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08 上课笔记 阴阳应像大论
    

黄帝内经教程:阴阳应像大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临证指要】接着讲《阴阳应相大论》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的【临证指要】。在教材的33页。这个【临证指要】其实主要的是讨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段原文最后的那几句话,“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临证指要】

接着讲《阴阳应相大论》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的【临证指要】。在教材的33页。这个【临证指要】其实主要的是讨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段原文最后的那几句话,“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愈风,夏生飧泄;夏生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主要是讨论了这一段话。

讨论这段话讨论了什么呢?一,是说这段话,特别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学派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刚才我在讲课当中也已经提到了,伏气温病说,或者伏邪说,在温病学说里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这是一点。但是伏气温病说,如果这么就学《内经》这段来说,单纯以这个为依据的话,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理论讨论,问题在哪呢?一,是关于邪伏的部位问题,温病学说,温病学派有邪伏,那么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呢?说法不一。咱们教材就引了这些话,有的人说邪气藏伏在肌肤,比如说,王叔和的《伤寒例》,他说:“中而即病者,(也就是寒气侵犯到人体内,当时就发病的),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那是邪藏的部位,藏于肌肤之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是一个,藏邪部位。

第二个,认为藏邪部位藏在哪呢?说是藏在少阴。比如教材上所说的叶天士等就认为“寒邪藏于少阴”,当然不单是叶天士,还有一些温病学家认为是邪伏少阴的。比如柳宝诒的《温热逢源》,他也认为寒邪是藏伏于少阴。但是就是就有的医学家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说这邪伏伏不了那么一个季节。冬天受的邪,到春天才发病。说它藏伏不了那么长。邪气可以伏,有的病是可以伏,藏伏一段,藏伏这一段时间不会那么长。比如,吴又可《瘟疫论》,他说“邪伏膜原”。吴又可认为邪气,疫疠之气,可以藏伏在膜原。但是他说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所以藏伏膜原虽然是一说,但是吴又可本身是反对寒邪藏伏的。他说不行,他说为什么寒邪侵犯到人体,有的当时就发病,那么灵验呢?有的就可以过期而病,那么懵懂呢?邪气为什么有的那么灵,有的那么糊涂呢?他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说,寒邪不可能藏那么久。虽然吴又可又说,又有个邪伏膜原说,他说瘟疫之病传染期内,比较急的病,邪气侵犯首先可以藏到膜原这个位置上。所以说,作为这个“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有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观点,还有人认为不能藏的。那就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不是因为邪气藏伏。而是因为冬天伤于寒,冬不藏精,冬不藏精,到春天的时候,阴精不足。不能耐受阳热之气。所以就容易产生温病。春天为阳,阳热之气上升,感受温热之邪,就容易得温病。如果冬天藏精好了,阴精充足,即使有温热之邪,也不得温病了。比如说,教材34页引的张琦(《素问释义》作者),第一行,张琦注释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所谓《内经》《阴阳应相大论》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就和《金匮真言论》(素问的第四篇)上所说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冬天藏精藏得好,到春天就不得温热病。他的阴精充足,尽管春天有温热之邪来了,他仍然还可以协调。张琦是这样一个观点。

再有呢,我们从这一段的【临证指要】上,最后一段来看看,就是说34页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解释,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一段,这个解释,咱们引的是吴昆《素问吴注》,他这个解释就是跟我刚才课堂上讲的,那个解释是一个样的。比如,你看吴昆的解释说,‘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病温,秋伤湿而咳嗽,重阴而变阳证也”。重阴变阳,就是这么一种解释。

再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的话,在《内经》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也有这样的话,类似,顺序上有点不同,你看,所以咱们这个教材上说,《生气通天论》中这医学三基样的话是承接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生气通天论》是那样一个顺序。跟这段话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说,“秋伤于湿,冬生痿厥”,这是“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所以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一段话,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也有。

这就是我们这个第三段,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问题。


第四段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下面我们看本节的第四段,这段是讲的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我读一遍,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念zhi),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念tai,同胎】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能”在《内经》里有好几个念法。

下面我把它串讲一下。这一段,刚才说了,它是把阴阳五行和天、地、人广泛的进行了类比联系。所以说气象相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上古圣人”,远古时代懂得医学道理,知识很高的人,“圣人”特别是讲的高明的医学家。

论理人形”,就是讨论、认识人的形体,“论理”也是个认识,或者叫做研究,

列别脏腑”,列别是比较分析的意思,列是排列,把它摆开来,别就是分辨,也就是比较分辨。脏腑,是脏呀?是腑呀?其实也就是研究脏腑,认识脏腑的问题。

端络经脉”,同样是讲对经脉的走行,什么地方开始?什么地方终止?“端”不就是开始、起端吗?经络的起始,经络的循行,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都要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叫“端络经脉”。

会通六合”,既要端络经脉,才可以认识“六合”,这个六合是十二经脉,六合,两经一合嘛,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就合足少阴肾经。这就是一合。十二经,所以是六合。因为端络了经脉,所以“会通六合”。这个十二经脉作为六合来看待,知道怎么样相合。知道怎么样相联系,相会合。经脉之间相会,经脉之间相通。会通,就是相会合,相通,相联通,十二经脉是相互会合的、相互联系的。

各从其经”,每一条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路线。从,从顺,各有它自己的路线,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气穴就是指腧穴,腧穴是气血流行出入之处,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这三百六十五节,就说的是三百六十五个穴位,这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在人体是什么呢?是气血游行出入的地方, 所以才有所发之说,它是发生的,它不是固定死板的东西,所以叫“气穴所发”,其实也就是讲气血的产生,为什么这就是个什么穴,“各有处名”,那个气穴之所以把它叫做什么穴,叫做什么穴,而且定位在哪个地方,都有它的名称,都有它特点的位置,“处”还是位置。气穴所发,各自都有它的位置和名称。

溪谷属骨,皆有所起”,溪谷,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就是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这个教材有注释,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比如在35页的注释4,“溪谷属骨”,那么我们又引了《素问。气穴论》的话,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会就是相互会合的地方,大块肌肉与大块肌肉之间的隙缝,这叫大会,又叫做谷。我们这个穴位叫合谷,为什么叫合谷,说这两块肌肉比较大。这个空隙比较大,这叫合谷。脚上,足少阴的肾经穴,还有一个叫做太溪,那就叫做溪,那个地方也是肌肉和肌肉交界处,那个地方相对而言,隙缝就是比较小的。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其实,所谓的穴位,都是在肉的交会处,“穴”在《内经》里叫做空,又叫做孔,又叫做俞,又叫做穴,又叫做节。为什么这么叫?就是穴位都是肌肉和肌肉、筋骨之间,它是个缝隙的地方,溪谷属骨,不管是大谷还是小溪,它们都和骨骼相联属的,属是联系。皆有所起,从哪个地方起,到哪个地方止,它都有一定的位置。这倒是涉及到解剖的问题,所以“溪谷属骨,皆有所起”。

分部逆从”,这个分部,是指的十二经脉的分部,十二经脉有皮部,十二经脉的分部,它的皮部有逆有从,是有逆有顺,分部逆从就是有逆有顺。就是从它分部上说,有顺着行的,有逆着行的。是分部逆从。这“逆从”都是讲的正常现象,十二皮部的分部,它有顺着走的,有逆着走的。这是正常的,都是正常的。

各有条理”,有逆行,有顺行,它们是有条理的。

四时阴阳,尽有经纪”,春夏秋冬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阳气盛,秋冬阴气盛,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它都有它的规律。这个经纪也可以理解为是规律。也就是四时阴阳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你看,讲了人脏腑经脉皮部之后,接下来就是讲四时阴阳,所以它把天、地、人,起码把天、地、人联系在一起了。接着又说人,

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人体有内有外,但是内和外是相互联系的,是互为表里的,脏藏于内,腑又在外。脏腑是表里。阴经和阳经,也是互为表里的。所以外内之应,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它也是一种外内相应。

其信然乎?”确实是这样子的吗?“信”就是确实,这个说法确实吗?“然乎”,是这样吗?等于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下边,当然提的问题很多,下边,岐伯回答是按五方为主。东西南北中五方为纲。来回答这个问题。

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从五方来说,东方生风,风气生于东方,东方是在五方和五时相应,是应于春天,气候温和,在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中医学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东方是气候温和。相对五时而言,它应于春季,多风,春季多风,不要以为只有北京的天气到冬天就刮大风,其实,我还真和懂得天文的人探讨过,而且还和这个飞机的飞行员探讨过,他们说高空的风最大的时候就是春天。

东方生风,风生木”,东方生风,这是天气,风是天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要记得,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是地之五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所以东方生风,风生木,天之气生地之五行,风就生木之行,东方属木,东方应与春。这风生木倒是很有点自然现象。你看春季了,哗啦啦一刮风,这树叶子就开了,北方的晚一点,南方的早点,有的终年都不落叶,那不算。北方春天树开始冒芽了,刮风,一摇一摔,群众口头语,这个树叶必须得风摔一摔,它才张得开。风生木,当然我们是按六气来生五行的问题了。风生木,这是一种变化规律,由天气来生五行,由六气来生五行,由天气来生地气。因为说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地之五行。那都等于天之气来生地之五行。

木生酸”,木味酸,五味来说,

酸生肝”,在人体五脏来说,酸味入肝,说五味各有其所喜入。酸先入肝,苦先入心,说肝生酸,酸味的药食有助长肝的作用。有滋养肝的作用。

肝生筋”,这就是按肝和筋在人体中它是一个系列,或者说,四时五脏阴阳,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这里面也是讲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这个肝系统,就和春、和风、和温暖、和酸味、和木,是相联系的。在人体当中,又和筋是相联系的。肝属于木之脏,木性柔和,木性喜欢舒展,所谓木性条达,喜条达,条达也是有舒展的意思,肝属于木,喜欢条达,喜欢柔和,喜欢舒展,这是它的本性。而筋也是应当柔和的,这筋要硬了,这就不好用了。人老了,胳膊腿发硬了,就当不了运动员了。酸生肝,肝生筋,筋的活动需要血的滋养,肝又藏血,所以肝生筋,从它像上,肝喜条达,喜柔润,筋也是喜柔润,筋要应当柔润才是正常现象。所以把筋就归属于肝。或者换句话说,肝就生筋。

筋生心”,这就不能直接那么好理解了,筋生心的意思,就是说木生火,讲的是木生火。五行的关系,木生火。心是火之脏,肝是木之脏,所以说“筋生心”,实际上是讲的木生火。

肝主目”,下面也讲了,肝开窍于目。这个再往下,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些字从上下文来看,特别是这是第一段,还有其他四方都没有这样的话,因此呢,有的注家认为这是衍文,因为这一段是23个字,这23个字在这一段是特殊的。别的段里没有,文字体例就不一样。所以有些注家认为这是衍文。是有理的。多出来的字,不是《内经》的经文。因为和下文的体例也不对。意思也没有必要要那么讲。这个讲法我认为是适当的。你看,在其他的段里就没这话,一会我讲下边的段落就看到了。

神在天为风”,神还是讲的自然规律,在春天,在东方,在肝脏,相应的它的规律在天就是风,六气就属于风。我刚才说了,六气属于天之气,

在地为木”,地就是五行之气,说在地就是为木,

在体为筋”,在人的形体上就是筋,

在藏为肝”,在人体的五脏,它就是肝脏,这就是一个系列。

在色为苍”,苍青之色,

在音为角”,五音,本篇是讲的五音,角征宫商羽,这是五音,角之音,就属于木之音,所以肝在音为“角”,

在声为呼”,发出的声音就是呼叫、呼喊、呼叫,是肝之声,这呼喊、呼叫是肝之声,可不是单纯的,就是像我们所说,一生气了,肝主怒,就高呼,是不是?是,病态,它也有人就呼喊。比如说这人,一睡觉就呼叫,就呼喊,那你说怎么办?怎么治疗?按中医看,那就得从肝来论治。起码要敛肝之魂,因为肝藏魂,这个人夜里睡觉的时候喊叫,跟白天生气喊叫,不完全是一回事。生气喊叫固然也是肝主怒,呼叫,睡眠时候呼叫,可是有这样的病人,那也是,因为他肝不藏魂,喊叫他一般都是在做梦。肝不藏魂,所以就做梦。做梦就呼叫。所以“在声为呼”。

在变动为握”,产生病态的时候就产生握,这个握拳、抽搐,这都是讲的这个问题。因为肝主筋,肝主风,所以这个抽搐、僵直,这些都说的是肝之病。变动,这个变动就不是正常了,以常达变,常就是正常的,变就是变异,变化,是病态。

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所以前面有一个“暴怒伤阴”,伤阴,我说是暴怒伤肝,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是按五行推算的。暴怒伤肝,怒属于木质气,属于肝之气,悲胜怒,悲属于肺,肺属金,金来克木,这是按五行推算,可以退出来,后世所谓的“以情治情”,或者“以情相胜治疗方法”,就是从这产生出来的。情志治病,由于情志所导致的疾病,有的时候要以情治情。以情治胜,怎么治?从原理上,就是从这来的。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原理是从这产生的。这种情绪可以制约另外一种情绪。那是按五行生克这个角度来分析。怒伤肝属木之气,悲胜怒属于金之气,所以悲能制怒,有的人注意观察生活的现象,好像也有这种现象。说有些人生气,大怒,怒的不得了,怎么气消了呢?常有这种事,突然的“哇”一声哭了,一哭就完了。气就消了。不然老眼瞪着,老怒气不消,所以这也是一种悲胜怒的现象。生活中好像确实有这类的现象。当然我们从这些医学上讲,不但是生活问题,从医疗上也存在着,应该注意这些理论性问题。

“风伤筋,燥胜风”,风和木之气是相通的,肝也属于木,是分伤筋。燥属于金之气。在五行属金,燥为秋金之气,金克木,同样的是金克木。所以燥胜风。

“酸伤筋,辛胜酸”,酸是木之气,酸味太过了就伤筋。酸味合适了,适当了,它柔和筋脉。太过了,伤筋了。辛胜酸,辛属于五行的金,金克木,所以胜酸味。

看出来,这一段是阴阳五行和天地人联系起来。换句话说,这一段,也可以是说,四时五脏阴阳的这个系统,又有四时,又有五脏,又有阴阳。简化,叫做“时脏阴阳系统”。因此,也就是说中医《内经》上所说的脏象,所说的脏,是时脏阴阳的系统。再简化,就说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它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具体的哪一脏问题。下边一段,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生热,热生火,在五方当中,南方,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南方热,与天气之热,可以生地之五行之火。所以南方生热,热生火。天气来生五行。天气之六气来生地之五行。热生火,也就是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火生苦,苦味属于火之味。

苦生心,心为火之脏,所以苦生心。

心生血,心主血脉,血液的产生需要经过心阳,奉心阳而化赤,说血液是水谷精微所化生,津液也是水榖精微所化生,它当然跟血不是一回事。它为什么变红色的呢?古人说这是奉心阳而化赤,为什么叫奉心阳而化赤,心是赤色的,所以那些个水谷精微,受到心阳之气的作用,才转化为赤色。心为赤色,心为火脏。所以心生血。

血生脾,这就是火生土了。脾是土脏。心是火脏。不是血直接生的脾,而是火生的土,

心主舌,心开窍于舌,下边讲了,心开窍于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六气是热,在地之五行是火行,在人体的形体是脉,我们所说的五体。筋骨脉肌皮,五体。这不就从这儿来的吗?当然中医所说的五体,和中国传统说的五体,不要混了。我们特别指出来,五体是指筋骨脉肌皮这五体。古人说五体投地,它是头身四肢趴下,那叫五体。不是指的筋骨脉肌皮。它是指的头身四肢。所以在体为脉。所以又叫心主血脉。

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心在声为笑。

在变动为忧,这个就有的问题,因为后边说脾主忧嘛,

,,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

但是寒胜热,这是水克火了,

苦伤气,苦是火,苦也能伤气,苦伤气。

咸胜苦,咸是水味,苦是火的味,还是五行相克,

再下边一段是中央,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生湿,湿生土,中央属土,中央在六气当中是湿,天之六气,地之五行,所以湿生土。

土生甘,甜味。

甘生脾,甜味能滋养脾脏,所以甘生脾。

脾生肉,脾主肌肉,所以脾生肉。脾的运化功能旺盛,可以助长肌肉。本篇前面也讲了,“清阳实四肢”,四肢肌肉发达,也靠脾之清阳之气来进行滋养。

肉生肺,这就是讲的土生金,肺是金之脏,

脾主口,所以脾气和,口能知五谷。如果脾气功能调和的话。口味,才能对饮食口味调节得好。能够感知得好,能够食欲好。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土之色黄,所以“在色为黄”。

在音为宫,在音为宫之音,角征宫商羽。土音为宫音。

在声为歌,歌唱,这个声是属于脾的。所以如果在读书、写字、学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思对脾有影响了,休息之后,然后歌唱歌唱,可以有醒脾的作用。可以使脾脏功能恢复,称为醒脾。本来思想伤脾,使得脾脏功能不旺盛,食欲也不好了, 体力也不支了,所以思虑一段之后。思考问题一段之后,唱首歌,活耀活耀情绪,其实有形体的作用。但是话说回来,你如果没事老唱歌,这可是毛病,有那种人吧。大街上走来走去的,一会这么唱,一会又那么唱。低音漫唱,引吭高歌,他不断的,这可就是病态了。但是这长在哪呢?是哪脏的问题呢?脾在声为歌。我们就了这段之后,有有个病例,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变动为哕,哕就是干哕,要呕吐那种哕,因为脾不能运化了。

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甘,上边说了,土生甘,

在志为思甘,思考问题,思虑问题,

思伤脾,怒胜思,思虑过度,可以伤脾,发怒,可以改善这个思伤脾的症状。同样是由于木克土的问题。

湿伤肉,风胜湿,湿气太重了,伤害肌www.med126.com/Article/肉,使肌肉臃肿,或者使肌肉疲软无力,用风可以把湿给它去掉。自然现象是地潮湿了,风吹,逐渐地把它吹干了。人体中湿邪为病,你除了利湿、化湿、渗湿等等的祛湿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加点风药,因为风能胜湿。也是木克土。

甘伤肉,酸胜甘,甘本来是养脾的,本来助长肌肉的,这说的伤肉,是甘味太过了,反而使肌肉受伤。那么酸胜甘,是由于木克土的问题。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完/48:30】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