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数据库 >> 正文:眩晕 中医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查
    

眩晕

一般描述:  
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清
窍。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
。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症、脑萎、神劳等疾病,头
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临床若对导致眩晕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眩晕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发病原因:  
眩晕主病,有虚实之别。因于虚者,多为老年体弱,久病体虚,劳倦过度,伤气耗精,或因
不健,饮食不足,化源亏虚,或因各种失血、气血耗损,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气血
营精不能上荣,髓海空虚,则发为眩晕。因于实者,脾胃失司,水谷运化失常,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因忧郁恼怒,气郁化火,痰火内蕴,风阳上扰,暗耗
肝阴而致眩晕。
疾病辨析:  
根据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 系乘车船而发者,为晕动病
★ 久病体弱者,多为虚劳类疾病,如血劳、神劳、髓劳等。
★ 与失眠、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者,多为神劳等。
★ 近期用过某些有毒 经物者,可能是药物中毒。
★ 新产之后以眩晕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血晕。
★ 因头部损伤引起者,多为多部内伤。
注意测量血压,并进行诊断思考,如:
★ 血压高者,多为风眩、厥头痛,孕妇可为子眩、子痫。
★ 血压低者,可为虚眩及某些虚劳病。
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 眩晕不能张目,伴呕吐眼球震颤者,多为耳眩晕及某些脑部疾病等。
★ 年事较高或伴肢体麻木、震颤等症者,常为项痹、脑络痹、脑萎等病。
★ 眼耳鼻等五官科疾病引起者,一般有其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
★ 脑瘤见眩晕者,多具有持久性、逐渐加重的特点。
★ 妇女产后眩晕日久,且有毛发脱落等症者,多为血风劳。
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必要时应作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颈部X线摄
片、头部CT、心电图、电测听、眼电图等检查,或根据病情需要,作有关血液及生化等检
查,以助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  
肝阳上亢
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头重脚轻,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
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主方:天麻钩藤
用法:
加减:阴虚明显,加生地麦冬玄参白芍;阳热亢盛,加黄柏栀子丹皮、胆草;便
秘,加大黄芒硝;泛呕、肢体震颤,加珍珠母、龙骨牡蛎山羊角;胁痛且胀,加柴胡
郁金
痰浊犯头证
证候: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体多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
濡滑。
治法:祛痰化浊。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用法:
加减:呕吐,加代赭石竹茹脘痞不食,加白豆蔻砂仁;肢体沉重、苔腻,加藿香、佩
兰、石菖蒲;耳鸣重听,加白、郁金、石菖蒲;心烦、口苦、苔黄腻,加黄连、竹茹;腹
胀、苔白腻,加干、煨肉豆蔻枳壳;形体肥胖,加苍术泽泻木通;胸闷、心悸,加
瓜蒌、制半夏、枣仁朱砂
瘀阻脑络证
证候:头晕,头痛如刺或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有斑,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
用法:
加减:肢体不遂,加黄芪地龙;失眠、健忘,加五味子远志、酸枣仁。
脾虚气陷证
证候:时时眩晕,遇劳即发,气短神疲,气下坠感,食少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阳。
主方:补中益气汤
用法:
加减:食少、便溏,加山药扁豆;面色少华,加首乌、阿胶熟地
气血两虚证
证候: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甲色淡,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主方:十全大补汤
用法:
加减:一般宜去肉桂,加阿胶;心悸、少寐,加远志、朱砂、夜交藤;饮食减少,加陈皮
山楂神曲;心烦、咽干,加麦冬、玄参、五味子;自汗、恶风,加防风、浮小麦腹泻
便溏,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形寒肢冷,加桂枝干姜
肝肾阴虚
证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苦,腰膝酸软,遗精,舌
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主方:大定风珠
用法:
加减:耳鸣、头胀痛,加柴胡、蔓荆子、杜仲枸杞;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加黄柏、秦
艽、胡黄连;腰酸、遗精,加熟地、枸杞、菟丝子。
肾精不足
证候: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
,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治法:偏阴虚者,补肾益精;偏阳虚者,温补肾阳。
主方:左归丸,或右归丸
用法:。偏阴虚者用左归丸;偏阳虚者用右归丸。
加减:五心烦热,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盗汗、颧红,加五味子、地骨皮浮小麦
;少寐、多梦,加夜交藤、酸枣仁、柏子仁;气短而喘,加人参、胡肉、哈蚧;下肢水肿
,加桂枝、茯苓、泽泻;腹胀、便溏,加白术、茯苓。
其他疗法:  
眩晕甚者,服用定眩宁、眩晕停、安定、眠尔通等。
单方验方:
桑寄生15g,每日1剂,代茶饮。
苦丁茶10g,夏枯草30g,野菊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
芹菜根30g,龙葵60g,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饮。
针炙疗法:
★ 体针疗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透针用内关透
外关、曲池透少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隔日针1次,7日为1疗程。
★ 耳针疗法:常用穴有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每日或隔日针
1次,每次1-2穴,留针30分钟,7-10日为1疗程。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籽代
替埋针,每日按压2-3次。
★ 七星针疗法:用梅花针轻叩头部、脊柱两侧,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
0次为1疗程。
推拿疗法: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印堂、俞、心俞、胸俞、肾俞穴,用推、拿、抹、
按、搓手法。
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常用止眩晕中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等,可在辨病、辩证基础上选用。
常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天麻首乌片、刺五加片、脑心舒、强力脑心康、天麻丸、步长脑
心通、天麻注射液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经论书籍: 《经络全书》 《四圣心源》 《内经评文》 《灵枢悬解》 《素问悬解》 更多>>
    伤寒金匮: 《伤寒说意》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悬解》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更多>>
    诊治书籍: 《脉诀刊误》 《脉诀乳海》 《脉理求真》 《脉确》 《脉象统类》 更多>>
    本草书籍: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纲目》 更多>>
    方言书籍: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经》 《急救便方》 更多>>
    内科书籍: 《中国医籍考》 《中风论》 《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广温热论》 《止园医话》 更多>>
    妇科书籍: 《产宝》 《产鉴》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更多>>
    儿科书籍: 《保婴撮要》 《保幼新编》 《慈幼便览》 《慈幼新书》 《达生编》 更多>>
    外科书籍: 《金疮秘传禁方》 《救伤秘旨》 《立斋外科发挥》 《伤科补要》 《伤科大成》 更多>>
    五官书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包氏喉证家宝》 《喉科秘诀》 《喉科指掌》 更多>>
    针灸书籍: 《针经指南》 《针灸大全》 《针灸甲乙经》 《针灸聚英》 《针灸神书》 更多>>
    医论书籍: 《思考中医》 《四圣悬枢》 《塘医话》 《推求师意》 《外经微言》 更多>>
    医案书籍: 《马培之医案》 《奇症汇》 《三家医案合刻》 《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更多>>
    综合书籍: 《急救广生集》 《景岳全书》 《明医杂着》 《明医指掌》 《儒门事亲》 更多>>
    养生书籍: 《食疗方》 《寿世传真》 《寿世青编》 《心医集》 《服食导饵》 更多>>
    其它书籍: 《本草问答》 《疯门全书》 《厘正按摩要术》 《医暇卮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更多>>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