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股骨干骨折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股骨干骨折

  
疾病名称(英文) fracture of femoral shaft
拚音 GUGUGANGUZHE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股骨干骨折是指小转子下2~5cm起及股骨髁上2~4cm之间的股骨骨折。股骨干以中部骨折居多。按骨折线不同可分为横断、斜行、螺旋、粉碎与青枝骨折五种类型。除青枝骨折外,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中医释名 其范围指股骨小转子下2~5cm至股骨髁上2~4cm之间的范围。由于股骨为人体长管状骨,周围又有强大的肌肉包裹,其中有伸肌群、屈肌群和内收肌群。其中骨折后由于内收肌群的牵拉,骨折多向外侧成角。
西医病因 本病多由强大外力所造成,如撞车、高处坠下、机器绞伤、重物打击等,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尤以直接外力打击、绞伤或挤压伤者更甚。
中医病因 多为直接暴力所引起,骨折以中段居多。有螺旋、横断、斜行、粉碎及青枝骨折,并在不同的骨折部位,由于受肌肉牵拉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成角移位方式。
季节
地区
人群 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近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成人的发病率很高。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股骨干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
发病机理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骨干向前、外略呈弧形,中1/3处前弯较明显,此弧线有利于股四头肌发挥其伸膝作用。股骨上1/3和下1/3处皮质较薄,髓腔较宽,中1/3皮质较厚,髓腔较窄。在股骨干后面中央,有纵行的粗线,为大腿肌肉及肌间隔的附着处,有加强股骨干坚固性的作用。股骨干前面为股四头肌,后面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内面为内收肌群组成。在股骨干周围伸、屈肌群互相拮抗保持平衡,但没有足以与内收肌群相对抗的外展肌群。因此股骨骨折后常出现向前外成角畸形。股骨上1/3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有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远段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股骨中1/3骨折时,断端除重叠畸形外无一定规律的移位,需视外力的作用而定,也可能远端因受内收肌的牵拉引起向外成角畸形。股骨下1/3骨折时,远端因受腓肠肌的牵拉向后屈曲。股动、静脉由腹股沟韧带下穿出以后在股管中,然后在内收肌管中下行与股骨干相距较远且有肌肉相隔。当股动、静脉穿过内收大肌孔转至腘窝时,即是在股骨下1/3的后方,与股骨相距较近,当下1/3骨折断段向后移位时,较易损伤腘动、静脉。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股骨干骨折诊断标准:
1.直接暴力多引起横形或粉性碎骨折;斜形或螺旋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可并发休克
2.患肢缩短,外旋畸形,可有骨摩擦音,不能自动抬腿。
3.股骨干下1/3骨折要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4.X线摄片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有严重的外伤史,伤肢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往往十分严重,多数还伴有明显的短缩、成角、旋转畸形和异常活动,X线检查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可明确诊断。骨折严重者常合并坐骨神经或腘动、静脉损伤,而可合并有出血性休克。
发病
病史 有严重的外伤史。
症状
体征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下肢功能丧失。骨折多数表现为明显的移位,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患处严重肿胀,大腿明显增粗,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严重移位的下1/3骨折,可能刺伤腘动静脉而出现腘窝部巨大血肿,小腿感觉障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循环障碍。此外,由于疼痛和出血可能会合并创伤性休克。
体检 局部严重肿胀,大腿明显增粗,据估计,周经每增加1cm,相当于出血500ml左右。患侧大腿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严重移位的下1/3骨折,腘窝部若有巨大血肿,则是腘动静脉被刺伤的可能。出现小腿感觉障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循环障碍。因大多数骨折为强大暴力所致,因而要警惕合并多发性损伤及创伤性休克的出现。疼痛和出血是合并创伤性休克的原因。严重的挤压伤、粉碎骨折或多发骨折往往是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原因。若因轻微暴力引起骨折,儿童要考虑的佝偻病所致,成人要考虑到骨病的可能。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大腿的正侧位X线照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和移位情况。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股部软组织损伤:有外伤史,肿胀和压痛。但无纵轴叩击痛,无异常活动。拍摄X线片即可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优:患肢短缩0.5cm以内,髋、膝关节伸屈各差15°以内,X线检查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成角在15°以内者(即此生理弧度差5°以内)。
良:患肢缩短0.6~1cm,髋、膝关节伸屈各差1°~30°,不妨碍生活及工作,X线检查骨折重迭1cm以内,成角在16°~20°者。
尚可:患肢缩短1.1~2cm以内,髋、膝关节伸屈各差31°~45°,X线检查骨折重迭1.1~2cm,成角在21°~25°者。
差:未能达到上述要求者。
预后
并发症 股骨干下1/3骨折后易合并血管损伤。
西医治疗 处理股骨干骨折,应首先着眼于全身情况,防治创伤性休克。局部情况若处理不当,亦会加重创伤性休克。必须在现场就作简单有效的固定,防止在搬运过程中,因疼痛刺激而加重休克,或造成血管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儿童骨折,因其生长速度快,塑形能力强,与成人相比,复位要求稍低,一般主要防止成角和旋转。目前的治疗方法有:①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持续牵引。②持续骨牵引复位夹板外固定。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加外固定。
1.牵引:
牵引是复位的手段,也是维持复位的一种措施。对于股骨干骨折,牵引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步骤,常用有滑动牵引和固定牵引两种。
①滑动牵引是利用悬垂的重量,以身体体重为反牵引力,在骨折早期,对骨折部起到牵引的作用。对不稳定的骨折(如斜形),一般约在3~5日以内,逐渐克服骨折端因肌肉收缩所造成的重叠,达到复位或部分复位,对稳定性骨折(如横断)达到维持其复位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对股骨干骨折的牵引重量约相当于体重1/9,应一次给予足够的重量以克服短缩。当肿消后,要及时测量肢体的长度,并拍摄X线片,以防止发生过度牵引出现骨折端分离,常用的滑动牵引架有Thomas架悬吊牵引架和Bryant牵引架两种。穿针处有股骨髁上和胫骨结节两种牵引。
②固定牵引是利用某种装置,使牵引与反牵引力均存在于患肢本身的牵引装置内,以保持该患肢的长度不变。在牵引架上进行手法整复,然后依靠装置维持其复位的长度,而不是依靠装置逐渐复位。常用有Thomas架固定牵引和局部外固定支架。
2.手法复位与固定:
在牵引下待肿块消退后即可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复位的方法是纠正侧方移位,并放置压垫,克服骨折处剪力,在牵引下维持稳定,直至愈合。并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对位情况。检查肢体长短和骨传导,牵引6~8周,解除牵引,改用石膏或仍维持夹板固定,开始功能锻炼。并做相应的纵轴叩击,刺激骨折局部生长。
3.对儿童骨折要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①悬吊皮牵引:适用于三周岁以下儿童,可用此法,先用胶布两条,宽度以不超过大腿周长一半为宜,贴于两下肢的内、外侧,达大腿根部。在足底远端约2cm左右,用带孔小木板撑开胶布,并在胶布处钻一孔,以作牵引穿绳之用。将两髋屈曲90°,垂直向上,双下肢同时牵引。重量以患儿臀部离开床1~2cm为度。若牵引后骨折处稳定,对位可,牵引三周后,解除牵引改夹板固定。若牵引后骨折处有侧方移位,可在牵引下用夹板固定,纠正侧方移位。维持断端的接触对合,直至愈合。
②水平皮肤牵引:适用于4~8岁患儿,重量一般2~3Kg。上1/3骨折,屈膝加大,松弛膝后关节囊,减少远端后移倾向。中1/3患者屈髋、稍外展,在牵引下用夹板固定4~6周,去除牵引,夹板固定至骨折愈合。③骨骼牵引:适用于8~12岁儿童、治疗与成人相同,但穿针牵引位置不宜在胫骨结节部,应选在低于胫骨结节下2~3横指处,以免损伤骨骺。
4.石膏固定:早期仍以牵引为治疗,待肿痛后改用石膏支具。即长腿石膏管理。这种方法适用于股骨中1/3部及以下的骨折,以粉碎骨折最适宜。在固定期间,发生有成角后,可以重新塑形矫正。
5.手术内固定:股骨干骨折如经过合理的治疗,一般愈合不困难。如经保守治疗位置满意,则无需手术治疗。但在以下情况,应优先考虑手术:①严重开放骨折,就诊较早者;②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及修复者;③多发骨折,尤其是同一肢体的多发性骨折;④多发损伤,为减少治疗中的矛盾者;⑤合并颅脑损伤,病人不能合作,而一般情况允许进行手术者;⑥骨折端之间嵌夹软组织,手法复位无法解脱者。对于手法复位后不能维持理想的位置,或中期出现成角畸形者,也属于手术治疗之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两大类:偏心固定及中心固定。前者如用各种接骨板内固定,后者则为不同类型的髓内针。从力学观点看,中心性固定的效果较好,但容易破坏髓内的血液循环,影响愈合。
(1)按骨板固定:固定股骨干骨折以螺丝孔左右交错式的接骨板效果好。使用瑞士AO学派所推行的加压内固定,无论加压器型或自动加压型(D·C·P或Bagby型)在使用时都必须严格按照其原则、步骤操作。按骨板放置的位置应在骨折的张力侧,股骨的外侧。行加压内固定后,使该侧出现的张力转化压力。对蝶形骨折或其它粉碎骨折,则应以拉力螺线钉先将主要的碎骨块与上、下两主骨折段复位固定,再加平衡接骨板(neutralizationplate)固定。
AO加压固定法操作较复杂,要求较高,尤其是因接骨板的影响而容易造成接骨板下骨皮质萎缩,以及骨折愈合的塑形期难以最终完成,有再骨折的潜在危险。因此必须具备完整的器材设备。在原则十分熟悉,操作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
(2)髓内针固定:髓内针固定系利用不同类型的钢针,穿入所需固定的骨干髓腔内,以控制该骨干的位置。髓内针固定作用的可靠程度与其在髓腔内的作用长度,以及针与骨皮质接触的面积有关。髓内针在髓腔内的作用长度系指其周围无完整的皮质骨保护的那些长度。其作用长度愈长,固定的坚固程度愈差。髓内针在髓腔内与皮质骨接触面积愈大,其固定作用愈稳固。为了增加其与皮质骨的接触面积,先利用髋腔扩大器将最狭窄部分的髋腔扩大,使髋内针与骨皮质的接触的长度在2.5cm以上,所用扩大器一般比需用的髓腔针粗1.0mm即可。在扩大髓腔时应注意:扩大后的髓腔周围的皮质骨,其厚度不得少于原有厚度的1/2,以免影响骨本身的坚强程度。国内常用的梅花针为开口型,"V'形针已渐被梅花型针所取代。针在一侧的开口可使其具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则减弱了其坚固程度。用以固定股骨干骨折时,若开口侧应面向骨折软组织铰链的对侧,即面向张力侧。由于电视透视的广泛应用,现在闭合下穿针的技术日渐得以推广,即能固定骨折,又能利于皮肤的处理。髓内针一般适用于中上1/3骨折。中、下1/3骨折,一般不用髓内针用接骨板,对下1/3骨折用"L型"接骨板。
在应用了坚强的内固定后,仍然要采用外固定,四周后根据骨折处骨折线的清晰程度决定折除外固定。外固定最长亦不能超过8周。
中医治疗 处理股骨干骨折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应先着眼于全身情况,防止脱症的发生。从一受伤开始就应按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并治的原则。预防局部影响整体。原则上采用简单有效的外固定作现场救治。将患肢与健肢用布条或绷带绑在一起;有合适的木板在患肢的内、外侧各放一木板,进行捆绑固定,并要略加牵引。对局部的处理,唐·蔺道人已认识到,股骨干骨折移位倾向大,用复位和夹板固定同时,要用穿线绳作扎带,以增强外固定作用。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①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持续牵引;②持续牵引复位加夹板外固定;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加外固定。
一、复位手法:手法复位时,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用双手握小腿上段顺势拔伸,并徐徐将患肢屈髋,屈膝90°,再按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手法。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横断、斜形骨折、碎片不多者。
1.上1/3骨折:将患肢外展,略加外旋,然后由助手握近端向后挤按,术者握远端由后向前提。
2.中1/3骨折:将患肢外展,同时用手自断端外侧后内推挤,再以双手在断端前后。内外夹挤。
3.下1/3骨折:有两种方法。(1)在维持牵引下,膝关节徐徐屈曲,并以两手置于腘窝内作支点,将骨折远端由后向前向近端推挤。(2)患者仰卧位,将患肢平放,膝屈曲位牵引。一助手或用布带固定股骨近端,另一助手握小腿上段向远端牵引,第三助手握踝部向上牵引;在同时牵引下,术者从腘窝处向前挤压骨折远端向前,使之复位。若股骨干骨折重叠移位较多,手法复位未能完全矫正时,可用反折手法矫正;若有斜行螺旋骨折背向移位时,可用回旋手法矫正,往往使嵌顿于骨折断端间的软组织解脱;若有侧方移位,可用双手掌指合抱,肌力大的患者,还可用两前臂或上臂相对夹挤,术者一臂置于近侧骨折端的前外方,另一臂置手远侧骨折端的后内方,两手交叉,同时用力,在左右两臂之间,形成一个钳式剪力,使骨折对位,或纠正骨后或侧方移位。
(二)持续牵引复位:此法多用于粉碎、斜形或螺旋骨折。可用皮肤牵引或骨骼牵引。此类骨折,多不用手法复位,或在牵引过程中,略加手法复位即可,然后加夹板固定。对于粉碎骨折,若碎片分离较严重。可在牵引早期,以两手掌夹挤即可。常见持续牵引复位方法有:
1:悬吊牵引,适用于3周岁以下儿童。
2:水平皮肤牵引,适用于4~8岁患儿。
3:骨骼牵引,适于8~12岁的,以及成人的骨折。
二、固定方法: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固定方法。新生儿产伤的移位不多或无移位骨折,可用竹帘或硬纸板固定2~3周,或将患肢极度屈曲后固定于自己躯干上。移位较大者,可在复位后,再绑竹帘或自身固定。主要是新生儿生骨能力及矫形能力强,有少许成角或旋转一般都能自行矫正。儿童的稳定骨折,用夹板固定三周即可,不稳定骨折,则须夹板固定配合持续牵引。
(一)夹板固定:股骨干的夹板固定,有其特殊性。部位亦要根据实际而定。
1.夹板:四块板。内侧板、外侧板、前侧板、后侧板,均有其特殊性。上1/3骨折还要配合应用外展板。
2.压垫及夹板放置:根据上、中、下1/3不同部位骨折而放置固定垫。然后放夹板固定。①上1/3骨折时,平垫放近端的前方和外侧;②中1/3骨折时,平垫放在断端的外侧和前方;③下1/3骨折时,平垫放在近端的前方。然后放置夹板。内侧板由腹股沟至股骨内髁;外侧板由大转子到外髁;前侧板由腹股沟至髌骨上缘,后侧板由臀横纹至腘窝上缘。上1/3加外展板。夹板放好后用四道扎带绑好。
(二)持续牵引:在夹板固定后,由于大腿肌肉的强大力量,仍可能使已复位的骨折端重新移位。因此,还应按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牵引方式。
1.皮牵引:适用于小儿及年老或体弱的成年人。儿童牵引重量为1/6体重。时间3~4周,成人行为1/7~1/12体重,一般不超过5Kg。时间8~10周。胶布四周左右更换一次。
2.骨牵引:较大儿童及成人采用骨骼牵引。因部位不同,可采用股骨踝上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有时还要选用股骨髁牵引。
(1)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中1/3骨折及远折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中1/3骨折,也应置患肢外展中立位。下1/3时,后置屈髓屈膝中立位。
(2)股骨髁牵引,适用于骨折位置很低且远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下肢屈髋屈膝中立位。
(3)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上1/3骨折和骨折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患肢置屈髋外展位。
牵引过程中如发现复位不良,通过调整牵引重量及方向以纠正,要经常检查牵引装置,保持牵引效能并防止过度牵引。
当牵引、夹板固定后的第二天起,作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踝、趾关节屈伸活动。然后逐渐增加练功的程度。
药物的辨证施治:初期可服肢伤一方或新伤续断汤,中期可服肢伤二方或接骨丹,后期可服健步壮骨九。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股骨骨折早在《左传》已有"卫候折股"的记载,《医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大楗骨》中亦有关股骨的描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