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和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互相补充,共同承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和西医并存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我国不同于与西方社会的一个国情。高等医药院校非中医类专业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是贯彻中央这一卫生工作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医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等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的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我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提出了“中医学”课程分化为“基础中医学”和“临床中医学”、分段实施教学的改革方案。并与2006年在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国20多所医学院校中医专家,组织编写了《基础中医学》和《临床中医学》,并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六版《中医学》教学大纲下,制定了新的教学执行大纲。 《基础中医学》 第一章 导论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医诊法及辨证学思想 三、中医方药学的发展 四、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三章 藏象学说 【教学内容】 概说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一)生理功能 (二)系统联系 二、肺 (一)生理功能 (二)系统联系 三、脾 (一)生理功能 (二)系统联系 四、肝 (一)生理功能 (二)系统联系 五、肾 (一)生理功能 (二)系统联系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气、血、津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即生成输布与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血关系 二、气津关系 三、津血关系 第五章 经络学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的概念 二、奇经的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病因病机学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一)六yin (二)疠气 二、内伤病因 (一)七情 (二)饮食 (三)劳逸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原理 二、基本病机 (一)正邪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津液失常 第七章:诊 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小儿指纹 四、望舌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小儿及妇女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八章:辨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同病辨证 第九章 防治概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防治原则 一、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调整阴阳 四、扶正祛邪 五、三因制宜 六、病治异同 第二节 治法 第十章:中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www.med126.com 第二节 中药学各论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二、祛风湿药 三、祛湿药 (一)芳香化湿药 (二)利水渗湿药 四、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解毒药 (三)清热凉血药 (四)清热燥湿药 (五)清热解暑药 (六)清热明目药 (七)清虚热药 五、消导药 六、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逐水药 七、祛痰止咳平喘药 (一)清化热痰药 (二)温化寒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八、温里药 九、理气药 十、理血药 (一)活血药 (二)止血药 十一、补益药 (一)补气药 (二)补血药 (三)补阴药 (四)补阳药 十二、固涩药 (一)收敛止汗药 (二)涩肠止泻药 (三)涩精缩尿药 (四)固崩止带药 十三、平肝息风药 十四、安神药 十五、开窍药 十六、外用药 附中药:
重点中药(45味)
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菊花、柴胡、独活、秦艽、藿香、苍术、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金钱草、石膏、知母、黄芩、黄连、
黄柏、金银花、连翘、生地、玄参、青蒿、山楂、莱菔子、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大戟、芫花、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 前胡、桔梗、苦杏仁、紫菀、款冬花、附子、干姜、肉桂、橘皮、青皮、枳实、木香、香附、川楝子、薤白、川芎、丹参、红花、仙鹤 草、白芨、三七、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麦冬、枸杞子、百合、鹿茸、冬虫夏草、杜仲、五味子、
乌梅、山茱萸、桑螵蛸、天麻、钩藤、全蝎、酸枣仁、远志、朱砂、麝香、
第十一章:方剂 【教学内容】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方剂学各论 一、解表剂 二、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二)平息内风 三、祛湿剂 四、清热剂 五、和解剂 六、消导剂 七、泻下剂 八、化痰止咳平喘剂 九、温里剂 十、理气剂 十一、理血剂 十二、补益剂 十三、固涩剂 十四、安神剂 十五、开窍剂 十六、外用剂 附重点方剂: 桂枝汤、银翘散、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镇肝熄风汤、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白虎汤、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保和丸、大承气汤、二陈汤、小青龙汤、理中丸、越鞠丸、苏子降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酸枣仁汤 第十二章 针灸 【教学内容】第一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治疗规律 四、特定穴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二节 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常用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足厥阴心包经 www.med126.com/rencai/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督脉 十四、任脉 第三节 经外奇穴 第四节 针灸方法 一、针法 二、灸法
《临床中医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内科疾病下列疾病的概念、病机特点、分型证治 内科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支气管炎 第六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七节 冠心病 第十节 慢性胃炎 第十一节 消化性溃疡 第十三节 病毒性肝炎 第十四节 肝硬化 第十七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十节 泌尿道感染 第二十一节 糖尿病 第二十四 脑卒中 2、掌握下列妇科疾病的概念、病机特点、分型证治。妇科疾病 第一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 第四节 盆腔炎 3、选择掌握外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的概念、病机特点、分型证治。 肿瘤 第一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二节胃癌 第三节 大肠癌 第四节 白血病 外科疾病 第二节 胆石症 第六节 尿石症 儿科疾病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皮肤科疾病 第一节 荨麻疹 第三节 湿疹 第四节 痤疮 五官科疾病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 第二节 鼻窦炎 第三节 咽炎 ※<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基础中医学》
《临床中医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