
3.不同途径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4.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 可分为四类:①消化道给药;②注射给药;③吸入给药;④经皮给药。
5.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在胃肠道或肝脏被灭活(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即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称之为首关消除。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异丙肾上腺素、甲基睾丸素、乙酰水杨酸、喷他佐辛、哌替啶、可乐定、哌醋甲酯等具有明显的首关消除。 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二)药物的分布1.药物的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药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2.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1)体液pH: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7.0,细胞外液pH约7.4.弱酸性药物在较碱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型药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3)生理屏障★★★①血脑屏障:是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由血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这些隔膜的细胞间紧密连接,比一般的隔膜多一层胶质细胞,因此外源性药物不易通过。分子量大,极性较高的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②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
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