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玛息正扎
|
汉语拼音 | KONGQUESHI
|
拉丁名 | Malachite.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孔雀石,本品为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风化产物,系含铜硫化物氧化矿产生的易溶硫酸铜与方解石相互作用而成。或者是由碳酸水溶液作用的结果。常与蓝铜矿伴生。
|
动植物形态 |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产于西藏、青海、湖北,其他各省区也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采得后,除去杂石,备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属单斜晶系。单晶体呈柱状或针状,但极为少见。集合体,常呈钟乳状、放射 状或纤维状、胶状等。呈深绿色至鲜绿色。条痕浅绿色。玻璃光泽至金刚光泽,纤维状集合体呈绢丝光泽;结核状者光泽暗淡。硬度3.5~4。密度3.9~4.0g/cm3。性脆。以色绿、条痕色浅绿,钟乳状,无杂质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为碱式碳酸铜Cu(2)CO(3)(OH)(2)或Cu(2)CO(2)(OH)(2)。含铜57.4%。含氧化铜(CuO)71.59%,二氧化碳(CO(2))19.90%,水(H(2)O)8.15%。并含微量的氧化钙(CaO),三氧化二铁(Fe(2)O(3))及二氧化硅(SiO(2))等机械混入物。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本品水溶液加硫化氢,则生成硫化铜的黑色沉淀。
(2)本品与浓盐酸作用起泡沸腾,可区分于其他绿色铜的含氧盐矿物硅孔雀石、假孔雀石等。
(3)本品以火烧之,火焰呈天蓝色,置闭管中加热,则生微量水份。在木炭上燃烧,先爆炸变为黑色,终则熔成小铜球。
(4)本品遇酸类则溶解之呈绿色溶液。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用水飞法炮制时,可除去大部分密度小于孔雀石的矿物组分,同时也可除去矾类等水溶性成分;都有利于纯净药材。
|
中药剂型 | 丹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1)本品除天然的孔雀石外,也可用人工制备.作本品入药,方法简述如下:取铜器久置潮湿处或用醋喷洒在铜器上使其表面产生青绿色的铜锈,刮取后,干燥之。
(2)本品若经醋淬,会溶失表面部分铜,对其药性有一定缓解作用。经煅淬作用,可有部分铜析出。铜有腐蚀性,有去腐作用。也可能有铜补入体内,值得进一步研究。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内服后能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因孔雀石中的铜,绝大部分在酸介质中溶出,故在胃内溶出后,即有催吐作用。外用能收缩粘膜血管,减少粘液分泌,并有杀菌作用。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碧霞丹:孔雀石,胆矾,白矾,轻粉。
|
药性 | 味酸,性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黄水病、胬肉、秃发、睾丸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0.9~1.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碧霞丹:孔雀石50g,胆矾25g,白矾5g,轻粉5g。共研为细末,面糊丸如鸡头大,五岁一丸,生油化下。治小儿卒急中风,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玛息正扎清热,又称为“萨那”,色如孔雀脖颈之色,非常蓝而带有黑色细纹,产自德卫高扎。 据查证,本品因颜色而命名,当属无疑。孔雀石Malachite也是中药,名有绿青、石绿。石碌、大绿等。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