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45 上课笔记 《灵枢.百病始生篇》
    

黄帝内经教程:《灵枢.百病始生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病因不同,所伤异位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节,病因病机章的第六节,教材163页。《灵枢。百病始生》篇,这一篇教材有节选,我们现在讲第一段。就是163页那一段。这一段讲的内容是病因不同,所伤异位。我先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病因不同,所伤异位

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节,病因病机章的第六节,教材163页。《灵枢。百病始生》篇,这一篇教材有节选,我们现在讲第一段。就是163页那一段。这一段讲的内容是病因不同,所伤异位。我先读一遍。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yin泆,不可胜数。

下边串讲,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黄帝问的问题,是从这个“百病之始生”讲起,说很多很多的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这是一类。都是由于风雨寒暑作为病因引起的。

清湿喜怒,或者是“清湿喜怒”,清湿就是指的寒湿,喜怒就是泛指七情,也就是六yin之邪,再加上喜怒七情,这是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喜怒是七情,这个喜怒可以说是代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首先伤人内脏之气。伤人五脏之气。七情分属于五脏的嘛!所以七情过激,首先伤五脏之气,也就是说伤于内。

风雨则伤上,风为阳邪,雨从上受,雨从上面降下来,所以伤人上部。

清湿则伤下,湿冷,清是寒,寒湿之邪在于下部,所以最常侵犯人的下部。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上、下、中,中就是内脏。这三部之气所伤,邪气是不同的。受不同的邪气所伤。

愿闻其会,想怎么样才领会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个事实。也就是说,七情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这是现实致病最常见的,就是这样的引起的,那么这么领会其中的道理呢?所以“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岐伯回答说,三部之气各不同,上面所说的,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伤脏,这三部之气个不相同。

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其病或起于阴,或起于阳,上属于阳,中属于阴,下,对上而言,也属于阴。当然下部如果对内脏而阳,它又属于阳。总之,可以分成阴阳。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请言其方,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略。方是方略,大略的意思。下面就是言其大略了。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五脏是属于内,藏于中的,所以伤于五脏的就是病起于阴。

清湿袭虚,如果寒湿之邪侵犯人体,当然,先有人体正气之虚,邪气才能侵犯。这也还是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有虚,这叫“清湿袭虚”。

则病起于下,湿邪在于下部,寒为阴邪嘛。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刚才我说了,风为阳邪,雨从天降,那么先上人的上部。

是谓三部,这就是所说的三部。虽然是分成上、下和中这样三部,但是,

至其yin泆,不可胜数,如果它扩散开来,yin是侵yin,泆就是扩散、弥散开,邪气要扩散开来,不可胜数,那它侵犯的部位就是很复杂了。这个很复杂,就是说湿也可以伤中,湿也可以伤上,本来说湿,寒湿袭虚,病伤于下,那么它弥散开来,扩散开来,湿邪也可以伤中。湿伤脾胃也不少见,湿伤于脾啊。湿困清阳,影响头脑不清醒,头沉。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有啊,所以它说,至其yin泆,不可胜数。那是会很多的。至于风邪,那个更善变了,游走了。侵犯的部位就是更复杂。但是基本上,是风雨伤上,寒湿伤下,七情伤中,伤脏。至其yin泆,不可胜数,那是变化了。所以虽然知道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又不能胶滞,就是说拘泥住不变,想问题就那么死下来想。那就不对了。还有yin泆,还有扩散。

这一段串讲就是这样。

【理论阐释】

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164页。提出的问题是,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问题。这里的病因是按三个来说的,风雨、寒湿、七情。所以按这三个病因不同,把发病又分成三部,这是一点。再有一点呢,也有人认为《内经》的病因分类是分成两点。同样是根据本段这句话,“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认为起于阴的那个病因就是阴邪,起于阳的,引起阳分病变的那个病因就是阴邪。根据这句话,也有的医学家认为,《内经》病因分类分两类。说成分三类的就是刚才这个说法。伤上,伤下,伤中,所谓“三部之气”。理论阐释当中说,“三部之气”的分类法,为后世医学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张仲景把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条。说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没说是外所因,为外皮肤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这是《金匮要略》的话。张仲景时候分成三条是这么分的,“内所因”和“外为皮肤所中”,或者说“房室、金刃所伤”,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那是按照宋代陈无择,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这部书里提出的所谓“三因学说”,到现在中医界还是在这样用,那就是

  1. 六yin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六yin,虽然是常气,但是它过激或者人体的正气太弱,就成为病因,所谓外所因,就是所说的外因。
  2.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七情本来是人之常性,但是“动之”,过度了,那就先伤脏腑,就和本段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喜怒则伤脏嘛!它这也说“动之则先伤脏腑”。先自脏腑郁发,然后可以外形于肢体。到形体上表现出症状,为内所因。就是从外入的首先伤外,也可以传入脏腑。从内发的,首先伤脏腑,也会表现到形体上的病变。
  3. 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这是所说的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宋,陈无择提出来的。

这个理论上的分类,大家对这个分类的医学史,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这里我还要再强调说一遍,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里头说过了,所谓“风伤于上,湿伤于下”的问题。你看,这一段又提出了这样,几乎是同样的问题,风雨伤上,寒湿伤下。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在强调所谓“同气相求”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理论,传统哲学观点理论当中就有,哲学理论当中就有“同气相求”这个理,所以我们《内经》所提出的,是跟古代的哲理是一回事,“同气相求”,这是在事物当中很常见的一种规律,我们很多同学学的时候是“同性相斥”记得清楚,那是学的物理。学的物理学有“同性相斥”的现象。但是就整个的宇宙社会而言,“同气相求”也是很多见的。物理现象也不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求的。物理现象也不都是这样。比如水是属阴的,水就向下流,哪有湿它就往哪流,这不也是个物理现象吗?所以物理也只是有一些,什么电啊,磁啊,是同性相斥的,异性相吸的。所以物理现象也不都是这样。所以再强调一遍,“同气相求”的这个观点。在中医理论里边还是很重要的。

【临证指要】

1.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邪气不同,所伤人体的部位不同,还是所说的“同气相求”的问题,因此人体各个部位对病邪它有易感性,所谓易感性。这个邪气就容易侵犯这个部位,或者这个部位就容易接受这种邪气。就容易受到这种邪气的侵犯。所谓易感性的问题。但是这种易感性,很大程度上从本篇所讲的,还是讲的“同气相求”的易感性。临床常见有风雨之邪伤人,大都始于头面部、咽喉部,如风寒头痛、鼽衄、喉痹咳嗽等。而久居阴冷湿地之人,长期水中作业者,则腰酸骨痹,身重肢痛,多见于下肢的病证。这是从临床实践当中就有的这种情况。喜怒不节,则或见两胁胀痛,泛酸吐呕是肝气郁结,肝布两胁,肝的经脉布两胁。泛酸吐呕,酸为木之味,呕吐肝胃不和,木克土,所以说这是肝气郁结。肝气如果横逆犯胃,肝气横逆犯胃就引起呕吐,甚至吐血。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这是一句话下来的。或见胸痛心烦,心悸气逆,这是心气痹阻,或见神志狂乱,谵妄昏暓,为心神惮散,都是气机的逆乱,直接影响到五脏功能。这里只指出了肝、心二脏,举例指出肝心二脏,确实七情致病,常见于肝、心二脏的气机的紊乱。不是说其他的气机不紊乱。但是我说常见,比如说我们说恐伤肾,那不也是七情,肾脏也可以引起紊乱。教材从‘临证指要’上,只是重点的提示一下喜怒的问题,因为教材就说的喜怒不节嘛,当然喜怒我刚才说了,是代指七情而言。这是第一段。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两虚相得则病

164页,那段原文,是两虚相得则病,这是发病的问题。两虚相得则发病。指发病的理论,两虚相得则发病。我先读一遍。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余固不能数”,因为上边说了,“至其yin泆,不可胜数”嘛,所以这样是的,确实各种病因在弥散开,扩散开,那关于所侵犯的部位,确实非常复杂,所以余固不能数。

故问先师”,所以要问问老师,这里是指的岐伯了。这个《太素》上作“天师”,因为称呼先师,好像都是老师逝世了才称先师。所以《太素》作“天师”。看来作为天师,而且咱们有注,杨上善又说“天师,尊之号也”。是尊称,是黄帝对岐伯的尊称。因此这“先师”应该是按》太素》作“天师”比较好。

愿卒闻其道”,这个“卒”是全尽、全面的意思。完全的意思。我想完完全全的听听其中的道理。愿闻其道。愿卒闻其道,或者叫尽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说了,风雨寒热这些六yin之邪,其实这风雨寒热还是代指六yin之邪,不得虚,如果是没有人体的正气虚,没有遇到人体正气虚,它就不能单独地伤人了。也还是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基本道理。这句话,过去句逗也这么句逗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有人这么句逗过。就把这逗号读在“邪”字后面。那个虚,就变成虚邪了。那样解释就是风雨寒热,它没有成为虚邪的时候,就不能单独伤人。也就是它成为邪气的时候才伤人。不过我们近年句逗,都是读在“不得虚”,因为全段的意思,其实就是讲的正邪两方面的问题。有正气虚,又有虚邪,这才能发病,所以因为下文有“邪能独伤人”了,上面是“不得虚”,不得人的正气之虚。也就是说六yin之气,风雨寒热,如果没有正气虚的话,即使它是邪气,它也不能单独伤人。还是有人体正气之虚,为其内因,为其基础。下面解释了。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突然的,骤风暴雨来了,也有人不病。其实就是说,突然的骤风暴雨来了之后,很多人容易得病,容易得外感之病。但是他也有不病者,为什么那个人不病呢?

盖无虚”,就是说他本身正气不虚,所以尽管有疾风暴雨,他也可以不病。

故邪不能独伤人”,所以说,前面说的邪不能独伤人,也就是说必须有正气之虚。邪才能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怎么样才能发病呢?这其实就回答怎么样才能发病的问题。发病必须是有虚邪之风,邪气,这个虚邪就是泛指邪气而言,或者泛指六yin之邪,叫做虚邪。虚邪是对着实风而言,有虚风,有实风,虚风就成为邪气了,所以又叫虚邪。实风就是正常的气候。这风也不单是风,就指气候变化吧。虚风那就是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实风就说的正常的气候变化。在《灵枢。九宫八风》篇里头还谈过,它说“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解释这个虚风,有“从其冲后来者”就叫虚风。怎么叫“从其冲后”来呢?比如春天应该刮东风,冲后来,相反了。春天本来是刮东风,结果刮了西风了。这不冲后来了吗?春天本来是东风,来的温风,结果从西方过来的,凉风。这样的话,就把它叫作虚风。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但是这里我们说,虚风来是这么来的,那个解释,这是泛指邪气而言,泛指六yin之邪而言。也就“此必因虚邪之风”,这是发病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有虚邪之风,六yin之邪。第二个条件,是有其身形,有人体作为一个前提,作为一个基础。

两虚相得”,也就是人体正气得虚,形体的正气虚,或者说形虚也可以。正气虚说的是形虚也可以。形虚一般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也说的体表。体表阳气不足,肌肤疏松。这叫形不足。形体不足是指的阳气不足。肌表疏松,这也叫虚。两虚相得也就是说有虚邪之风,又有身形正气之虚,这两虚相合了,相遇到了。两虚相得,相合相遇。

乃客其形”,这个邪气才能侵入人体,客于体内。留于体内而成病。这句话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发病的重要理论。

两实相逢”,如果是两实相逢,人体的正气实,六气的变化也是实风,正常的执业医师气候,人体挺健康,正气充足,形体不虚,自然气候变化正常,没有什么特殊的,所以叫“两实相逢”,这两种情况存在的话,

众人肉坚”,很多人都很健康。坚就是坚固,肉坚实指的皮肤肌肉的坚固致密,而不容易受邪。没有邪气侵犯。一是气候正常,或者说没有邪气。这个概念上说。二是人体的正气很充足,形体很固密。所以众人肉坚,那就没有病吧。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就受不到邪气侵犯,

其中于虚邪也”,有中于虚邪而生病的,被虚邪所中,其中于虚邪也。被虚邪说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

因于天时”,天时失常,运气失常了。

与其身形”,或者说同时又有人体的身体之虚;天时失常,或者说这气候失常了,又有人体正气之虚,

参以虚实”,其实这就是虚了,不是虚实,就两虚相参合,相参也是相合。天时失常,正气之虚,这两个虚相参合了,相结合了。这个“虚实”二字实际上是虚,本义是虚,或者叫做偏义复词,是虚的意思。

大病乃成”,这样的话,就形成为疾病了。或者说外感病这就形成了。正气虚,加上有虚邪存在,两者相合,就形成了外感病。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定舍”,停在什么地方?“因处为名”,因它所侵犯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邪气停留在什么地方?那个病名就叫做什么。看来是以病位命名的。

这一段我们就串讲完了。这一段应该是记熟的。或者说是背下来。因为它是个最基本的发病的理论。中医的发病的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正邪相互联系,正邪相关的问题。

病名的命名问题

这个“因处为名”的问题,因为我们串讲完了,接着“因处为名”的这句话,再谈一下我们《内经》,中医特别是《内经》,从《内经》开始的,关于疾病的命名的一些情况。或者几个方面。也不是真介绍。不是介绍《内经》关于病名的命名问题的全部理论问题,只是介绍一下有些这样的情况。什么命名的呢?

  1. 以病位命名,这个讲得很清楚。“因处为名”,病在哪那就叫什么病。在肺叫肺病,在肝叫肝病。“因处为名”。

  2. 以“病因命名”。伤寒就叫伤寒,中暑的叫中暑。有湿热的就是湿热,根据病因来命名,有湿温的就是湿温,根据病因来命名。

  3. 根据阴阳多少命名。这个在《六节藏象论》里头有,因变以正名。它这个因变以正名,就是根据阴阳的变化来正病其名。还是阴多,还是阳多?比如太阳病、少阳病,其实这些个是按阴阳多少命名。当然《伤寒论》里头六经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有的人说是经脉的病,有的人说是部位的病,有的人说是阶段的病,但是就太阳、少阳而言,它本身是按照阴阳多少来定的。所以根据阴阳多少来命名。

  4. 根据症命名。比如痿证,那就是症状。痿软不用。也就是痿证。

  5. 根据病机命名,病机,我们这章讲的不是病因病机吗?根据病机命名,比如说痹证。那就是根据病机命的名。痹者,闭也。就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病机就是气机不畅、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通了,那是病机的命名。
  6. 综合命名,把上边两个不同的组合命名的。比如说胸痹、心痹、肝痹,这个痹证,这就是把病位和病机联系起来了。有的又把症状,刚才不是说有症状命名的吗?有的把症状和别的联系起来,比如说,刚才说的痿证,骨痿、筋痿、脉痿、五脏痿,那就是又把症状和病位联系起来。至于头痛、什么心痛,同样是症状和病位联系起来。

所以就从《内经》看,关于疾病的命名问题也有这样几个方法。我现在看一下,已经有六种了。病因的,病位的,阴阳多少的,症状的,病机的,还有综合,或者说综合起来的,联系起来的,命名方法。是一种《内经》里命名的方法很多。而且这种命名方法,现在我们在临床上大致还是这么用,还在这么叫。当然目前又有中西医结合法的方法,把西医的诊断联系起来,作为诊断。

这是涉及到“气有定舍,因处命名”问题,谈到了关于疾病的命名问题。

【理论阐释】

1. 虚邪

教材的165页。关于虚邪问题,虚邪是“八正之虚,邪气也”。“八正”是指的什么呢?对于“八正”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就是八节之正气,从时间角度解释,八节之正气。八节是什么?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所以叫八节。八节之正气,所以叫八正。按这个解释,是按照时间上,节气上来解释的。也就是这个八节时间,气候失常。那叫八正之虚邪。八节之正气要变成虚邪,就是八节之气异常了。按这种解释,这种解释的根据,在《素问。八正神明论》,就是基本讲的这个道理。马元台,马莳,在《素问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里头,就是采取的这个方法。就是采取的这个观点来注释的。就是按八节之正气来注释的。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解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认为这个“八正”是说八方之风。是从空间上来讲。刚才是从时间上来理解“八节”之正气。这个是从方位、空间上。说是八方之风,这叫八正。八方,大家知道吧,东西南北,再加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方四隅。这个解释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它的根据就是刚才我说的,《灵枢。九宫八风》篇,它主要是按方位。当然也和季节有关系。当然主要是按方位。这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这个书我今天没带来),张志聪的,清代医学家张志冲的,集注就是集体注释,他和他的若干个学生,一块注释的《内经》。注释的《素问》,注释的《灵枢》他在注释的时候,他就是按照这个八方之风来注释的。这种解释也行。所以,这类“八正之虚邪”,关于八正二字,至少有这样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一个是以时间为主解释的,一个是以空间为主,当然以空间为主,其实也联系到时间了。所以我说这两种解释都可以。

所以说,虚邪说八正之虚邪气也。说明反常的气候条件,所产生的使人致病的因素,如暑天寒凉,冬行夏令,冬行夏令就是冬天热呗,你说冬天热的时候倒是不多,但是它也可以相对来说温度高。这是所说的“至而未至”。应当冷不冷,应当热不热。“至而未至”。或者不当热,比如春天就突然热起来了。那就是“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谓之不及,该至而不至嘛,气候该到这个节气它不来,那就不及嘛。“不至而至”呢,就是所谓的太过嘛。讲的运气的太过、不及就是讲这个。比如说秋天,突然寒冷起来了。很冷,那就是太过了。冬天还没来呢,冬气就先到了。就是太过,都是一种反常。当然在《内经》的五运六气几篇里头,讲这个问题讲得很突出,咱们除了引了《灵枢。岁露》篇之外,那不就是引了《六元正纪大论》吗?就是讲运气,专讲运气的这篇章的话。那么是讲的虚邪问题,是讲的邪气乘人之虚而侵入人体的问题。所以教材里说,气候反常,以虚邪袭人。其性暴烈,致病性强。邪正斗争剧烈,实证较多。外邪侵入人体之后,实证较多。突然的邪气侵犯,病有逐步深入之势,当机体抵御能力降低的时候,虚邪则可乘虚而入,甚至长驱直入,反之身体强壮,卫气固表,腠理固密,任其虚邪来势凶猛,仍可不病。这还是讲的正邪之间关系。

但是这里头提到了一点,好像挺值得注意,就是突然的邪气侵犯,运气失常,我们就是笼统的知道,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用没用?很有用。但是光笼统的知道这一点,并不足以预防疾病。起码,你预防得不会很仔细。只知道我注意锻炼身体就是了。错不错?不错。当然要注意锻炼身体,一般而言,但是作为医生而言,应该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应该有预见性,应该知道今年气候应该怎么样,明年气候该如何?应该有预见。会有哪些特殊变化?适当做准备。这在《内经》里头是有的。甚至要“司岁备物”,要知道明年什么年?我要预备什么药出来。要准备什么药?要知道今年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今年这个气候特点,以什么类的药物质量最好。我要把它储备起来,这也叫备物。又要知道明年如何,后年如何?我应该作哪些准备?都不违反“司岁备物”的观点。所以我“备物”从两个角度解释。一是知道哪年的气候如何?哪种药物的质量最好,我要预备。又要知道,将要有哪些个传染性的,发作性的疾病,多发性的疾病出现,我要事先做好有关药物的准备。当然,当这种邪气来的时候,我要知道它的特性,应该主要思路是怎么治?除了按五运六气,知道当年应该怎么样,再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施治,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个确实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以为学了中医,就记住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重要的理论记住了,具体的还得知道,还得考虑,不然的话,突然的基本发生,我们还很难应付,弄得大家都很惊慌。这个已经出现了吧?闹那个“非典”已经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其实今年就是癸未年,癸未年就是太阴湿土司天,就是湿气盛,在治疗SARS过程当中,有的地区,中医发挥的作用,比较好,比较大。有的地区,中医的作用发挥得就不大。前几天看到这个新闻报导当中,说是某地的SARS病治愈的病人,所谓治愈了,结果骨质疏松骨折,病理性骨折,长不上了。大量的激素使用,命是保住了,但是留下很重要的残疾,这也是问题。我们有的地区,中医发挥作用比较好的时候,这个留下的后遗症还没听到报导。但是我们又在相对大的地区内中医发挥的作用,又不够大。所以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中医理论,认真用中医临床的问题,不是泛泛一读就学到了。应该深入地研究我们中医理论。深入地总结我们自己的临床的经验。

所以就这关于虚邪的问题,理论阐释第一点。

2. 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做了几条总结。发病机理下面只是做个总结。几个方面呢?

  1. 外邪不遇正虚不发病。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气不能独伤人。所以锻炼身体是非常必要的。注意保健,不但是锻炼问题,注意养生、饮食、生活、起居,还有劳逸结合各个方面。注意养生,保持正气充沛。是不受外邪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刚才我说了,这是发病的最重要的理论。两虚相得,正气也虚,再有虚邪,这才发病。是啊,即使是有流行病来了,比如就说流行性感冒来了,流感来了,也不是人人都感冒。正气足的照样可以不感冒。所以这是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有邪气,一方面要正气差,正气虚。对于我们人自己而言,每个人而言,应该注意医学三基使自己的正气充足,才可以抵御外邪,当然现在也有一些适当的免疫的措施。

  3.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这是指外有正常气候环境,内部正确旺盛,则内外都不存在发病条件。自然不会有外感疾病的发生。因此“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本节的关键。反映了《内经》关于外感热病中发病的基本观点。所以《评热病论》又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强调正气的一面。但是《上古天真论》也说了,“虚邪贼风”还要“避之有时”,不是说我正气足了,什么都不怕了,哪有邪气往哪去,这样不合适。没有必要的话,有必要的话,你就往有邪气那地方冲,还得适当做好防护。说“虚邪贼风”还要防避有时,防避有法。按照正常的方式去防卫,去防护。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完/48:55]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