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65 上课笔记 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
    

黄帝内经教程: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平人气象论》教材228页,《平人气象论》的第二段,这一段内容上一次我讲课提到了,是论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这是这段的主要内容。我读一遍。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平人气象论》

教材228页,《平人气象论》的第二段,这一段内容上一次我讲课提到了,是论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这是这段的主要内容。我读一遍。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平人之常气,“常气”是正常的脉气,切脉,脉上应该有正常的脉气,脉气禀于胃,正常的脉气是禀源于胃,换句话说,脉气应当有胃气,“平人”,前面讲过了,健康无病之人,他的脉象上应当含有胃气,所以下边接着补充说,“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说这胃气就是正常人脉象是常气,常规之气,常有之气,必有之气,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脉象上必须有胃气。说脉象上如果没有胃气,这是一种逆向,不是顺向。逆者死,所以预后不好,这样一句话、两句话,就把胃气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了,脉象必须有胃气这个观点提得很明确了。在这个基础上,春夏秋冬四时五脏,各个季节、各个脏的脉,都必须以“有胃气”为正常。胃气少了那就是病,胃气没了那就是危重的病候。或者说就是死证。每一脏、每一气就是这个道理。你看,

春胃微弦曰平,春脉弦,春天的脉象比喻为弦之象。如琴瑟弦。也就是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的,“春应中规”,也就是“春欲如鱼之游在波”,这又说“微弦”,那都是说这次的春季的脉象。也是肝的脉象,因为肝应春。春胃微弦曰平,春季或者说是肝脏,它的正常脉像应当是有胃气。同时又微弦。应该带有一定的弦的现象。胃气是什么样呢?春胃微弦,胃气就是均匀和缓,柔和有力。这就叫“有胃气”的脉像。反正都离不开个“和”字。又有的人解释为一种冲和之象。说胃气脉像什么现象呢?是一种冲和之象。又均匀、又和缓、又柔和、还得有力。就要有一种冲和之象。这是所说的胃气。脉像上有胃气的反应。说春季的脉应该是有胃气。你看,它就把胃气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不论哪个季节的脉像,都应该把胃气放在第一位。只不过“春胃微弦”。胃气充足又有微弦之象,这是春天的正常脉像。

弦多胃少曰肝病,如果说弦是弦脉了,但是胃气不够,胃气这种现象显得不够了,少了。那就是肝有病了。肝脉弦,肝应于春。所以弦多胃少了这是肝病的现象。

但弦无胃曰死,只剩下弦而没有胃气,这样的脉象是死脉。也就是所说的真脏脉。说“五脏精微象见矣”,从脉象上这个现象暴露出来也不行。所谓真脏脉就是五脏之真气暴露于外了。没有它隐含之象了。这种脉象是危险的脉象,所以说但弦无胃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如果是有胃气,同时又出现“毛”的现象,毛脉就是所谓的浮脉,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秋日下肤”,就是所说的衡,“秋应中衡”的那个衡。毛脉,是浮脉,它是与秋季相应的。秋金之气,秋天的脉象,秋应中衡。如果是在春天脉像上有弦、有胃气,但是呢又出现“毛”的现象,出现秋金之气,这个时候应该是有金克木的问题。有金克木的问题。所以说有金克木的问题存在,那么到秋季,金气盛了,所以到秋季就要发病了。在“春”天摸到有毛的现象,就知道他有金克木的问题,可能到秋天就要发病了,预计,为什么呢?因为秋天金气更盛了,所以更可以克木,抑制肝木之气,所以说知道它到秋天发病。

毛甚曰今病,如果是毛甚,春天切到的脉象,“毛”的现象很严重了,那就不需要等到秋天,春天就可以病。金克木,出现了问题了。所以叫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春天之气与肝气相通应,所以春天藏真之气散于肝。这个肝哪,叫做“散”,肝气足少阳升发,所以肝叫“散”。肝主疏泄,主升发。到心呢,心主血脉,心气叫通,到脾呢,脾是主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的,后来我们讲到脾叫“濡”,叫“脏真通于心”,“脏真濡于脾”,到肺呢,脏真高于肺,肺的位置最高,宣发气血津液,所以肺叫高。肾藏于下焦,肾主水,藏于下焦,主潜藏,所以叫“脏真藏于肾”,它这几个词,第一个我们讲的是藏真散于肝,那是因为肝为少阳升发之气,肝主疏泄,所以就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肝主筋,以下这几脏道路都是相近的。你看,

夏胃微钩曰平,夏天的脉象应该有胃气,同时见有“微钩”之象。春脉弦、夏脉钩,这是正常的脉象。以及长夏脉濡、秋天脉毛、冬天的脉沉,冬天脉石叫脉沉。这药品数据都是说的正常之象。所以夏胃微钩曰平,这是正常的脉象。钩脉,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夏应中矩”,”春应中规,夏应中矩“,钩脉。后来就是所说的洪脉,夏脉洪。秋脉弦、夏脉洪,也是这个钩,钩脉的形状叫做“来盛去衰”,脉有往来,来盛去衰的现象。摸起来很盛,哄,起来了,但是去的时候,很快就不足了,来盛去衰。为什么用“钩”,现在人们不太了解这“钩”,古代的衣服用钩子钩起来。它有这么一种形容。一头很旺盛,另一边很细。来盛去衰。

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也就是沉,是冬季的脉象。脾胃属于土,而出现冬季的脉象。那说明水气反侮,寒水反侮胃土,本来是土克水的,结果出现水克土的现象,这不是反侮吗?胃而有石曰冬病,是水克火了,虽然它有一定的胃气,但是出现沉脉了,而不是洪脉了。相反了,水克火了。到了冬季的话,水气更盛,所以心病就要发作了。

石甚曰今病,如果是寒水之气很盛,因此说石甚,沉脉,曰今病,夏天心脏病就可以发作了。说石甚曰今病。心主血脉之气,以通畅为主。所以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长夏与脾胃相应,长夏的脉象,正常的事应该有胃气,同时要软弱。“软弱”是柔和之意。长夏之脉就要柔和而有力,这就是平脉.

弱多胃少曰脾病,如果弱多胃少曰脾病,太弱了,力量不够了。柔和不够,太软弱了。这个弱多,就是太软弱了。太柔了不仅软弱了,而力量也不够了。这是脾病的现象。

但代无胃曰死,代脉有解释不一样了,但是两种解释都可以。一个说“代脉”是指的柔软之极,柔软之极。再一种解释,“代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脉来迟缓,时有停止,止有定数”,那个“代”是脏气大衰的现象。这两种解释都可以。但是从这段文字上看,但代无胃曰死,代,理解为极弱,或者弱之极,好像更妥当一些。弱之极了,脾胃之气大衰了。很弱很弱而毫无胃气了。没有冲和有力那种现象了,只是剩下一个很虚弱了,所以这是没有胃气之象。也就是真脏脉了,脾的真脏脉。肝的真脏脉是“但弦无胃”,心的真脏脉是“但钩无胃”,脾的真脏脉是“但代无胃“。

软弱有石曰冬病,这个是出现了水克土的现象了。那到冬季了,水气更盛,更克脾土。

弱甚曰今病,这个“弱甚”按前面的体例,应当是“石甚”,应当是“石甚曰今病”。你看教材注释9,“弱甚”,《甲乙经。卷四》均作“石甚”,从气候体例上看,应当是“石甚”,那就是寒水之气很甚,不在冬季,长夏就可以得脾病。土虚而水侮,反侮。脾土之气太虚了,所以不要等冬天,长夏之季都可以出现脾的问题。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脾主肌肉,脾胃气血化生之源,濡润周身,这叫“藏真之气濡于脾”。

秋胃微毛曰平,秋天,毛,也就是浮,也是秋应中衡。“秋日下肤,蜇虫将去”。那个都是这个“毛”,后来又叫做“浮”。《内经》当然也叫浮。就是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说法。道理都是讲的秋脉阳气下降了,往下有下降之势,所以称为浮。这又称为毛,毛不也是很轻微吗?秋天的脉象是要有胃气,同时有微浮之象。这是正常的,是平脉。

毛多胃少曰肺病,如果毛多胃少曰肺病,浮的太多了,而胃气不足了。这是肺的毛病。肺应秋,肺气应于秋。所以“毛多胃少”,这是肺病。

但毛无胃曰死,如果只剩下浮脉了,而没有胃气冲和之象了,那是死脉。

毛而有弦曰春病,秋天的时候是毛,但是春天的脉象见到了“弦脉”了。这是木反侮金了。秋属金,肝属弦,弦属春,木气,所以在金时而见木气。这是木反侮金气。所以,如果到了春天的话,木气更盛,就出现病了。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不需要到春天,金衰木盛,那当时就病了。秋天就可以见到病了。秋天见到什么病?见到肺之病。肺的什么病?是由肝木反侮之病。反侮之病,如果肝木反侮肺金的话,最常见的还是咳嗽咳血。所谓木火刑金。木气很盛,肝气很盛,影响到肺金了。可以咳嗽,可以咳血。木火刑金的大咳血,还是挺严重的。

藏真高于肺,肺的位置最高,五脏六腑之华盖,所以叫“藏真高于肺”

以行营卫阴阳也,肺能够主治节,主宣发。所以营卫阴阳之气要靠肺气的宣发,那叫“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冬天有胃气,脉象应该有胃气,同时要有“微石”。轻微的沉的现象。“石”就是沉。冬应中权,“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个都是说的沉脉。因为冬季阳气潜藏了,气血藏于内。所以脉象也应该微沉。但是它应该有充足的为气。这是正常的冬季脉象。

石多胃少曰肾病,如果是石多胃少曰肾病,冬气应于肾,胃气不足,沉的现象太明显,那么就是肾气不足,肾有病了。

但石无胃曰死,只是剩下沉了,而毫无胃气了,那是死脉。也就是肾的真脏脉。“但石”,只剩下石了,沉了。没有胃气了,真脏之气暴露了。所以说是肾的真脏脉,是死脉。

石而有钩曰夏病,钩,是我们刚才讲了,钩是夏季之脉,是火的现象,是阳气盛的现象。所以这是“石而有钩”,是水虚火乘的现象。水虚火乘,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水虚火乘,所以到夏天的时候,火气更盛。所以那就是夏天为病。

钩甚曰今病,如果钩甚,不再到夏天,冬天就可以得病了。所以钩甚曰今病。

藏真下于肾,肾在下焦,藏精,所以“肾藏骨髓之气也”,藏精、生髓、主骨。

肾藏骨髓之气也


这一段就串讲完了,那不是在讲的脉象都要以胃气为本,不管春、夏、长夏、秋、冬,与肝心脾肺肾相应,但是尽管四时之气,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脉象,春脉弦、夏脉钩、长夏脉濡、秋脉毛、冬脉石。这是它应该有的脉象。但是不论哪个季节、哪种脉象,都必须有充足的胃气,这才是正常的脉象。这一段就根据胃气的有无多少,来判断是正常的,还是疾病的?疾病的是现在病?还是将来要病?相应的季节要病?还是危重证?难治之证。总之,它是既讲了正常的,又讲了有病的。又讲了没有胃气就是死证的。在讲疾病的时候,还有判断是当是发病,还是过两个季节再发病?所以这一段是讲的这样一个道理。突出的就是胃气的问题,但是我们各位要知道的,还要知道每一季节的正常脉象是什么?至于胃气多少有无这个好记。同时,几句话也应该记住,是“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藏真高于肝,以行营卫阴阳”,“藏真下于肾,以藏骨髓之气”,这几句话也应该记住。不是要背,但是要记。

至于刚才我说的“春脉弦”、“夏脉钩”、“脾脉濡”、“肺脉代”、“肾脉石”,这当然应该记住。

脉以胃气为本

看229页,脉以胃气为本。辨五脏之脉的平、病、死脉以及兼脉,主要是根据脉中的胃气,所谓胃气,咱们这又解释了一下。不仅胃是受纳、腐熟、和降功能,而且还包含着脏腑机能在整体中的作用。所以说“胃气”是和人体生命息息相关的。因此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我们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又提出脉以胃气为本,其理由如下。又点出这样四个理由。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所谓理由,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脉以胃气为本的问题。为什么说脉以胃气为本呢?

  1. 脉气根源于五脏六腑。胃为之本。胃是五脏六腑之本,后天之本,脉是根源于五脏六腑,所以胃气也是脉气之本。从这个关系角度谈的。
  2. 脉中的血气源于水谷之气,这就更没什么更多要讨论的。引证了《灵枢。本脏》的话:“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同时我们在讲了《营卫生会》篇的时候,也学过这类的问题。独得行于精隧,命名营气。其实讲的气血。
  3. 从肺气附于胃气,推动脉气的运行,肺主气,有推动脉气运行的作用。但是说肺气要附于胃气。引了《灵枢。动输》篇的话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是说胃气是有辅助肺,来推动脉气运行的作用。
  4. 胃气能够运脏真之气于脉中。所谓脏真之气是五脏六腑天真之气。然而它必须依赖着胃气,才能行于经脉之中。所以说“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碍阴也。”。

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为什么脉象上必须得有胃气。或者说,以胃气为本的问题。

【临证指要】

1。 脉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

因为这一段主要是讨论脉以胃气为本,所以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都从这个问题上来谈。脉以胃气为本的临床意义,那就是切脉的问题了。切脉的时候要充分注意,脉象上胃气的有无多少来诊断疾病。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所以教材上又提到,何谓脉有胃气?刚才我说了,提了几种: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有冲和之象。进一步又引证《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此处之“弱”是柔和之意。也就是脉来柔和而滑利。滑利就是往来流利,来回得比较通畅。《灵枢。终始》篇又说:“榖气来也徐而和”,榖气也就是说的胃气。徐而和,就是和缓。“徐”就是和缓的意思。张介宾在注解这个问题,说胃气是什么?“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便是有胃气之脉”。因此可以说,凡脉来和缓均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收柔和有力,来去节律整齐,有生机勃之象的脉,便是有胃气之脉。很多是形容,这个形容有些是可以,比如说“脉来节律整齐”,好像是比较容易检查到。其实我说好像是容易比较检查到的。也不是很容易检查到。就有一种脉象,脉来你看它节律整齐不整齐?如果你单数这个数是整齐,但是在各脉之中,比如说五至。一至、两至,三至,其中就有一至力量不够。你要单纯算这数它整齐,但是从力量上看,就有一至它就没力量。跳没跳,跳了。力量够不够?那也是问题。那也是胃气出现毛病了。所以刚才我说的这些都是一种,看来好算,说不快不慢,不疾不徐还不好数,不大不小还不好弄,不是太好弄,不是太好理解。因为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个必须要在临床上细心的去体会。我们课堂上只能把这个道理介绍出来,学习《内经》只能把这个道理讲出来,更主要的问题,用这个道理在临床上,自己去体会、去应用。

这是介绍了一下脉象中的胃气什么样子。知道脉象中的胃气什么样,在临床应用当中,就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因而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我们这段又提到,当今中医认为平人之脉,不但要有胃气,而且还要兼备“有神”“有根”的特点。这个“胃”“神”“根”的问题,我在讲《五脏别论》“寸口独为五脏主”的时候,已经讲过“胃”“神”“根”的问题,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且临证应用最后还有一小段,两行多字,说“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用到其他诊法当中,就不单是胃,还可以应用到其他诊法当中。比如说,胃气是舌苔形成的基础,因此望舌苔以判断胃气的盛衰,邪气的进退,这也是很重要的,看一看舌苔,舌苔剥落了,胃阴伤了。舌苔都没有了,那简直不单胃阴,各个脏腑之阴气都大伤了。舌苔很厚腻,脾胃之湿浊盛,所以望舌,望诊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再有问诊方面,浆粥入胃,也是胃气恢复的现象。浆粥不能入胃,那是胃气衰败的现象了。所以问诊当中,也要注意有胃气无胃气。这是第二段。


虚里诊法

现在看第三段,230页,这两行多字。这一部分内容是讲“虚里诊法”。

胃之大络,名曰虚理,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胃之大络”,这是虚里诊法,“虚里”是什么呢?胃之大络。也就是说十五络脉当中,可是没有这个络脉。十五络脉当中,阳明经的络脉是丰隆。但是又一个大络,也叫“胃之大络”,它不属于十五络脉之一。

名曰虚理”,叫做“虚里”脉。为什么把它叫做“胃之大络”,这个位置这么重要呢?诊法当中特别提出它呢?同样是从胃气的角度提出来的。因为这个地方是“胃之大络”,它反映是胃气有无盛衰,胃气的有无,胃气好,胃气顺,那就是可生,逆则死。“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因为这个地方是“胃之大络”,所以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贯膈络肺”,同时,虚里部位它又贯膈络肺,胃在膈之下,横膈膜之下,从横膈上来而入于肺中。入于肺中之后,连络到肺。

出于左乳下”,左乳的下方。什么样子呢?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这个“应衣”,应当是“应手”。有注释,教材注释2提到过了,你看,“衣”《甲乙》作“手”,“脉”是动词,诊察的意思。一说,“脉宗气”,作“脉气之宗”。这是解释后边那句。这个“其动应衣”,《甲乙经》作“应手”,看来作应手是对的。因为这是讲正常的现象。其实这是讲的心尖搏动,心尖搏动拿手按下去,可以摸得着心尖搏动。你正常坐下在这里,看不到心尖搏动,所以说这是“其动应手”。这个字应该是“应手”。说是“脉宗气也”。“宗者,主也”,各脉之主。全身的经脉之主都可以从这反映出来。怎么叫“之主”呢?因为它是“胃之大络”,就出于这么一个理论认识。也就是脉气之宗。大家知道了,“虚里”说的是这个部位。实质上就是说的是心尖搏动。但是从理论上认为就是“胃之大络”,胃是后天之本,胃是脉气之根。有胃气,无胃气,胃气的盛衰,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轻重如何?所以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如果虚里部分,盛喘数绝,这种现象,就是病在中。病在里的现象。盛,就是躁盛,不平静,不柔和。喘,就是说的粗糙,这个不是喘息、呼吸,那是粗糙的意思。躁动、不柔和、粗糙。而且“数绝”,跳跳停停。绝,就是断绝了嘛,时断时续。跳动很盛、很躁动。而且不柔和,很粗糙。同时,又跳跳停停。病在中,这个不轻了。是里证,病在于里。盛喘数绝,这个喘字是粗糙。那不是现在听诊上也有这个吗?听这个心脏的声音。呼噜呼噜的粗糙。拿手摸上去,也可以摸到呼呼呼响。西医的诊察不是叫“喘”吗?是这种心脏跳动管它形容叫猫喘。好像猫在那喘一样。呼噜呼噜的。也是这么一种形容。这是病在中的表现。

结而横”,结,是迟而时止。跳动得慢而时有停止,结脉。横,是横膈于指下。不柔和的意思。横膈指下而不柔。也就是这个脉象迟而时止。同时又不柔和。

有积矣”,这种是有积块病,有坚硬之积块病。症瘕积聚这类积聚病在里头了。迟而时止,又不柔和,这是瘀滞不通的现象。所以诊断有几块病。

绝不至,曰死”,跳一跳就不跳了,断绝了。再也不来了。这可不就是死证吗?等于宗气没有了,宗气完全败坏没有了。或者说胃气完全没有了。用现在的话说,用生活中话说,就是心跳停止了,所以说这是死证。

乳之下,其动应衣”,再有呢,说是虚里脉,乳之下,其动应衣,这个“应衣”,可就是应衣,也就是说“虚里脉”跳动得太盛了,衣服都随着跳动,“其动应衣”了。我们说用手摸,摸的到是正常现象,如果手不摸,衣服都跟着跳动了,这可跳得太厉害了,“其动应衣”。

宗气泄也”,那是宗气失藏而外泄。不能藏了。宗气失藏了。所以说也是个很危重的病的现象。有些大失血的病人,严重的贫血的病人,倒是可以看得到,如果他穿着单衣服,就看到衣服在那跳。如果他睡的这个床是个弹簧床的话,连这个床都可以跟着跳。那简直不是“其动应衣”,其动应床了。心跳得那么厉害。确实有。失血之后,那血色素还剩三四克了,那咚咚咚咚的,心脏不断在那里跳。所以这个人衣服跟着动。甚至有的床都看着在那里动起来。确实是“宗气泄”。这个时候应该积极的抢救治疗了。

这一段在讲诊法当中提到的,虚里诊法,问题。教材231页,特别提到了一个虚里诊法的临床价值问题。临床价值问题用四点,经文举例说明了虚里诊的四种情况。

  1. 虚里搏动的“盛喘数绝”。反映体中的胃及心肺有病,病在中。“盛喘数绝者,病在中”。说明体内的胃及心肺有病,
  2. 虚里搏动“结而横”,说明有积聚病,那是瘀滞不通。所以脉也流动迟缓,同时又时有停止。又不柔和,横膈指下,指有积块病。
  3. 虚里搏动“绝不至”,跳动中断了,那是预后不良。
  4. 搏动得剧烈,“其动应衣”,是宗气大泄之证。

所以说虚里的临床诊断价值还是很重要。语言虽然简短,但是后世医家很重视,比如说,魏柳洲讲“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等等。因为小孩切脉不容易看,一般的成年人我们切脉还容易一些。这小儿的脉象没办法切脉。所以特别重视虚里。

水肿黄疸、胃疸、妊娠

下面看231页那一段原文,这一段是论水肿、黄疸、胃疸、妊娠。诊断要点以及脉逆四时。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颈脉”,就是颈部的动脉,人迎脉。

动喘疾咳”,跳动得很厉害,同时又喘。颈脉跳动厉害又气喘,同时咳嗽。

曰水”,这是“水”,水肿病。有水停于内而出现的现象。或叫水饮射肺,水饮之邪上射于肺,影响到肺,而出现喘咳。这是一种现象。说水肿病的诊断,这是一个诊断方法。

目裹微肿”,目裹就是眼睑,上下眼睑微微的肿起来。

如卧蚕起之状”,好像那个蚕脱皮了之后,亮亮的。肿得亮亮的那种现象。

曰水”,这也是水肿。颈脉动喘疾咳,目裹微肿,这几个症状都是水肿现象。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安卧,就是说的疲倦,倦怠。尿也是黄的,而且很倦怠。这是黄疸病的现象。疸,就是热的意思。其实刚才我们讲了,过去我们讲过“瘅”,其实在这里,这两个疸,瘅是相同的。本身是热的意思。但是具体到这里,“黄疸”就是一个具体的黄疸病。这黄疸病,一般都是由于脾胃有湿热所造成的。郁郁发黄。湿热郁郁于内,而发黄疸。不但尿赤,其实黄疸,尿黄,眼睛也黄,皮肤也黄。但是尿黄是最容易首先见到的。说溺黄赤。还有安执业兽医卧,特别倦怠,特别疲倦。是啊,湿热之病阻滞气机,湿邪黏滞,所以人体沉重困倦。这是黄疸病的特征。

已食如饥者,胃疸”,吃完饭就觉得饿了,这是胃疸。叫胃疸病,也是个胃热的现象。疸者,热也。胃有热,消榖善饥。所以吃完了就觉得是饿了。这个临床上还是要注意的。有的人吃完就饿,他并不是糖尿病,并不是甲亢,他就是吃完了就饿。糖尿病,甲亢,咱们另外看,那也不能说是有寒。但是这个他就是吃完了就觉得饿了。是胃热消榖善饥。再有

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你看,又讲到水了,第一句话讲的“颈脉动喘疾咳”“目裹微肿”是水。这又讲“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面肿曰风是风水,足胫肿曰水是石水。这是讲的风水和石水,都是水。颈脉动喘疾咳是水,目裹微肿是水,面肿是风水,足胫肿是石水,这个讲的水病。这一段里头讲了好几种,都是讲的水肿病。

目黄者曰黄疸”,你看,这又出来了,又补充了前面那句话,“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白眼珠都黄了,这就更准确了,确诊为是黄疸。单纯“溺黄赤安卧”好像诊断上还有点欠缺,如果再补充上“目黄”,那可就黄疸了。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成年的妇女,生育年龄的妇女,没有其他病的时候,而手少阴脉跳动得比较厉害,跳动比较旺盛,手少阴脉动甚,跳动得比较旺盛。动,跳得比较快。而且又带有滑象。动,动脉,本身后世脉当中,有一个脉就叫动脉。跳动得比较快,又很滑利,生动的现象,它又不是数滑脉,它是一种生动的那么一种现象,这是反映气血充盛,所以在这个年龄的妇女,出现这样的脉象,应该考虑到是怀孕。但是手少阴脉,这个手少阴脉呢,一般解释的是神门这个地方,是心脉。

[完/51:29]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