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沙眼 中医治疗诊断方法/治疗方药方剂
    

沙眼

  
疾病名称(英文) trachoma
拚音 SHAYAN
别名 中医:椒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眼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沙眼是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及角膜病,其以皮下细胞浸润,滤泡形成,通过瘢痕化而自然消退为病理基础;引起颗粒状结膜炎、角膜炎、角膜血管翳,并常形成瘢痕为临床特征,最终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沙眼也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环境卫生、生活条件及个人卫生有密切关系。发病多在儿童时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中医释名 于祖国医学的“椒疮”范畴。
西医病因 中国汤飞凡、张晓楼等于 1956年用鸡胚接种连续传代培养并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原体——衣原体。衣原体含DNA及RNA,具有粘肽组成的细胞壁,其生长可被部分抗生素抑制。沙眼衣原体,其抗原型为A、B、C或Ba。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解放前在我国农村中50%以上人口患沙眼,是致的主要原因,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沙眼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在有些农村仍为常见病。
人群 发病多在儿童时期,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强度与传播 沙眼是通过接触被衣原体污染的手指或物品而感染的,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更易使本病传播,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性。
发病率 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环境卫生、生活条件及个人卫生有密切关系。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属胞脸疾病,内应于脾,故发病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内有积热,复感风热邪毒,内热与邪毒相搏结,上塑胞脸,脉络阻滞,气血失和,故而发病。另外忽视眼部卫生,亦能导致本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为邪实之证。发病之初,有轻度痒涩不适,脸内近毗部可见少量红色细小颗粒,多为风热客脸;继而病情发展,哆泪胶粘,沙涩难睁,为脾胃积热;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眼睑重坠难睁,刺痛灼热,脸内疙瘩不平,则为血热奎滞。
1.风热客脸
证候:初起眼微痒,干涩不适,羞明流泪,脸内微红,近毗部有针头大小的细小红色颗粒。舌尖红,苔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眼微痒、干涩,睑内近眦部有细小红色颗粒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盛则痒,羞明流泪;热盛则睑内红赤。因病初风热为患尚轻,故本病症状轻微,睑内微红,少量颗粒。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外袭之征。
2.脾胃湿热
证候:眼涩痒痛,眵泪胶粘,睑内细小红赤而坚的颗粒,并见粟样颗粒。或伴胃脘痞满,呕恶厌食,肢体困倦,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辨析:①辨证:以眼痒痛,眵泪胶粘,睑内高底不平,累累成片,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攻于胞睑。风盛则痒,热盛则痛赤,眵泪胶粘,怕光难睁;湿热壅滞胞睑,则睑内不平,颗粒累累;舌红、苔黄、脉数亦为湿热之征。
3.血热壅滞
证候:胞睑厚硬,重坠难睁,睑内颗粒,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内刺痛灼热,沙涩羞明,多眵多泪,黑睛赤膜下垂,视力下降。舌红、苔黄、脉数。
辨析:①辨证:以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黑睛赤膜下垂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胞睑内应于脾,脾胃热盛,热人血分,循经上攻,则睑内红赤,灼热赤痛,颗粒累累,疙瘩不平,胞睑厚硬垂坠;热郁血分,则黑睛赤膜下垂,沙涩羞明,多眵多泪;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邪内郁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1979年)制定的沙眼诊断标准为:
1.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2.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
3.上穹窿部或/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4.结膜刮片有包函体。
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它三项之一项者可诊断沙眼。

(二)为便于统一诊断和疗效标准,国际上采用MaCCallan 的四期分类法:
①Tr Ⅰ:代表沙眼初期,上睑结膜有不成熟的滤泡及早期角膜缘病变。
②TrⅡ:代表沙眼的活动期,上睑结膜有乳头肥大、成熟的软滤泡和弥漫性浸润,如滤泡占多数称Tr Ⅱa,如以乳头肥大为主则称Tr Ⅱb,在此期还伴有角膜上缘细胞浸润及血管翳,角巩缘有滤泡形成的Herbert小凹。
③Tr Ⅲ:代表瘢痕性沙眼。睑结膜仍有滤泡和乳头肥大但已有细小瘢痕出现,角膜病变仍存在。
④Tr Ⅳ:代表沙眼痊愈期,睑结膜上炎症消退,仅留瘢痕,此期无传染性,但并发症继续出现。

(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规定的中国沙眼诊断分期统一标准为:
①第一期(沙Ⅰ):为进行活动期,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及滤泡)。
②第二期(沙Ⅱ):为退行结瘢期,有活动性病变同时也有瘢痕出现。
③第三期(沙Ⅲ):为痊愈期,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此外还以+、++、+++表示病变(滤泡与乳头)的范围,
占上睑睑板1/3以下的面积为+,1/3-2/3为++,超过2/3则为+++,作为轻、中、重的不同表示。
角膜血管翳的记录方法,是将角膜水平地分为四等分,按血管翳侵犯面积,以+、++、+++、++++记录之。
西医诊断依据 1.症状:多为急性发病,潜伏期5~12天,常侵犯双眼,病人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很多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无自觉症状。如果重复感染则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更为显著并影响视力。晚期如伴有倒睫、睑内翻、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显著,严重损害视力甚至失明。 2.体征:急性沙眼时眼睑肿胀、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窿充满滤泡并有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肿大。如果此时治愈可不留瘢痕。如不经治疗,数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进入慢性期。慢性沙眼可反复感染、病程迁延可长达十数年,充血程度虽减轻,但上皮下组织有弥漫性细胞浸润,结膜显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及滤泡增生,滤泡大小不一,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随着病程进展结膜病变渐为结缔组织取代,形成星芒状或网状瘢痕,网眼中有乳头和滤泡,最后呈平滑瘢痕。 3.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缘外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越过角膜缘进入透明角膜,逐渐向瞳孔区发展时则影响视力,伴有细胞浸润及发展为浅的小溃疡,痊愈后可形成角膜小面称Her-ber小面。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 4.睑结膜刮片检查:圆柱状上皮减少,细胞内有包函体。
发病 多为急性发病,潜伏期5~12天,常侵犯双眼。
病史
症状 病人有畏光、流泪、异物感,很多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无自觉症状。如果重复感染则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更为显著并影响视力。晚期如伴有倒睫、睑内翻、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显著,严重损害视力甚至失明。
体征 急性沙眼时眼睑肿胀、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窿充满滤泡并有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肿大。如果此时治愈可不留瘢痕。如不经治疗,数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进入慢性期。慢性沙眼可反复感染、病程迁延可长达十数年,充血程度虽减轻,但上皮下组织有弥漫性细胞浸润,结膜显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及滤泡增生,滤泡大小不一,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随着病程进展结膜病变渐为结缔组织取代,形成星芒状或网状瘢痕,网眼中有乳头和滤泡,最后呈平滑瘢痕。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睑结膜刮片检查:圆柱状上皮减少,细胞内有包函体。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结膜滤泡症:常见于儿童,皆为双侧,无自觉症状。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滤泡之间的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发生。沙眼的滤泡多见于上穹窿部与上睑结膜,混浊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并有结膜充血和肥厚等症状。
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常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皆为双侧,颗粒杆菌可能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适感。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及下睑结膜,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结膜虽充血,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无瘀痕形成,无角膜血管翳。
3.春季结膜炎:此病有季节性,主要症状为刺痒。睑结膜上的乳头大而扁平且硬,上穹窿部先病变,易于鉴别,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嗜酸细胞增多。
4.包涵体性结膜炎:此病在结膜刮片中皆可见包涵体,其形态与沙眼包涵体相同,难以分别,但包涵体性结膜炎皆以隐性开始,滤泡皆以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为著,无角膜血管翳,数日至一年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可与沙眼鉴别。
5.慢性结膜炎:早期沙眼与慢性结膜炎的鉴别,从临床症状主要根据上睑结膜血管是否模糊,是否有胚胎型滤泡,是否有角膜血管翳来区分。慢性结膜炎脸结膜血管充血,而在睑结膜上部不表现纹理模糊,决无滤泡及角膜血管翳。上睑结膜上部血管模糊、滤泡及角膜血管翳是沙眼特有的体征。
中医类证鉴别 本病与粟疮均为胞脸内面发生颗粒累累的病变,粟椒较小半透明,色黄而软,状如粟粒,多生于下脸及下穹窿部,愈后不留疤痕。病多见于小儿,无明显不适。与本病脸内粗糙不平,色红而坚,重者累累成片,易并发其他眼病而影响视力,甚或导致失明,是完全不同的。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睑结膜滤泡、乳头消失,炎症消退,疤痕形成,角膜血管翳萎缩。
2.好转:症状消失。睑结膜病变大部分形成疤痕。角膜血管翳基本趋萎缩。
预后 急性期及时治疗,愈后不留瘢痕,一旦病情转为慢性,结膜逐渐出现瘢痕,睑板增厚、变形,导致内翻倒睫、睑球粘连、眼干燥与角膜混浊、泪道阻塞或泪囊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
并发症 沙眼引起的并发症包括内翻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血管翳,角、结膜干燥,慢性泪囊炎等,甚至失明。
西医治疗 1.控制病原体的治疗:抗菌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等均可抑制衣原体的繁殖,其中以磺胺类、四环素类疗效较为显著。
(1)局部用药:0.1%利福平或0.5%四环素眼药水点眼3~6次/日,效果较好。制成眼膏或混悬液可保存较久。15%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易于保存,效果亦佳。一般点眼1~3个月,甚至半年到一年,亦可间歇疗法即用药3~5日后,停药半月左右,再行用药,效果亦佳易于坚持。对于大部分结瘢而仍有残余乳头增生“小岛”者,可以硫酸铜笔腐蚀,促进结瘢。
(2)全身治疗:急性期或严重沙眼,可配合磺胺制剂口服,连续服用7~10天为一疗程,停药一周,可再服用。需2~4个疗程。
2.眼干燥症的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人工泪液:仍是目前缓解症状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有1%甲基纤维素、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3%聚乙烯酸等,每日4~8次。也有报道应用缓释人工泪的。
(2)1%硫酸软骨素:局部点眼后,很快在角膜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的保护膜,改善角膜的水代谢功能。
(3)粘液溶解剂:常用的1.5%~3%乙酞半胱氨酸较好,0。2%溴苄环乙胺(又称必嗽平),也有一定的疗效。必嗽平还可口服,剂量为16mg,每日3次,也可起辅助作用。
3.手术治疗:乳头增生严重的可行药物磨擦。滤泡多者行压榨术。同时合并药物治疗,促进痊愈。对并发症如少数倒睫可行电解术或冷冻术。睑内翻倒睫者需作手术矫正。
中医治疗 本病为实证,治疗应内外兼施。轻者以局部用药为主;涩痒明显者配合内治。内治的关键在于分清风、热、湿、瘀孰轻孰重。对睑内颗粒累累,沙涩刺痛者,仅服药物难以奏效,可施行手术,以免发生黑睛生翳、或赤膜下垂等严重并发症。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客睑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二花15g,连翘15g,桔梗6g,薄荷10g,甘草3g,荆芥穗9g,牛蒡子9g,防风9g,淡豆豉6g,淡竹叶6g。加当归赤芍等通络消滞退赤。
2.脾胃湿热
治法:清脾泻热,疏风散邪。
方药:除风清脾饮(《审视瑶函》)加减。黄连6g,黄芩12g,连轺12g,玄参12g,知母12g,元明粉12g,大黄10g,荆芥9g,防风9g,桔梗6g,陈皮12g,生地12g。若湿邪较甚,加苦参地肤子、苍术等,燥湿止痒;泪多,加菊花蔓荆子、白蒺;脸内红赤较甚,加红花、当归、活血散瘀。
3.血热壅滞
治法:凉血散瘀。方药:归芍红花散(《审视瑶函》)加减。当归12g,大黄12g,赤芍12g,红花12g,连翘12g,栀子12g,黄芩12g,甘草12g,白芷12g,防风12g。若垂帘障或血翳包睛,加丹皮、生地、紫草等凉血散血之品;黑睛生翳,加石决明、草决明、谷精草等平肝明目退翳;或选用木贼、白蒺藜、白菊花、虫蜕等法风退翳明目之品。
(二)其他疗法
1.点眼法:有以下几种。
(1)黄连西瓜霜,每日3~4次。用于沙眼各期。(方见慢性结膜炎)
(2)犀黄散:每日3~4次。用于沙眼各期。(方见慢性结膜炎)
(3)化铁丹眼水:雄鸡化骨(在肚内似胆非胆,红色园形物)3个,川椒6g,砂仁(打)3g,风化硝9g,古铜钱一文(如有真铜绿3g更好),新绣花针3枚。将上药放在磁瓶内,以蒸馏水500m1,浸泡7天,将瓶口用蜡密封,以针化净为度。经二次过滤消毒后使用。每日点眼三次。
(4)黄连3g,芦荟1g,硼砂0.45g,清水100m1。煮沸10~20分钟,放入消毒的玻璃瓶内,盖严静置2天,澄清液装入消毒的眼药瓶内,每日点眼2~4次。
(5)鲜羊胆一个,蜂蜜适量,冰片0.3g。将蜂蜜入羊胆内,扎紧胆口,阴干,加冰片研极细未,取少许点眼。用于沙眼眼干者。
2.洗眼法:有以下几种。
(1)桑叶、菊花、白矾各6g,水煎取澄清液约300m1,日分3次洗眼。
(2)白矾6g,胆草9g,皮硝6g,杏仁7个,乌梅5个,枯矾3g,菊花60g,炉甘石6g。水煎去渣,每日洗眼5~6次。用于各种类型的椒疮。
(3)夜明砂9g,凤凰壳(即暖出鸡子的蛋壳)6g,草决明9g,蝉蜕9g。以米醋煎药洗眼。每日2~3次。用于各期沙眼。
3.海螵蛸棒磨擦法:将海螵蛸制成1.5cmX3.5cm左右的棒状,棒端成鸭嘴形,用黄连水煮沸消毒,取出待干备用(若以灯芯草,先剪成小段,制法同上,术时用镊子夹住操作)。对术眼表面麻醉,并清洁结膜囊,以左手翻转胞睑,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海螵蛸棒,以轻快手法反复磨擦睑内颗粒密集处,以引起点状渗出为度。磨擦后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眼膏。隔5天一次,根据病情,可多次重复进行。磨擦手法不可过重,切不可损伤黑睛,病变广泛者,分期分阶段进行。
中药
针灸 针刺疗法:取曲池、足三里、血海、太冲。每日针1次,强刺激,用于沙眼活动期怕光流泪。
割治法:取大椎穴,常规消毒,用尖刀割断大椎穴上方高骨处纤维,不能超过半分深。术后以消毒纱布包扎,次日复查。再割治时取二肩井穴。用于乳头肥大,滤泡增生的沙眼。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沙眼为沙眼衣原体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结膜病。其发病率与严重程度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多发于儿童,男女老少皆能罹患。因此沙眼的予防尤为重要,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搞好个人卫生、集体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分用毛巾、脸盆,对理发店、旅馆等服务行业进行严格的卫生检疫。一旦感染沙眼,应积极治疗,并注意隔离,不共用毛巾、脸盆及眼药,避免传染。沙眼早期,可局部点0·1%利福平眼药水,肽肛胺眼药水,或斑玛眼药水,每天4~6次,晚上涂金霉素眼膏,中药内服银翘散或丸,坚持用药1~3个月;或用间歇疗法,用药1周,停药2~4周再用,急性期严重沙眼,除点眼外内服磺胺类药物,连服7~1O天,停用一周后再服,治疗2~4个疗程,中药内服除风清脾饮或归芍红花饮。沙眼滤泡多者,可行滤泡压榨术或海螵蛸磨擦法,或采用高庄电火花烧灼术,术后配合内服外用药物。严重沙眼有合并症者,在治疗沙眼的基础上,参考有关章节进行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加强卫生宣教,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对防止沙眼传播有重要意义。
历史考证 《审视瑶函》记载椒疮症时指出:“此症生于脾内,红而坚者是,有者沙涩难开,多哆而痛。”《证治准绳》曰:“椒疮证,生于脾内,累累如疮,红而坚则是也。有则沙涩,开张不便,多泪而痛。”详细描述了本病的部位及临床特征。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