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节,病因病机章的第六节,教材163页。《灵枢。百病始生》篇,这一篇教材有节选,我们现在讲第一段。就是163页那一段。这一段讲的内容是病因不同,所伤异位。我先读一遍。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yin泆,不可胜数。
下边串讲,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黄帝问的问题,是从这个“百病之始生”讲起,说很多很多的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这是一类。都是由于风雨寒暑作为病因引起的。
清湿喜怒,或者是“清湿喜怒”,清湿就是指的寒湿,喜怒就是泛指七情,也就是六yin之邪,再加上喜怒七情,这是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喜怒是七情,这个喜怒可以说是代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首先伤人内脏之气。伤人五脏之气。七情分属于五脏的嘛!所以七情过激,首先伤五脏之气,也就是说伤于内。
风雨则伤上,风为阳邪,雨从上受,雨从上面降下来,所以伤人上部。
清湿则伤下,湿冷,清是寒,寒湿之邪在于下部,所以最常侵犯人的下部。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上、下、中,中就是内脏。这三部之气所伤,邪气是不同的。受不同的邪气所伤。
愿闻其会,想怎么样才领会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个事实。也就是说,七情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这是现实致病最常见的,就是这样的引起的,那么这么领会其中的道理呢?所以“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岐伯回答说,三部之气各不同,上面所说的,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伤脏,这三部之气个不相同。
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其病或起于阴,或起于阳,上属于阳,中属于阴,下,对上而言,也属于阴。当然下部如果对内脏而阳,它又属于阳。总之,可以分成阴阳。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请言其方,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略。方是方略,大略的意思。下面就是言其大略了。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五脏是属于内,藏于中的,所以伤于五脏的就是病起于阴。
清湿袭虚,如果寒湿之邪侵犯人体,当然,先有人体正气之虚,邪气才能侵犯。这也还是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有虚,这叫“清湿袭虚”。
则病起于下,湿邪在于下部,寒为阴邪嘛。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刚才我说了,风为阳邪,雨从天降,那么先上人的上部。
是谓三部,这就是所说的三部。虽然是分成上、下和中这样三部,但是,
至其yin泆,不可胜数,如果它扩散开来,yin是侵yin,泆就是扩散、弥散开,邪气要扩散开来,不可胜数,那它侵犯的部位就是很复杂了。这个很复杂,就是说湿也可以伤中,湿也可以伤上,本来说湿,寒湿袭虚,病伤于下,那么它弥散开来,扩散开来,湿邪也可以伤中。湿伤脾胃也不少见,湿伤于脾啊。湿困清阳,影响头脑不清醒,头沉。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有啊,所以它说,至其yin泆,不可胜数。那是会很多的。至于风邪,那个更善变了,游走了。侵犯的部位就是更复杂。但是基本上,是风雨伤上,寒湿伤下,七情伤中,伤脏。至其yin泆,不可胜数,那是变化了。所以虽然知道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又不能胶滞,就是说拘泥住不变,想问题就那么死下来想。那就不对了。还有yin泆,还有扩散。
这一段串讲就是这样。
164页。提出的问题是,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问题。这里的病因是按三个来说的,风雨、寒湿、七情。所以按这三个病因不同,把发病又分成三部,这是一点。再有一点呢,也有人认为《内经》的病因分类是分成两点。同样是根据本段这句话,“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认为起于阴的那个病因就是阴邪,起于阳的,引起阳分病变的那个病因就是阴邪。根据这句话,也有的医学家认为,《内经》病因分类分两类。说成分三类的就是刚才这个说法。伤上,伤下,伤中,所谓“三部之气”。理论阐释当中说,“三部之气”的分类法,为后世医学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张仲景把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条。说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没说是外所因,为外皮肤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这是《金匮要略》的话。张仲景时候分成三条是这么分的,“内所因”和“外为皮肤所中”,或者说“房室、金刃所伤”,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那是按照宋代陈无择,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这部书里提出的所谓“三因学说”,到现在中医界还是在这样用,那就是
这是所说的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宋,陈无择提出来的。
这个理论上的分类,大家对这个分类的医学史,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这里我还要再强调说一遍,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里头说过了,所谓“风伤于上,湿伤于下”的问题。你看,这一段又提出了这样,几乎是同样的问题,风雨伤上,寒湿伤下。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在强调所谓“同气相求”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理论,传统哲学观点理论当中就有,哲学理论当中就有“同气相求”这个理,所以我们《内经》所提出的,是跟古代的哲理是一回事,“同气相求”,这是在事物当中很常见的一种规律,我们很多同学学的时候是“同性相斥”记得清楚,那是学的物理。学的物理学有“同性相斥”的现象。但是就整个的宇宙社会而言,“同气相求”也是很多见的。物理现象也不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求的。物理现象也不都是这样。比如水是属阴的,水就向下流,哪有湿它就往哪流,这不也是个物理现象吗?所以物理也只是有一些,什么电啊,磁啊,是同性相斥的,异性相吸的。所以物理现象也不都是这样。所以再强调一遍,“同气相求”的这个观点。在中医理论里边还是很重要的。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邪气不同,所伤人体的部位不同,还是所说的“同气相求”的问题,因此人体各个部位对病邪它有易感性,所谓易感性。这个邪气就容易侵犯这个部位,或者这个部位就容易接受这种邪气。就容易受到这种邪气的侵犯。所谓易感性的问题。但是这种易感性,很大程度上从本篇所讲的,还是讲的“同气相求”的易感性。临床常见有风雨之邪伤人,大都始于头面部、咽喉部,如风寒头痛、鼽衄、喉痹、咳嗽等。而久居阴冷湿地之人,长期水中作业者,则腰酸骨痹,身重肢痛,多见于下肢的病证。这是从临床实践当中就有的这种情况。喜怒不节,则或见两胁胀痛,泛酸吐呕是肝气郁结,肝布两胁,肝的经脉布两胁。泛酸吐呕,酸为木之味,呕吐是肝胃不和,木克土,所以说这是肝气郁结。肝气如果横逆犯胃,肝气横逆犯胃就引起呕吐,甚至吐血。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这是一句话下来的。或见胸痛心烦,心悸气逆,这是心气痹阻,或见神志狂乱,谵妄昏暓,为心神惮散,都是气机的逆乱,直接影响到五脏功能。这里只指出了肝、心二脏,举例指出肝心二脏,确实七情致病,常见于肝、心二脏的气机的紊乱。不是说其他的气机不紊乱。但是我说常见,比如说我们说恐伤肾,那不也是七情,肾脏也可以引起紊乱。教材从‘临证指要’上,只是重点的提示一下喜怒的问题,因为教材就说的喜怒不节嘛,当然喜怒我刚才说了,是代指七情而言。这是第一段。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164页,那段原文,是两虚相得则病,这是发病的问题。两虚相得则发病。指发病的理论,两虚相得则发病。我先读一遍。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余固不能数”,因为上边说了,“至其yin泆,不可胜数”嘛,所以这样是的,确实各种病因在弥散开,扩散开,那关于所侵犯的部位,确实非常复杂,所以余固不能数。
“故问先师”,所以要问问老师,这里是指的岐伯了。这个《太素》上作“天师”,因为称呼先师,好像都是老师逝世了才称先师。所以《太素》作“天师”。看来作为天师,而且咱们有注,杨上善又说“天师,尊之号也”。是尊称,是黄帝对岐伯的尊称。因此这“先师”应该是按》太素》作“天师”比较好。
“愿卒闻其道”,这个“卒”是全尽、全面的意思。完全的意思。我想完完全全的听听其中的道理。愿闻其道。愿卒闻其道,或者叫尽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说了,风雨寒热这些六yin之邪,其实这风雨寒热还是代指六yin之邪,不得虚,如果是没有人体的正气虚,没有遇到人体正气虚,它就不能单独地伤人了。也还是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基本道理。这句话,过去句逗也这么句逗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有人这么句逗过。就把这逗号读在“邪”字后面。那个虚,就变成虚邪了。那样解释就是风雨寒热,它没有成为虚邪的时候,就不能单独伤人。也就是它成为邪气的时候才伤人。不过我们近年句逗,都是读在“不得虚”,因为全段的意思,其实就是讲的正邪两方面的问题。有正气虚,又有虚邪,这才能发病,所以因为下文有“邪能独伤人”了,上面是“不得虚”,不得人的正气之虚。也就是说六yin之气,风雨寒热,如果没有正气虚的话,即使它是邪气,它也不能单独伤人。还是有人体正气之虚,为其内因,为其基础。下面解释了。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突然的,骤风暴雨来了,也有人不病。其实就是说,突然的骤风暴雨来了之后,很多人容易得病,容易得外感之病。但是他也有不病者,为什么那个人不病呢?
“盖无虚”,就是说他本身正气不虚,所以尽管有疾风暴雨,他也可以不病。
“故邪不能独伤人”,所以说,前面说的邪不能独伤人,也就是说必须有正气之虚。邪才能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怎么样才能发病呢?这其实就回答怎么样才能发病的问题。发病必须是有虚邪之风,邪气,这个虚邪就是泛指邪气而言,或者泛指六yin之邪,叫做虚邪。虚邪是对着实风而言,有虚风,有实风,虚风就成为邪气了,所以又叫虚邪。实风就是正常的气候。这风也不单是风,就指气候变化吧。虚风那就是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实风就说的正常的气候变化。在《灵枢。九宫八风》篇里头还谈过,它说“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解释这个虚风,有“从其冲后来者”就叫虚风。怎么叫“从其冲后”来呢?比如春天应该刮东风,冲后来,相反了。春天本来是刮东风,结果刮了西风了。这不冲后来了吗?春天本来是东风,来的温风,结果从西方过来的,凉风。这样的话,就把它叫作虚风。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但是这里我们说,虚风来是这么来的,那个解释,这是泛指邪气而言,泛指六yin之邪而言。也就“此必因虚邪之风”,这是发病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有虚邪之风,六yin之邪。第二个条件,是有其身形,有人体作为一个前提,作为一个基础。
“两虚相得”,也就是人体正气得虚,形体的正气虚,或者说形虚也可以。正气虚说的是形虚也可以。形虚一般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也说的体表。体表阳气不足,肌肤疏松。这叫形不足。形体不足是指的阳气不足。肌表疏松,这也叫虚。两虚相得也就是说有虚邪之风,又有身形正气之虚,这两虚相合了,相遇到了。两虚相得,相合相遇。
“乃客其形”,这个邪气才能侵入人体,客于体内。留于体内而成病。这句话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发病的重要理论。
“两实相逢”,如果是两实相逢,人体的正气实,六气的变化也是实风,正常的执业医师气候,人体挺健康,正气充足,形体不虚,自然气候变化正常,没有什么特殊的,所以叫“两实相逢”,这两种情况存在的话,
“众人肉坚”,很多人都很健康。坚就是坚固,肉坚实指的皮肤肌肉的坚固致密,而不容易受邪。没有邪气侵犯。一是气候正常,或者说没有邪气。这个概念上说。二是人体的正气很充足,形体很固密。所以众人肉坚,那就没有病吧。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就受不到邪气侵犯,
“其中于虚邪也”,有中于虚邪而生病的,被虚邪所中,其中于虚邪也。被虚邪说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因于天时”,天时失常,运气失常了。
“与其身形”,或者说同时又有人体的身体之虚;天时失常,或者说这气候失常了,又有人体正气之虚,
“参以虚实”,其实这就是虚了,不是虚实,就两虚相参合,相参也是相合。天时失常,正气之虚,这两个虚相参合了,相结合了。这个“虚实”二字实际上是虚,本义是虚,或者叫做偏义复词,是虚的意思。
“大病乃成”,这样的话,就形成为疾病了。或者说外感病这就形成了。正气虚,加上有虚邪存在,两者相合,就形成了外感病。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定舍”,停在什么地方?“因处为名”,因它所侵犯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邪气停留在什么地方?那个病名就叫做什么。看来是以病位命名的。
这一段我们就串讲完了。这一段应该是记熟的。或者说是背下来。因为它是个最基本的发病的理论。中医的发病的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正邪相互联系,正邪相关的问题。
这个“因处为名”的问题,因为我们串讲完了,接着“因处为名”的这句话,再谈一下我们《内经》,中医特别是《内经》,从《内经》开始的,关于疾病的命名的一些情况。或者几个方面。也不是真介绍。不是介绍《内经》关于病名的命名问题的全部理论问题,只是介绍一下有些这样的情况。什么命名的呢?
所以就从《内经》看,关于疾病的命名问题也有这样几个方法。我现在看一下,已经有六种了。病因的,病位的,阴阳多少的,症状的,病机的,还有综合,或者说综合起来的,联系起来的,命名方法。是一种《内经》里命名的方法很多。而且这种命名方法,现在我们在临床上大致还是这么用,还在这么叫。当然目前又有中西医结合法的方法,把西医的诊断联系起来,作为诊断。
这是涉及到“气有定舍,因处命名”问题,谈到了关于疾病的命名问题。
教材的165页。关于虚邪问题,虚邪是“八正之虚,邪气也”。“八正”是指的什么呢?对于“八正”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就是八节之正气,从时间角度解释,八节之正气。八节是什么?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所以叫八节。八节之正气,所以叫八正。按这个解释,是按照时间上,节气上来解释的。也就是这个八节时间,气候失常。那叫八正之虚邪。八节之正气要变成虚邪,就是八节之气异常了。按这种解释,这种解释的根据,在《素问。八正神明论》,就是基本讲的这个道理。马元台,马莳,在《素问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里头,就是采取的这个方法。就是采取的这个观点来注释的。就是按八节之正气来注释的。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解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认为这个“八正”是说八方之风。是从空间上来讲。刚才是从时间上来理解“八节”之正气。这个是从方位、空间上。说是八方之风,这叫八正。八方,大家知道吧,东西南北,再加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方四隅。这个解释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它的根据就是刚才我说的,《灵枢。九宫八风》篇,它主要是按方位。当然也和季节有关系。当然主要是按方位。这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这个书我今天没带来),张志聪的,清代医学家张志冲的,集注就是集体注释,他和他的若干个学生,一块注释的《内经》。注释的《素问》,注释的《灵枢》他在注释的时候,他就是按照这个八方之风来注释的。这种解释也行。所以,这类“八正之虚邪”,关于八正二字,至少有这样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一个是以时间为主解释的,一个是以空间为主,当然以空间为主,其实也联系到时间了。所以我说这两种解释都可以。
所以说,虚邪说八正之虚邪气也。说明反常的气候条件,所产生的使人致病的因素,如暑天寒凉,冬行夏令,冬行夏令就是冬天热呗,你说冬天热的时候倒是不多,但是它也可以相对来说温度高。这是所说的“至而未至”。应当冷不冷,应当热不热。“至而未至”。或者不当热,比如春天就突然热起来了。那就是“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谓之不及,该至而不至嘛,气候该到这个节气它不来,那就不及嘛。“不至而至”呢,就是所谓的太过嘛。讲的运气的太过、不及就是讲这个。比如说秋天,突然寒冷起来了。很冷,那就是太过了。冬天还没来呢,冬气就先到了。就是太过,都是一种反常。当然在《内经》的五运六气几篇里头,讲这个问题讲得很突出,咱们除了引了《灵枢。岁露》篇之外,那不就是引了《六元正纪大论》吗?就是讲运气,专讲运气的这篇章的话。那么是讲的虚邪问题,是讲的邪气乘人之虚而侵入人体的问题。所以教材里说,气候反常,以虚邪袭人。其性暴烈,致病性强。邪正斗争剧烈,实证较多。外邪侵入人体之后,实证较多。突然的邪气侵犯,病有逐步深入之势,当机体抵御能力降低的时候,虚邪则可乘虚而入,甚至长驱直入,反之身体强壮,卫气固表,腠理固密,任其虚邪来势凶猛,仍可不病。这还是讲的正邪之间关系。
但是这里头提到了一点,好像挺值得注意,就是突然的邪气侵犯,运气失常,我们就是笼统的知道,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用没用?很有用。但是光笼统的知道这一点,并不足以预防疾病。起码,你预防得不会很仔细。只知道我注意锻炼身体就是了。错不错?不错。当然要注意锻炼身体,一般而言,但是作为医生而言,应该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应该有预见性,应该知道今年气候应该怎么样,明年气候该如何?应该有预见。会有哪些特殊变化?适当做准备。这在《内经》里头是有的。甚至要“司岁备物”,要知道明年什么年?我要预备什么药出来。要准备什么药?要知道今年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今年这个气候特点,以什么类的药物质量最好。我要把它储备起来,这也叫备物。又要知道明年如何,后年如何?我应该作哪些准备?都不违反“司岁备物”的观点。所以我“备物”从两个角度解释。一是知道哪年的气候如何?哪种药物的质量最好,我要预备。又要知道,将要有哪些个传染性的,发作性的疾病,多发性的疾病出现,我要事先做好有关药物的准备。当然,当这种邪气来的时候,我要知道它的特性,应该主要思路是怎么治?除了按五运六气,知道当年应该怎么样,再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施治,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个确实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以为学了中医,就记住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重要的理论记住了,具体的还得知道,还得考虑,不然的话,突然的基本发生,我们还很难应付,弄得大家都很惊慌。这个已经出现了吧?闹那个“非典”已经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其实今年就是癸未年,癸未年就是太阴湿土司天,就是湿气盛,在治疗SARS过程当中,有的地区,中医发挥的作用,比较好,比较大。有的地区,中医的作用发挥得就不大。前几天看到这个新闻报导当中,说是某地的SARS病治愈的病人,所谓治愈了,结果骨质疏松,骨折,病理性骨折,长不上了。大量的激素使用,命是保住了,但是留下很重要的残疾,这也是问题。我们有的地区,中医发挥作用比较好的时候,这个留下的后遗症还没听到报导。但是我们又在相对大的地区内中医发挥的作用,又不够大。所以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中医理论,认真用中医临床的问题,不是泛泛一读就学到了。应该深入地研究我们中医理论。深入地总结我们自己的临床的经验。
所以就这关于虚邪的问题,理论阐释第一点。
做了几条总结。发病机理下面只是做个总结。几个方面呢?
[完/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